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錦書道德經

錦書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1-09 18:01:34

㈠ 那一本關於《道德經》的書比較權威

《道德經》只有兩個版本,一本是敦煌版,也就是大家常看到的道德經,其實都差不多,只是外表不一樣而已;而另一版本是錦帛版的,是馬王堆出土的,而且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看看不錯。

㈡ 20首古文

【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
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根據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裡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閱讀訓練】

㈢ 《道德經》第二段不同之處哪個版本是正本

我們家的《道德經》是第一個
第一種是西漢時的版本

㈣ 尋找一本書:是位外國人寫的,關於老子道德經的書,副標題好像是《和平安寧錦囊》系列。

有個外國人叫奧修,我看過他解讀的道德經,挺深入的。你網路一下「奧修解讀道德經」看看是不是你要找的那本

㈤ 為什麼現在流行的《道德經》不採用帛書《老子》這個版本

因為《道德經》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現在,中國人看了幾千年,已經不只內是一本書了,容幾千年了,前人注釋這本書的人無數,全是按現在流行的版本注釋的,錦書那個是才出土的,與現在不搭。

就像秦始皇焚書坑儒後,《論語》也是漢朝在重新整理的,幾千年了,看的就是他,現在就是出土秦朝時的《論語》,也改不過來了。

㈥ 國學老子道德經

老子一書分為道經和德經,故而又稱為道德經,就象莊子又稱南華經一樣,因莊子隱於南華山而得名.

㈦ 道可道,非恆道和道可道,非常道。那個是原版呢

第二個來,道可道,非常源道。是原版。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大概:本章是對宇宙根本大規律的這個「道」作了個基礎性的闡述。

北宋以前有三種解釋:

  1. 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

  2. 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人間常俗之道。

  3. 道可以言說,但道非恆常不變之道。

原文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㈧ 大家好,在這里向大家提出幾個關於《道德經》的問題。我在網上看到另一本道德經和我看的語句不一樣。

你好,語句不復一樣,對文章的理解也會制不一樣,道德經有好多不同的版本,語句不同,斷句也不相同,最受認可的是錦書版。至於道德經怎麼看,肯定是原文加譯文同時看了,在原文跟譯文都能通順下來的同時,還是以原文為主,畢竟,原文是原汁原味的東西,讀譯本是不可能有原文的感覺的。你說的感悟,道德經的要點,感悟是永遠無盡頭的,等道德經領悟到一定水平,你會自動的在生活中不斷的感悟,同時,你也會很有興趣看不同版本的道德經,並能評價其優劣,至於有人說的南懷瑾,我倒是感覺都一般,易中天,於丹的根本就不能看,但作為入門級的讀物還是可以的。
瑕不掩玉,就算是道德經不同版本,也不必過於糾結,畢竟大的意思不會錯,找一個通用版本學起來就行,有時間常去道德經吧轉轉也會有收獲。

㈨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原文

易亞蘇
《道德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任繼愈《老子今譯(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讀重點分篇,注釋篇章要義,點到即止。
《道德經》八十一章,九章為一篇,共九篇。第一篇:德(修養);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國(立國);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樸歸真);第九篇:恆(道行長久)。
第一篇:德(修養)。
(1)三十八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萬物資始。天仁、地義、人信(禮)。
(2)三十九章(德之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四十一章(德之器)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6)四十三章(德之范)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7)四十四章(德之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8)四十五章(德之實)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9)四十六章(德之象)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二篇:智(教育)。
(10)四十七章(智)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智者是善,善者順天承運,德合無疆。
(11)四十八章(智之器)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四十九章(智之德)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13)五十章(智之性)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孔子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14)五十一章(智之初)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5)五十二章(智之本)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16)五十三章(智之失)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17)五十四章(智之實)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積善成德,積德成道。
(18)五十五章(智之象)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換『血』)〕zui1。)
大智若愚。
第三篇:國(立國)。
(19)五十六章(國之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立國,人立。
(20)五十七章(國之器)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21)五十八章(國之德)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五十九章(國之性)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23)六十章(國之初)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24)六十一章(國之失)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25)六十二章(國之實)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6)六十三章(國之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7)六十四章(國之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第四篇:治(效法)。
(28)六十五章(治之道)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29)六十六章(治之德)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0)六十七章(治之初)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31)六十八章(治之性)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2)六十九章(治之失)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33)七十章(治之實)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34)七十一章(治之象)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五篇:人(上善若水)。
(35)七十二章(人之道)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36)七十三章(人之器)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7)七十四章(人之德)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38)七十五章(人之性)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39)七十六章(人之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40)七十七章(人之失)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41)七十八章(人之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42)七十九章(人之實)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43)八十章(治之器)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44)八十一章(治之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45)一章(人之象)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六篇:善(玄德)。
(46)二章(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7)三章(善之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48)四章(善之器)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49)五章(善之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50)六章(善之性)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51)七章(善之初)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52)八章(善之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53)九章(善之實)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54)十章(善之象)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第七篇:器(利用)。
(55)十一章(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56)十二章(器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7)十三章(器之德)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58)十四章(器之失)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59)十五章(器之性)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60)十六章(器之初)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61)十七章(器之本)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62)十八章(器之實)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63)十九章(器之象)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八篇:道(返樸歸真)。
(64)二十章(道之真,人之初)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65)二十一章(器)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66)二十四章(德)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67)二十二章(性)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68)二十三章(失)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9)二十五章(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0)二十六章(本)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71)二十七章(實)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72)二十八章(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第九篇:恆(道行長久)。
(73)二十九章(聖人之道)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74)三十章(治國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75)三十一章(武之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76)三十二章(文之道)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77)三十三章(人之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78)三十四章(道之初)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79)三十五章(道之象)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80)三十六章(道之性)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1)三十七章(道之實)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㈩ 道德經翻譯

