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完善人格道德

完善人格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10 06:08:08

① 人格與道德有何差別請談

人格是客體的形式方面的分類,是心理學的范疇;道德是客體的內容方面的分類,是倫理學的范疇。

② 請你談談,「君子」是如何通過道德修養,走向人格的完善的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
雪峰
有個謠傳,就是《聯合國公布全球國民素質道德水準調查及排名》,其中說在全球169個被調查的國家中,名列前十的是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俄羅斯、紐西蘭,而倒數十名是印度、中國、阿富汗、剛果、泰國、烏克蘭、朝鮮、墨西哥、斯里蘭卡、東帝汶。也就是說印度的道德水準全球最差,而中國是倒數第二。
據有人考證,聯合國並沒有進行和發布過此類調查,這是有人假借聯合國名義在論自己偏見。
對這樣的傳言我們大可不必動氣深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即可。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道和德的統稱,指一個人的意識境界和行為准則。道是客觀規律和法則,德是主觀修養和品質。道德就是符合自然規律和法則的人崇高的思想和行為准則。若一個人的言論行為符合自然規律和法則,且言論行為對社會、對他人、對大自然有益,就說明這個人有道德,道德品質好。反之,若一個人的言論行為不符合自然規律和法則,且言論行為對社會、對他人、對大自然造成傷害,就說明這個人缺乏道德,道德品質差。
那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
我指出下列不道德的現象,這些現象沒有了,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道德。
1、 當官的受賄,沒道德。
2、 當官的說假話,沒道德。
3、 當官的欺壓百姓,沒道德。
4、 強拆他人房屋,沒道德。
5、 把他人趕出家園,沒道德。
6、 剽竊他人成果,沒道德。
7、 借他人錢不還,沒道德。
8、 辱罵祖先,沒道德。
9、 揭發自己的父母妻兒,沒道德。
10、 背叛故鄉、背叛師門、背叛朋友,沒道德。
11、 告密和打小報告,沒道德。
12、 刺探他人隱私,沒道德。
13、 毒化食物兜售給他人,沒道德。
14、 打罵父母,沒道德。
15、 丟棄嬰兒,沒道德。
16、 忘恩負義恩將仇報,沒道德。
17、 裝神弄鬼,沒道德。
18、 製造和傳播謠言,沒道德。
19、 污染江河湖海大氣大地,沒道德。
20、 坑蒙拐騙偷,沒道德。
21、 打砸搶殺爭,沒道德。
22、 誣陷他人,沒道德。
23、 販賣嬰兒,沒道德。
24、 器官移植,沒道德。
25、 有錢不給窮人和遭難人們施捨,沒道德。
26、 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沒道德。
27、 騙人錢財,奪人田產,沒道德。
28、 誤導他人,沒道德。
29、 網路上跟帖罵人侮辱人格,沒道德。
30、 隨意給他人定性,沒道德。
31、 謀取暴利,沒道德。
32、 醫生從醫院收益中提成,沒道德。
33、 欺負老實人,沒道德。
34、 修行修煉界謀取錢財和擁有物質財富的大師和高人,沒道德。
35、 糟蹋糧食浪費食物,沒道德。
36、 擁有的超過自己消費,沒道德。
37、 不守信用,沒道德。
38、 侮辱和褻瀆創造者,沒道德。
還可以列舉很多,但若以上38個沒道德的現象消失,人就不會沉淪,民族就不會沉淪,人類就不會沉淪,人類就可以引來一個祥和溫馨百姓安居樂業的時代,一個人人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時代,一個「賢不遺野,天下一家」的時代。
2018-06-22
來源:雪峰文集

③ 思想道德在大學生人格完善中的作用

人的思想境界決定人的道德修養,思想指導行動,人的道德修養會從人的言行中體現出人的人格品質。
所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是完善大學生人格具有本質作用。

