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德的問題
① 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存在哪些錯誤的思潮
一種是文化復古思潮,近百年來,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問題上,有所謂版道統論、國粹派權等,它們都曾經赤裸裸地主張復古
另一種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全盤否定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思想的錯誤理論。
② 一個關於道德的問題
或許是因為沒有遇到你這樣困窘的事情吧,如果是自己的話,我想自己也會相版當的矛盾權的,因為自己本身不是沒有道德的人,卻辦不道德的事情的話,會忐忑不安的。
作為你個人來說,會不知所措,就我現在來說,我不贊同你那樣弄個U盤,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但,就我自己的感覺來說,一旦事情有了第一次之後,第二次,第三次的出現也就不奇怪了,或許有人會認為我小題大做,但,當一切真正的經歷後,才會明白說的是對的,凡事,總是在經歷過後,才明白怎麼樣做才是最應該選擇的,對於這件困窘的事情,我不想說對與錯,因為,這個關系道德的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傷害別人,只不過是在和自己內心的道德做斗爭,一切都會因為這個小的轉折點而發生改變……
如果,你確實家境比較貧困的話,恕我冒昧,你現在上網不花錢么……,少上點網,可以給自己節省點錢買個稍微便宜點的U盤的……
不知道我說了這么多,是不是會傷害到你,如果傷害到你了,我為我的話和你真心的道歉,就我個人而言,我確實不太支持你那樣做的
③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3)對道德的問題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④ 道德是什麼三個問題:1,什
道德,是由思想行復為所表現的,制
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
美德是犧牲自我成就他人,丑德不成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⑤ 道德問題是什麼(辯論會用)
不知道對方的辯題是什麼,如果是說「用法律解決社會問題更有效實」話那版你們危險權了,而且社會問題大多是「利益分配」的問題,利益分配用道德解決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利益分配用制度解決,制度中就包括法律。
恕我直言--這個辯題的設立本身就存在問題,一方明顯處於優勢地位。我們都很嚮往那種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盛世景象。對今天而言那隻是一種美麗的幻想。
祝你們好運!!用道德解決社會的一些問題是有效的,談更,則不知和什麼比。我猜想大約是指法治吧,如果是這樣則不用更字為好,因為法院監獄警察等等現在還不能沒有。
⑥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簡單點
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沒到,留著鱸魚是錯的,放回湖裡才是對的。但是要把鱸魚放回湖裡。做起來卻很難,放棄個人利益。
我們老師講過哦,O(∩_∩)O~
⑦ 在對待傳統問題道德上要反對哪些錯誤思潮
在對待傳統問題道德上要反對的錯誤思潮:文化復古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文化復古主義:是近代產生的一種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對撞中產生的。康有為、梁啟超是其主要代表。
歷史虛無主義:歷史理論術語,它是指不加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甚至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
(7)對道德的問題擴展閱讀:
歷史虛無主義的特點:
一、竭力貶損和否定革命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詆毀和嘲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詆毀和否定我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取向及其偉大成就。所謂「告別革命」論,既是這種思潮的集中表現,又是它不加隱諱的真實目的。歷史虛無主義把「重新評價」的重點放在近現代史的原因,就是為了否定革命。
二、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在「重新評價」、「重寫歷史」的名義下,做翻案文章,設置「理論陷阱」
歷史虛無主義同理性思考是完全背道而馳的。他們為了否定革命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就竭力推崇西方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把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政黨、領袖和革命的群眾運動邊緣化,甚至加以醜化,而對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勢力及其代表人物則加以頌揚,把他們放到了歷史舞台的中心位置。這種顛倒歷史的做法,是反理性思考。
三、有著明確的政治訴求
改革開放以來相繼出現了危害社會的各式各樣的錯誤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普世價值觀等等,雖然他們主張各異,表現形式不同,但卻有著共同的政治訴求。
這主要表現在:反對四項基本原則這一立國之本,力圖扭轉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把中國納入到西方資本主義體系中去。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它自身的特點來表達這一共同的政治訴求。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復古主義
網路—歷史虛無主義
⑧ 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存在哪些錯誤的思潮
在對待傳統道德來的問題源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傳統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恢復中國「固有文化」。另一種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令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這兩種思潮都是錯誤的,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因此,在對待中國傳統道德的問題上,我們要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注意科學辨析,自覺避免各種錯誤傾向的影響。
⑨ 關於道德的問題
道德
開放分類: 中國文學、哲學、教育、道、德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德 dé
[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道德是行道積德——實踐真理、發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創造條件、建立機制、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運用科學、實踐真理。積德,就是不斷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追求真理、發展真理。行道積德就是道德。
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破壞和諧發展,是不講道德;平等互利、誠信互助實現和諧發展,是一般道德;助人為樂、奉公為樂促進和諧發展,是高尚道德;捨己救人、為公犧牲在行道積德上達到了頂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這種階級(等級)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高尚道德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自然是高度和諧發展的社會。這是和諧道德觀的基本觀點。
行道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與指導思想,這是精神條件。二、創造出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保證,在經濟上首先要消滅貧窮與壟斷這兩極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物質條件。三、建立個體與群體行為的和諧制約與激勵機制,就是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與風俗習慣,這是社會運行條件。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能普遍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使社會向高度和諧發展的理想目標靠近。
【釋義】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參見詞條「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備。
(二)情義;恩惠。例:功德|積德|感恩戴德|《書·盤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四)感德。例:《左傳·成公三年》 「然則德我乎?」
(五)事物的屬性。例:章炳麟《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 「實、德、業三,各不相離。」
(六)德國的簡稱。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來稱頌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教育界、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主義的老話。
今天,當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或在對傳統道德進行繼承光大時,是否也應對這句老話有一番檢視呢?
