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察小孩
A. 怎樣對付總是做錯事的男生
1.孩子任性家長應該怎麼辦?
專家會客廳:出場專家——關鴻羽,著名教育專家,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研究室主任,兼任普教研究所副所長。著有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著作《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小明上三年級了,上周末媽媽鄭女士帶他到商場給奶奶選生日禮物,誰知一路過玩具櫃台小明就不挪步了,指著一款幾百塊錢的機器狗非讓媽媽買給他。媽媽說家裡已經有兩個小的了,這回就不買了,要趕快去給奶奶買東西。小明不肯,媽媽又許諾說下回小明過生日時把這款機器狗送給他做生日禮物,誰知小明還是不為所動,乾脆一屁股坐到地上。鄭女士一生氣掐著小明的胳膊想把他拉起來,而小明使勁掙脫開便開始躺在地上打滾兒。許多逛商場的人圍過來看,鄭女士尷尬極了,只好趕快掏錢買下機器狗帶著小明「逃離」眾人的視線。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許多家長都有過與鄭女士類似的遭遇,而小明也有不少和自己一樣的同伴。
關教授說,任性孩子的表現是對家長的正確勸告故意不聽,稍不如意就犯擰,擰勁一起來,家長怎麼說也不行。任性的孩子總愛拿「不吃飯」、「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為手段要挾家長,一旦他們通過這一番折騰最終「如願以償」,就會變得越來越任性。任性對孩子健康成長是有害的。如果幹什麼都由著自己的性子,沒有任何約束,性格就會朝著不良的方向發展,就會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越發不冷靜、愛發脾氣。
任性原因有多種
任性與遺傳因素有一定關系,但關鍵還是後天的教育和影響。任性形成的原因有多種,比如,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嬌慣、放任、遷就;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長說得對不對,一概不接受,從而埋下了任性的種子;有些家長無視孩子的意願、想法,只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並想出各種方式讓孩子就範,這種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也是形成任性的原因;另有一類家長經常當著別人面數落孩子,愛用諷刺、挖苦的語氣和孩子說話,雖然是為孩子好、哪怕家長說得再對,也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孩子為了面子,為了和家長對抗,故意任性犯擰。
糾正任性招不少
防止和糾正任性的方法有很多,關教授給家長介紹了幾種方法,您不妨試一試。
▲提前打好預防針
孩子任性發作一般是有規律可循的,當預計孩子可能因某種情況任性時,要提前打好預防針。比如帶孩子到商場之前,要估計到孩子會要求買玩具,一旦得不到滿足八成會耍賴。家長在從家裡出發前就要和孩子講好條件,看到喜歡的玩具只許看一會兒,不能買,不聽話就不帶他去商場了。如果孩子表現好,家長可以表揚鼓勵他,甚至可以給他買個小禮物以示對「不任性」的獎勵。
▲遇到犯擰不能軟
孩子任性往往是抓住了家長的弱點。家長怕孩子哭,孩子就哭;家長怕孩子滿地打滾,孩子偏偏要滿地打滾。就比如上文提到的鄭女士,因兒子哭鬧打滾在眾目睽睽之下感到難堪,她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滿足小明的要求買下機器狗。「得逞」了的小明會因此認為,媽媽怕他在人多的時候耍賴,下回他還用這一招。因此,家長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絕對不能讓步,不管他怎麼哭怎麼鬧,都不能有任何遷就的表示,態度要堅決,而且一定要堅持到底。
▲讓孩子多與人交往
目前,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受到溺愛,又缺少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容易形成孤僻、執拗的性格。形成這種性格後,在外面和小朋友、同學相處困難,一不順心,回家更要耍脾氣,惡性循環。因此,家長要多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多和同齡人交往。在和小夥伴交往的過程中,孩子沒道理要求別人事事順著自己,對別人任性耍脾氣的結果可能就是「沒人理了」。孩子慢慢會因此意識到任性的壞處,並且在和同齡人交往中改變任性的壞毛病。
2.家長訓斥孩子的最佳方案
