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法寫人
Ⅰ 1.請問法律中關於一般人格權有哪些規定
格權是作為民事主體必備的、以人格利益為內容,並為法律所承認和保護的民事權利。
人格權回不等於人格尊嚴,人答格尊嚴只是人格權的一部分。
一般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全部人格利益為標的的總括性權力,主要包括人格尊嚴權、自由權和平等權。
人格尊嚴權是指公民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和他人、社會對其做人資格的評價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人格尊嚴權不是名譽權,名譽權是指民事主體享有對其個人表現獲得社會客觀評價及獲得評價不受侵害的權利。兩者的客體范圍不同)
人格權具體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名譽權、名稱權、姓名權、肖像權、等等。
是羅馬法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是指為法律主體的自然人享有權利能力的資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三種身份權組成。其中自由權在這三者中地位最高,如果三者缺一,那麼就會發生人格減等。
人格權
人格權是民事權利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種,因為人格權是直接與權利者(權利主體)的存在和發展相聯系的。對人格權的侵害就是對權利者自身的侵害。所以它在民事權利體系中應該居於首位。
Ⅱ 關於人大的立法權和決定權
立法來權。全國人大有最高自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決定權是指決定國家大事的權力,國家級大事的決定都要提交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後才能簽發,不管是主席令還是國務院令都一樣,決定主席也是決定權。而對政府官員的任免是最高任免權,國務院總理副總理都要由全國人大任命。
Ⅲ 求關於中華民國的立法成就,一道論述題,重點放在六法全書上
《六法全書》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的主要法規匯編。最初包括憲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6項法律。後來將商法拆散,分別納入民法和行政法中,而以行政法取代商法作為六法之一。除6項法律外,還包括各種單行條例。《六法全書》主要仿效資本主義的法律體系,也繼承了清末和北洋政府的具有封建性的法律傳統,是封建法律、資本主義法律和法西斯法律的混合體。隨著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1949 年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廢除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司法原則的指示》。同年4月,華北人民政府根據這一指示,向所屬各級人民政府發布了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及一切法律的訓令,《六法全書》至此被廢。
南京國民政府的民事立法
●周 農
南京國民政府的民事立法以三民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以德國、日本以及瑞士等西方國家的法律為藍本,並在修正了西方資本主義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的民事法律思想進行了批判的繼承。在此基礎之上,南京國民政府的民事立法在社會本位思想指導下,採取國家干涉主義原則,對西方資本主義早期的司法三大原則進行了積極的限制與修正,將國家整體利益置於國民之上,強調「社會之安定」、「經濟事業之保養」,以及「社會各種實現利益之調節平衡」,從而實現「謀求全體人民共同幸福」的理想。
南京政府初期的民事立法,汲取了清末修憲以來的立法經驗,基本上改變了此前立法中僅將舊有的判例、習慣、法條,並在此基礎上重新整理,從形式到內容上都具備了現代民法的特徵。當時胡漢民在《民法物權編精神》中指出:「在我們所訂的民法物權編中,還有典權一項,為世界各國所沒有的。我國舊草案,也想不要它。但經我們再三考慮之後,覺得不動產典乃是我國固有的習慣,與外國不動產以為擔保權的,很有不同。」這是對保護人民財產權力的一種體現。
南京國民政府繼承與改造中國這一傳統的物權時,摒棄了典雇妻女、典妻產子、得子放贖的封建陋習,而使之成為一項具有當時中國特色的,並適應封建農業經濟向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過渡的經濟擔保制度。