1那不可言說、不可解釋的最根本的存在,我把它稱之為「道」。無法給這個最根本的存在命名,姑且把它命名為「道」吧。
天地萬物剛開始產生的時候,沒有自己的名字。我們能叫出他們的名字,是他們存在的另一次開始。天地萬物知道自己已經被命名了嗎?沒有;對他們來說,存在和不存在,有名字和沒有名字,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但如果我們不給他們命名,我們又如何認識事物的微小差別?
有和無,存在和不存在,他們的區別是非常微妙的。微妙就微妙在:這種區別只對於人才有意義。
2
世人都知道何種事物為美,那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美的標准,可這個美的標準是惡的;世人都知道何種事物為善,那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善的標准,可這個善的標準是不善的。
美有了標准,善也有了標准,人們藉此把許多事物排出在美和善之外,這豈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惡和不善?
美和丑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善和惡互相對立,又互相彰顯。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成立。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上和下、音和聲、前和後,他們的關系就是這樣。
聖明的人絕不有意地制定標准,使本來和諧的事物互相對立起來。事物會自己發生變化,生長和死亡遵循他們內在的規律,何必去故意地干預他們?你不去干預他們,他們的生長才最為完美。
3
不崇尚賢能,人與人之間就不會互相競爭;不珍貴黃金和寶玉,人們就不知道自己原來很貧窮;在人們的心中放上了這樣那樣的渴望,而又無法滿足他們,痛苦和不滿就會在人們的心中普遍滋生。
所以幸福的社會是一個這樣的社會:人們心境恬淡,食物充足,慾望淡漠,身體強健。人們不知道賢能是好的、而且黃金和寶玉是可貴的。人們僅僅滿足於自身的快樂和健康。這樣的社會與其說是沒有政治的,不如說已經達到了政治的最高境界。
4
是「道」在統領著世上的萬事萬物。「道」是如何進行統領、使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各得其所得呢?我想,「道」像一個自我展開的無邊胸懷,使萬事萬物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鋒利的,它承受他們的鋒利;混沌的,它接受他們的混沌;它和最光明的東西一起閃光,和最昏暗的東西一起昏暗。它隱藏在事物的背後從不顯露自己。
5
天地不知道有仁愛,所以天地把世間萬物看作無分別的芻狗;聖人知道有仁愛,所以聖人把黎民百姓當作芻狗。聖人自以為有權安排芻狗的命運。
天地之間,像一個巨大的橐輪嗎?天地的胸懷,也像「道」的胸懷一樣,虛而不盈,去而彌遠,無動不出,似往實來。天地的胸懷如此寬廣,在天地之間做一隻芻狗,豈不幸運?聖人的胸懷像一隻屈曲的斗笠,做聖人的芻狗,豈不悲慘。
6
我們無法窺視那萬物所從產生的門戶。這門戶在哪裡?造物者也是以雌雄交配的形式創造萬物嗎?這門戶是天地的根本,萬物的源頭;它永遠生生不息,而不會厭倦。
7
天長地久。
天地為什麼能長且久呢?因為天地並不是自生的。
聖明的人把自身放在他人的身後,卻因此引導了他人;他們不把自己的身體看成是僅屬於自己的,反而生存得更加真實;他們沒有小私,反而成就了大私。
8
最高的善就像是水一樣。水孕化了萬物卻不與萬物爭空間,它們自動地流淌進低賤的泥塘里。
水之善,就像是那至高無上的「道」。
守住自身的善良,心像一片空曠的山谷;與人為善,言語誠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做能做的事;順應事物的運行規律。何必強與人爭,那不是自尋煩惱嗎?
