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

發布時間: 2021-01-09 14:36:51

A.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的意思

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絢麗多彩的追求,讓你眼花繚亂如入迷叢,也許活得不如一個瞎子,張著明眼四處亂望,不知所措,整天只為了這些亂人眼的色彩而突視了本身的感受。也許一個瞎子的世界比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們心中的那份美麗定是勝過這些繁華似錦。
「五音令人耳聾」迷人亂性的音樂雖然激刺著你的神經,讓你亢奮,讓你充滿了興奮,可那終究有一天,你會發現那都很假,終有一天讓你生出疲倦,在熱鬧中迷失自己,這比聾子還慘,聾子的世界聽不到這迷人亂性的聲音,可是在他們寧靜的內心世界裡,沒有喧鬧帶來的苦惱,沒有糜糜之音帶來困惑,從內心裡尋找屬於自己的音樂,最終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禍活得就是一個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麼都吃,因為部分富人富得有點莫名其妙,他們會跟那些窮到沒東西吃而隨便亂吃東西的人一樣什麼都吃,那種為了口腹之慾的樣子,並不比沒有那沒有吃的人好多少?不過是追求的東西不一樣罷了,但是那種迫切的追求,彷彿與飢餓的人吃到一頓飽飯並沒有多大區別。那種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傢伙,其實都是被飢餓永遠折磨的東西,我們應該可憐他們,他們過著這么一種病態的生活,讓這個社會也變得有些病態。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縱橫在世間,如果不是為了理想,而只是為了貪圖一時的暢快激爽,其實也是一個慾望的奴隸,一個人只是忘記追求,從而注重過程,在過程與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維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於在追求中迷失,心因為過份的激動而狂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們在追求虛無中的獨立無二,忘記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終那獨一無二的標榜也變成了一種為了承認而努力,最終結果還是沒有被承認,需要別人的承認的成功才算成功嗎?一切都以自己努力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眾生息息相關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沒有人追求黃金的稀少,便不會因它而引發多少悲劇,非洲沒有鑽石,戰亂一定會少很多很多,中東沒有石油,戰亂也一定會少很多很多,美國不搞霸權,恐怖怎會存在,富人照顧窮人,窮人怎麼會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窮是相生相剋,若是不能放棄成見,世界那天會和諧?這一句,跟"不尚賢,使人不爭!"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講物,一者講名.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聖人只要吃飽就好,斷然不會為了那虛妄的人生目標而圖傷腦筋,他們更注重於與人相處,與自然相處,與天道合一。

B.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天門"怎樣理解

天門開闔,能為雌?
即天門穴。指鼻、口或天庭。又名闕庭。額的中央。是回望診診察頭面部疾患時診視內答容之一。
河上公 註:「天門,謂北極紫微宮……治身,天門,謂鼻孔。」
按, 朱謙之 校釋以為「無雌」當作「為雌」。
《黃庭內景經·隱藏章》:「上合天門入明堂。」
務成子 註:「天門在兩眉間,即天庭是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聯系整章來看,這段話是說人的修養和治國之道。
天門的本意是天庭,也就是天宮之門,引申為國家,治國。
開闔應該是策略和措施的意思,也就是一張一弛的含義。
為雌就是柔弱,薄弱之義。

上面一段是復制,下面是個人淺見。

C.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古時候的有道之士 他們的靈性是微細奧妙的 他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 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 難以了解的玄機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就是這樣難以窺測他的玄機 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話 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 (另本 兮)
比如他們在處理事物方面的行動 絕對不會急迫沖動 就好像古時候的豫獸一樣 一定要等到冬天 河水的冰結凍了 才敢走過 否則未等到河水結冰 就魯莽走過去 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嗎
猶兮若畏四鄰 (另本 兮)
他慎獨的工夫 就好古時候的猶獸 要下山一樣的謹慎 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否則它的生命就危險了
儼兮其若客 (另本 兮)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 他為人恭敬的樣子 就好像身為主人 禮遇貴賓一樣的謹慎 不敢輕舉妄動
渙兮若冰將釋 (另本 兮)
在心性清靜方面 他對一切外緣的干擾心不染著 就好像春風中的冰 自然的解凍散開一樣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 就好像一塊木頭尚未雕琢一樣的朴實無華 心胸的開闊 就好像空曠中的山谷 能夠虛受一切 涵容萬物
渾兮其若濁 (渾另本作混)
並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 將自己混合在污濁的水中一樣 這就是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聖人 所以才能成為聖人 凡人自命不凡 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 (澄另本作久)
所以 誰能像他們(古時有道之士) 在動盪之中 還能除去心中污濁的惡水 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
誰能在安定自守之中 久久以待使體內的清正之氣發動呢 (另本多→孰能陽以久靜之徐陰 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敝不新成 (敝另本作弊)
因此能夠保持以上這章道理的人 他一定是虛心知足的人 不自滿不自傲的人 就是因為他不自滿 不自傲 只是為了世人著想 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D. 道德經前十章中的認識論