由於孩子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往往引起意想不到的惡作劇和事故。有時,他們會弄壞十分貴重的東西。出現這些情況,做家長的當然要加以訓斥。但有的家長訓斥孩子不得法,往往使孩子產生抗拒心理,從而使訓斥達不到應有效果。
針對上述情況,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松達哉先生提出10條訓斥孩子的最佳方案。為孩子不聽話而頭疼的家長不妨一讀:
一、當孩子的某些行為可能造成重大危險時,如孩子在公路和水溝邊玩耍、玩火或玩耍利器時,要毫不客氣地狠狠力口以訓斥。
二、當場訓斥。對於幼小的孩子,如果不當場加以訓斥,就不會有效果。固為早上發生釣事情等到晚上再去訓斥,孩子早就忘在腦後
三、訓斥時,全家人要意見統一。態度一致。同樣是撒野、淘氣,可是家裡的人有的訓斥,有的放任不管,有的甚至批評不該訓斥孩子;這樣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但是,在訓斥孩子時如果大家七嘴八舌一塊訓,那效果也不好。要由一個人做代表,其他的人可以採取贊同的態度。
四、先表揚後訓斥。不要一上來就不分清紅皂白地猛訓一通,可以先表揚一下孩子好的一面,然後再批評做錯的地方。
五、管教孩子不能例外。同樣是孩子淘氣,由於客人在場,或者是身體勞累,事,情大忙等原因,時而訓斥,時而不管,那是管教不好孩子的。不要製造例外,始終如一的訓斥方法是很重要的。
六、訓斥時不要感情沖動。看到孩子淘氣,十分惱火,大發雷霆,不知訓斥是為了什麼,這種感情沖動地訓斥孩子是不可取的。不要忘記,訓斥不是目的,而是為了使孩子知錯改錯。訓斥和發火是兩碼事。
七、不要動手打,要用語言訓斥。為了教育兩三歲的孩子,有時在訓斥時,揍孩子的屁股和打手心也是需要的。但是,孩子到了五六歲時,不要再打孩子,而要用語言訓斥。特別是倘若打得頻繁,孩子就難以充分理解被訓斥的原因,容易造成抗拒心理。訓斥時應耐心地指出這樣做為什麼不好,錯誤有多嚴重。
八、不要無休止地訓斥。訓斥孩子要直截了當,干凈利索。如果訓斥起來沒完沒了,有時孩子就搞不清楚為什麼遭到訓斥。
九、不要在飯前訓斥。在飯前和吃飯時斥責孩子,會影響孩子的食慾。特別是禁止或限制孩子吃飯,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十、要以強烈的疼愛之情來訓斥,不要抱著怨恨情緒來訓斥孩子。只要經常以疼愛心情和誠意同孩子接觸,和孩子進行親密的交流,訓斥就會收到好的效果,給孩子的人格以好的影響。即使訓過了頭,也會取得孩子的諒解。
3.尊重、平等、信賴讓孩子快樂接受教育
近日,石家莊市42中召開了模範家長表彰暨家庭教育研討會,4000多名家長參加,477名模範家長被表彰。記者了解到,評選模範家長的規則多達幾十條,其中一項為「教育成果」----也就是他們的孩子。評價「教育成果」時,孩子的身心健康、進取精神、為人處事等等方面都決定了父母的「得分」,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是一個方面。因此,有的模範家長的孩子並非成績最優秀,但他們人格健全、健康快樂,而且每天都有進步。因此,這些讓孩子開心學習、生活的父母都是「家教高手」。
表彰會後,記者采訪了部分模範家長,請他們和其他家長分享教育孩子的感受和快樂。
何燕的女兒郭欣茹今年上高一。初中三年,郭欣茹一直是班長、校三好學生,初三被評為市級優秀學生幹部。升入高中後,擔任衛生委員兼副班長。今年初,郭欣茹參加了2005?2006年AFS文化交流學生選拔,該項目在全國選拔160名學生,她被選為赴阿根廷文化交流的學生。不過,讓媽媽何燕欣慰的不僅僅是女兒取得的成績,女兒的健康、快樂、自信、自律讓她深信對女兒的教導是對的。
▲尊重孩子的選擇
在孩子的生活中會面臨許多選擇,是父母一錘定音還是讓孩子充分表達看法?何燕認為,孩子和大人一樣,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尊心,需要得到尊重。剛從外地遷到石家莊時,女兒剛好該上初中。在選擇上哪所學校上一家人舉棋不定。女兒自己拿主意並陳述了理由,她覺得很有道理就沒有反對;中考結束後再次面臨報考哪所學校的選擇,這次仍是女兒自己做出選擇。兩次選擇,女兒都有充分理由。這以後,何燕發現女兒自信心越來越足了,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她獨立自主的健康意識更強了。當然,由孩子選擇也要講究「度」,超過一定尺度就會變成放任。
▲和孩子平等相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何燕一直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和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生活環境。她告訴記者,有一次石家莊連續陰天,一到家她就嘮叨陰天不好。誰知女兒說「陰天只不過光線暗點,你們大人的臉要是陰起來,整條聯盟路都是黑的。」女兒的機靈、幽默讓何燕開心,這句話更讓她回味許久,「家庭的一滴雨點,在孩子心裡就是一大塊烏雲」。