1930年,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在《親屬法先決各點審查意見書》中,就親屬的改進確立了立法原則,據此規定,「查親屬之發生,或基於血統,或基於婚姻,故親屬之分類,應定為配偶、血親、姻親三類。」中國封建社會中,婚姻關系是夫為妻綱,而在南京政府的民法中依據「中政會」的立法指導原則,基本改變了這一社會傳統。在民法親屬編婚姻章中,關於婚姻關系的條款里體現了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原則,並規定了結婚的限制范圍、結婚的法定年齡。
在廢除中國封建宗法宗族制度的同時,南京國民政府又創立了新型家制。1930年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審查意見書認為「家制應設專規規定之。」而家庭的確切概念,應以永久共同之生活為目的而居聚之親屬團體。
在親屬、繼承兩篇法例經立法院通過後,胡漢民在立法院又進一步講述《民法親屬繼承兩篇中之家族制度》,對於我國繼承製度的改革,胡漢民闡述道:對於親屬分類,除配偶外,分親屬為宗親、外親、與妻親三類。此種分類法,是封建社會以男系為主的宗法制產物。在新民法中則應盡行改革,代之以血統及婚姻為主,應分為配偶、血親及婚姻三類;在遺產繼承上也應廢除封建的宗祧繼承。
此後,在南京國民政府民法的「繼承編」中,徹底地否定了宗祧繼承製度,強調在繼承上男女地位的平等;明確規定了配偶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規定了繼承人的范圍、順序,並採取了特留財產制度。但是,「繼承編」也仍殘留了一些封建繼承觀的影響,如有關非婚生子女繼承權的確認。
南京政府的民法立法中屏棄了宗祧繼承、男尊女卑等傳統陋俗,建立了現代意義的家庭關系。但由於封建傳統在人們心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影響,故而當年的民事立法中仍然無法避免地保留了一些固有的傳統習俗。雖然如此,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所完成的從立法到司法的一整套民法制度,還是最終取替了封建的舊制,在形式上建立起了現代中國的民法體系。
http://www.unity.cn/2936/cc3.htm
南京國民政府對西方社會本位民事立法思想的繼承與改造
http://www.haolawyer.com/article/Print.asp?id=10745
Ⅳ 涉及個人利益需要立法的意見怎麼去提出怎樣去寫案、敘敘案,又有什麼要求
說句個人的利益主要看是設計單個人的利益,還是設計絕大部分人的利益。如果設計個人利益的話,建議不要去提。如果一定要提的話,那麼應該從 這個立法有什麼缺陷?需要重新完善去進行寫提案!
Ⅳ 談談你對立法常回家看看,寫一篇作文800字、議論文
老人的期盼
「人老怕孤,樹老怕枯」。當步入人生的秋季時,很多無奈,孤寂便會悄悄爬上老年人的心頭,此時精神上的慰藉則成了他們最大的期盼。
何謂精神慰藉?就是說讓老年人在精神上有寄託,生活上有樂趣,心理上有安慰,行動上有關照。老人們含辛菇苦窩養大一巢「小鳥」,孩子們翅膀硬了都飛走了,或者忙於自己的事業,根本就沒時間來陪陪你,問候你,所以老人就象守著空巢的老鳥,寂寞那是自然的事了。
於是老人們開始尋求自身的快樂,上老年大學,去老年活動中心,找幾個老伙計聊聊天……他們以各種方法來打發孤獨的時光。那麼作為兒女的我們,是否想過用我們的方法來慰藉我們的老父老母呢?有這樣一首歌《常回家看看》,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按照歌詞內容進行一定的擴展,何不再加幾個常回家「乾乾」、回家「樂樂」、回家「勸勸」、回家「玩玩」?你回家了,老父老母自然欣喜若狂,忙著買菜做飯,如果此刻的你能解下他們的圍裙系在自己身上,親自給他們做上一頓飯菜,我想即使水平再爛,也會別有一番滋味的。回家多「乾乾」,給他們洗洗衣服被褥,刷刷碗筷碟子,擦擦地板桌子,分擔一點老人的家務,那老人心裡是多麼的安慰。回家多「樂樂」,帶上愛人孩子,讓孩子奶聲奶氣的叫喚聲溶化老人的孤寂,讓一家人樂融融的氣氛陶醉老人多日的煩悶。回家多「勸勸」,特別是老人在患病,喪偶或者其他悲傷憂慮時期,更要常回家與老人談心,勸慰,切不可讓老人一個人承受痛苦。回家多「玩玩」,陪老人下下棋,打打牌,或者乾脆在節假日與你的老父老母出去遊玩。把他們當作老小孩,想方設法逗他們開心,這是治療老年人孤寂的最好解葯。
可令人遺憾的是,如今的年輕人要麼忙於自己的事業,要麼婚後沉湎於自己的小家庭,根本就忽略了對老人的精神贍養,總以為老人夠吃夠穿就沒什麼問題,可就是不知道老人真正期盼卻是親情的問候,心靈的慰藉。
你家有年邁的老人嗎?如果有,請你平時多給他們一些安慰吧!人間的親情、真情是用金錢都買不來的。如果你已經有好幾天沒有看望他們,就請你拿起身邊的電話,給他們一個最深情的問候吧!
