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法治社會
❶ 如何構建新型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
一是要深刻領會過去一年來,尤其是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效。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深化改革的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建立法治國家的決定,這兩個決定實際上是「姊妹篇」,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思路的邏輯延伸。深刻領會這一年多取得的成就,對我們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非常重要。
二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要深刻地認識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了我們國家政治與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所作出的重大抉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保證,也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
三是要深入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總書記在全會上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這是貫穿全會決定的一條紅線,是一個管「總」的東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問題,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不斷拓展。
四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全會指出,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說,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要形成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五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全會明確指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就是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執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建設、社會建設;加強法制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這些任務抓住了關鍵,抓住了當前的突出問題,有明確的思路,有創新的舉措,有具體的要求,指導性、針對性都很強。
六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全會深刻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保證。
❷ 如何建立健全法制社會
(1)實行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經驗的總結。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3)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我國法制是符合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的統一法制,任何地方和部門都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的保護主義。(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我國法制的一項基本原則,一切國家機關、團體和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也領導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5)依法行政。各級政府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必須嚴格依法行使職權,努力為人民服務。(6)司法公正。我國的司法機關要嚴格依法行使獨立的審判權和檢察權,維護司法公正,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7)違法必究。公民、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嚴格遵守法律,對違法行為必須依法予以追究。
❸ 如何構建社會主義法制社會
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科學回答 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周本順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實踐,需要有科學的理念指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已經形成了正確的法治理念,有效地推進了法治建設的實踐。很多法治理念都是突破性的,沒有這些理念上的突破,就沒有法治建設今天的大好局面。 但也要看到,目前法治理念指導受到的干擾也是很多的,其影響不可低估。主要表現在:一是西方法治思想的影響,一些人總認為我們黨委、人大、政協和「一府二院」「多條腿」的體制不如西方議會、政府、司法「三條腿」的體制合理,自覺不自覺地以西方的法治模式來評價我們的法治狀況,來設計我們的法治建設方向。二是「左」的殘餘思想影響,一些執法者管理的意識、斗爭的意識相對比較強,而人權保障的意識、和諧的意識相對比較弱。三是市場經濟利益法則的影響,有少數人往往把執法權力與自身利益掛鉤,追求自身利益比追求公平正義更重要。四是封建人治思想的影響,不少人仍把行政官與司法官混為一體,或者違法干預司法部門依法獨立辦案,或者特權思想嚴重,習慣以「父母官」、「管人者」自居。這些理念上的偏差,必然導致實踐上的混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括的五句話,科學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法治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各種非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正本清源。依法治國,表明我們不能搞「人治」,一定要把國家政治生活規范到法治軌道上來;執法為民,反映我們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公平正義,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公平的現象;服務大局,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它不是為法治而法治,而是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格局,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黨、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大局;黨的領導,反映了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在黨領導下進行的,從而保證我國的法治建設能夠沿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這五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互為條件,互為前提,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統一。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堅持什麼,澄清什麼,反對什麼,更新什麼的問題。今後不管人家怎麼說,我們只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法治理念,就能夠保持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 進一步提高和諧執法能力 最高人民檢察院政治部主任張常韌 堅持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檢察隊伍,服務構建和諧社會,既需要具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更需要具有踐行先進理念、服務工作大局的執法素養和能力。因此,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必須緊緊與加強執法能力建設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服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領。 加強法律監督,維護司法公正,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檢察機關必須不斷強化監督意識,著力提高敢於監督、善於監督、依法監督的能力。要依法監督糾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罰代刑等問題;依法監督糾正濫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經濟糾紛、違法立案等問題。要強化對嚴重違反法定程序、侵犯人權問題的監督,維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要嚴格依法掌握抗訴標准,提高抗訴水平,對有罪判無罪、量刑畸輕畸重等刑事判決、裁定提出抗訴。對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依法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注重提高做好申訴人的服判息訴工作的能力。對違法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問題進行監督,加強對偵查、審判環節超期羈押問題的監督。通過有力的司法監督,維護司法的公正和權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也是檢察機關在服務和諧社會過程中不斷運用法律手段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高運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的能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自覺把解決矛盾、促進和諧貫穿於執法辦案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同時,要正確貫徹黨和國家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堅持區別對待。 