何燕認同這樣的觀點,孩子把父母當成傭人或是頂頭上司都是家庭教育的失敗,只有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去交流,才能贏得信任,孩子有什麼心思、委屈、困惑才能毫無保留告訴你。因此,家裡有什麼事,她都會請女兒出主意。在和女兒相處時,有時也會不耐煩、發脾氣,但事後一定會及時向女兒道歉。
▲讓孩子學會自律
該放手時就放手能鍛煉孩子自主管理的能力。因此,在家裡,何燕只給女兒提出原則,讓女兒自己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比如,女兒喜歡看電視。有時放學回家就說「今晚有好電視,我想看。」她不會馬上拒絕,但會說,「可以啊,你自己安排時間,不要耽誤寫作業。」女兒很高興,向何燕保證只看半個小時。半小時到了,她會注意女兒是不是關了電視去寫作業。如果女兒想貪看,她就提醒說,「如果說話不算數以後就沒人肯相信你了。」這時候,女兒會不好意思,覺得媽媽批評得對。
何燕說,守時、守信的好習慣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從小要求女兒按時回家,到現在女兒也能做到,即便不能馬上回來,她也會給家裡打電話免得父母掛念。
4.父母應該善於和孩子談心
談心,就是進行思想交流。心理學認為:人的思維是和語言密切聯系的,思維是藉助語言而實現的,語言是思維的直接表現,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人們通過語言把存在於自己頭腦中的經驗、思想比較准確地傳達給別人,也可以通過語言接受對方的經驗和思想,從而達到交流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因此通過與孩子的交談,可以及時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幫助孩子學會正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如何和孩子談心呢?俗話說,一娘養九子,九子九個樣。對不同性格的孩子,應有不同的方法。總體上來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一、融洽關系,製造談話的氣氛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好的親情關系,是進行思想交流的良好基礎。有些父母平時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發生了問題之後就嚴厲訓斥孩子,久而久之,感情距離漸漸拉大,或者在孩子不順自己的心時,大發牌氣,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感情關系陷於困境。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交談是沒有什麼效果的。為此,與孩子交談,首先要製造一種和諧的氣氛,說句笑話,講點令人高興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離,效果就會好得多。
二、利用典型,善抓談話的機會
孩子自身和周圍環境里隨時都可能發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時交流思想,其效果要比平時好,一位初一的女學生,在校外受到同校男生的非禮,這位女學生回家向她父母談起這件事,她的父母不是輕描淡寫地說不要理那些非禮的男生,而是啟發她應如何對付這類事情,使她增強了是非能力,悟出了保護自己的方法。之後,她向老師反映了這件事情,使問題得到了及時的處理。
一般來說,家長會之後是孩子們最急於和父母談話的時候,抓住這個機會,可以了解孩子的很多情況。一位高一年級的男學生,平時對自己的學習不夠重視,期中考試成績「甩尾」。家長會後,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急切地想知道家長會的情況。這位學生的母親沒有大聲訓斥孩子,她抓住這個敏感的時機,對孩子親切地說:「家長會上我感到很難為情,也證明我平時對你關心太少了。只希望你找出失敗的原因,期末考試為我爭一口氣。」孩子是尊敬媽媽的,他向母親坦誠地匯報了自己懶惰、貪玩的行為,表示今後一定要趕上去。後來,他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抓住孩子關心某一個問題的時機談心,孩子容易聽得進。
三、有的放矢,主題明確
針對孩子的什麼思想,解決孩子的什麼問題,要做到胸中有數,在談話時,圍繞主題進行雙向交流,使孩子有所得。如果遇到了敏感的問題,例如政治事件,父母之間的感情問題,孩子的生理方面的問題等,也不要迴避。對於不宜直接說的,可以採取側面啟發的方式,不要態度曖昧,使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四、態度親切,消除談話的戒心