人類從事這一活動的正確方法,必須在根本上不依賴於感覺經驗的認知,而是邏輯實證。因為事物都是由形狀、廣延、運動等構成的,而我們又如此清晰明了地認識到形狀、廣延、運動等不能再由心靈分析,成為其他更明確知道的東西。邏輯論證在這種情形中,除了廣延性、柔韌性和流動性外,沒有什麼特性仍然保持不變,是一種可靠知性,而不是靠感覺或想像來察覺的事實。既然柔韌性不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的性質,因此就只剩下廣延性和流動性(運動性)作為一切物體的不變性質;一旦物體仍然存在,就不能取消這兩個性質。鑒於如此分析,完全可以用以回答老子,道德經》第十章提出關於認識論的問題。
很顯然老子探求哲學認識論已然深入到了人如何理性獲得知識的程度。並認識到人的感官對外界物質對象的判斷往往是某種模糊、混亂的東西。它依賴的是記憶和想像,只能在某些特殊的、有限的方面被用作知性的助手,不能符合萬物幽深微妙之處的真理。所以獲得真理明白是非,能不僅僅依靠感官認知。
老子這個關於認識論提出來的問題是:「天門啟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意思是:人的感官對外界物質對象的判斷能夠符合萬物幽深微妙之處的真理嗎?獲得真理明白是非,能不僅僅依靠感官認知嗎?)老子關於認識論的題目,在這一章里似乎沒有直接回答,但在其他章節里老子似乎並沒有擱置這個問題,而是通過自己的觀點已然回答了這個問題。
因為關於人的知識獲得的理性認識,老子從來強調用思維去推理物質世界其中精神之質;因為他認為宇宙自然萬事萬物這精神之質才是最真實的存在,是可以驗證的信實。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棄,依據它的信跡,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起源的認識呢?是從這方面認識的。(老子原話譯文: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很顯然,老子對事物的認識不止停留在像儒家那種膚淺的知道層面,因為「知道」是人的感性的認識,是表面經驗獲得對社會生活的許多片段,是事物成熟後的外露形式,它的幽深處包涵的真理呢,它還沒有成熟時候的客觀存在形式呢,它發展到'大而無形'時期的形式呢,很顯然這些都是不可感覺的。就說個通常的例子:社會中如果不通過理性的邏輯思維推理,人對於人的信念、意見、看法、猜測、傳聞、謊言很難區分。
其實,哲學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人心為基點帶有人性的「欲」去看待宇宙世界自然萬物。把這一條由人心帶有欲為中心開鑿出來的路徑當做從起點也當做終點,。人類要想用自己內心世界對外部的世界有所了解,必須藉助某個階梯搭橋。這里康德的理性主義、其他的哲學家的經驗主義都一樣不可或缺。想要到達理性知性認識的階梯就必須也只能夠通過經驗主義搭建這個階梯上升到理性平台。到達這個理性平台,人才可能「不出戶,知天下」。這就是為什麼在老子看來,人類知識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後天感覺經驗,而這些經驗又是混亂零散的關於世界的殘片;另一個是人類頭腦中先天固有的帶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認識能力。人類的認識活動就是用先天的認識能力對感官提供的後天經驗進行整理,才能形成具有認識世界的理性的邏輯思維,這就是獲得關於宇宙世界自然的真正的知識。
這個用先天的認識能力整理世界的殘片,用康德說法其實就是人類「體驗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連串處於「時間」和「空間」形式中的過程,人們運用先天的認識能力對這一過程混亂零散的感覺材料進行整理加工,人們才能形成科學知識。所以只有從人類的立場,才能談到空間與時間,它們不可能離開人類主體而獨立存在,它們屬於人類的條件,是人類感知的先天方式,並非物質世界的屬性。人們通過時間與空間形式獲得的感性認識並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認識直觀材料,不能算科學,還必須經過更高一級被稱為知性的人類思維活動。而知性則是運用范疇、是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
往往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忽視這種全局認知,所以總是缺乏知性。沒有知性,這個世界這么大,僅憑小小個人的,眼見為實的,零星殘片還怎麼認識若大世界?沒有知性,人們怎麼去了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種人們感官不可以知道的事物存在形式?。因此,老子說,有知性的人「足不出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眼不望窗外,就可以認知宇宙空間日月星辰自然運行的規律,沒有知性的人,越是出外得越遠,其所知道的東西就越少。而恰恰是有知性的,懂得邏輯推理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知道得多,不眼見為實也能明了天下的事情,不妄為也可以有所作為」。(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這里實際上老子是要人們的知識積累(老子稱為「德性積累」)必須多,精神世界達到飽滿程度,說白了就是人已經積累了許多知性的真理性知識。有了掌握這些真理性知識的,他的知識(德性)完美思維就深邃如幽深的峽谷。所以老子通過認識論的研究發現認