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公平正義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沈德詠 依法治國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政法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堅持依法治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其落腳點就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肩負著運用法律懲罰刑事犯罪、維護社會穩定、調解民事經濟行政法律關系的重要任務。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國家既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的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還存在很多不和諧的因素。當前可以用三句話概括我們面臨的基本形勢:一是對敵斗爭形勢復雜,階級斗爭,包括內部斗爭和外部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二是人民內部矛盾凸顯,這是最為普遍、面最大、量最廣的一種矛盾,其中有一些如果處理不好,甚至還有可能激化。三是刑事犯罪高發,這和人民內部矛盾凸顯有內在聯系。有些內部矛盾演變到一定階段就可能轉變為刑事犯罪。 在這樣一種形勢下,人民法院面臨的任務很繁重,工作壓力很大。全國四級法院大概每年要通過訴訟程序處理案件800萬件,主要是民事商事案件,刑事案件在70萬件左右。我們要履行好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審判職責,維護穩定壓倒一切。現在我們的工作重心是運用法律調整民商事法律關系,化解人民內部矛盾,這方面的案件大約有500萬件。這些案件所涉及的訴訟標的額在一萬億元以上,與我們國家的金融、經濟運行關系密切,與人民的生產、生活也關系密切,所以這是目前工作的重心。根據黨中央的要求,我們對自己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加大調解力度,盡量做到案結事了,為了應對案件高發期,提高辦案效率,把矛盾糾紛解決好,以維護公正和正義。 構建和諧社會應堅持依法治國法治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我們必須在各項工作中秉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 構建和諧社會應當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是因為和諧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建立必須以法治為中心,構建一個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人民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人能夠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社會,可以說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只有加強法治,才能保障社會有秩序的運行,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人民享有殷實安康的生活。所以,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二者都追求在規則和秩序范圍內的社會和諧與進步。 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是和諧社會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理念是一種觀念,是行動的指導,也是為人民群眾普遍認同的一種價值取向。理念的偏差直接導致行為的偏差。我們要厲行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要有正確的理念作為指導,這就是要堅持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國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世界潮流,體現人民意願,落實執政為民理念的最佳方略。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體現了一種高層次的政治文明,是已經被人類歷史所證明的一種進步的治國方式,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必須將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納入法治的軌道,用法治的權威來保障國家政治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樹立與法治理念相適應的觀念:一要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的觀念;二要堅持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執法為民的觀念;三要堅持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觀念;四要堅持權力應當受到監督與制約的觀念。 從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實現公正與和諧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光中 和諧社會首先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社會,這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從刑事司法的角度來看,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注意處理好懲治犯罪和維護人權的關系。懲治犯罪是必要的,判處死刑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不注意保障人權。人權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在刑事司法中保障訴訟參與人、當事人的權利,除了被害人,也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兩者的關系要處理好。從實體上說,我們要貫徹寬嚴相濟的政策。要慎殺,少殺,可殺可不殺的時候不殺。這樣有利於社會和諧,也是世界的潮流。 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關系要處理好,要平衡兩者的關系。過去我們很大程度上重實體,輕程序,對程序的法治價值重視不夠。程序實際上有很大的價值作用,在法治中不重視程序,法治規則是建立不起來的。但是也不能矯枉過正,不能認為程序就是本位,比實體更重要,程序公正了,一切價值就實現了。程序和實體是兩個標准,兩種價值。我們在程序上要防止刑訊逼供,在實體上要防止冤假錯案。程序是實現實體的手段,程序本身就是體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有其獨立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目的。忽視程序的價值自然不對,過分強調其獨立價值也會出問題。我們要處理好二者的矛盾。目前社會上的一些冤假錯案,盡管是極少數,但反映了實體上的不公正,並根源於程序上的不公正。程序和實體都不公正,能使我們的社會和諧嗎?當事人必然要申訴,怨恨,甚至對社會有報復心理,所以我們必須要保持兩方面的公正,保障社會公正與和諧。 樹立執法為民理念要實現三大轉變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袁曙宏 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必須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以觀念轉變為先導。具體而言要實現三大轉變:從缺乏群眾觀點的單純執法向以人為本、注重疏導、加強服務的執法觀念轉變;從重實體輕程序、重形式輕效果向實體與程序並重、形式與效果統一的執法觀念轉變;從片面強調公民責任向同時強化執法機關責任的執法觀念轉變。 執法不是一項孤立、簡單的法律技術和法律操作行為,而是與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政治活動和社會系統工程。它要求執法機關必須破除一定程度存在的單純執法的觀念,樹立大局意識和群眾觀念。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執法中存在著某些不考慮執法宗旨和執法目的,簡單執法、粗暴執法、機械執法的現象,要求公民履行義務多,主動保護公民權利少;講方便執法多,講方便群眾少;處罰制裁多,提供服務少;硬性管理多,說服疏導少。結果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執法任務,但往往是法了事不了,案平理未平,實際上擴大或激化了社會矛盾,在深層次上損害了人民群眾對法律的信仰,影響了法律權威。 執法為民重點在「執法」,核心是「為民」。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要求執法機關在執法工作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始終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利益,始終體現國家意志與人民意志的一致性,對上級機關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的一致性,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
❹ 如何推進法治建設
一、要處理好法治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鄧小 平早就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既然兩手抓,我們就要注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法治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要把法治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搞發展。把法治建設的落腳點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通過抓法治建設,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法抓法治建設,保障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通過抓法治建設,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同樣,搞經濟建設也要有利於推動法治建設。我們在抓經濟工作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們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上基礎設施項目,既要敢為人先,邁大步子,又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與可能,不通過周密的科學論證,不按法定程序操作,盲目搞「形象」工程,熱衷上「政績」項目。其結果不但拿不到什麼「政績」,反而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觸犯刑律,成歷史罪人。這樣的教訓在社會上並不少見,我們要舉一反三,引以為戒。總的來說,我們要通過抓法治建設,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又通過抓經濟建設,促進文明法治建設。
