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發布時間: 2021-01-10 16:21:32

道德經五十八章中心思想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其政悶悶,其民淳淳。領導者待人寬厚,政治環境清明,人民就淳樸忠實。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領導者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過於嚴厲,人們就會變得投機取巧、不務實生活;過於苛刻,人們就會抱怨。是禍是福都是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結果。禍兮,福之所倚;注意啊,災禍,幸福伴隨著;福兮,禍之所伏。幸福,災禍潛藏著。孰知其極?究竟是災禍,還是幸福,誰又能知道最終的結果呢?其無正也。因為世間的任何事情,除了正面看得見的作用外,都還具反面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相生共存、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可能隨時轉變為邪,善可能隨時轉變為惡。人之迷,其日固久。禍與福互相依存,善惡互相轉化的復雜關系,讓人們迷惑,已經很久了。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因此,有修養的人怎樣趨利避害,實現自身的幸福呢?堅持原則卻不生硬。廉而不劌。為人清廉,有個性,卻不刺傷人。直而不肆。為人坦率正直,卻不放肆,不任意行事。光而不耀。光芒四射,溫暖了別人,幫助了他人,卻不炫耀。做到以上所說的,就可以趨利避害,獲得幸福人生了。

② 《老子》六十六章和第八章,第十一章,第五十八章中哪些章在思想和表現手法上有

我對第七十三章印象很深

③ 《老子》 第五十八章譯文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回割,答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譯文一

政治寬大,人民就淳厚;政治分析明確,人民就澆薄。因此,聖人方正而對人不殘破,又廉隅而對人不傷害,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目。

災禍啊,是幸福倚靠的地方,幸福啊,是災禍藏伏的地方。誰知道它的終極原因?這難道沒有固定的的道理嗎?固定的又變為異常,善良的又變為妖孽。人們的迷惑,時日本來很久了。

譯文二

政令寬厚,人民就淳樸。

政令嚴苛,人民就狡黠。

因而聖者,有稜角而不傷人,尖銳而不刺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

災禍呵,幸福就倚傍在它旁邊。

幸福呵,災難就藏伏在它之下。

誰知道它們的究竟?

並沒有一個定準!

正忽而轉變為邪,善忽而轉變為惡。

人類的迷惑,已經有長久的時日了!

④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的成語有哪些

《老子復》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成語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釋義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有時福是禍,有時禍是福。萬事萬物有他的兩面性。

⑤ 道德經 五十八章 版本

你說的五十八章那應該就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後。道德經有三個重要版本 晉王弼的簡稱王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簡本。
王本最為常見,在帛書本未被發掘出來是,王本是佔主要地位的。王本道篇在前德篇在後,道可道非常道。
帛書本出土推翻了王本的道篇在前。帛文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以德進道的思想。內容對比王本簡化了帛本的一些字,和改變了一些字: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簡本是至今發現最早的老子抄寫本,但是殘缺不全,無法整理出最初的文本。
所有道德經版本都抄寫演變本,主要是道德經作家老子李耳,沒有留下任何原本,留下道德經的都是對萬物的悟,後來學著根據老子傳授加自己領悟所寫下的道德經。道德經主題思想其實就是以德進道,全在一個空字一個悟字。例如帛文中: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之心為心~得一~道生一三生萬物~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其實讀那個版本都一樣,王本比較靠近近代文交為好理解一點,但有些字改了省了有些意思就有了一定變化,建議王本和帛文可以交換著讀,其實道德經是不需要去翻譯的,這本書怎麼翻譯怎麼注釋都是不對的,因為道德經裡面已說明:上士聞道堇能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對於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現在的解釋只是你的學識去理解的,你再反復去讀,又會有不同層次的見解了,所以其它注釋都只可做參考,包括我說的亦是如此。竹簡本不全,待以後能復原再讀不遲。最後希望你能讀出屬於自己的道德經。

⑥ 道德經五十八章中心思想

道德經五十八章中心思想是:關於政治、社會、人生方面的辯證法。
[原文]專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屬;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⑨,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准。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⑦ 道德經 五十八章 版本

你說的五十八章那應該就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後。道德經有三個重要版本 晉王弼的簡稱王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簡本。王本最為常見,在帛書本未被發掘出來是,王本是佔主要地位的。王本道篇在前德篇在後,道可道非常道。帛書本出土推翻了王本的道篇在前。帛文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以德進道的思想。內容對比王本簡化了帛本的一些字,和改變了一些字: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簡本是至今發現最早的老子抄寫本,但是殘缺不全,無法整理出最初的文本。所有道德經版本都抄寫演變本,主要是道德經作家老子李耳,沒有留下任何原本,留下道德經的都是對萬物的悟,後來學著根據老子傳授加自己領悟所寫下的道德經。道德經主題思想其實就是以德進道,全在一個空字一個悟字。例如帛文中: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之心為心~得一~道生一三生萬物~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其實讀那個版本都一樣,王本比較靠近近代文交為好理解一點,但有些字改了省了有些意思就有了一定變化,建議王本和帛文可以交換著讀,其實道德經是不需要去翻譯的,這本書怎麼翻譯怎麼注釋都是不對的,因為道德經裡面已說明:上士聞道堇能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對於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現在的解釋只是你的學識去理解的,你再反復去讀,又會有不同層次的見解了,所以其它注釋都只可做參考,包括我說的亦是如此。竹簡本不全,待以後能復原再讀不遲。最後希望你能讀出屬於自己的道德經。