Ⅵ 對公交事件立法的議論文怎麼寫
棕色的汽車一路顛簸,總算到了車站。我、表姐和媽媽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在公交車站台等待。其實我並不想在那兒干站著,但誰叫車站離舅舅家那麼遠呢,只好強忍著手心被袋子勒的疼痛,木樁似的站在那裡。不過還好,並不是只有我和媽媽在苦苦等待,還有不少同樣拎著行李的人們踱來踱去,不時望望交叉路口。三輪車、計程車司機在不斷的吆喝,可人們還是無動於衷。公交車才需要一元錢,寧可多等一會兒,誰又願意坐同樣路程的車卻花去幾十元錢呢?一路公交車來了,人群里一部分人開始興奮,一個勁兒地往前擠,我也跟著向前。「看清楚,那可是一路公交車,我們要等的是三路。」表姐冷冷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不由得停下了腳步。我本是知道那是一路公交車的,但實在是不想再等下去,腦袋一發熱就……「別著急小妹妹,一路、二路過了,不就是三路公交車了嗎?」這是一位和我們一起等待三路公交車的老奶奶的聲音。二路公交車很快就到了,身邊的人越來越少了。太陽好像跟我們過不去一樣,把地面曬得白花花的,十分刺眼。又來了一輛公交車!我激動了——三路公交車總算來了!可湊近一看,卻是一路的。實在悲催!一分一秒過去,一輛有一輛一路二路的公交車駛過,三路公交車卻連個影子也見不著。「大姐,三路公交車已經沒了,帶著倆小孩坐我這車吧,我收便宜點就是了。」我看了看公交車時刻表,三路公交車明明是晚上七點多才收班的呀,而且時刻表上清清楚楚地寫著「每過10分來一輛車」,從剛開始到現在,不知道過了多少個十分鍾了。我實在是不想等了,差點就跟著計程車司機上了計程車。我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在這樣等下去,我不是被太陽曬得融化,就是因時間太久成了化石。「不等了,上計程車!」聽到老媽大人權威地發布命令,我和表姐樂得一蹦三尺高。、坐上計程車,我才真正體驗到涼爽的感覺是多麼美妙!計程車開始向前了。我扭頭一看——那剛剛到公交車站台的是什麼?!天哪!三路公交車!
Ⅶ 我國立法對於法律規避制度的規定,並請簡要評論我國目前的做法,談談你的見解
一、 法律規避概念及構成要件
法律規避是國際私法中一個古老的制度,又稱「詐欺規避」或稱「詐欺設立連接點」,是指在涉外民事領域,當事人為利用某一沖突規范,故意製造出一種連接因素,以避開本應使用的准據法,使對其有利的另一國法律得以適用的行為。
法律規避這一制度,是從1878年法國最高法院對鮑富來蒙王妃離婚案做出判決予以確立的。通過對這一案例的分析,學者們一般認為法律規避有幾個構成要件:(1)從主觀上講,當事人規避某種法律必須出於故意,也就是說,當事人有逃避適用某種法律的意圖;(2)從規避的對象上講,當事人規避的法律是本應適用的強行性或禁止性規定;(3)從行為方式上講,當事人規避法律是通過有薏改變或製造連接點來實現 ,如改變國籍、住所、行為地、物之所在地等;(4)從客觀結果上講,當事人規避法律的目的已達到。
二、 法律規避制度的各國立法比較
對於法律規避的效力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爭議,在立法上是否明確規定法律規避制度,各個國家也不盡相同,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更是存在著尖銳的對立。
在理論上,歐洲大陸國家的學者普遍認為,法律規避是一種欺騙行為,根據「欺詐使一切歸於無效」的原則,在發生法律規避的情況下,應該排除當事人希望適用的法律,而應適用本來應適用的法律。但對於法律規避的對象是僅指內國強行法,還是包括外國強行法,各國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規避內國法的行為一律無效,即一般認為法律規避行為無效。這是因為禁止法律規避制度本身就是處於對本國法律尊嚴的捍衛,而對規避外國法的行為則態度不一。
大陸法系國家的這些理論在立法上有所體現,如1891年《瑞士關於民事關系的法律》規定:「禁止通過在國外締結婚姻來規避瑞士婚姻法。」前南斯拉夫法律沖突法第5條規定:「如適用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可以適用的外國法是為了規避南斯拉夫法的適用,則該外國法不得適用。」又如,1972年《塞內加爾家庭法》第851條規定:「當事人利用沖突規則故意使塞內加爾法不適用時,塞內加爾法取代應適用的外國法。」還有的國家學者認為,法律規避行為既包括規避實體法也包括規避沖突法,如匈牙利的立法就肯定了這種主張,在〈匈牙利國際私法〉第9條規定:「當事人為了規避本應適用的法律規則,而人為地或虛假地形成一個涉外因素與某一外國法相連接,則不得適用外國法,而應適用依匈牙利法本應適用的法律。」其中的「匈牙利法」就是指「匈牙利沖突法」。在法國,這個法律規避制度的源起地,在立法上卻沒有法律規避的明文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是嚴格遵循法律規避無效這一原則的,並且越來越重視對規避外國法行為的制裁。