要表現出對子女的愛心,使孩子樂於接受談話,避免使孩子處於防禦戒備心態。「我們來談談吧」,這樣會使孩子想:「又來給我上政治課了。」或者說:「你真是個糊塗蟲」,「看我怎麼來教育你。」這樣,孩子只能層層設防了。如果對立情緒較大,可採取「冷處理」的方法,暫時延緩談話,或者「曲線交談」,從另外的事入手。如果孩子有事需要談,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能說:「我很忙,以後再說吧。」這樣就會失去機會,關閉談話的大門,孩子覺得沒有受到尊重,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
五、選擇方法,增強談話的效果
一位哲學家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這就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適當的談話方法。通常的方法有:直敘法。孩子直接向父母談論一個問題,父母直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態度,其特點是快捷,但只適合於性格比較外向的孩子。間接法,向孩子講一個小故事,說一條成語,引用一個事例,談幾句詩詞,或談電影、小說等,引起孩子談話的興趣,然後順勢引導到談話的主題上來。在談話的人員問題上,採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父親或母親與孩子單獨談,也可以三人一起談,還可以請孩子信任的親戚談。
六、語言精煉,把握談話的時間
孩子都反對羅嗦,最忌沒完沒了的嘮叨。在談話達到目的後,適可而止。談話是可經常進行的,不求長談,只求效果。另外,在談話時,不妨語言幽默一些。一位哲人說過:「含笑談真理,又有何妨呢。」幽默給人以輕松,使孩子願意快樂的交談。正襟危坐,叫人望而生畏,實際上是「拒人以千里之外」了。
和孩子談話,不是對孩子訓話,而是重在思想交流。孩子常常渴望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希望父母重視和理解自己。家長應該主動地引導孩子說出他的內心話,聽了孩子的話後,應及時反饋,使孩子覺得「我被理解了」或「我知道了」。
5.和孩子說話的五大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一:語氣肯定、直接了當。切忌語氣委婉、目的不明。
棠棠5歲,很愛畫畫。媽媽還在幼兒園里給棠棠報了鋼琴班,所以每周一、三、五都有鋼琴輔導老師來帶他去上30分鍾的鋼琴課。一次,江老師來領棠棠的時候,趕上棠棠在專心致志地畫畫。江老師對他說:「棠棠,你能把你的畫收起來嗎?老師在等你上鋼琴課呢!」棠棠頭也不抬地說:「不,我還沒畫完畫。」
另一位有經驗的老師聽了棠棠的回答後,說道:「棠棠,把畫收起來,鋼琴課的時間到了。」棠棠聽後,乖乖地把沒畫完的畫收好,然後高高興興地跟江老師去上課了。
顯然,使用不同的語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疑問句會給兒童選擇的機會和空間,兒童通常會作出符合自己意願的選擇。比如,對於「能不能把畫收起來」的問題,棠棠選擇回答「不」。與疑問句相比,陳述句則不給兒童選擇的餘地,並能讓兒童明白他們需要履行的責任,如「把畫收起來」。所以,家長和老師在說話之前,應該明確自己是要詢問還是要求。如果是要求兒童做某件事,最好使用陳述句,如果是詢問兒童是否願意做某件事,才用疑問句。運用成人間的婉轉迂迴的方式與兒童交流是不妥的。
注意事項二:用詞具體、形象、通俗,清楚地表達期望與要求。切忌用詞抽象、籠統、華而不實。
有一次,我聽到某個老師這樣對一群3歲左右的小朋友說:「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愛護圖書。」但是沒過多久,就發生了書被撕破的事件。當老師責問犯錯誤的小朋友「為什麼不愛護圖書」時,小朋友問:「老師,愛護是什麼意思?」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和老師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明明才給孩子說得清清楚楚,孩子卻「明知故犯」。在我們氣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責任可能就在我們自己?籠統,抽象的用詞,如「愛護」,會給年幼兒童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換一種形象、具體的說法是必要的。
