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質和起源
『壹』 論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加自己的觀點)
道德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用來辨別是非曲直的標准 本質就是讓大家不要做壞事 這樣社會才會和諧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了 社會才能不斷向前發展
『貳』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起源於什麼作用是什麼
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作用:道德功能的發揮和實現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實際效果,就是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
(2)道德的本質和起源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叄』 道德起源和本質是什麼
關於道德的起源,在馬克思主義學說誕生以前有幾種不同的見解(神啟論、天賦論、進化內論、感覺慾望論)容。道德的本質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簡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
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
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
感覺慾望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論: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
『肆』 道德的起源的科學解釋及其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
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快樂常常誘導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則迫使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
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的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的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4)道德的本質和起源擴展閱讀
「道德」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每個人也都願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你要說某個人沒有「道德」,他肯定會跟你急。
並且每個人都覺得「道德」 在自己這邊,沒「道德」的全是別人,所以大家都喜歡用自己定的「道德標准」評判別人,現在的名詞叫「道德綁架」,那究竟什麼是「道德」呢?下面簡單聊一下個人看法。
最早「道德」這兩個字其實是分開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什麼意思呢?
那就是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但我們現在社會,道德的觀念已經很模糊了,所以大家總覺得「道德」這個詞很空洞,很虛,沒什麼固定標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太嚴重了。道德其實是有標準的,但你首先得了解這個「道」,不懂得「道」,當然就不知道什麼是標准了。
道德一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的,沒有信仰為基礎的道德,是很脆弱的,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不堪一擊。
比如,孝順父母這一條,就是隨順人的本性,就是道德,無論儒釋道哪家,首先都是講孝道,孝道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你孝順父母,就是道德;不孝順父母,就是違背道德。現在很多人不相信道德,就是因為缺乏信仰,缺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迷惑茫然、浮躁不安。
我們平日經常說的「良心」,也是一種道德,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本性其實都是善的,所以我們做善事的時候,就會感覺很舒服,很喜悅,就是因為順應了我們的自然本性:做惡事的時候,就會感到不安,做賊心虛,就是因為違背了我們的本性,這叫不道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伍』 簡述道德的起源和特徵。
道德的起源:
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
道德的特徵:
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5)道德的本質和起源擴展閱讀:
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
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陸』 一、道德的起源本質
禪院文集 天啟篇
道德!--《天啟篇》之五十九
雪峰
道是上帝的意識、上帝的靈、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維護宇宙有序運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對道認識基礎之上的人類社會中聖人和賢哲具備的內在品質,是維護人類社會沿著理性、祥和、健康、快樂道路前進的動力。
道德就是維護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法力和動力。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奧妙,德概括了人類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質。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聖和諧一體的所有內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賢人的品質,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恆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聖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聖人不能具備,當今社會誰敢說「我具備了道德」?如果有人說「我正在認識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經了不起了,已經超凡脫俗了,已經進入了賢人的行列,可以歸入「可雕」范圍,他已經激動得徹夜難眠,心潮澎湃了。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對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經》對道和德進行了概括和簡要的闡釋,要認識道德,最好從理解《道德經》開始。
經常上網瀏覽,讀了許多官員專家、教授學者、大師名人的文章,其中論及道德的話語令人感覺十分有趣,就像聽學齡前兒童在談論量子力學,觀賞蒙著眼睛的人在迷宮中轉圈那樣,感到非常可愛、滑稽、有趣、逗人。
無神論者心理發育天生有缺陷,「一陰一陽謂之道,」可他們只陽不陰,只要半個世界,《莊子》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蟲永遠不知道自然界還有春天、秋天和冬天,無神論者永遠不清楚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個反物質世界,所以,無神論者永遠也具備不了道德。
那麼,是不是說有神論者就可以認識道德、具備道德呢?有神論者若不具備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變成鬼怪,比無神論者更可怕,禍害起人類社會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神論者只能對人的肉體和思想實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論者將會對人的靈體和精神實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類要想進入一個美好的時代,最好是所有政黨和宗教都逐漸消失,由聖人來實施教化,由賢人們去管理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
凡俗人對聖人有一種天生的偏見,可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愛錢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也是為了錢,愛名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是為了出名,愛權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就是為了掌權。
一群羊總懷疑牧羊人心懷叵測:「這個牧羊人總拿著鞭子在威脅我們,總讓我們聚在一起,不讓我們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到莊稼地里去飽餐一頓,到河對岸去吃個痛快,這傢伙肯定想當我們的頭羊,想當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願意變成一隻羊,去當羊群的王嗎?