二、要處理好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就是通過依法強制執行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德治,就是通過規范人們行為和過細的思想工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法治和德治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如果能夠把二者之間關系處理好,使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就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要以抓法治促德治,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危害社會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工作、生產和生活秩序,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樣,要以抓德治為法治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要採取各種形式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以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掀起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熱潮,不斷增強公民的道德修養,促使遵守法律法規逐漸由外在約束變成廣大公民的內在的自覺行動。由此可見,法治以德治為基礎,德治又需要法治作保障,二者在目標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同時二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把道德規范這種軟約束和法律規范這種硬控制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加符合治理國家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效地發揮調節人們行為的作用,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要縱橫結合,各方協作,齊抓共管
縱橫結合,「縱」就是各行業、各戰線,如工業、農業、財稅和教育等要保證本行業、本戰線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橫」就是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如省、市、縣(區)要抓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區),也必須在各行政區域里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就是說,我們既要抓橫的依法治理,又要抓縱的依法治理,並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抓緊抓好,務求實效。同時,在法治建設中,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單位之間必須從建設文明法治社會的大局出發,十分注重抓好協調和合作。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互相協調,通力合作;出現問題,互相補台。真正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整體推進法治建設進程。
❺ 如何加強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以基層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為重點,圍繞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定和完善法規規章,健全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各項辦事公開制度,改進工作機制,依靠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二是堅持科學民主決策。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堅持把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作為政府決策的基本准則。
三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加大法治政府建設力度。抓好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監督檢查工作,推進依法行政和執政為民。加強政府立法工作,重點是發展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加強社會管理、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立法。創新政府立法工作機制,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方法,進一步提高政府法制建設質量。
四是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圍繞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結合行政管理體制及其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把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權力運行過程作為政務公開的內容,方便群眾監督。健全對行政權力監督的體制機制,推行行政問責制度,抓緊建立政府績效評估制度。進一步加強行政監督。
五是完善司法行政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認真總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從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和影響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入手,完善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等制度。
❻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實踐,需要有科學的理念指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已經形成了正確的法治理念,有效地推進了法治建設的實踐。很多法治理念都是突破性的,沒有這些理念上的突破,就沒有法治建設今天的大好局面。
但也要看到,目前法治理念指導受到的干擾也是很多的,其影響不可低估。主要表現在:一是西方法治思想的影響,一些人總認為我們黨委、人大、政協和「一府二院」「多條腿」的體制不如西方議會、政府、司法「三條腿」的體制合理,自覺不自覺地以西方的法治模式來評價我們的法治狀況,來設計我們的法治建設方向。二是「左」的殘餘思想影響,一些執法者管理的意識、斗爭的意識相對比較強,而人權保障的意識、和諧的意識相對比較弱。三是市場經濟利益法則的影響,有少數人往往把執法權力與自身利益掛鉤,追求自身利益比追求公平正義更重要。四是封建人治思想的影響,不少人仍把行政官與司法官混為一體,或者違法干預司法部門依法獨立辦案,或者特權思想嚴重,習慣以「父母官」、「管人者」自居。這些理念上的偏差,必然導致實踐上的混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括的五句話,科學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法治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各種非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正本清源。依法治國,表明我們不能搞「人治」,一定要把國家政治生活規范到法治軌道上來;執法為民,反映我們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公平正義,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公平的現象;服務大局,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它不是為法治而法治,而是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格局,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黨、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大局;黨的領導,反映了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在黨領導下進行的,從而保證我國的法治建設能夠沿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這五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互為條件,互為前提,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統一。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堅持什麼,澄清什麼,反對什麼,更新什麼的問題。今後不管人家怎麼說,我們只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法治理念,就能夠保持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
❼ 如何建立法治社會
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對於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的意義。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們所說的法治,不應是「治民」,而應是「民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❽ 如何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探討
知法懂法,是增強法抄治意識襲的前提和基礎。從一些違法案件來看,很多人屬於「無知者無畏」、缺乏法治觀念,受到懲罰才知道觸犯了法律。因此,法治社會建設亟須解決的「短板」是不知法、不學法、不懂法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持久深入抓好法治宣傳教育,不斷增進人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素養,在全社會培育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風尚。
增強法治意識,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治的力量,真正樹立法治信仰。應在立法、執法和司法各個環節把賦予和尊重人民權利、保護和實現人民權益作為頭等大事,保障人民法定權益順利兌現,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不被侵犯。在規范司法行為上,進一步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機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通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舉措,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認同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