④ 怎樣培養完善的學生人格

我從事班主任及德育工作十多年了,從最初的憑感覺做學生的道德教育到現在能比較理性的工作,其間確實經歷了很多徘徊、反思。教學有法,貴在得法,德育教育更是這樣,在此,願和大家分享。 一、完善人格培養勢在必行 現在,社會上一些青少年的不良現象讓人揪心。比如,有的孩子以大欺小,強行向低年級學生索要錢物;有的毫無責任感,長期沉溺於網路游戲,無心學習……他們雖然不是大多數,但他們傷害他人,危害社會,已成為極其嚴峻的社會弊病,社會道德急需更新。教育家裡考納認為,學校應該也必須承擔起完善孩子人格的重任。因此,學校在道德教育方面扮演的角色已猶為重要。我們進一步來看: (一)從目前來看,兒童很少從家長那裡得到道德方面的教育。從大多數而言,家長往往關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在道德上疏於引導。 (二)一個社會,不管現存價值觀有多麼沖突,它仍然有自己的公共倫理道德。比如,禮貌、公正、誠實、責任、法制、寬容、民主、尊重等。而上述道德品質的培養,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當今世界,人類或者說人類個體面臨的最大問題,道德領域是重中之重。比如,人類同自然資源的沖突,人應該秉持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走過一生,人與人之間應該怎樣相處等。 (四)學校進行道德教育,其陣地是廣泛而多元的,利於實施。比如,《國旗下的講話》,進行的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規范、禮儀等方面的教育。田徑運動會進行的是友誼、拼搏、健康、紀律等方面的教育。 (五)社會越來越關註:勞動者除了具有勞動技能之外,其健全的人格也頗為重要。比如,勞動者應該誠實、自強、熱愛本職工作,與他人能和諧相處,並且密切配合等。 由此來看,不管是學校或是家長,除了關注對孩子學業成績加以關注,還應加強道德方面的教育,以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完善人格培養從何入手 (一)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意識。 通過各種活動告訴他們,不具備道德意識的人就不是一個好人。道德意識包括要領會道德價值觀、換位思考、道德推理、作出道德決定.道德反思等方面。道德價值觀,指對生命和自由負責,誠實、忍耐、勇敢、禮貌、自律、友善、同情、正派、責任等。理解了上述內容,我們才有可能進行自我的道德反思,像古人說的,「吾日三省吾身」。 (二)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由良心、自尊心、同情心、熱愛真善美、自我控制、謙卑等構成。良心包括認知和情感兩方面。認知方面指的是知道是正確的。情感方面指的是感到有責任按正確的方法去做。很多小學生明明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但沒有責任感按照正確的去做,這是一種道德不健全的標志。自尊心,指的是正確估計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我們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自尊心非常重要,因為很難想像不尊重自己的人會去尊重別人。同情心指與別人在感情上和諧一致。每個兒童的同情心的特點不一樣,老師及時將其把握住,可以促進他們較早地與別人進行情感交流。熱愛真善美是完善人格的最高表現,這些人不僅僅把道德作為一種責任,而且把道德作為一種需要。自我控制要求我們在每時美刻都不要失態,不要脫離人生的軌道。很多青少年吸毒,群毆,這些行為的出現都是自我控制不強造成的。謙虛,是完善美德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里考納將謙虛的反面傲慢稱為精神的癌症。謙虛的品行能使人精神健康,並且預防精神癌症。 (三)培養小學生表現出正確的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結合的產物,它由道德能力.意志和習慣構成。道德能力就是將道德判斷及情感轉變為實際道德行為的能力。道德意志可以幫助我們全面分析和正確對待道德問題,從而抵擋壓力,抵抗誘惑。道德習慣是大量反復實踐之後才形成的。因此,當兒童出現誠實、幫助別人、謙虛等行為時,應該鼓勵他們多次重復這些經歷。 三、完善人格培養之教育實踐 我們應為人師表,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多做正面的引導,不讓孩子難堪,不要出現有傷害他們自尊心的言行。要熱愛學生,通過對學生的愛使他們樂於接受來自老師的道德影響。還應將道德教育放到具體的實際情境中,讓道德教育有所依託,作到有的放矢。我們還應與學生建立一一對應的情感模式,了解每位學生的優缺點及他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教室是學生進行道德交往的主陣地,老師應努力創造和諧的教室文化。這就需要老師組織很多的活動,讓學生相互認識和了解,從而達到相互尊重,相互肯定,相互關心。還應將集體意識,集實施體責任感,集體榮譽等作為重點,鼓勵每位學生為班集體多做貢獻。 將道德紀律的堅持進行到底。教育心理學認為:紀律不僅僅是對某些錯誤言行進行約束的手段,而且是一種道德教育的機會,紀律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自律。那麼,我們如何實施道德教育呢?首先,我們老師自己應該明確意識到:教師本身就是道德權威,老師有權利和義務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和負責任,使他們自覺遵守各類行為規范。教師應讓學生參與班級紀律或制度的制定,讓制定製度這個過程為所有人熟知和認可。對違紀行為的處理對策也應讓學生參與。處理違紀行為本身也是一種教育方式,違紀行為處理得當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紀律,修正自己的錯誤,並且更加負責任的遵守紀律。 每周一次的班隊會對培養學生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為什麼這樣講呢?班隊會上,每位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大家面對面,問題極容易擺出來,並且為所有人了解;其次,當問題出現時,以尊重和負責任為主流的正確價值觀會明顯占上風,並反復沖擊學生,這必將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習慣。 在學科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這學期,我們要求所有科任老師都要撰寫德育論文,所要貫徹的就是這個觀點。里考納認為:各科課程在價值觀教育是個「沉睡的巨人」,其潛力是巨大的。比如,體育課上,老師可以介紹著名運動員的成長歷程,他們的成功和付出的艱辛;在語文課上,老師可以將文學作品中的榜樣性人物作為價值觀教育的載體。 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應當成學校教師的常規工作來抓。老師自身應該意識到,學生厭學,不務正業這個現象本身說明了我們道德教育的失敗。多數學生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或者說學習目標極低。如果班級文化不能激勵學生努力鑽研,學生本身也並不關心學習的質量,那不得不說這是德育基本職能的喪失。 經常呈現大量事例,鼓勵學生作出道德反應。比如:請學生談社會生活和學校班級中的道德問題,並加以評述;開有關故事會;舉出道德兩難的問題,讓學生續編情節;啟發學生敢於正視自己,敢於自我批評;編小品,讓學生換位體驗別人的立場,如扮演清潔工。 道德教育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見實效。從某種意義上說,校園內的一些不良現象其實是社會不良現象的延伸。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道德教師,應該引導家長認識到這一點。當孩子的道德教育問題已經由社會、家長、學校共同來討論時,事情就會好辦多了。