⑧ 老子第五十八章伏的意思

伏:就是我們常說的依伏、潛在某種事物上面。下面是原文和解釋。請參考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悶悶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⑤。正復為奇,善復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聖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劌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譯文]
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准。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注釋]
1、悶悶:昏昏昧昧的狀態,有寬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樸厚道的意思。
3、察察:嚴厲、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滿足之意。
5、其無正也:正,標准、確定;其,指福、禍變換。此句意為: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准。
6、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惡。這句話意為:正的變為邪的,善的變成惡的。
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於禍、福之門,而不知其循環相生之理者,其為時日必已久矣。(嚴靈峰釋語)
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傷人。
9、廉而不劌:廉,銳利;劌,割傷。此句意為:銳利而不傷害人。
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引語]
前面幾章論述「德」在政治、社會、人生方面的體現,本章講的是政治、社會、人生方面的辯證法。本章里提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對於此句將在本章評析中詳細論及。對於此章的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各段落之間的文義不一致,不連貫,可能有錯簡的情況。我們這里仍依據原文引述,未做文字方面的調整。

[評析]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極為著名的哲學命題,往往被學者們徵引來用以說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馮友蘭在分析此句時這樣說:「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的變革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周易》以降,即有辯證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規律的形式把它表達出來,這還是老子的貢獻。但是,老子還沒有把客觀辯證法作為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最一般的規律提出來。除此之外,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還有很多嚴重的缺點,對形而上學思想作了很大的讓步。第一,老子雖然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之中,但是認為這些運動變化,基本上是循環的,不是上升和前進的過程。它所謂『周行』,就有循環的意義。第二,關於運動和靜止,是哲學中重要問題,『動』與『靜』也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范疇。老子承認事物經常在變化之中,但是他也說,『萬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十六章)。萬物的『根』是道,『歸根曰靜』。他認為『道』也有其『靜』的一方面;而且專就這一句話說,『靜』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實踐中特別強調清靜無為,認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六十一章),實際上表示對事物變化運動的厭棄。第三,對立面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互相轉化,不具備一定的條件,是不能轉化的。禍可以轉化為福,福也可以轉化為禍,但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觀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條件。照老子所講的,好像不必有主觀的努力,禍自動也可以轉化為福;雖然有主觀的努力,福也必然轉化為禍。這是不合事實的。老子的這種思想,也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意識的表現。他們失去了過去的一切,自以為是處在禍中,但又無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動地會轉化為福。老子認為對立面既然互相轉化,因此就很難確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負。這樣的『其無正』的思想,就對相對主義開了一個大門。後來莊子即由此落入相對主義。」(《中國哲學史新編》第272頁)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馮友蘭先生的批評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問題,但我們的看法又與馮先生略有不同。我們感到,老子的辯證法已經具備了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的性質,相反的東西可以相成,同時,他又知道相反的東西可以互相轉化,這種觀察事物、認識的事物辯證方法,是老子哲學上的最大貢獻。

⑨ 老子第五十八章告訴人們什麼

這一章我是非常喜歡的,分享下: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悶悶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⑤。正復為奇,善復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聖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劌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解析: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極為著名的哲學命題,往往被學者們徵引來用以說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馮友蘭在分析此句時這樣說:「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的變革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周易》以降,即有辯證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規律的形式把它表達出來,這還是老子的貢獻。但是,老子還沒有把客觀辯證法作為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最一般的規律提出來。除此之外,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還有很多嚴重的缺點,對形而上學思想作了很大的讓步。第一,老子雖然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之中,但是認為這些運動變化,基本上是循環的,不是上升和前進的過程。它所謂『周行』,就有循環的意義。第二,關於運動和靜止,是哲學中重要問題,『動』與『靜』也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范疇。老子承認事物經常在變化之中,但是他也說,『萬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十六章)。萬物的『根』是道,『歸根曰靜』。他認為『道』也有其『靜』的一方面;而且專就這一句話說,『靜』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實踐中特別強調清靜無為,認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六十一章),實際上表示對事物變化運動的厭棄。第三,對立面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互相轉化,不具備一定的條件,是不能轉化的。禍可以轉化為福,福也可以轉化為禍,但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觀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條件。照老子所講的,好像不必有主觀的努力,禍自動也可以轉化為福;雖然有主觀的努力,福也必然轉化為禍。這是不合事實的。老子的這種思想,也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意識的表現。他們失去了過去的一切,自以為是處在禍中,但又無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動地會轉化為福。老子認為對立面既然互相轉化,因此就很難確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負。這樣的『其無正』的思想,就對相對主義開了一個大門。後來莊子即由此落入相對主義。」(《中國哲學史新編》第272頁)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馮友蘭先生的批評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問題,但我們的看法又與馮先生略有不同。我們感到,老子的辯證法已經具備了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的性質,相反的東西可以相成,同時,他又知道相反的東西可以互相轉化,這種觀察事物、認識的事物辯證方法,是老子哲學上的最大貢獻。

⑩ 老子第五十八章反映出老子什麼辯證思想,

事物有陰陽二面 以及陽極反陰 陰極反陽

熱點內容
艾滋病防治條例自幾日起施行 發布:2025-08-15 17:12:30 瀏覽:339
公司委員會工作條例 發布:2025-08-15 17:07:41 瀏覽:813
曹海晶行政法 發布:2025-08-15 17:03:24 瀏覽:86
民法的調整對象論文 發布:2025-08-15 16:49:41 瀏覽:77
大學法律知識競賽ppt模板下載 發布:2025-08-15 16:38:19 瀏覽:509
勞動法每周上班時間 發布:2025-08-15 16:24:46 瀏覽:465
租房人侵權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6:24:04 瀏覽:825
經濟法基礎章節 發布:2025-08-15 16:16:50 瀏覽:193
襄汾法院網 發布:2025-08-15 15:55:26 瀏覽:634
探視權如何約定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15:54:25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