9 你希望能牢牢地把握住的,不是你所擁有;你所愛悅的,必不能長保。
這滿堂的黃金和美玉,只是偶爾寄存在你這里。富貴榮華,是穿在你身上的錦綉衣裳;你為它們感到驕傲,總有一天你也會脫下它們。
讓別人去羨慕你的黃金美玉和錦綉衣裳吧!你要知道,只有身體是屬於自己的。
10
身體和精神,能始終結合在一起不使分離嗎?摒棄慾望,忘懷形知,體內只剩下一絲呼吸之氣,能使自己的身體像嬰兒一樣柔弱而純潔嗎?你的身體上已經沾染過人生的塵土了,不可能再把它擦拭乾凈。要想有益於社會,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不做。天地在不停地運轉,你怎麼能無所行動?觀察的眼睛曾經睜開過,又怎麼能說自己一無所知?
不能放棄的,你就要好好地珍惜它;額外獲得的,別把它們看的太重要;擁有但不佔有,這才是合乎自然的道德。
1 1
把車幅和車轂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車輪。車幅和車轂不存在了,我們得到了車。
揉摶粘土製作器皿。粘土不存在了,我們得到了器皿。
在牆上開一個門,鑿一扇窗戶。窗戶和門打開了,我們才得到了家。
木條、粘土和牆洞,當他們失去自我的時候,才是他們為人所用的時候。
1 2
色彩太絢麗了,人們反而辨不清顏色;音律太和諧了,人們反而忘記了樂曲;食物太可口了,人們反而忘記了營養;馳騁追逐令人身心俱狂,目的卻並不在於獵物;那一心嚮往卻難以得到的,使人行為逾規忘記了恥辱。
聖人不屈從於感官的誘惑,所以他們才能成為聖人。
1 3
人們太重視成功和失敗了,直到大難加身,他們才能夠醒悟事物的根本。
為什麼那麼看重成功和失敗?成功了,他們就高興;失敗了,他們就傷心。他們完全忘記了事物的根本。
什麼是事物的根本?——自身的完善才是事物的根本。你的心靈完善了,整個世界會跟著你一起完善;你的智慧完善了,整個世界會隨著你一起提高。
1 4
視而不見,曰希;聽而不聞,曰夷;摶而不得,曰微。希、夷、微,這是事物的三種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種境界。
如何理解這三種境界?——你仰視著他,發現他無比高大;你俯視著他,發現他非常渺小;你去追逐它,它永遠在你前邊;你轉過身去,你又跟隨在你身後。
它沒有形體,像你的心靈一樣。他是一種精神,但這種精神自遠古時就開始孕育,從你出生的時候就寄存在你的心裡。
1 5
我們的祖先,當他們開始孕育這種精神的時候,他們還叫不出這種精神的名字。
他們的心猶豫不安,就像跋涉在冬天裡的山川;在鄰居面前他們不敢停留,在自己的家裡他們也像是在作客。這種精神就像是捧在手裡的一塊冰,一不小心它就會融化;但如果能使它成長起來,這精神會成為全人類的至寶。
它具有冰的魂魄,像冰一樣堅硬,絕不沾染塵土,永遠熠熠生輝。
它還具有水的溫潤,滋生萬物,潤澤原野,孕化出無限的生機。
1 6
空虛如深谷,安靜如高山。萬物都在變化,可是「道」保持不變。
那不停地變化著的,有一天會歸復於靜止。動生於靜,變生於常,生發於息,他們的歸宿是永恆的安靜。
生命是一個由動至靜的過程,人必須接受這個現實。你自己是自己的惟一主宰,這對你是最重要的真理。
「道」啟示給你的是:你就是你自己的王、自己的天;道運行在天地之中,也運行在你的身體里,直到你死去。
1 7
至高無上的,是道;其次是愛;再次是畏;再次是侮辱和毀傷。
愛你該愛的人;畏你所敬的人;遠離侮辱和毀傷。
道不可言說;愛不能窮盡;但是敬畏應該適可而止。
別把侮辱強加給別人;也不接受來自別人的侮辱。像道一樣自然,做你該做的事。
1 8
道就是自然。忘記了道的自然本性,你就會相信虛假的仁義;把你的智慧用在虛假的仁義上,你就遠離了自己的幸福。
自然是永遠真實的,社會卻可能是完全虛假的。
在虛假的「仁義」的社會里,沒有真實的感情:孝不真實、忠不真實、義不真實、仁也不真實。
1 9
如何恢復社會的真實?——大家摘下仁義的假面具,把智慧用在有價值的事物上。
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互相信任;用不著費盡心機,別人的幸福原來並不妨礙你的幸福。