E.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下載: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 .txt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F. 《道德經》第十章的原文是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

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6)老子道德經第十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G. 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譯文】
聖人總是沒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為自己的意念。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行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聖人治理天下的時候,總是收斂慾念,使天下人的心思歸於渾朴。百姓本都專注於使用自己的感官、聰明、智巧,聖人使他們全都回歸嬰孩般純真的狀態。
【解讀】
本章是老子「虛心」、「渾君」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慈」的原則的具體貫徹
河上公: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善也。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
王弼: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
朱元璋:聽其美污之聲,目乃觀其善惡,所以聖人觀其所以,不欲身民如是,務秉之以道,常以心似乎小兒之無知,特守無為之道,故天下安。

H. 老子·道德經前十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
2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4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5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1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2 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3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
4 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2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3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 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迴音相呼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隨。
3 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之外的教化。
4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恆不滅。
第三章
1 不尚賢,使民不爭。
2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3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4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5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6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1 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爭斗。
2 不看重珍奇財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
3 不誘發邪情私慾,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
4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裡謙卑,腹里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
5 人們常常處於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那麼,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
6 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
1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2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3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3。
譯文
1 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啊,像是萬物的祖宗。
2 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於你生命的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
3 我不知道有誰產生他,他先於一切有形之帝。
第五章
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3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1 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也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眼裡,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2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
3 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第六章
1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2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3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1 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
2 這個母體的門戶,便是天地的根源。
3 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綿不絕,用之不盡。
第七章
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2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1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所以能長生。
2 同理,聖人把自己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
3 這不正是由於他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第八章
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4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1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 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3 居身,安於卑下;存心,寧靜深沉;交往,有誠有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天下歸順;做事,大有能力;行動,合乎時宜。
4 唯有不爭不競,方能無過無失。
第九章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3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4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5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
1 抓在手裡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罷了吧。
2 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
3 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
4 富貴而驕,是自取災禍啊!
5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第十章
1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2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3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4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5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6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7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1 誰能使靈魂與真道合一,毫無離隙呢?
2 誰能使血氣變得柔順,像嬰兒一樣呢?
3 誰能洗凈內心的雜念,透亮如明鏡呢?
4 愛民掌權,誰能舍己順道、無為而治呢?
5 運用心智,誰能因應天意、如雌隨雄呢?
6 明白通達,誰能超越人智、擺脫知識呢?
7 那創造並養育這個世界的,他創造養育並不強行佔有,他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其能,他是萬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這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I.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抄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襲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答:天地無心於萬物,任其生滅,聖人無心於愛民,任其自養自成.
天地之間如同有一個風箱,空虛而不空窮竭,越鼓動所現事物越多.
言語太多,不能做到像虛空一樣,終會窮竭,這樣的話不如恪守虛空虛靜.

也就是要得道悟道,不能太多的言語思慮,真正的道是不可以用言語和思慮得以體會的,如果太多的言語思慮反倒會使自己陷入困境,越來越被動迷惑.要像天地一樣雖然無心但是能成萬物,雖成萬物仍然無心可用.

J.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抄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各種繽紛美麗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無暇看其它的事物;各種美妙的聲音充滿了耳內,陶醉在其中,使人聽不到其它聲音;各種美味使人吃得很香甜、口爽,激發食慾;在田野中騎馬賓士打獵,使人心潮澎湃,心態張狂;很難獲得的珍貴物品,帶上它走路,就會影響著正常行走,因為要時刻提防著被賊人盜竊。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合於道的人,只求實實在在的事物本原,修煉內在的身心,並不會被外在的各種誘惑影響心性,產生貪妄之心,追求外在慾望。因此合於道的人會去掉貪妄之心,取其事物的實在的本原。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204條案外人 發布:2025-05-06 11:40:45 瀏覽:317
青島房屋徵收補償條例 發布:2025-05-06 11:28:15 瀏覽:595
中國勞動法工資標准2015年 發布:2025-05-06 11:23:49 瀏覽:37
英美法學派 發布:2025-05-06 11:18:58 瀏覽:700
法律服務所如何見證遺囑 發布:2025-05-06 11:02:57 瀏覽:599
滕州法院領導 發布:2025-05-06 11:01:26 瀏覽:432
合同法80條理解 發布:2025-05-06 10:50:54 瀏覽:848
經濟法之資產 發布:2025-05-06 10:38:25 瀏覽:916
上市公司暗保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6 10:30:34 瀏覽:574
怒對法院 發布:2025-05-06 10:24:56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