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學名詞解釋
1. 名詞解釋:經濟法
1.經濟關系:是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基礎上產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種關系的總稱。
2.經濟法:是有關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統一體(總稱)。
3.國家經濟管理關系:包括國家(國家機關及其授權組織)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的宏觀經濟管理關系以及企業等社會組織自身的微觀經濟管理關系。
4.經濟聯合關系:是指企業等組織進行合並、兼並(歸並)改組經濟實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5.經濟協作關系:是指各組織之間進行生產協作,業務往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6.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對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及經濟法制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
7.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參加經濟管理和經營協調過程中,由經濟法律、法規確認和調整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存在和運行的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相統一的關系。
8.經濟法主體:是指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依法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組織和個人。
9.原生權利:是指經濟權利主體依照經濟法律、法規、命令等直接取得的,不必依賴特定義務主體的行為即可行使和實現的權利。
10.取得權利:是指經濟權利主體必須通過參加經濟法律關系,通過特定義務主體為特定行為,才能獲得的權利。
11.經濟職權: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它們的領導人員、法定代表人等在組織管理經濟活動中所依法享有的與本身職務相連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權利。
12.經濟法律關系客體:是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和目的。
13.經濟法律事實:是指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事實。經濟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兩類。
14.經濟法律行為:是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產生並依法運行的最主要的經濟行為。
15.經營協調關系:專指經濟法所調整的那部分橫向經濟關系。
16.組織內部經濟關系:指在企業等組織之間所發生的裂變一些重要的經濟關系。
17.涉外經濟關系: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
18.中國經濟法:是有關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統一體(總稱)。
19.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及經濟法制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
20.經濟法的體系:是指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有時也指經濟法學體系,是在經濟法規分類的基礎上,根據各種經濟法規性質的異同、關系的親疏,按一定的標准和序列,分層次、分系統排列組合而成的統一體。
21.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參加經濟管理和經營協調過程中,由經濟法律、法規確認和調整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存在和運行的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相統一的關系。
22.廣義上的經濟法主體: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即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依法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組織和個人。
23.狹義上的經濟法主體:是指根據經濟法律、法規、命令獲得的主體資格和主體制度。
24.權力機關:是指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25.管理機關:是指經濟管理機關,包括國務院、各部委及各級人民政府等。
26.社會組織:是指具有獨立地位、實行獨立核算或獨立預算,從事經營、管理活動的組織,亦即企業單位、事業單位、農村經濟組織、社會團體等。
27.內部組織:是指企業、公司和其他經濟組織的內部組織。
28.工業產權:指人們依法對應用於商品生產的流通中的創造發明和顯著標記等智力成果,在一定地區和期限內享有的專利權。
29.財物:是指經濟法主體能夠控制、支配的,經濟法允許其進入經濟法律關系運行過程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的實物形態的物品,以及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和有價證券。
30.經濟行為:是指經濟主體通過經濟法律關系進行一定的經濟活動,以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或效用目的的行為。
31.智力成果:是指人們用腦力勞動創造的非物質財富。
32.企業:企業是由一定的生產要素有機結合而成,依法從事生產、流通和服務性活動,進行獨立核算的經營性的經濟主體。
33.個人獨資企業:是指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34.合夥企業: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的普通合夥企業和有限合夥企業。
35.合作社:是指不以盈利為經營宗旨,以成員的互助合作為要旨,決議事項時貫徹「一人一票」的平等和民主原則,限制資金分紅,實行按勞動或按貢獻分配的集體所有制性質的企業。
36.國有企業:是指企業的資金全部或部分屬於國家所有,並為國家直接或間接控制的企業。
37.社會企業:是指通過經營獲得盈餘,並將其用於扶助弱勢群體或促進社區發展等公益性企業。
38.全民所有制企業:指由中央或地方的一個財政主體或一個國有企事業單位設立的,利用全民所有的財產從事經營活動,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制的企業。
39.集體所有制企業:指企業的財產歸一定范圍內的社會成員集體所有,由集體投資或社員入股集資設立的企業。
40.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指財產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
41.鄉鎮企業:指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
42.外商投資企業:是指全部或部分由境外投資者投資,依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企業。