⑤ 如何積極吸收借鑒儒家道德思想,完成對當代公民的道德人格培育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 組成部分,其道德教育的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儒家思想家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著作中,較為系統的論述了 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風雨中,儒家德育思想豐富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思想,特別 是儒家德育思想中的核心價值取向,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等理論對後世的道德教育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道德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孔子曾說「仁者愛人」,「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對他人奉獻我們自己的愛心。孔子的仁愛思想,並不僅僅止於 「親人」,而是從孝悌出發,然後繼續向外擴展,達到對師長的仁愛和尊敬、對朋友的仁愛和誠信等等,最後達到「泛愛眾」,廣泛的關愛大眾,愛一切人,上升為 普遍的人類之愛。在儒家德育思想的內容中,誠實守信、天下為公、謙恭禮讓等思想精華可以對當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糾 正。在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中,慎獨自省、環境熏陶、身教示範等方法對當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實踐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隨著我國公民教育活動的不斷深化和拓展,公民的道德建設已逐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公民的道德素 質、社會的文明程度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然而,由於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西方價值觀念和物慾主義的侵蝕、公民道德教 化缺失等多方面的原因影響,我國公民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領域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儒家德育思想對解決當前公民道德教育 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吸收和借鑒儒家德育思想中精髓,為我國公民道德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從而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質,提升公民的 幸福指數。 本文把儒家德育思想與當代公民道德教育聯系起來,運用辯證和發展的思維來評價和看待儒家德育思想,從儒家德育思想精華部分得到對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啟示。 本論文首先闡述了儒家德育思想中內容和方法的精髓,在內容上,從儒家德育思想在個人修身和社會生活兩方面來系統的闡釋儒家德育的優秀思想;在方法上,從儒 家德育思想修養自身和德育實踐兩方面來論述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經驗。其次,在充分肯定我國公民道德教育取得成就的同時,結合當代社會中我國公民道德教育 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及其產生問題的原因,得出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對儒家德育思想的具體借鑒:一是,自我教育:慎獨自省,實現自身和諧;二是,家庭教育:弘揚 孝悌之道,創建和諧家庭;三是,學校教育:仁義忠恕,培養完善人格的人;四是,社會教育:誠信道義,建設良好的德育環境。 本論文希望通過把儒家德育思想引入當前公民道德教育的實踐中,為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論支持,以期望在具體的公民道德教育實踐中能夠提高當代公 民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能夠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質,對公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起到一定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

