略新聞道德
Ⅰ 新聞道德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真實性原則
Ⅱ 新聞道德和新聞價值哪個更重要
新聞的價值是以新聞道德為基礎的,新聞的報道若只是以價值為取向,而沒有道德的支撐,是很難讓讀者信任的!
Ⅲ 新聞價值與新聞道德有何區別
區別:
1、內容不同:
新聞價值是事實的內含,而新聞道德是行為准則和規范。
2、特點不同:
新聞價值具有真實性、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特點,而新聞道德具有社會性、階級性、規范性、約束性、實踐性等特點。
3、取決因素不同:
新聞價值取決於兩點: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樣的方式與公眾的利益相關聯,二是能否滿足人們的感官需要。
(3)略新聞道德擴展閱讀:
一、新聞道德通常包含有以下內容:
(一)尊重新聞自由。
(二)獻身於正義、人道、國民幸福。
(三)報道真實、公正。
(四)重視品格和責任,拒受饋贈和賄賂。
(五)不得自私、攻訐、誹謗、抄襲、造謠。
(六)不侵犯個人隱私。
(七)為新聞來源保密。
(八)拒絕和不寫廣告新聞。
二、新聞價值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滿足受眾的生理需要性
因為,一般只有人們在滿足了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後,才會談到其他的需要。若新聞越能滿足人們急切需要的物質生存資料,那麼它的新聞價值就越大,特別是在物資緊缺的年代,這種表現就更明顯。
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在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有關有關柴米油鹽供應的新聞就,更能滿足老百姓的需要,而在經濟發展比較發達的地區,有關柴米油鹽供應的新聞就少受受眾的青睞。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它與一個地區人們的文化素質和人們的心態是緊密聯系的。
若人們的基本需要已滿足,人們又不思進取,那麼這種新聞便會失去它的吸引力。但是人們的基本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例如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有關房地產的新聞會更吸引受眾的興趣。所以,在不同的地區,基本需求各不相同,只有緊緊抓住人們的基本需求特點,才能寫出好的新聞。
2、新聞滿足受眾的安全需要性
突出表現在受眾對事關自己利益的事特別關注,它與第一點是緊密相連的,但是它並沒有第一點那麼關繫到生存的問題。
如比較關注有關權益保護的問題。新聞的階級性問題可以在這一部分得到說明,人們處於一定的階級中,為了求得一定的安全感,人們必須對於階級問題有個態度,或支持,或反對。所以,新聞的階級性也是新聞產生社會效應應該考慮的問題。
3、新聞滿足社交的需要性
表現在新聞中,人們比較關注的是歸屬感,突出表現在人們對於與自己接近性的問題比較感興趣,包括心理與地理的接近。
4、新聞滿足心理的需要性
在這方面突出表現是受眾對於有關滿足自己的自尊、尊重、權威與地位等的需要,如對於國家及個人榮譽的問題比較感興趣。中國地位提升的新聞會受到受眾的注意。對於有關自己的榮譽的新聞,受眾會更加關注。
5、新聞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性
這方面表現在新聞中就是對於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的新聞的需要,如,對於培訓機會的獲得的新聞的關注等等。
Ⅳ 新聞價值與新聞道德哪個更重要
我個人認為來新聞道德更重要。自
品格之於人,猶如芳香之於花。新聞只是傳播了社會上的一些信息,如果能把新聞的道德在新聞中傳播,那麼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會更雄壯。
盛名殊譽是德才之忌。如果一個人只為了自己的名譽而做事,那麼你得到的更多的是千古的臭名。一個成功的人,抑或是一個記者,新聞工作者,都要有道德才行。就像居里夫人所說的「擺脫世俗的干擾和盛名的拖累」,也許這也是致使她成功的原因吧。
所以我認為新聞道德更重要。
Ⅳ 什麼是新聞道德
就是新聞工作者要遵循的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所必須具有的品質,如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等等,同時也包括基本的做人品德
Ⅵ 新聞道德的中國特色
中國新聞事業史新聞從業人員都非常重視新聞道德問題,新聞道德能避免新聞業發展中出現的波折,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比政府直接控制新聞業或制定嚴格的條例管理新聞業要高明的多。中國新聞道德的建設與發展相對較晚,時間相對較短。著名的新聞工作者范長江在華東新聞學院講習班上指出了人民新聞工作者的四個信條:1.消息絕對真實。這樣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2.思想要正確。這樣才能看清問題,指導現實;3.群眾觀點的建立。要聯合通訊員作為報紙在群眾中的基本基礎;4.建立自我批評。
對於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而言,第一個成文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條例是1981年由中宣部新聞局和中央新聞單位共同商擬制定的《記者守則》。該守則主要內容有:1.同黨中央保持政治一致;2.深入調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3.嚴格尊重事實,嚴禁弄虛作假;4.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切忌主觀主義、片面性和絕對化;5.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6.堅持真理,敢於斗爭;7.積極向領導機關反映情況;8.遵守憲法、法律、黨紀和所在單位的制度,不泄密,不搞不正之風;9.謙虛謹慎,向群眾學習,甘當人民的小學生;10.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苦練采訪、寫作基本功。
