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法治
Ⅰ 全面依法治國要求
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 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2017年10月18日,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2018年3月,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發展需要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實行依法治國,必須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牢固樹立法制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實現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民主化與法治化。
問題挑戰
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Ⅱ 一個國家的法治為什麼需要良法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中文名
法治
外文名
rule of law
拼音
fǎ zhì
基本解釋
依法治國
對稱
人治
快速
導航
重要論述
歷史演變
必要性
其它相關
詞語概念
基本含義
(1 [rule of law]∶依法治國[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學 法治學的是獨立的學科,是社會政治法律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
引證解釋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
Ⅲ 為什麼法治需要司法獨立
如果司法和行政合一,那麼行政boss便可以操作裁決,法律作為社會普遍認同的規則便失去了意義
Ⅳ 建設法治中國需要每個公民做出怎樣的努力
第一要認真學法。我國的法律有很多種,各種法律的條文更是不計其數,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學法倒不是一定要把每個法律學得很清楚,或者把所有法律條文理解得多麼全面和深透,而是通過學法能知法懂法,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法能夠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銘刻在心中,從而對法治發自內心的擁護和真誠的信仰。
第二要自覺守法。其實我們每個人距離法治都很近,從守法這個層面來說,每個公民都是推進法治的主角。因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公民都應事事處處擔負起自覺守法的責任和義務,比如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規則、誠信經營不欺詐、不制假售假、不偷稅漏稅、按法律法規辦事等等,都應自覺做到。在自覺守法過程中,各級領導幹部更應做自覺守法的帶頭人,不貪腐受賄、不以權謀私,把手中的公權力關進法律制度的籠子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也應自覺守法,不貪贓枉法,公正司法。只有全社會成員都成為自覺守法的主體,那麼法治建設就會一路高歌前行。
第三要敢於護法。每個公民不僅要做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還應當好法治的堅定捍衛者。在認真學法、自覺守法的同時,應樹立法治建設的主人翁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敢於同違反法律法規的人和事作斗爭,捍衛法律尊嚴,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貢獻力量。
Ⅳ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哪些條件
國家:要健全法制,各方面各環節做到「有法可依」;執法機關和人員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違法必究」
政府: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做到「依法行政」
公民:要學法懂法用法「依法辦事」
Ⅵ 有同學認為:法治需要良法也需要善治。請你用所學知識對該同學的觀點做出判斷
法治需要良法也需要善治,概括一句話:就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法律是代表統治者版意志,它權有強制性的一面、德治包含人權風士人情,風俗習慣,仁義道德內容兼備,我們常說的人文理念,人性關環,生命的珍貴,這些都是法治社會所補充覆蓋內容。
Ⅶ 中國應該需要人治,還是法治
a
法治、人治(即德治)是兩種治理國家的制度和原則。
在國家治理上,前者認為版主要依靠權法律,後者認為主要依靠道德、統治者的理性和智慧。二者相對而稱,自古以來,不可並立。
從15大提出法治的概念以來,「我黨」一直倡導法治。而且,在「我黨」看來,人治,是封建君主專用,勢必要與之劃清界線的。
Ⅷ 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堅持哪些原則
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堅持民主原則、黨政分開原則、依法行政原則、無為原則:
1、要堅持民主原則。
政府必須是由人民群眾選舉而來的,法律必須是有人民制定的。
2、要堅持黨政分開原則。
要不黨和政府分開來,政黨不能幹涉政府,也不能幹涉法院審判和執法。
3、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原則。
政府必須按照法律規定進行政務管理,不能違背法律。
4、必須堅持無為原則。
政府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能幹涉百姓的正常活動。
(8)需要法治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政府的措施:
1、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繼續做好普法學法用法守法工作,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常識。
2、高度重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意識與能力的培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要自覺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
3、提高制度建設質量。嚴格遵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機制,保證人民群眾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理訴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體現。
4、規范行政決策程序。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系統全面地掌握實際情況,深入分析決策對各方面的影響,認真權衡利弊得失。
5、嚴格行政問責。對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為、失職瀆職、違法行政等行為,要依法依紀嚴肅追究有關領導直至行政首長的責任,督促和約束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
Ⅸ 為什麼現代社會需要法治
只要法治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維護公平正義,體現人人平等,保障人民權益,促進社會和諧
Ⅹ 中國社會為什麼需要法治~
。。。。。。
你是想說精英政治比法制更有效
你不覺的太荒唐了
偉人也是需要法制的 看看華盛頓
我不知道你們做這種辯論還有什麼意思
純屬為紅色政治來服務的吧 還是學金家 家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