43.企業國有資產:是由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
44.關聯方:指本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近親屬,以及這些人員所有或者實際控制的企業。
45.資產評估:指由經授權的評估機構按照合法的程序和專業規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自產某一時點的價值進行評估和估算。
46.國有資產轉讓:指依法將國家對企業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轉移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無償劃轉國有資產的除外。
47.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指國家以出資人身份依法取得國有資本收益,並對所得收益進行分配而發生的各項收支預算,是政府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
48.合夥企業財產:是指合夥企業存續期間合夥人的出資、以合夥企業名義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財產。
49.合夥企業的外部關系:指合夥企業與第三人的關系。主要是指企業與其債權人或第三人的關系。
50.合夥人的對外代表權:指合夥人執行合夥企業事物並對外代表合業的權利。
51.合夥企業債務:是合夥企業在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的過程中,因合同行為或者侵權行為而產生的對於第三人的債務。
52.入伙:指合夥企業存續期間,非合夥人加入合夥企業,取得合夥人身份,成為合夥人的民事法律行為。
53.退夥:指合夥企業在存續期間,合夥人退出合夥企業,導致合夥企業變更或者終止的民事法律行為。
2. 什麼是經濟法
調整國民經濟管理和社會組織在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有相當一部分中外法學家認為,經濟法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基礎部門。在不同國家中,根據其調整范圍的大小,可分為廣義經濟法和狹義經濟法。前者指調整國家機關、各種社會組織相互之間以及它們與公民之間,在物質資料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及與之相應的交換、分配、消費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全部法律規范。後者指國家直接干預、管理國民經濟,以及經濟組織進行經濟活動的法律規范。 經濟法概述一、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 經濟法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在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對法律的要求是承認絕對所有權和契約自由,不需要國家干預經濟,因而也就不存在現代意義的經濟法概念和經濟法律。當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後,壟斷組織的出現及壟斷組織對經濟的壟斷,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自發的市場調節機制受到很大影響,國家必須放棄原來的「自由放任」原則,承擔起規范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進行宏觀調控等職能。為達到上述目的就需要制定有關法律,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直接的管理和干預,於是在20世紀初,就誕生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 「經濟法」這個概念,是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法國另一名空想共產主義者德薩米在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並且發展了摩萊里關於經濟法的思想。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謝爾曼法》,這部法律標志著資本主義國家直接運用法律手段干預經濟的開始。進入20世紀以來,德國學者萊特在1906年創刊的《世界經濟年鑒》中首先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用來說明與世界經濟有關的各種法規,但並不具有嚴格的學術意義。1919年德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經濟法命名的法《煤炭經濟法》,1923年頒布了《防止濫用經濟權力法令》等經濟法規。德國經濟法的實踐與理論對世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有很大的影響,首先是日本全面借鑒德國的經驗,隨後,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使用經濟法這個概念。原蘇聯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很重視經濟立法,捷克斯洛伐克於1964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經濟法典。但隨著東歐形勢劇變,法律體系也隨之發生變化。 我國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根據地人民政府進行了大量的經濟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法規。這些經濟法規以土地法和勞動法為核心,輔之以其他經濟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廢除國民黨政府的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濟立法的基礎上,開始制定社會主義的中國經濟法。尤其是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工作重點轉移,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經濟立法得到迅速發展。我國逐步制定實施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勞動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破產法、商標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對於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二、經濟法的概念 對於經濟法概念如何定義,國內外理論界爭論較大。西方國家的學者特別是對經濟法理論頗有研究的德、日學者中,大多數認為經濟法是經濟秩序法、經濟干預法,屬於公法范圍;但也有人認為經濟法是公法和私法的交叉,或屬於社會法性質。前蘇聯、東歐國家的學者中,大多數曾認為經濟法是體現國家意志的,調整國家與社會主義經濟組織之間關系的法。 在我國,法學理論界較一致的認識是:經濟法是調整一定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首先,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一系列經濟法律、法規按一定的特徵構成一個整體,成為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部門;其次,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經濟法所調整的是具有經濟內容的物質利益關系;最後,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因為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和經濟活動眾多,經濟關系也是復雜多樣的,所以需要整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各個部門法共同調整,經濟法只調整其中的一部分。 