1991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個正式頒布的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
1994年4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第一次作出修改,共有八大條,分別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准則;遵守法律和紀律;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保持廉潔奉公的作風;發揚團結協作精神;增進同各國新聞界的友誼和合作。
1997年1月又對該准則進行了第二次修訂,其主要內容有六點: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3.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4.維護新聞真實性;5.保證清正廉潔的作風;6.發揚團結寫作精神。
到2009年11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做了第三次修訂,主要內容有:(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包括①積極宣傳黨和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傳播國內外各領域的信息,保證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②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把人民群眾作為報道主體和服務對象,宣傳群眾典型,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③積極反映人民群眾的正確意見和呼聲。
(2)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包括①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增強社會責任感,堅決抵制格調低俗、有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內容;③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准確、科學、依法;④采訪報道突發事件要堅持導向正確、及時准確、公開透明,全面客觀報道事件動態及處置進程,推動事件妥善處理,維護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
(3)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報道做到真實、准確、全面、客觀。①通過合法途徑和方式獲取新聞素材,新聞采訪要出示有效記者證。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情節准確;②報道新聞不誇大不縮小不歪曲事實,不擺布采訪對象,禁止虛構或製造新聞。刊播新聞報道要署作者真名;③摘轉其他媒體的報道把好事實關,不刊播違反科學和生活常識內容;④刊播失實報道要勇於承擔責任,及時更正致歉,消除不良影響。
(4)發揚優良作風。提高綜合素質。①提高政治和業務素質;②貼近群眾;③堅決反對和抵制各種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行為,不利用職業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利用新聞報道發泄私憤,不以任何名義索取、接受采訪報道對象或利害關系人的財物或其他利益,不向采訪報道對象提出工作以外的要求;④尊重新聞同行,尊重他人著作權益,引用他人作品註明出處,反對抄襲和剽竊;⑤新聞報道與經營分開,不以新聞報道形式做任何廣告性質的宣傳,編輯記者不得從事經營性活動。
(5)堅持改革創新。①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和傳播能力;②增強新聞報道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③善於利用新載體、新技術提高時效性。
(6)遵紀守法。要增強法治觀念,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遵守黨的新聞工作紀律,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保守國家秘密。①遵守和宣傳國家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和社會穩定;②維護采訪報道對象的合法權益,尊重采訪報道對象的正當要求,不揭人隱私,不誹謗;③維護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權益;④維護司法尊嚴,不「媒介審判」。
(7)促進國際新聞同行的交流與合作。要努力培養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積極搭建中國與世界交流溝通的橋梁。①維護祖國尊嚴和國家利益;②積極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③尊重各國主權、民族傳統、宗教信仰和文化多樣性。