這句老話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還包含了父權制文化對男女兩性的雙重價值標准和雙重道德標准,更緊要的,這還是一種封建統治的手段,即將女性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系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從而造成了中國女性上千年間「女憧憧,婦空空」(《大戴禮記·主言》)的狀態,無論是未婚女子還是出嫁婦人,大都不知不識,頭腦空空,懵懵懂懂——以此來確保男權中心主義的統治地位及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最早出處已無從考證,但與它涵義相近似的說法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梟、鴟都是極兇猛的飛禽,喻狠毒)、「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皆出於西周的《詩經·瞻卯》。可見,認為男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成就事業,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則非但不是好事,還是攪亂天下、釀成災難、禍國殃民的根源。根據《詩經》之中的這些說法可斷定,「女禍論」的觀念也算得上是歷史悠久了。從這一意義上說,為提防、阻止女性變得聰慧,不讓她們有思想、有才能,也就成為鞏固封建統治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問題了,因其直接與江山社稷的穩固聯系在了一起。為不讓「哲婦傾城」,就必須使女性不成為「哲婦」,最關鍵的就是把她們限制在家庭的小圈子裡,使之成天忙碌於家庭事務,不知亦不問世事。根據記載,漢代女子到了十歲就禁止外出了,要深居閨房,學習執麻、治絲、織紉、制糟醬酒漿等等一大堆「女事」,以練就從事家務勞動所需的基本技術。之後,十五而笄,二十而嫁。可見,這一時代的女子也並非是什麼都沒學,而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扮演,使女性「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即只讓她們學習掌握家務勞動的技術,而不讓其參與到社會教育體制之中去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特別是關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知識。
根據東漢班昭所著《女誡》的記載,女子出嫁之前除了要加緊練習家事技術外,還要進行所謂「女教」,以達到規范女性言行舉止的目的。「女教」的內容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個方面,是封建禮教對女性要求的具體化。所以,「女教」絕非等同於近代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興女學」,「女教」的目的與「興女學」正好相反,它不是為了推進婦女解放,而是為把套在女性脖子上繩索拉得更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女教」在「德、言、容、功」四方面的表述,都是以「不必」這樣的否定形式來進行闡述的:「婦德不必才明絕異」、「婦言不必辯口利辭」、「婦容不必顏色美麗」、「婦功不必工巧過人」。顯然,這些規訓要求女性本來可以做到的也不必、不要去做,即佯裝自己做不到,更無須盡量做到極致、做到最好。這四個「不必」、特別是「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不僅再度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相互印證,還非常明確要求女子必盡量「裝懵扮傻」——即使聰明過人,心裡明鏡似的,也要表現出木訥、遲鈍、無知、孱弱的樣子,自我壓抑,自輕自賤,保持低於、次於男性的姿態,切不可將自己的聰明伶俐顯露出來。班昭是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彪的女兒,其哥班固也同為著名的史學家。班昭雖為女流,卻得益於家學淵源,文慧超群,曾有公卿大儒馬融之輩向她問業,被《中國婦女史》的作者陳東原譽為「好一個了不得的女子」。想必作為學問家的班昭本人,是完全清楚有多少男人的學問其實是在自己之下的,也知道有多少女子其實十分聰慧。然而,無奈受制於封建禮教倫常,班昭不但遵從三綱五常,還應邀進後宮給嬪妃們講解婦德,並運用自己的文思,將原本散漫浮泛的男尊女卑封建禮教系統化,編撰而成《女誡》。此書與《烈女傳》、《女訓》等著作一起,成了封建時代進行「女教」的範本,也成為牢牢套在中國女性脖子上的千年枷鎖。
由女性來做束縛女性的事,嗚呼哀哉!
為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父權制還與儒學結合大力推進貫徹「男女有別」、「男女大防」的封建禮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識,就可能具備對自由的嚮往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難以駕馭,還會變得「淫盪」,繼而發生種種「不貞」之事。歷史上,此類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傳說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馬相如的琴聲感動而與之私奔;蔡文姬雖才學豐富,卻感情復雜繾綣,結果三易其夫;杜麗娘、崔鶯鶯因知文斷字,看了一些文學「雜書」,愈發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動,將對封建倫常的反叛付諸行動,等等。所以,上千年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一直遭到剝奪,目的就是為了將女性塑造為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封建禮教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