相反,在英美法系國家,法院一般不承認法律規避問題。一些學者認為,既然雙邊沖突規范給予當事人選擇法律的可能,則當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選擇某一國家的法律時,便不應歸咎於當事人。在立法上,幾乎沒有關於法律規避制度的規定,只有1912年美國統一各州法律委員會全國會議草擬了一份〈防止婚姻規避法〉,即關於規避有關住所地州的法律而在另一州或另一國結婚的法律,但也僅是草案而已。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當事人規避內國法的行為,英美法院一般通過其他方法,如對沖突規范做某種解釋,以排除外國法的適用。
三、 法律規避制度價值辨析
(一) 法律規避制度存在價值
法律規避是國際私法領域中一個古老的制度,特別是在大陸法系國家,「規避法律的行為無效」已經成為國際私法中的一項基本原則。這一制度有其存在的價值。
首先,法律規避無效制度有利於保護內國法律秩序,有利於維護法律關系的穩定性。大陸法系的學者提出法律規避無效的主要理由是「欺詐使一切歸於無效」。法國學者亨利•巴迪福爾(Henri Batiffol)曾明確指出:「合法的目的不能使非法的行為合法,目的不能為手段辯護。但是,非法的目的卻使本質上合法的行為無效。」在這里,「非法的目的」也就是指當事人主觀上的欺詐意圖。也就是當事人為了逃避本應適用的法律而故意改變或製造連接點。當事人的這種欺詐行為使法律關系處於混亂狀態,如果允許法律規避行為的存在,不僅不利於維護法律關系的穩定,也是內國法的權威盪然無存。
其次,法律規避無效制度作為沖突法中的一種彈性制度,有利於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等價值追求。沖突法發展至今,已經不再局限於僵硬的雙邊規則來解決法律沖突問題,而愈來愈傾向於開放、富有彈性和靈活的規則制度,在價值追求上,實質正義取代了形式正義,成為價值追求的終極目標。法律規避無效制度首先要求法官從主觀上判斷當事人是否具有欺詐意圖,是一種很有彈性的制度。從功能上來看,它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樣,都是排除外國法適用的一種手段,從而維護內國強行法的尊嚴和權威,從理論上看,也更有利於沖突法實質正義的實現。
(二)法律規避制度的缺陷
如上所述,法律規避無效制度的有其存在的基礎,但是從理論基礎和實踐請況來看,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1、 理論上的缺陷
首先,從法律規避的產生來看,是要維護一個落後的法律制度。國際私法上對法律規避的研究始於1878年法國鮑富來蒙王妃離婚案。 其案情是法國王妃鮑富來蒙,因法國禁止離婚,她便改變國籍歸化為德國人,在德國取得離婚判決後,又與羅馬尼亞王子結婚,婚後又回法國定居。法國王子向法國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其離婚再婚行為無效,法國法院認為鮑富來蒙的行為是逃避法國法律不允許離婚的規定,因而構成法律規避,於是判決鮑富來蒙在德國的離婚和再婚行為無效。從這一案例來看,法律規避無效制度起源於涉外離婚案,屬於狹義的民事關系范疇,並且,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法國法院要維護其本國的落後的法律制度,即不允許自由離婚制度。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法律也必然隨之變化。如今,涉外民事關系領域的立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類似於禁止離婚之類的法律已被各國所廢除,在狹義涉外民事關系領域,產生法律規避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涉外民事關系領域產生法律規避的條件越來越不具備,狹義涉外民事關系領域存在法律規避制度的必要性值得探討。
其次,從法律規避無效理論依據來看,欺詐是否使一切歸於無效?大陸法系學者關於法律規避無效論的理論依據就是古羅馬的一句格言「欺詐使一切歸於無效」。持法律規避無效論的學者也一致認定,當事人的主觀欺詐,是法律規避行為的構成要件之一。因此,要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屬於法律規避,首先要判斷當事人的主觀意圖。這就涉及了對當事人內心意思的侵入,而對當事人意思的判斷並不能保證是完全可靠的。畢竟不是左右的案件中當事人的規避法律的意圖都像鮑富來蒙王妃一樣明顯。此外,當事人的客觀行為並無違法性,正如德國的韋希特爾等人所講,既然沖突規范承認可以適用內國法,也可以適用外國法,那麼,內國人為使依內國實體法不能成立的法律行為或法律關系得以成立,前往一允許此種法律關系的國家設立連接點,這並未逾越沖突規范允許的范圍,行為上並無違法性。僅以對當事人內心意思的主觀判斷來認定其行為性質,違反了客觀歸責這一最基本的法律原則。
