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法律立法原則
Ⅰ 《立法法》規定,立法應當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一)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它是關於立法路線的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專立法工作中屬的具體運用和體現。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二)憲法原則。
(三)民主立法原則。《立法法》第5條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四)從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出發,立足全局,統籌兼顧原則。
(五)堅持法制統一原則。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六)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1)我國法律立法原則擴展閱讀:
立法應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尊重社會的客觀實際狀況,根據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立法工作,注意總結立法現象背後的普遍聯系,揭示立法的內在規律;應十分重視立法的技術、方法,提高立法的質量。
在中國當前的立法工作中,也要強調堅持總結經驗與科學預見相結合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原則,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應性相結合原則。
Ⅱ 簡述我國立法的原則
我國的立法原則有
1、立法必須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和規定。
2、立法要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3、立法應當體現人民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4、立法要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范社會關系。
5、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
立法原則是指立法活動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的一些原則,我國立法三原則,科學、民主以及法治原則。具體到不同的部門法,又會有他們自己需要遵循的特有的立法原則,
1.法治原則
立法的法治原則要求一切立法活動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符合憲法的精神;立法活動都要有法律根據,立法主體、立法許可權、立法內容、立法程序都應符合法律的規定,立法機關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范的要求行使職權,履行職責。
2.民主原則
立法應當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確認和保障人民的利益;應當通過法律規定,保障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應具有開放性、透明度,立法過程中要堅持群眾路線。
3.科學原則
立法應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尊重社會的客觀實際狀況,根據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立法工作,注意總結立法現象背後的普遍聯系,揭示立法的內在規律;應十分重視立法的技術、方法,提高立法的質量。
為了讓公民享有平等的社會保障權,筆者認為:一是在思想上轉變觀念,要認識到社會保障不僅僅是「穩定器」、「安全網」、更是保障人權的有效措施,是實現人權保障的重要途徑。社會保障的定位應該是「人本位」或「權利本位」。二是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法律實施機制,建立起權利義務明確的完善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為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的保護和平等實現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嚴格按照《社會保險法》所規定的各項權利義務執行。三是要加快對社會保障的各項內容的完善與建設,特別要重視農民、農民工等群體、城鄉間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盡快完善與我國國情、經濟水平相適應,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四是應建立完善的基本社會保障權司法救濟制度。可以在人民法院設立社會保障法庭,專門從事審理社會保障爭議案件,使公民在其社會保障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獲得有力的司法保護。五是促進中國社會保險立法與國際接軌。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和國際勞工公約完善社會保險立法,以達到協調勞動關系和保障勞動者基本權益的目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