2 0
最高的智慧,是無憂。
順應自然與違反自然,差別有多大?善於惡,相去有多遠?苦與樂,靠什麼把他們分開?
眾人你擠我撞,好像是去分享一次免費的大餐;又像是去佔領賞春的高台。
只有一個人最愚蠢,他不知道哪裡有免費的大餐,不相信高台上才有春天。他蠢得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不知道該跟著誰走。
他的心智開而復閉,睜著眼不知道觀看,長著耳朵不知道傾聽。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眾人都瞧不起他。可是他說:我無憂。
2 1
那最高的「道」,至高無上的「德」,為什麼只為他一個人所擁有?
別人如果也知道這「道德」的好處,豈不是要來搶奪?——他也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啊,可為什麼大家不來分享呢?
恍兮惚兮,「道」中有「德」,「德」中有「象」。此「象」明明白白,大家都看得見,為什麼卻裝做並不認識?
他們不知道,那就是所有人的普遍的幸福嗎?
2 2
不害怕委曲自己,你就終能成就那至德之「道」。水會在低窪處聚集,你要先在那裡等待。人們窮困到極點,才會幡然醒悟。跟大家保持住距離呀!否則你也會疑惑,
守住你心中的「道」,為大家先做出榜樣。不用去招搖,那不明智。不要太驕傲,那也沒有用處。別自悲,相信自己會成功。也別自賞,你不能期待著回報。
如果有人來問你懷抱的是什麼,分一份給他們吧。不要害怕有人來搶劫,「道」會自己保護它自己。
2 3
道是真實的,自然也是真實的。
疾風和驟雨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是誰帶來了疾風和驟雨?是自然,也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掀起持久的疾風驟雨,人怎麼能維持長久的強盛不衰?
要了解道的本源,道隱藏在自然的身後;要了解自然的規律,這規律就運行在事物之中。
遵循道的本質,像道一樣巋然不動;順應自然的規律,好像自然是一個仁慈的君主。
2 4
抬起腳後跟,人就無法站立;跑得太快,人就無法走得很遠。
兩眼緊盯著自己,人反而不認識自己了;你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別人卻來否定了你的判斷;你自矝自賞,大家卻把稱贊送給了別人。
道要求人給自己解下「自我」的負擔。放下自我,你才能與道同行。
2 5
什麼是道?
道渾然如一,誕生在天地之前。道寂然自處,獨立而不可更改。道孕生了世間萬物,卻一點不會減少。道運行在萬物之中,卻從來不會磨損。
「道」是它的真實地名字嗎?我想稱呼他的另一個名字「大」,但「大」也不足以表示「道」的真實面目。道既「大」且「遠」,我忽然看不清它的形跡,它卻驀然又回到了我的身邊。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能夠與道為伍,身寄丘壑之間而神遊天地之際,人不也是域中之一大嗎?
然而,人終究不能超越自己的身體。人只能寄身丘壑,取法天地,順應自然。
2 6
輕捷以沉重為他的根本;安靜是浮躁的內在保障。
有道德的人生活在世上,言語莊重、舉止安泰;面對美好的事物仍能保持一顆平常的心。
可是,那些身系天下安危的萬乘之主,卻舉止輕浮、言談失據,他們又怎麼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
2 7
美好的行為不為世人察覺,就像是車輪在地上壓過卻不留下轍痕。
善良的言語令人愉快,就像是新熟的水果沒有一點瑕疵。
最好的忠告不是出自你的智慧,它從人的內心深處自然流露出來。
堅守自己的立場,在關鍵的事情上絕不動搖。
必要的時候,讓你的心成為一個死結;任何人——包括你自己,都解不開它。
最高尚的行為是:幫助所有的人,不嫌棄最低賤的人。
最傑出的智慧是:看到每個人的價值,不以任何人為負擔。