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希望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做到不折書,不撕書,不在書上亂寫亂畫。」
注意事項三:循序漸進、耐心仔細。切忌「一廂情願」,高估孩子的記憶容量和接收信息的能力。
在一次半小時的實驗課上,一個年輕的實習老師計劃教3~5歲的孩子學會播種。她這樣說道:「小朋友,今天我們要學習播種。請每一個小朋友都去水池邊拿一個小紙杯,到門口的藍桶里盛上大半杯黑土,然後到我這里來領一粒種子。把種子埋進土裡,再到水池那兒接一點兒水,最後把紙杯放在水池邊的檯子上。」聽完實習老師的指導後,有的孩子站起身,但不知道要做什麼;有的孩子仍然坐在地毯上,看著老師;有的孩子去拿紙杯;有的孩子去捧了些黑土……
孩子們的這些不同反應並不是實習老師的本意和初衷,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研究表明,對不到5歲的兒童來說,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信息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信息,只會主觀超越兒童有限的記憶范圍,影響兒童的理解能力。所以,要使兒童能夠執行並完成某樣指定的任務,必須要讓他們明白我們要他們做什麼。而要讓兒童明白,就必須分層次、按步驟地耐心指導和引導兒童。
可以對兒童說:「現在每一個小朋友都去水池邊拿一個小紙杯。」等到所有小朋友都拿到紙杯之後,接著說:「現在,到門口的藍桶里盛大半杯黑土。」等他們都盛好黑土後,再接著說:「現在,每人到老師這里來領一粒種子」……
注意事項四:直奔主題、簡單明了。切忌話中有話。
3歲的可可經常打人。一次,他又在打另一個小朋友。錢老師看見後,就急忙過去制止,並嚴厲地對可可說:「今天老師已經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打人?」可可嘟囔著:「不知道(多少次)。」錢老師加重了語氣:「5次了!」說完,卻發現可可對錢老師的話並沒有所期待的反應,比如說,感到羞愧或內疚。這樣的結果讓錢老師很失望。
「我告訴你多少次了」是很多人訓斥孩子的口頭禪。但是,我們是否認真想過,年幼的孩子能從這句口頭禪中聽出什麼呢?我們成年人自然懂得「我告訴你多少次了」這種強調語氣的問句,間接地表達了說話者的失望和生氣,並不尋求答案。但是年齡小的兒童卻往往不懂得事情的發生頻率與嚴重性之間的邏輯關系,不能理解這話中之話。並且,這樣的問句通常把兒童的主意力轉移到了對「多少次」的詢問上,從而弱化了說話人所想表達的「不要打人」的本意。因此,當教育對象是幼兒時,我們應該直接了當地說:「不要……」
注意事項五:堅持原則,語言積極。切忌「威逼利誘」。
這天,幼兒園組織春遊,爸爸媽媽可以同去,但孩子們都自己背著午餐。午餐時,4歲的李琪突然嚎啕大哭起來,媽媽趕緊過來看她,問怎麼了,李琪說:「我不喜歡蘋果,可是你在我的午餐包里放了蘋果。」說著,她就要把蘋果扔掉,她媽媽制止了她,她還是哭著說:「我不要蘋果放在我的午餐包里,我不要。」媽媽就威脅她說:「如果你還哭,我們就留你一個人在這兒了。」話音未了,李琪哭叫得更大聲了,其他小朋友都看著她,她媽媽只好換了一個口氣,說:「不要哭了,媽媽幫你把蘋果扔掉,行了吧?」這一招看來管用了,不一會兒,李琪停止了哭泣。
其實,李琪媽媽的這種處理方法,是非常不妥的。
來自家長或老師的威脅,比如說,「把你一個人留在這里」或者「把你送給撿垃圾的」等話,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兒童正在進行的不當行為,相反,會使兒童因為感到恐懼和害怕,或者產生逆反心理,而加倍地宣洩情感,放肆行為,比如哭鬧等。經常性的威脅甚至會危害兒童的心理健康。
另外,一味妥協又會助長兒童討價還價的習慣。李琪媽媽的處理方法不僅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放縱了李琪任性、無理的行為,並且給其他兒童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所以說,家長和老師只有注意自己的言行,有必要地堅持原則,適時合理地約束和制止兒童的不妥行為,耐心地給兒童講道理,才能規范兒童的行為舉止,有利於兒童的身心健康。
李琪的媽媽如果這樣做也許更好一些:把李琪帶到另一個地方單獨談話,然後告訴李琪,她的哭鬧影響了老師的工作和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對他們是不公平、不禮貌的,所以不應該再哭鬧了。如果李琪繼續哭,可以陪著她,但是不理會她的哭鬧,讓她自己慢慢感覺到哭鬧是沒有用的,等她停止哭鬧後,再給她講道理:「你可以不吃蘋果,但是你不能把蘋果扔掉,因為浪費食物是不對的……」
和孩子說話,重要的是根據孩子的特點,說孩子能聽懂的話,並堅持我們要表達的信念。只有這樣,我們要傳遞的信息,才能最順暢地到達孩子那裡。
6.不要讓對孩子的期望變成傷害