Ⅷ 立法者立法不合理 不對 給人民帶來的損失 請問立法者有責任嗎。
你所說的情況不存在的
當代中國(特殊時期比如:戰爭時期不考慮)專立法的現狀只有完善與否的屬問題,而不會出現直接損害人民的利益,你這是在侮辱我國法學精英知識分子的之上,也是對我國法律審查和監管機構不信任。法律立法不是只是找一堆人寫法條,然後就出版了,沒那麼簡單,草稿,討論,審核,不行就駁回,在寫,然後在討論,審核,然後覺得行了,會決定是否試行還是全面試行,然後在最終面向大眾
所以你考慮的問題在當代中國不存在,你只是說我國立法不完善,沒有方方面面百分之百維護人民的利益,而不會出現直接給人民帶來損失的直接法條
Ⅸ 立法必要性論文2000字
題目可以擬為:讓法律的光輝普照校園大地(開頭簡潔描述法律對現實生活的影響)俗語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堅持「法治」理念為主導的21世紀,在全民接受普法教育的今天,法律,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行各業各種領域,法律也必將與960萬平方公里上生活的人們緊密聯系,生生不息。(緊接著描述下當今校園學生違法的各種現象)然而,當純凈校園里,上演著層出不窮的未成年人犯罪案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問題學生走出校園犯下彌天大錯的時候;當昔日親密無比的同學拔刀相向的時候;當被紙醉金迷的虛榮潛移默化進而實施敲詐勒索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法,在校園的管理中卻又實實在在過於稀缺、過於疏導呢?(轉折到本文的重點)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徑,和諧校園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定並有效地實行管理規則,實現學生管理法治化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途徑。但是,要實現校園管理法治化,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一、深化法律進校園,法治化校園管理模式的必要性(這個你可以適當分點詳細描述)第一,法治化管理的校園模式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趨勢。(可以結合國家法治化進程與校園建設之間的聯系詳細敘述)第二,是對學校自治的促進和保障。(可以從法律的特徵上,詮釋為什麼法律對於學校的管理起到了促進和保障的作用)第三,校園模式的管理法治化承載了公民法治素養的傳承。(這段可以這么說:公民教育是支撐民主政治的根本」。真正有效的法治,必定有道德和教育的充分支持。為此,我國的公民教育就不能進行單一的法制知識教育,應當進行的是包含憲政思想,法治知識、信仰、文化和能力的公民教育。「法治教育」的特點是實踐性的、批判思考性的,它紮根於學校的校園文化,不是局限於課堂上的法律基礎課,而是延伸至校園公共管理的整個過程,要求在學生管理中尊重學生的各項權益,有暢通無阻信息的公開渠道,有評論校園事宜的自由與保障。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更能激活創新思維,才能承載創新的使命。)綜上所述,深化法律進校園,不僅僅是被迫的過程,更為深遠的意義在於法治能為學校自由、民主、有序發展提供保障,能為國家法治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能夠提高公民法治素養、提升學校為社會服務的能力。二、(可以從校園法治的作用體現續寫)深化法律進校園,對現代教育的管理起到創新與保障作用。第一,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形成良好穩步發展的基礎教育。(自己寫)第二,合理規范學校的管理方式,改善現代教育的管理環境、秩序。(同樣寫)第三,為提供科學教育、優質服務學生的教育平台起到法律保障。()第四,改變墨守成規的教育模式,開拓創新,保障現代教育科學穩步發展。()三、深化法律進校園,推動和諧校園建設、服務教育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第一,正確認識學校和學生間的法律關系。正確把握兩者間的行政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規范各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行為,實現校園學生管理的價值定位從「義務本位觀」到「權利」本位觀的轉變,才能讓學校管理者明確其該何去何從,才能維持健康的校園秩序,維護管理雙方的利益,使管理在法治的框架下更有益於高校的健康發展。