⑥ 人格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人格是一個人心理活動各方面特點的總和,尤其是情感活動和意志行為活動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點,主要內容:
(1) 個人的需要、興趣與愛好、理想與信念等心理活動的傾向性;
(2) 情感反應與心境的傾向性:樂觀的或抑鬱的,焦慮的或平靜的等;
(3) 意志特徵與行為方式的選擇性,果斷的或猶豫不決的,堅強的或懦弱的等;
(4) 認知能力特徵,感知的敏銳與遲鈍,觀察的細致與粗糙,注意力與記憶里的強弱等。人格主要在社會活動的人際關系中表現出來,也是在社會實踐中塑造和發展起來的。

人格本是一個 抽象的概念,「人格脫離了人,自然就是一個抽象」。但一旦將人格賦予法律性,賦予其 主 體、權利能力、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等多重內涵時,人格就上升為法律人格。所謂法律人格, 就是私法上的權利和義務所歸屬的主體。法律人格的有無,決定了人在民法上的資格的有 無;法律人格的完善程度,反映了人在民法中的地位的高低;法律人格的內涵的發展也擴展 了人在民法中的權利。可以說,法律人格的不同狀態,顯現了人在民法中的存在方式,從而 也決定了民法對人的關注程度。黑格爾說:「成為一個人,並尊敬他人為人」。

倫理人格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它討論一些什麼問題?有人說,它討論善和應當的問題;也有人說,它是關於價值的一種學問;還有人說,它的任務在於分析道德命題的意義。諸如此類的說法,當然有它各自的理由,但是,我認為,倫理學的真正含義乃在於它是關於「人」的學問。人的經驗性意義也就是外在的人,它是可見的身體,一系列的器官、組織和細胞,還有可分析的心理過程、神經反應系統,總之,它具有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層次和一系列特性。這樣的人是倫理意義上的人的基礎,但還不是倫理意義上的人。倫理意義上的人主要是不可見的、內在的和精神性的人,簡單說,就是位格或人格(person)。人格具有精神性、單一性、獨立自主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徵。person與human是很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精神性的,後者是自然性的。嚴格的法律體系必須以對「人格」的界定為基礎,事實上,倫理也必須以人格的界定為前提
何謂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從倫理學角度理解的人格,是指個體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

質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行為傾向和生活態度。它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內在精神組織系統,支配和決定個體的道德行為,並通過個體的道德行為體現出來。概括起來說,道德人格是由道德理性因素與道德非理性因素兩部分構成的,它們密切聯系交互作用,不能隨意割裂開來。道德人格作為人的內在精神世界,是由道德理性因素與道德非理性因素構成的,是二者的有機組合和整合。

既然現在已經對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都有了一定的理解,那麼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必然的內在聯系嗎?這就是人格統一的問題了。那麼道德人格與法律人格統一在什麼地方,又不區別在什麼地方?

潘岳同志在文章中有如下的觀點:「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防備犯罪行為於前;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懲罰犯罪行為於後。」對於潘岳同志對於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的論斷,筆者不敢苟同。法律存在的意義是維持社會的秩序,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其執行必須依靠國家機器的強力手段;道德的產生與意義涉及復雜的倫理學討論,這里不多講,但道德的貫徹依靠的是個人的修養與品德,並且與個人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因此,道德與法律完全屬於兩個范疇。那麼法律人格與道德人格自然也存在這種關繫上的區別。法律人格存在的基礎是法律對人的精神的約束力,道德人格的基礎是修養與文化對自身精神的約束,進而上升到行為的約束上。道德人格與法律人格並不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道德人格極其低的人未必敢殺人,因為畏懼死刑。而道德人格極其高尚的人未必不會去作法西斯,主持南京大屠殺的松井石根不就是虔誠的佛教徒?東條英機的清廉和道德高尚一直為人所稱道。合乎個人道德觀念的並不一定符合法律。環境文化與環境道德息息相關,卻與環境法律不搭界。
二者雖然有那麼明顯的區別,但是二者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驚人的結合力的。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只有道德人格那是完全不現實的。你不可能奢望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都特別高,那麼自然不可能每個人的道德人格都不可能是完全健全的。同樣是這個道理,一個人不能對法律完全的了解,所以你不可能奢求每個人都是律師或大法官,那麼自然不可能每個人的法律人格都是完整而沒有一點缺點的。盡然這樣我們就不可能僅僅靠道德人格或是法律人格去約束整個社會,任何一個的獨立都是走向失敗的標志。