當年許多人想使耶穌當以色列的王,耶穌當了嗎?躲之惟恐不及啊!
釋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統江湖」,可他想嗎?他壓根就沒有想過當王。
凡俗人揣摩聖人之心,就像井底之蛙惻度大海蛟龍行為,可以理解,只不過太荒唐。
什麼人能具備道德?
現存世界上的宗教界人士和政黨成員恐怕難以具備道德,只要深入到任何一個宗教組織或政黨組織內,我們就會發現,都在那裡惟我獨尊,都說自己的教義或者學說是唯一正確的,他人的都是「歪理邪說」,為了控制教徒或黨員,也怕自己有缺陷的教義或學說暴露出破綻,總「循循善誘」教徒和黨員除了本門說教外不要去接觸「異端邪說」,如此脆弱、如此不堪質疑和打擊,久而久之,一點「免疫力」都沒有,怎能具備道德?
還有一批人,就是「正統」的維護者,他們就像手不離經典,嘴不離經典的法利賽人或是中國歷朝歷代老皇帝門下維護「祖訓」的老癲董,張口閉口全是「經典」和「祖訓」,只要哪兒聞著點新思想、新事物的氣息,就會氣急敗壞地議論一番、攻擊一番、儼然像個道德的維護者,真理的掌握者,不竭盡花崗岩腦袋中的化石智慧把新思想、新事物打翻在地,他們就會寢食不安,七竅生煙。這類人無法具備道德。
不能認為老癲董都是已達耄耋之年的人,一些連《聖經》的皮毛都沒有弄清楚的年輕人,時不時地摘錄出一兩句《聖經》中的話語,裝出一副基督維護者的樣子或是《聖經》博學者的架勢對新思想和新事物也能指東道西、嘲三罵四,這類人離道德遠矣。
純粹的自然科學者或是純粹的社會學者也難以具備道德,因為他們的思維已成定勢,要讓他們反常思維,只能讓太陽從西邊出來,假如我說「人體的疾病或是遇到的災難全是由於自身心理和精神反物質結構的不完美導致的,」他們會接受嗎?不要說探索,讓他們想像都不可能。
至於普通大眾,一輩子只要能把自身和家庭成員的吃穿住行問題解決好了,就已經不錯了,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精力和條件去探索物質和反物質世界的時間、空間、生命的龐大體系知識,所以,也難以具備道德。
那麼,誰能具備道德?
答:《生命禪院》的院士們有希望具備道德。
自吹自擂、狂妄是吧?
一切的宗教教義和政黨學說在《生命禪院》面前會顯得蒼白無力,《生命禪院》是一個開放、發展的系統,總在變易中不易,不易中變易,它毫無界限,包容一切宗教和政黨及個人的道德成分,不拒絕來自任何方面的智慧成果,它不為哪個宗教、或政黨、或組織、或個人、或階層、或階級、或民族、或國家服務,而為整個宇宙體系的生命服務,《生命禪院》的院士不具備道德,難道其他人士會具備道德?說來聽聽。
將來,若說我們不了解莎士比亞,不了解瑪雅文化,不了解《古蘭經》和佛經、不了解相對論,不了解科學種田等等,都不會貽笑大方,但若說不了解《生命禪院》,那就意味著我們已經落伍了,僵化了,腐朽了,趨向木乃伊了。
不久的將來,一大批生命禪院的院士會「羽化出繭」,當他們一旦從沉睡的思維狀態下醒過神來,一個個就像鯤鵬展翅那樣,翱翔海宇,揮斥八極,向人類展示頂天立地、才華橫溢的風采,一個個將具備道德品質,向人類展現美好的未來。
道德,惟《生命禪院》院士將具備。
『柒』 如何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欲回望正好相反,它能答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7)道德的本質和起源擴展閱讀: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捌』 人之初性本善 從道德的起源和本質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人剛剛出生的時候 本性都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