由以上規定的內容可以看出,新版《准則》強化了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需要貫徹執行的具體義務。與原有的准則比較,增加了新聞工作者要通過合法途徑、正當方式獲取新聞素材,慎重使用隱蔽拍攝、錄音,公開采訪要出示記者證件,刊發新聞報道要署作者真實姓名;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細節准確;摘轉其他媒體報道要有把關意識,不刊發違反科學和生活常識、聳人聽聞的事實報道;不誇大、縮小或歪曲新聞事實,不虛構或製造新聞事件,不幹預或擺布采訪對象;出現報道失實時要主動承擔責任,及時更正致歉,消除不良影響等。
Ⅶ 求一些違背新聞道德的事例
近年來,我國新聞界在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容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在新聞傳媒領域引進競爭機制後,一些新聞從業人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一些喪失新聞職業精神的報道時有出現。如《新聞記者》雜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聞」,2007年度轟動全國的「毒香蕉」事件和「紙餡包子」事件,四家記者站記者向企業索要錢財、涉嫌敲詐案件等。這些只是缺乏新聞職業精神表現的典型事例,其他一些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還可歸結為「有償新聞」、「受賄新聞」、「策劃新聞」、「收受紅包禮品」、「偷拍偷錄侵犯公民隱私權」、「媒介越軌審判」、「虛假低俗廣告」以及「炒作明星緋聞和犯罪新聞」等。這些現象的產生使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侵害,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Ⅷ 新聞道德和新聞價值哪個更重要 請給出理由~
第一,評價標準的問題抄.新聞的價值與新聞道德究竟何者更重要,對方辯友可能將比較標准設定為社會或者新聞傳播的主體,而忽略了社會的復雜性和新聞傳播主體的多樣性,僅從概念層面上作簡單的加和.
第二,比較方式的問題.對方辯友今天可能會與我們討論很多關於追求新聞價值而忽略新聞道德的例子,但是對方辯友在證明新聞道德很重要的同時並沒有證明它比新聞價值更重要.
第三,逐漸縮小價值的范圍.對方辯友可能會將新聞價值單純地等同於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從而取輕的交換價值,進而忽略了其更加重要的社會價值,並將新聞價值與新聞事件的價值相混淆.
第四,逐漸擴大道德的范圍.對方辯友可能會告訴我們沒有了新聞道德就沒有新聞價值,並將新聞的道德與錢的道德,社會的道德相混淆.
如果以上觀點被我方不幸猜中,請對方辯友用更加精彩的辯論加以解釋
Ⅸ 什麼叫違反新聞道德
這個問題就很大了,各種各方面吧,當然主要是指違背新聞的真實性,或者為了博人眼球攫取利益而不顧當事人的利益和社會公眾的需要而進行的報道。
Ⅹ 新聞的道德和新聞道德的區別
新聞價值是對新聞本質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衡量新聞事實或相應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聞。新聞的本質是信息,而信息可以測度。
二、新聞價值的客觀性
新聞價值的客觀性表現在:
1. 新聞事實是客觀的,它能滿足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新聞需求的性能,也是一種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2. 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的新聞需求也具有客觀性
新聞道德就是指從事新聞信息傳播活動的人們,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調整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新聞道德內化於新聞傳播主體的品格、習性和意向之中,又通過其言行表現出來,是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發揮著特殊作用的規范性調節體系。作為職業道德的一種,新聞道德與其他職業道德形態上的根本區別,在於其對新聞報道行為特殊的規范意義。
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分析,只要行為進入社會領域,與他人和社會發生了聯系,那麼這些行為就必然要受到社會的一定行為准則和行為規范的制約,有的具有道德意義,可以對其進行善惡的評價,我們稱之為道德行為;有的不具有道德意義,不能對其進行善惡的評價,我們稱之為非道德行為。具體來說,所謂道德行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所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於他人和社會的行為,亦即主要是出於一定的道德動機並能產生一定的道德效果的行為。?
新聞傳播活動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性的行為,報道者在采寫、編輯、刊播新聞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道德意義是極為鮮明的。新聞傳播行為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有利或有害於他人及社會的性質,能夠對其進行道德善惡的評價,因此既是新聞工作行為——新聞傳播行為,又是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