由以上看來,我們必須使二者緊密的結合起來。法律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上去起作用,這樣的約束具有明顯的強制力,即具有普遍約束力。而道德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較細微或是法律的空擋中去發揮明顯的作用,這就是道德人格應該待的也是最容易起作用的地方。

這樣道德人格與法律人格的統一必然會對整個社會起到特別的穩定作用。整個社會就會向著更加美好的方向去發展。這樣以來,我們的和諧社會的目標的實現也就指日可待了。

⑦ 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有什麼區別

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或階級集團的道德原則規范在個體身上的體現專;是人們在長期的道德屬實踐中所不斷追求並逐漸形成的、通過人們自身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道德傾向和特徵。它是主觀上的道德認識與客觀上的道德行為的統一。個人道德品質基本范疇:
1、忠實——與奸詐對立
2、無私——與自私對立
3、勇敢——與怯懦對立
4、勤奮——與怠惰對立
5、仁愛——與暴虐對立
6、公道——與偏私對立
7、誠信——與虛偽對立
8、節制——與放縱對立
道德人格: 人們通過道德生活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以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自覺選擇自己做人的範式,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質,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內心世界,體現出人之區別於動物的內在規定性。道德人格是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是人的主體性、目的性和社會性的集結

⑧ 什麼是教師的道德人格

教師職業道德人格,就是指教師在其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應當具備的道德品質,以及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規范的總和。教師職業道德素質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質及道德修養等。人格問題乃「做人之道」。心理學認為,人格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內在組織,它包括人的思想、態度、興趣、氣質、潛能、人生哲學以及體格和生理特點等心理物理個體性的多面綜合,簡單地說,就是指個體的差異,也可以叫人格的個性特徵。
心理學上的人格解釋至少在兩個方面是與倫理問題相溝通的。第一,道德人格是人格的組成部分。能夠正視環境與個人的責任,因而對自身、別人或所居處的環境,能夠正確適應的所謂「健全人格」,如從倫理學的角度看,亦可認定是一種道德人格。第二,人格的動力特徵與道德問題相溝通,以某種行為方式行動或能以某種特定結構組合一系列外在行為表現的整合能力。由於中小學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更應著力關注對自身的道德觀念、情感、信念等的內在系統的建構,加強人格修養。
我們要將中小學教師的人格修養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來研究,是因為在每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社會媒體是學習的源泉,有很大的社會化力量,在青少年生活的不同時期,這些社會媒體都有各自突出的作用,並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施加不同的影響,特別是中學教師的人格修養,甚至影響著學生們的終身,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帶有社會責任,對學生人格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從學校教育來看,教師的人格,體現著教師之間的個性差異,諸如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穩重的態度、積極的興趣、剛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可見,教師的人格與師德有著密切的關系。
歷代教育家提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特徵的體現。一切師德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學生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由此可見教師人格的力量。
慈愛和權威是為師的特質,因而也是人格感化的根本動力。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威信,沒有威信就沒有真正的愛。金子般的人格,能給學生們帶來足夠享用一生的「熱量」,能還給教育一個更加深刻的內涵,既使父母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愛,青少年的身心也並不一定能夠健康成長,來自師長的愛是無聲的,但卻是最有份量的,學生們在學校里最渴望的就是來自教師給予他們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愛。
在學校,教師是學生最依賴的人,是學生的人格榜樣,學生在教師那裡獲得信心和力量,學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師是學生情操的陶冶者,心靈的哺育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二、教師職業道德的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道德觀念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總的來說,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道德的進步和發展。
在教育領域,廣大教師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學識、能力、寶貴時間無私地奉獻給了教育事業,為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涌現出了一批忠於黨的教育事業,致力於教育教學改革,無私奉獻的好教師。但是,也有一些教師的行為與教師的基本道德大相徑庭。
首先,缺乏學術誠信。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社會對師徳的根本要求,也是師徳的重要特徵和優良傳統。它要求教師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傳,也重身教。孔子說過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國教育史上對教師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傳與身教相結合,言行一致,處處事事努力做學生的表率。葉聖陶先生說: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學生在校學習,往往把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化為自己學習的內容、仿效的板樣。教師不僅處處事事都應嚴於做到身正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來教育和感化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遠大的理想、誠實謙虛的品質、勤奮好學的作風和禮貌待人的素養。
其次,以教謀私,搞「有償家教」。有些教師利用本專業的優勢開辦各樣的輔導班,此舉本應無可厚非,但關鍵是本是課堂上完成的內容,卻變成了教師課外輔導獲取經濟收入的手段,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擔負著培養、教育下一代人的艱巨繁重的任務,他們用知識的力量去激勵學生求知的慾望,以嚴愛之心架起師生間友誼的橋梁。人們常把教師比喻為"紅燭"、"人梯"、"春蠶"、"鋪路石",意在表達教育這一職業的無私和偉大。由此可見,教師的地位舉足輕重,提高教師的素質,重視師德修養,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再次,缺乏愛崗敬業,進取之心。在市場經濟大潮影響下,「跳槽熱」「第二職業熱」沖擊著校園,教師不認真教學,教學成了次要的事。人民教師不但要在內心深處培養一種高尚的情操,還要在實際工作中發揚奉獻精神,但要教師發揮奉獻精神決不意味著可以不認真地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相反的,只有真正做到尊師重教,教師的主人翁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激發,發揚奉獻精神才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
第四,不尊重學生。有的教師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對犯有錯誤的學生,批評不顧場合,損害學生人格,傷害學生自尊心,不易被學生接受。
諸如此類的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勢必影響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三、加強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途徑
教育是根本,教師在育人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教師的道德建設尤為重要。
第一,加強制度建設,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建立和完善監控機制,制定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對違反師德師風的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批評和相應的處罰,對情節嚴重並造成惡劣影響的要堅決實行「一票否決制」。
第二,創造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建立抑惡揚善機制。在教師職業活動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時和應有的褒揚,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而逍遙自在,不受譴責,那麼違規者會越來越放肆,還會引起其他一些職業道德自律意識不強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惡性循環,污染社會風氣。
第三,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師德師風建設。要樹立典型,表彰先進,把樹立典型與培育優秀的教師群體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體,以典型帶群體,以群體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動局面,使整個教師隊伍形成了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新課堂中的道德體現。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能夠適應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著重凸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學觀念已逐漸被教師們認同。這種教學觀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個性得到了張揚,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種新觀念下的課堂教學圍繞學生主體來進行,必然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開放的課堂,進行更加靈活和科學的課堂教學設計,並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組織,常常會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也就是說,在新課程背景下,構建高效課堂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首先應該是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以此為指導,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新課標來理解,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當明晰地確定課堂的教學目標。二是教學的過程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採取靈活機動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體驗和探究。三是教學中科學高效安排、監測、反饋、調控課堂行為,以多種方式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效能。
總之,良好的師德,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它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范的總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良好師德的人,才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

