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道德辯論賽問題
⑴ 辯論賽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我是反方
我代復表正(反)方,制我方認為法律更為重要。因為道德僅僅是約束了自己,而法律不但約束了自己,更是幫助了一些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的人們。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規范包括道德、紀律和法律,與道德、紀律相比,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是現代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的行為規范。所以我方認為法律更為重要。
⑵ 怎樣辯論「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辨友!(熱烈掌聲)
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反方:古人說"蜀遭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佔了上風。
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面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面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2)法律與道德辯論賽問題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⑶ 法律與道德辯論賽一辯的開場詞
首先,我們從定義上來看法律與道德的區別。俗話說:分析問題要看實質。法律是國家制定、頒布用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規則;道德則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規范。它們雖然都是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但性質不同,法是調整人們某些行為的規范,以規定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為統治階級服務,註定它具有狹義性。然道德是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的調整,其所調整的范圍點多面廣,因此,更能體現人民的意志。
不可否認,我們已進入法制時代,遵紀守法當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制定有效的法律並付之順利實施來維系安定團結是治國之本,真的能不能以法保持安定團結是要看是不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意願。其意志、意願就是人民在長期生活形成的一種共識的道德准則。我們看下面這個實例,我們大家吃西瓜都是在橫著吃的,是很自然,也很習慣的,是經過實踐而來的,這時突然有一個人說:「你們應該豎著吃,橫著吃不不對。」這明顯是不和諧的事,會得到大家的反對,恰好這個人就是制定法律的人。由此可以說法律應該是建立在大多數人認同的基礎上,大多數人認同也就是道德的基礎之上。因此,道德沒有理由拒絕道德或是凌駕於之上。
道德作為啟發人們內心覺悟的無形力量,有著國家強制力無法代替的動力。記得,在前天我乘公交車,一個蹣跚的老人上車,乘務員說:「你沒錢,沒有證,不能坐車,下去別耽誤大家時間。」一個教師模樣的中年女人,自己掏出錢給那老人付了,老年人才得以坐車。沒錢沒證不準坐車,這是法律法規規定里,乘務員嚴格按標執行正常,因為是法是無情。但人有情的,做到有人可以為其借付。這么做就是道德讓人有了幫助他人憐憫之心。我在這里可以說,提高個人素質,加強道德建設,可以更有效地譴責和抑制違法犯罪行為,並可以多涌現一些見義勇為與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行為的人,而提高道德素質對法的實施可起到超出國家強制力范圍的作用。這來看來,道德力量是高於法律的范疇,因此,法律不可以反出來說道德的「不」,強奸民意。
道德對法還有彌補不足的作用,此話不假,法律是偏面的,只是單純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社會上關系需要由法調整的往往並不是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及雖然立法相當完備了,不可能事無巨細「一籃子」全部涵蓋。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卻要擔負起調整法無明文規定的某些社會關系的任務。 在此可以證明,法律基於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狹隘性,也註定了它對道德沒有言否的機會。
綜上所述,法律與道德間,後者的觸及領域和優勢遠多於前者,更能體現大多數人的意願。而且就道德而言,當國家消亡了,階級消失了,仍存在於人們心中,支配著我們上行,並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一步發展。因此,法律與道德比較,它只是道德范疇上的一個基石而已,所以更談不法律向道德說「不」了。
⑷ 辯論賽的題目 法律與道德,哪個是維護社會的首要手段
道德模範有著豐富的倫理內涵。其基本特徵就在於他們是道德典範,具有道德威信,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傑出代表。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告訴我們,道德典範和道德威信是進行公民道德建設不可缺少的因素。道德典範是指現實中比較完備地體現社會主義道德理想,被人們看作理想人格化身和道德選擇楷模的傑出人物。歷史上的統治階級及其思想家,都比較重視道德典範的作用。我國歷代統治者及其思想家,大力渲染的那些所謂「聖人」、「賢人」、「仁人」之類,就是他們在道德上提倡的典範人物。我們在公民道德建設中,也要十分重視道德典範的作用。這種道德典範,既可以是無產階級領袖,也可以是普通社會成員中的先進人物。不過,無論哪種類型的典範人物,必須在選擇上既崇高感人又真實合宜,在倡導中既宣傳其高尚品格又說明其成長過程。生活於現實社會關系中的典範人物,並不是生來就沒有弱點、缺點的「完人」,而是通過各種努力,才逐步比一般人更好地具有理想人格的品德。即使成為公認的道德典範,也還是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弱點、缺點。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從本質上看,絕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嚮往和追求著某種高尚的理想人格。因此,在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中,道德典範只要選擇准確,倡導得宜,就可以發揮出其他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效能,以至成為公民效仿的道德榜樣。
道德威信則是指道德模範由於有良好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而引起公民對他的信任、欽佩、贊譽和效仿。在公民道德建設中,道德模範的道德威信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道德模範如果單憑自身職務和地位上的優勢,公民是難於接受其教育的。道德模範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用自己的道德品質來表明自己的威信;並且必須是表裡如一的,實實在在的,而不是虛偽的,專門裝出來給受教育者看的。否則,假道德模範的虛偽一旦被公民戳穿,就會因虛偽而使道德本身受到損害。道德模範的道德威信,也不能是自封的,而必須是得到公民公認的。只有當公民根據道德模範的思想言行,確認其是真正德高望重的,是真正可以作為自己效仿的表率、楷模和典範的,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其道德影響,並將這種影響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經驗表明,道德威信上的這些要求,無論對於公民道德建設的各個部門還是道德模範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根本。道德模範即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傑出代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涌現出來的道德模範,雖然崗位不同、職業不同、事跡不同,但他們高度的政治覺悟、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養,詮釋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凝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一個道德模範,就是一本鮮活的教科書,使抽象的價值體系變得具體生動,看得見、摸得著,讓人民群眾可信、可親、可學。樹立一個道德模範,就是在社會上豎起一面旗幟、一個標桿,就是在群眾中確立一種導向、一個楷模。這對於倡導先進的思想道德和價值理念,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於弘揚社會正氣,准確反映時代主流,引導人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社會群體意識,自覺遵守和踐行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發揚優良傳統,認真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提高,加大道德模範的學習宣傳力度,用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對廣大幹部群眾進行有效動員和主動引導,讓廣大公民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特徵,更加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要求。
