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二卷

道德經第二卷

發布時間: 2025-05-03 23:56:25

Ⅰ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01。名可名,非常名02。無名,天地之始03;有名,萬物之母04。故常無,欲以觀其妙01;常有,欲以觀其徼02。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0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4。

今 譯

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並非永恆之道。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的名稱,並非永恆的道的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名稱,是萬物產生之母體。所以,從常無中能觀察大道無形的奧妙,從常有中能觀察道產生萬物的歸宿。無與有同出於大道而異名,同樣稱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眾妙產生的根本。

評 議

此章為《老子》的首章,是論說宇宙起源的哲學問題。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其中包含有三層內涵:一是說道不可言,沒有名稱。二是說道無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便有了名稱,有名稱之天地是萬物的母體。三是說無形的道,與有形的天地,皆同出於道,同出而異名,同樣是玄微幽遠。玄微幽遠之道,是產生眾妙之根本。顯然,其中蘊含有玄虛神秘的色彩。因此,已故高亨先生說它「表現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成分」(《老子注譯》),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稱《老子》、《莊子》與《周易》為「三玄」,其深奧玄虛,令人費解,可想而知。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25章)即說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質屬性,屬於唯物主義。

在古代,《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據統計多達五千六百種。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包括楚簡本《老子》(不足兩千字)、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王弼《老子注》等等,皆為手抄本。《老子》的真本,尚未發現。由於《老子》皆為手抄本,在傳抄過程中抄者有所增損,是不可避的。今天,我們只能根據不同版本,擇善而從。就現行的《老子》幾種主要版本而言,有的篇章,由於斷句不同,就出現不同的訓釋。即以首章為例,予以簡單的說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兩句,王弼注曰:「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未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高亨先生沿襲王弼舊說,將此兩句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穗雀子注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這兩句斷句與高亨先生相同。此等斷句,並不符合老子本意。又「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嚴遵《老子指歸》、王弼《老子注》等,皆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不符合老子本意,是顯而易見的。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注譯》皆斷句為:「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糾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錯誤斷句。

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春秋時代,由於受當時社會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老子對宇宙起源的認識和論說,存在玄虛神秘的色彩,這是難以避免的。對於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哲學命題,只有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才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不過老子的宇宙起源說屬於唯物主義,是不應動搖的。恩格斯說:「凡斷定說精神先於自然界存在,因而歸根到這樣或那樣承認創世說的人,便組成唯心主義營壘。凡認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則屬於唯物主義各派。」(《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頁)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認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所以,老子是唯物主義者。

注釋



01道可道:上「道」字,謂大道。下「道」字,作動詞,謂說。「常」:原字為「恆」,為避漢文帝劉恆之諱,而改「恆」為「常」。兩句謂若能用語言說得清楚的道,並非是永恆之道。西漢河上公釋「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老子道德經章句》,下同。)

02名:上「名」字,謂永恆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下「名」字,謂可命名之名。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注》,下同。)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變不易之謂也。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猜搭早;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老子鬳齋口義》,下同。)

03無名:謂道本來無名稱。道產生天地枝肆,故謂「無名」為「天地之始」。河上公曰:「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之本始也。」

04有名:謂天地。天地產生萬物,故謂之為「天下之母」。河上公曰:「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林希逸曰:「『有名,萬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

01常無:謂大道。妙:微妙,玄妙。王弼曰:「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

02常有:謂天地。徼:河上公曰:「徼,歸也。」唐代陸德明曰:「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經典釋文》,下同。)清代王夫之釋「徼」為「邊際」(《老子衍》)。清末奚侗曰:「徼,歸終也。」(《老子集解》,下同。)與河上公訓釋相同。林希逸曰:「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

03此兩者:指「有」與「無」。奚侗曰:「有生於無,故曰『同出』;有、無對立,故曰『異名』。」同出:謂同出於大道。玄:奚侗曰:「玄,《說文》:『幽遠也』。有、無相生,其理幽遠。」

04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莊子》『深而又深』、『神而又神』,贊道之詞。道生萬物,故雲『眾妙之門』。」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又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別義。」

按元代吳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經』。他本或作《道德經》上,則是以《道德經》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道德真經吳澄注》,下同。)

Ⅱ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具體怎麼翻譯

翻譯:

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誇,所以才能長久。

一、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也哉!誠全而歸之。

二、譯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誇,所以才能長久。

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三、出處

《道德經》

(2)道德經第二卷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二、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三、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Ⅲ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什麼意思

意思是:「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

這是描寫道的本質與道的作用的,「無」就是道的本體,道在天地為開辟之前就已經有了。因為道最擅長的就是無中生有,所以才創出了天地,這就是「有」。有了天地就有了萬物,他就像是世間萬物的母親一樣偉大。

這一句源自西周李耳《道德經》。

原文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眇。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

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言詞說出來,不是永恆的「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經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很幽深的;極遠極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3)道德經第二卷擴展閱讀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Ⅳ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如何解釋

意思是:「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出處:出自於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言詞說出來,不是永恆的「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經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很幽深的;極遠極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4)道德經第二卷擴展閱讀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因此《道德經》開篇即言「道」。老子在《道德經》中處處都在闡發他關於「道」的哲學和智慧,企圖引導讀者思道、悟道,進而得道、行道。

可以說,老子的整個哲學,實質上就是一種智慧的提升,一種境界的升華,一種指導人們為人處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老子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的結晶,是老子的真實生活和生命的精華,是老子啟迪人們智慧的鑰匙。

老子所著的五千言的《道德經》,重在引導人們去認識、體會、領悟「道」的深奧智慧,去開啟人們的理性思維。

《道德經》的第一章,講的就是有關「道」的智慧。在普通人的眼裡,「道」是道路,是方法,是途徑,是規律。但是,在老子那裡,「道」則是智慧的代名詞。

這種智慧,是我們的日常經驗所無法把握的,是我們的日常語言所無法表達和言說的;它是「不可道」的「常道」,超越了人們的經驗思維和日常感覺;它既是有,又是無;它深邃奧妙,不易掌握;它無形無聲,超越了人們感覺的認識范疇。

一言以蔽之,「道」就是一種智慧,猶如佛教的「佛」一樣——在佛教中,「佛」就是掌握了大智慧的人。

熱點內容
新民事訴訟法中的訴訟代理人 發布:2025-05-04 14:32:34 瀏覽:616
立法者摩西 發布:2025-05-04 14:27:30 瀏覽:50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 發布:2025-05-04 14:27:26 瀏覽:321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女人戰爭2 發布:2025-05-04 14:25:03 瀏覽:341
條令條例掃 發布:2025-05-04 14:17:18 瀏覽:11
社會與法頻道系列土豆網 發布:2025-05-04 14:08:36 瀏覽:876
勞動法對試用期離職工資的核算 發布:2025-05-04 14:08:34 瀏覽:804
2014年最新勞動法實施細則 發布:2025-05-04 13:49:56 瀏覽:41
起訴離婚必須要請律師嗎 發布:2025-05-04 13:49:18 瀏覽:247
民法典對環境的意義 發布:2025-05-04 13:38:21 瀏覽: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