第二,在校園管理文化中注入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基本內涵是民主精神。校園的管理文化建設,需要高校全體成員共同努力,通過在管理文化中注入法治精神,有助於改變傳統文化和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學生管理觀念的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因素。只有注入法治文化的內涵,加強與法治要求相適應的高校管理文化建設,構建良好的校園法治環境,才能為和諧校園建設提供更持久的行為保證。第三,建立健全學生管理法律體系,建立正當的學生管理程序。(結尾)深化法律走近校園,必將是任重而道遠的長遠目標。讓法律普照校園的大地,不僅僅在於一朝一夕之間,「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學校的穩步發展,現代教育的科學發展,離不開我們的不懈努力與不斷追求!參考範文:隨著時代的進步,法律之風吹進了我們學校。學校揚起了一股學法,守法的熱潮,大家都可踏入法律之路,享受著法律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另外,在學校開展的學法活動中,我學到了一些法律知識。這不僅使我增長了見識,還使我獲得了許多感觸、體會。這些感觸一直回盪在我的腦海中。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吧!我覺得法律是公平、公正的體現,是勞動人民利益的保障,是提醒我們不要去點燃犯罪之火的警惕鍾。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就像剛剛買的新房,由於質量的問題,到處漏水。這樣,我們就能向有關的部門投訴,踏上法律之路,通過法律的途徑去得到公平。同樣,人們在工作時,也會遇到像被老闆拖欠工錢的事。但是因為工作者無條件去追還,就會發生一些我們不願看到的悲劇。所以,我覺得應該讓一些沒有法律意識的人群進行法律教育,讓他們採用正確的途徑去解決一些不公平的事。這就可以阻止讓人悲痛欲絕的事的發生。還有一點,現在的青少年有著一顆好奇的心,對什麼都有興趣,什麼都想嘗試一下。就像吸毒那樣,完全是他們對毒品的好奇導致他們墮入深淵,不能自拔,到最後不但毀了自己的一生,還給家人帶來了無法忍受的確悲痛。擁有一顆好奇的心,本來是一件好事,這能是他的只是不斷得到增長,可他們卻用到了不正確的途徑上。而法律就有可能盡量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它的制裁使人望而生畏,使心裡存有歪念的人取消了念頭。這就能大大減少那樣的事情發生。法律對我們來說,雖然是有利的,但是每一件事都像鏡子一樣有兩面,有利就有弊,在給我們帶來方便時,它還給我們帶來了制約。一些無良的人,他們利用法律,和那些不懂法律的人簽上合約,利用他們的貪婪,在合約上標出不平等的條件,使自己受益。雖然那些受害事後知道自己受騙了,但又因為合同是起法律效果的,投訴無門啊!相信大家在電視或者報紙上都會得知這些事,但是在利誘面前,誰能頭腦清醒地去對待這件事呢?所以,我覺得每個人都不要因為貪小便而上當受騙,應受得住利益的誘惑,堅持自己的立場。平時也不要輕信那些看上去有利的事情,不要讓利益蒙蔽了雙眼。記住一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不被人欺騙的情況下,也不要去欺騙人。法律不僅有兩面性,而且它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假如沒有法律,那大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車將變得亂七八糟的,毫無秩序。醉酒駕駛等的事故就會頻頻發生,造成一個又一個的令人悲痛萬分的場面。公眾場所的空氣更加是變得渾濁,我們吸入二手煙的機會就會,這不僅會使我們感覺難受,還會威脅著我們的健康。法律無時無刻都在我們的身邊,是它使我們正常地生活,如果我們都去觸犯它,那我們的生活就會由美好變得痛快不堪。讓我們行走在法律的道路上,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好學生!讓我們盪漾在法律這個小院里,感受它給我們帶來的方便,警惕!讓我們做一個知道法律兩面性並讓自己受住誘惑的學生!讓法律陪伴我們渡過無怨無悔的一生。
Ⅹ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10)對立法寫人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