不要試圖做別人的老師。善良是不能夠學習的;而道德也不能當作禮物送給別人。
2 8
事物有強大的一面,也有其柔弱的一面;大地上有高山,也有溪谷。
陽光下到處都是暗影;陽光越明亮,暗影越昏暗。
成功和失敗形影不離;一個人的榮耀會成為另一個人的恥辱。
在成功處據守;在恥辱處安身。
2 9
想要改變世界,你必須有所行動。
世界不是哪一個人能主宰的;你只能改變其中很小的一個部分。
你的慾望太多,你就會失敗在自己的行動之前。
讓大家跟你一起行動,你必須走在大家的身後。
做自己能做的事吧!這樣你才能不怨不悔。
3 0
以「道」改變世界,而不是依靠強力。
強力是破壞性的;它會使世界離「道」更為遙遠。
「善」是一個需要精心培育才能夠收獲的果實。
急躁,懈怠,勉強,過分的樂觀,都會給「善」帶來傷害。
3 1
暴力是一種不詳的手段;除非是為了反對另一種暴力,輕易不可使用。
暴力的勝利不是「道」的勝利,也不是「善」的勝利。它至多能使「道」呈現出來,使「善」播種下去。
大家看到了「道」,卻不知道如何遵行;「善」被播種下去了,人們卻不知道如何培育。
「道」就會隱去;「善」就會衰亡。以暴易暴,世界並沒有因此變得完善。
3 2
「道」經常是隱藏的;「善」經常是柔弱的。
「 道」隱藏在萬事萬物之中,也隱藏在人的身體和精神之中;「善」僅僅潛伏在人們的心靈之中。
「道」並不幫助人,也不幫助善。「道」在每個人的心中放上了十份的「惡」,只放了一份的「善」。
但「道」是公正的。把所有的惡聚集在一起,惡並沒有變得強大;把所有的善匯集到一起——哪怕每個人只獻出一小部分——善已經無敵於天下。
3 3
不要窺測別人有多少善意;要認清自己心中有多少善良。
戰勝別人的是力量;戰勝自己的是良知。
要保持住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善良,人必須先戰勝自己。
戰勝自己是困難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人。
3 4
「道」不同於「德」;「德」不同於「善」。
「道」寂然自處,與萬物同運,及善惡同化
「道」的意志是先天確定的。惡同於道則惡生,善同於道則善生。
3 5
堅守正義絕不動搖,你就能夠感動人心
大家都來向你靠攏,你可不要傷害了他們。
用甘美的食物招待客人,客人就會經常前來光顧。
但是「道」是不能拿來招待客人的,「善」也是不能拿來招待客人的。
「道」入口無味,入耳無聲,入眼無色。
「善」像冰一樣脆弱,像水一樣無形;善只能寶藏在自己的心裡。
3 6
道要讓誰滅亡,先使他瘋狂;要讓誰衰弱,先使他強盛;要讓誰絕望,先叫他渴望;要讓誰痛苦,先使他擁有。 不要讓自己強盛到極點、渴望到痛苦。
那最柔弱的,會戰勝最強大的。
那柔弱到極點的,什麼也不會再失去,永遠也不會再失敗,
3 7
「道」什麼也不做,但他已經做了一切。
人們把種子播撒在地里,自然的雨露自會使它生長。
每個人的心中都懷揣的希望,他們等待的是「無違」的春風。
「大人」的作為減少到最少,國家的繁榮才能增加得最快。
不要日日在阡陌和田疇上徘徊,人們不需要你為他們做些什麼。
3 8
最高的道德是放棄道德而復歸於根本。較低的道德是緊緊抓住道德不放棄。最低的道德是虛仁假義。
根本失去了,道德丟失了,人們就只能以虛假的仁義來欺騙自己。
道、德、仁義,他們的區別在哪裡?——道是真實的,德是誠懇的,仁義是虛偽的。
仁義是虛偽的,所有才需要「禮」來補充。虛偽的人需要用真實的禮來約束。
「禮」是對人類「偽善」的懲罰。
3 9
最根本的存在就是「一」。守「一」不二,就是「道」。
天守一則清,地守一則寧,神守一則靈,人守一則生。
統治國家也要守住一個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清靜無為。
如何守住這個根本?——像道運行在萬物之中一樣不露形跡,統治者退隱在人民身後不敢先走一步。
4 0
事物會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柔弱和剛強經常發生轉化。
