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立法名分
1. 卓偉為什麼誰都不怕
卓偉,被譽為「來中國自內地第一狗仔」,他每次的爆料十有二三都是真的,小料不斷,大料能震驚整個娛樂圈。從張藝謀超生到白百何出軌,再到這段時間的李小璐風波,細想一下,卓偉得罪了這么多明星,為什麼卓偉現在還活的好好的?
細心的網友不難發現,卓偉爆料很多都是事實,無論是出軌還是明星談戀愛,這都是事實,所以對於這些事實明星自然不會做太多辯解。還有一點就是,明星被曝光後,他們哪知道卓偉留沒留後手,萬一被卓偉盯上了,爆出更多污點豈不是自作自受嗎?雖然有時候明星覺得娛記做得很過分,但是也不好出來指責。
2. 她不滿高考制度,故意在高考試卷上寫自己筆名求零分,如今怎樣
高考是中國的目前的應試教育,高考的出現可以說是為了人才輸送的需要,而高考也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當學生的素質還處於一個比較低下的水平,人們只能先讓他去接受足夠量的應試教育,這樣在後來的素質教育里,學生能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完成高質量的素質教育。不可否認,我們國家的高考制度一定是有缺陷的,但是世界上哪一個制度沒有缺陷呢?而人們在制定了規則以後才需要不斷的完善。
當一個規則制定以後,制定規則的人一定要考慮到最廣泛的群體,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大的公平和最廣泛的公平。而或者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公平其實是相對的公平,沒有絕對的公平的。因此我們只能先制定規則,把游戲的玩法告訴所有人,什麼事情你不能做,什麼事情你可以做,而不能做的底線則需要立法者和公序良俗相結合,就產生了法律規則。因此法律制度的制定的底線一定是不高的。
結語
一個有實力的人在面對任何問題時,都會勇敢的面對,而不是想辦法逃避,或許蔣多多的家庭並沒有給她應該的關注,而蔣多多對於應試教育的看法還真的不夠成熟,所以這場悲劇就這樣發生了。相對於多數人來說,高考是絕對公正的。更何況上學並不單單是為了工作,更是一個完整的認知體系養成過程。只有見識過遼闊的外面世界,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3. 無法則國不治,無勢則法不行,無術則勢不固。怎麼解釋
法家法術勢思想對現代憲政制度的重要參考價值
法家系統的論述法術勢思想的代表人物非韓非子莫屬,關於法的重要性和內涵毋須在此贅述,下邊重點看看韓非子等關於術與勢及法術勢關系的闡述,首先來看術:
韓非子給術下的定義:
「所謂術,就是依據其所定的職位而授予官職,按照其所定的名稱來考核實際,規定生殺之根本,考核群臣之能力的東西,是君主才能執掌的。」(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韓非子·定法》)
從以上這段論述來看,術的概念是比較抽象模糊的,但下邊的幾段論述就較為明晰了:
「君主沒有可依靠的制度,就會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沒有必須遵守的法度,就會在下面興風作浪,所以制度和法度缺一不可,都是帝王所必須具備的工具。」(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韓非子·定法》)
「明君的國家,官員不敢枉法,吏屬不敢謀取私利,用財物賄賂行不通,如此,國中萬事就都能符合法度准則了。這樣,臣下作姦犯科的必定會被察覺,察覺後必定嚴懲。所以有辦法的君主,不尋求廉潔的官吏,而追尋必定能察覺臣下姦邪行為的制度。」(明主之國,官不敢枉法,吏不敢為私利,貨賂不行,是境內之事盡如衡石也。此其臣有奸者必知,知者必誅。是以有道之主,不求清潔之吏,而務必知之術也。《韓非子•八說》)
「君主的大事,不是法度,就是制度。」(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韓非子·難三》)
因此用現代政治術語解釋法家的術其實就是制度,再具體一點說,其實就是商鞅在變法實踐中所締造的連坐制度。
那麼什麼是勢呢?