至於「一定經濟關系」的具體內涵,我國學者一度分歧較大,有主張經濟法綜合調整縱向(管理)和橫向(協作)經濟關系的,也有主張僅調整縱向或經濟行政關系的,還有主張以縱向關系為主兼及橫向關系的。如徐傑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和經濟協作中所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陶和謙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關系和與經濟管理密切相關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楊紫垣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協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潘靜成、劉文華教授認為,經濟法是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法律地位,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和與管理、計劃密切相聯系的經濟協作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王榕、馬紹春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兼有商品性(財產)和行政性(權力)雙重因素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潘念之、王峻岩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組織國民經濟中、國家在管理企業中、企業在內部管理中以及企業相互之間的協作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或者說,經濟法是以企業為核心的法;李昌麒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關系以及與經濟管理關系有密切聯系的經濟協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等等。但隨著以市場取向改革的深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的提出,對經濟法定義的認識正趨向一致。 根據經濟法伴隨市場經濟孕育,發展的歷史事實和實際作用,根據不同市場經濟中經濟法的社會公益性、宏觀性的共同特徵,根據市場經濟對經濟法的內在要求,我們可以對經濟法作如下定義∶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協調和干預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由以上經濟法的定義可見,經濟法調整的一定經濟關系就是由國家對經濟進行協調、對市場進行干預而產生的經濟關系。我們認為,協調與干預並列,范圍可更廣些、程度也可更深些;既可包括間接調控、也可涵蓋直接管理,既可體現國家作為社會管理者行使行政管理權的特徵,也可適合國家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行使所有權的需要,更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協調與干預並列,還可照顧到不同市場經濟國家經濟法的共同特點,又可兼顧學術界的一般觀點。 三、 經濟法的特徵 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相比較,除具備一般法律的基本特徵外,還有自己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性:經濟性是經濟法的本質特徵。作為上層建築的經濟法是直接反映經濟基礎、調整經濟關系的,因而它不僅要對各種經濟問題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而且必須直接體現、反映和符合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為經濟基礎服務。同其他法律部門相比,它同經濟關系有著更為廣泛和直接的聯系。 (二)綜合性:經濟法的綜合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規范的構成上,經濟法既包括若幹部門經濟法,又包括若干經濟法律規范;既包括實體法規范,又包括程序法規范;既包括對內經濟法律規范,又包括對外經濟法律規范。其次,在調整主體上,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既包括法人主體,也包括自然人主體,既包括國家機關,也包括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還包括各種不同身份的個人。再次,在調整范圍上,既包括宏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調控關系,也包括微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協作關系。 (三)指導性:經濟法的指導性是通過經濟法規所具有的促進和限制兩種功能、獎勵和懲處兩種後果表現出來的。國家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形勢和任務,制定不同的經濟法規。有的法規側重於限制,有的法規側重於促進,有的法規則兼而有之,來引導各項經濟活動走上正確的軌道。
3. 經濟法學是什麼
經濟法學是一門研究經濟法及其發展規律的法學分支學科。
詳細解釋如下:
經濟法學以經濟法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涉及諸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它旨在構建一個和諧、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確保經濟活動在法治框架內進行。該學科關注經濟領域的法律實踐和法律問題,研究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以及相關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時,經濟法學也探討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來調整和規范經濟行為,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此外,經濟法學對於企業經營管理者、政府經濟管理部門以及法律工作者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識體系。它不僅為這些群體提供了理解和應對經濟法律問題的工具,也是推動經濟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經濟法學的研究與實踐對於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研究經濟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經濟法學為國家的法治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
綜上所述,經濟法學在構建法治社會、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對經濟法及其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經濟法學不斷為我國的法治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