⑨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對其人格的形成、健全和完善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句子有語病嗎

有語病。健全和完善重復羅嗦,刪去一個即可

⑩ 怎樣完善人格

首先普科普一下什麼是人格,人格就是你個人高尚的道德品質,說到道德,你肯專定覺得,現在這個社會已經道德淪屬喪了,在外邊無法做一個非常有道德涵養的人,其實你錯了,要想道德高尚,也就是所謂的完善人格,你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可以了,不管別人怎麼評價你,或者你覺得做了高尚的事,覺得自己吃虧了,如果有這個想法你已經不再是一個非常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了,一般道德品質高尚的人都不會計較幫了別人還要不能吃虧,但話又說回來,現在這個社會的確不能太過於道德高尚,尤其是在外邊和不熟悉的人接觸的時候,反倒是躲得越遠越好,那麼又該怎樣才能讓自己不但道德高尚又能不吃虧呢?第一,你在和別人接觸的時候,給自己留條後路。第二,做好自己該做的就可以了,不要過多幫助別人。第三,多幫助自己身邊的人,就算吃點小虧也可以體現你的人格。

熱點內容
泰州弘泰律師 發布:2025-08-15 12:48:36 瀏覽:751
軟體公司的法律環境 發布:2025-08-15 12:34:09 瀏覽:228
闡述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2:29:11 瀏覽:347
廣元昭化區法院 發布:2025-08-15 12:13:48 瀏覽:89
推進法治國稅建設 發布:2025-08-15 12:12:25 瀏覽:812
治安條立法 發布:2025-08-15 11:58:06 瀏覽:601
西安法律咨詢網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580
刑法教授羅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801
行測行政法題 發布:2025-08-15 11:48:39 瀏覽:914
勞動法不按時間發工資 發布:2025-08-15 11:47:17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