韓非子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但從他下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明白勢其實就是君王的權力:
「大凡明君治理國家,依據他的權力。」(凡明主之治國也,任其勢。《 韓非子·難三》)
「君王執掌國之根本以處於權力之位,所以能夠令行禁止。國之根本就是決定生殺的制度,權力則是超越眾人的資本。」(君執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勝眾之資也。《 韓非子·八經》)
「聖人的道德如同堯舜,行為如同伯夷,但處於毫無權力的地位,就會功不成,名不立。」(聖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載於勢,則功不立,名不遂。《 韓非子·功名》)
「沒有獎賞的鼓勵,刑罰的威嚴,放棄權力,拋棄法度,只憑堯舜挨戶勸說,逢人辯論,連三戶人家也管不好。權力的重要作用也夠明顯了。」(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法,堯舜戶說而人辨之,不能治三家。夫勢之足用亦明矣。《韓非子·難勢》)
「假如堯、舜生來就處在最高的位置,即使有十個桀、紂也不可能禍亂天下,這是由於權力受到約束而節制的緣故;假如桀、紂同樣生來就處在最高的位置,即使有十個堯、舜也不可能治理好天下,這是由於權力不受約束而濫用的緣故。所以說;權力受到約束而節制的統治者無人能夠擾亂,權力不受約束而濫用的統治者無人能夠管治。」(夫堯、舜生而在上位,雖有十桀、紂不能亂者,則勢治也;桀、紂亦生而在上位,雖有十堯、舜而亦不能治者,則勢亂也。故曰:勢治者則不可亂,而勢亂者則不可治也。《韓非子·難勢》)
但是下邊這段論述韓非子則繼承了慎到的思想認為勢既包括君權也包括官權:
「賢人之所以能被無能的人制服,是因為賢人權力小、地位低;無能的人之所以能使賢者服從,是因為無能的人權力大、地位高。堯作為匹夫,連三個人也管不住;而桀作為天子,卻能搞亂整個天下。我由此得知,權力地位才是足以依賴的,而賢智是不足以嚮往的。」(賢人而詘於不肖者,則權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於賢者,則權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韓非子·難勢》)
韓非子下邊這兩段段論述還闡述了術與法的關系:
「君主沒有可依靠的制度,就會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沒有必須遵守的法度,就會在下面興風作浪,所以制度和法度缺一不可,都是帝王所必須具備的工具。」(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韓非子·定法》)
「君主的大事,不是法度,就是制度。」(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韓非子·難三》)
韓非子下邊這段論述闡述了法與勢的關系:
「心懷法度以處於權力之位就可使天下太平,背離法度,丟掉權力就會使天下混亂。現在廢棄權力,背離法度而等待堯舜,堯舜來了才能太平,這是三千年才能一遇的太平。心懷法度以處於權力之位而等待桀紂,桀紂來了也會混亂,這是三千年才能一遇的混亂。」(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今廢勢背法而待堯、舜,堯、舜至乃治,是千世亂而一治也。抱法處勢而待桀、紂,桀、紂至乃亂,是千世治而一亂也。《韓非子·難勢》)
而韓非子下邊這段論述則闡述了術與勢的關系:
「君王執掌國之根本以處於權力之位,所以能夠令行禁止。國之根本就是決定生殺的制度,權力則是超越眾人的資本。」(君執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勝眾之資也。《 韓非子·八經》)
商鞅的下邊這段論述我們則可以明確知道勢不僅包括君權還包括官權:
「當今治國者,依靠官多吏眾,官吏之下又設輔佐和監察人員。設立輔佐和監察人員是為了禁止官員們謀私利,但輔佐和監察人員也想謀私利,那又如何禁止呢?因此依靠輔佐和監察人員治理國家只能是權宜之計。通曉治國之道的則不是這樣,分開權勢者的權力,使其擅權之道極其困難,當權勢者的權力難以暗箱操作之時,即使像盜跖那樣的惡人也不敢做壞事了。所以古代帝王極為重視權力的運作方式。」(今恃多官眾吏,官立丞、監。夫置丞立監者,且以禁人之為利也;而丞、監亦欲為利,則何以相禁?故恃丞、監而治者,僅存之治也。通數者不然也。別其勢,難其道,故曰:其勢難匿者,雖跖不為非焉。故先王貴勢。《商君書·禁使》)
而與商鞅同時早於韓非的慎到也認為勢既包括君權也包括官權:
「因此,賢人之所以屈服於無能者,是因為賢人的權力太輕;而無能者能使賢人服從,是因為無能者的地位尊貴。堯作為匹夫,不能指使他的鄰家;等到他坐北朝南稱王的時候,則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由此看來,賢德並不能使無能者服從,而權力地位卻能使賢人屈服。因此,沒有名分也能決斷,就是因為掌握權力的緣故。」(故賢而屈於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於賢者,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故無名而斷者,權重也。《慎子·威德》)
綜上所述,結合商鞅變法的政治實踐,法家的法術勢思想就是這樣一種清晰的邏輯:
法是國家的最高准則,術就是制度,具體就是連坐制度,而勢就是權力包括君權與官權。法家法術勢思想樹立法的最高權威,以術(連坐制度)來監督與制衡勢(權力),同時以術來不折不扣的落實法,從而保證法的最高權威。法術勢是一個任何因素都不可或缺的有機體系。
以上的論述也可以用現在一個時髦的說法作為法家法術勢思想的最好注腳:「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即用制度馴服權力。
商鞅變法就是法家法術勢思想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一個成功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