「道」會和最柔弱的事物一起生長,和最剛強的事物一起毀壞。
有生於無;動生於靜;強起於弱;變出於常。
4 1
與道同行,道是你的良師和益友。
道運行在你的肢體里,意識中。道和你的身體一起成長,與你的血液一起流淌。道包圍著你,浸透了你。道幫助你在睡眠時閉上眼睛,在奔跑時抬起腳跟。
道緊緊跟隨著你的每一步腳步,卻從來不走到你的腳前。
若說道是你的影子,道不會隨你的身體一起趔趄。
若說道是你的師友,道從來不和你交談。
若說道是你的精神和意識,道不和你一起思慮。
若說道並不存在,當你一個人寂然自處,是誰默默地坐在你的身邊?
4 2
和你的心靈一樣,道也是孤獨的。
道和太陽一起升起,和百花一起開放;和春天一起溫暖,和流水一起徜徉。但道仍然是孤獨的。
人害怕孤獨;人唯恐失去別人和大家,所以他才能夠謙虛。道害怕孤獨;道唯恐有人忘記了它的存在,所以它才緊緊跟隨著每個人的腳步。
4 3
那至柔至弱、無跡無形的,貫穿運行在至剛至強的事物之中,世界上不存在對它關閉的門戶。
你的身體成長、強健起來,那當初的嬰兒已經離開你的身體了嗎?
你磨練自己頑強的意志,用意志的軀殼包圍住柔弱的心靈。但你無法使自己的心靈變得堅硬——那樣它就不再能呼吸和感覺。
4 4
名字和身體,哪一個更真實?身體和財寶,哪一個更重要?榮譽和自我,哪一個更根本?
有了名字,人們忘記了身體;為了財寶,人們甘冒凶危;在虛假的榮譽面前,人們完全失去了自我。
4 5
最高的成就,看起來並不完滿。最充實的心靈,所有的門戶都敞開著。
以真實為准繩,哪怕折直為曲。讓事實自己證明自己,不以語言來爭辯。
最高的技巧是不依賴技巧,讓「自然」來為你引路。
4 6
國家的強大不是靠武力來維持的。馬匹悠閑地在城郊的荒地上吃草,人們已經忘記了戰爭。
社會公正並沒有建立起來,統治者卻相信黎民百姓的忠誠。
那些奴隸們呵,終日辛苦地工作,卻填不飽自己的肚子。他們已經成了國家的棄兒。
你可以給馬匹隨時套上戰車;但是駕車的戰士如果已經離心離德,敵人就會來佔領你的城郭。
4 7
父母教給你的,是常識;師傅教給你的,是學問;智者教給你的,是智慧。然而「道」是不能夠傳授的。
「道」就在你的最習以為常的地方,在你的屋子裡、飯桌上、席枕間。當你抬頭窺視窗外,道隨著日光一起照射進你的瞳孔,並隨著你的目光一起向外觀看。
4 8
知識依靠積累。知識的寶藏無邊豐富;知識是不能被窮盡的。
「道」明明白白。道越簡單越完整,越深刻越單一。道原來就是簡:去繁歸簡,去偽存真。
4 9
較低的道是簡,較高的道是真,最高的道是一。
簡則易。政治如果簡單了,匹夫也可以為卿相。
真則去偽。道德如果是真實的,盜跖拿什麼來進行狡辯?
恢復人類的真實本性;聖人無所用,盜跖不為害,這才是所謂的太平盛世。
5 0
不是所有的嬰兒都能長大成人;但道會守在每一個嬰兒的身邊。
善經常受制於惡,並不是因為道拋棄了善。
真經常被辱於偽,道卻始終守在真的一邊。

熱點內容
合同法80條理解 發布:2025-05-06 10:50:54 瀏覽:848
經濟法之資產 發布:2025-05-06 10:38:25 瀏覽:916
上市公司暗保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6 10:30:34 瀏覽:574
怒對法院 發布:2025-05-06 10:24:56 瀏覽:993
廣東醫療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06 10:17:54 瀏覽:727
民法典之 發布:2025-05-06 10:17:51 瀏覽:960
2011年初級會計資格經濟法基礎 發布:2025-05-06 09:39:32 瀏覽:584
湖北十大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6 09:29:49 瀏覽:79
白城市司法局 發布:2025-05-06 09:28:36 瀏覽:341
法院傳票規定 發布:2025-05-06 09:05:35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