⑸ 道德與法律辯論賽法律更重要提問的問題
道德復需要時間慢慢植入人類制的思想,讓人類去執行。(先承認道德的重要性)
但是先了解我們社會現在的情況(有多糟糕說得多糟糕)
然後說明,現在社會的安定需要法律來維持。
道德每個人小時候都在學習,為什麼還是有人犯錯呢?(這里說明,其實道德就算我們學習了,其實用性不一定能體現在我們現今的社會)
法律 能起到督促監督的作用,使我們不容易做錯事情。就算我們真的做錯了,也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說明法律在我們現今社會的重要性。)
比較一下現今這個社會失去法律,我們會變得怎麼樣
一定要強調我們現解決我們現今社會解決的問題(原因是因為,法律能解決現在,但是道德才是更長遠的)如果對方提出以上這個論點,你必須跟他強調,所以我們未來很需要道德,但是現在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就一直再考慮以後不是太理想化了嗎?打個類比,你一直想著將來要干一番大事業,想著要好好讀書,這是正確的。但是你現在已經貧窮到沒飯吃了。現在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就像以後,未免太長遠了吧。
-----
暫時想到這些,有問題可以再追加提問。望採納
⑹ 辯論賽:道德比法律重要(反方)法律比道德重要(正方),我是反方,如何論證
(轉載,原作來者「不閑心」) 道德重自要還是法律重要? 有何矛盾 ? 都重要. 未有法律之前, 道德就是標準. 有了法律之後, 道德還是標準. 法律的精神是按本子辦事, 道德之本在於社會的約制. 社會的約制會因時因人及潛規則修訂, 法律是因人對法制的理解及演譯而執行. 如何教小朋友學習及取捨守法與遵行道德 ? 教育小朋友不是一朝一次的事, 長時間及多次的解說及身教是重要的; 一如法律經年才修改至今天的. 教小朋友先以個人的操守示範道德, 再在遊戲過程中說明規則的設定及執行, 再引伸為法律制度. 而道德又用何種尺度去衡量 ? 道德之尺基於對人的尊重. 補充: (轉載,原文作者「小新↗沒 蠟筆 」) 道德 重要~ 這是我們獲勝的辯論 1 :心靈犯罪遠比法律犯罪要更可怕 2:在監獄的時候人們還要受到, 道德教育 3:道德是約束行為的,基本 行為規范 !
⑺ 辯論賽(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法律有強制約束力,由國家強制機關保證實施。
⑻ 法律與道德在當今社會哪一個更重要的辯論賽
即使道德存在這樣一些嚴重的問題,從道德本身的作用來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說下面六點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對那些無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對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覺的生存,人的根本特點是追求。所以社會應當提供給人的不是制止,而是更多地追求。所以,社會不能只有強制而沒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沒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沒有理想。社會應是一個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覺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動社會;是一個富於自覺創造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法律強制的社會。法治是對人最起碼的要求,德治才能實現人的高層次的追求。所以,人是一種追求性的、自覺性的人生,而不是法制的強制的被動性的人生。人是一種發展與提升,而不是一種限制與壓抑;人應當追求最佳與更高的境界,而不能只是局限在法定的圈子內。由此可見,只注重法制而不注重德治,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是無益於人與社會的更大發展的。由於良德可以促成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道德從根本上說並不是繩索,而是一種智慧人生的提倡。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會,可能更能顯現法的作用,但是卻會造成執法成本的增加,還可造成法的松馳。這因為,沒有道德做為基礎的法制,將會是問題叢生的法制。這因為,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可以互相制約的,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難佳,因為二者是相相輔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的層次。「以德治國」不但不會對「依法治國」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將更有利於「依法治國」的進一步加強。
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礎。缺少道德甚至違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為良法,雖然這樣的缺少道德內涵的法律可以被稱之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獲得依法治國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來說,道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前提性。沒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法治。這因為,道德先於法治,而且道德廣於法治,因此道德重於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執行,再嚴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鑽。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如果忽視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個社會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政呢?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法呢?道德不倡,執政與執法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德高望重,權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養才能獲得正義感、義務感等道德情感,才能獲得道德動機的確立。因此,立法和執法人員提高了執法守法的覺悟和境界,才能夠自覺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方針。如果沒有道德做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執法又有誰能放心呢?所以,「無德者不可能執好政」、「無德者不可能執好當」,應當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共識。
其六,道德不只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自律,而必定會外化為社會行為,只有注重道德,社會更加地注重道德,執政與執法才會受到更多地社會道德輿論和道德崇尚的制約。道德輿論也是一種社會權力(所謂「第四種權力」),也具有外在的強制力。為什麼一些官員「不怕上告,就怕上報」呢,就是懾於輿論這一社會權力的道德壓力。常言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沒有不注重自己名聲的,所以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權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強制威力的。
僅從上羅列的幾點,已足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只注重法制,而忽視道德的作用,肯定是一種嚴重的失誤。這因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