我從不否認做父母對子女的那分愛的熱烈與執著,可怎樣愛的深刻和長久不能不說是一門讓我們怎樣去懂得愛,認識愛學問與藝術的結合。
看到讓一歲半的孩子讀書經,又使我聯想到了《道德觀察》節目里的那個父親。他不僅僅讓1歲的孩子讀書經,把孩子培養到3歲的時候,孩子已經會背書經、唐詩300首、宋詞、化學元素周期表,走平衡木、滑冰、游泳等等很多大人都不能做到的事情。也引起了社會關注的目光。那為父親談起來自己的孩子總是引以為毫,而我總覺得是自以為是。而對於這樣的愛我產生了質疑,思考了許久才得以下筆。
我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最初願望都是好的。而為什麼有的家庭會教育的效果卻事倍功半或事與願違呢?為什麼有些子女卻恰恰與本來最愛他的父母反目成仇呢?為什麼大家都那麼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就真像說的那麼可憐嗎?想了解天下的父母為什麼可憐其實並不是很難,只要能去挖掘和分析問題的本質。如果不想做可憐的父母,自己就不要做狹隘可憐的人。你能不能做到真的愛你的孩子,就看你是希望把他變成什麼樣的人還是要讓你的孩子怎樣快樂的成長。
而如今中國多數的父母在過去的文化和傳統的觀念熏陶下已經根深蒂固的形成了中國試的教育和發展觀念,而這種可怕的難以改變的觀念對於老師也好,父母也罷,對於整個中國的發展可怕到能讓每一個人深受其害的地步,這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誇大其詞,因該說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敏感的人,充滿愛並深刻愛著的人都能感覺到遺留下來的陳舊的體制與觀念對社會與國家的危害有多大。
多數父母只會按照自以為是對的思維習慣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他們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那種形象,也就是說這些父母關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希望和沒能在自己身上實現的願望。而沒有去真的關心孩子的想法,孩子的需要。說起來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我真的很想讓每一位做父母的問一問自己,那是真的嗎?你們想過那樣嚴格的塑造孩子,孩子可能失去什麼嗎?孩子可能失去童年最美好快樂的時光,可能有大半生的時間和自由的情感都被你們的控制和束縛了,孩子失去的更可能是他本身所最亮的那個閃光點,失去了他在30歲以前,或在擺脫你們控制之前所有本因該屬於他自己的東西。我們天天談人權,不懂得愛或不知道怎樣去愛孩子,孩子的人權又在哪裡呢?
而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因該去反思,問問自己真的去愛了嗎?愛的深刻嗎?望子成龍到底是為了可以今後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就,還是真的在教育孩子。好的老師都這么說「教育是要孩子快樂的成人,而不是所謂的成才」。
愛一個人----自私的愛常會成為愛的理由,而這樣的理由是別人無法反對的理由,
狹隘的愛通常變成愛的借口,而這樣的借口往往是推脫責任的借口,
無知的愛就是社會和家庭的癌症,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深重的罪孽!
不要給孩子帶來太多傷害的時候,父母還在頑固不化的高喊著「我是愛你的」那樣空而乏味含糊的口號。
看了這些每個人才能看清那些家庭破裂,幸福逃竄的根本原因。是啊!真的愛太多的時候是一種傷害!
父母不能深刻的去認識自己,懂得怎樣去愛的時候,不要輕易的對孩子說「我多麼多麼的愛你」愛要真的很用心,要用心良苦的愛了多年以後,讓孩感動的對所有的人自豪的說----我的父母是怎樣深愛著我,讓那樣長久的愛,值得贊頌的愛、長久的延續下去吧,每個人都會去做父母的忠心的祝願。
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那是時代的磨難,做父母的不要把磨難變為遺憾,更不該把自己遺憾成為傷痛的種子,不要把傷痛的種子再次的種在下一帶人的心裡。愛不是錯,可不懂怎樣去愛卻常常犯錯。
愛常常太容易變成一種傷害,那樣的傷害我們可能暫時是看不到的,可是你只要今天種下了一棵罪惡的種子,十年後的今天就會受到一種變向的懲罰。那時候你可能會想不通,我的孩子為什麼會對我冷漠,永遠不要去責怪你的孩子,他是你一手帶大的,你的孩子有多愛你多恨你都是在於你曾經播下的是什麼樣的一顆種子。
B. 中央電視台法制節目道德觀察,余柏初被合法夫妻章碟弄走220萬,章碟還在外面有了男人孩子這事後來怎
太賤了,還懷著孕,做些個泯滅人性的事,不給肚子里的孩子積點德嘛,生出來就是個現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