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西方立法制度

西方立法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1-10 20:30:29

⑴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徵

外國法制史》—兩大法系
法系是按照法歷史傳統和法的外部特徵對法內進行的分類。法系這一術語容,是19世紀以來隨著比較法學的興起而提出來的。後來在西方法學中被廣泛採用。西方學者對劃分法系的標准說法不一。在眾多的劃分標准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法國著名比較學家勒內·達維關於法系的解釋和所做的分類。他把當代各國法律劃分為三大法系,即大陸法系、英國法系和社會主義法系。在《外國法制史》課程中會學到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日耳曼法系,它的主要歷史淵源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此外還有教會法、商法和城市法。西歐大多數國家歷來通行以日耳曼法為基礎形成的習慣法,通稱「普通法」。羅馬法在這里是指經過義大利的前後期注釋學派整理,為適應西歐各國新的需要而復興的羅馬法

⑵ 西方法律傳統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西方法律傳統有以下主要特徵:法律制度與其他類型的制度存在較為鮮明的區分,法律的施行具有職業性,法律職業者受到法律學問的專門訓練,法律中的學術傳統,法律是一個在時間上連續發展的整體系統或實體,法律實體的活力取決於其世世代代發展能力的信念,法律的發展具有內在的邏輯,法律的歷史性與法律具有高於政治權威的至高性這一概念相聯系,法律體系的多元性,西方法律傳統在思想與現實、能動性與穩定性以及超越性與內在性之間存在著緊張關系等。

⑶ 現代西方法律制度

簡論教會法對西方法律制度的貢獻

簡論教會法對西方法律制度的貢獻

秦旭東

從法律的起源上來說,法律與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基督教作為西方人信仰的支柱,對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演化以及實在法的制定、在社會中的實際運行,具有巨大的影響。教會法,即在中世紀長有重要地位的羅馬天主教的法律,對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貢獻。

首先,在觀念層面,基督教在西方人的靈魂中普遍植入了信仰精神和宗教情懷,為西方法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紀幾乎完全統治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教會法的效力甚至高於世俗法。人們普遍信仰上帝,而信仰是一種發自人們心靈深處的神秘的感情,它源於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渴望與敬畏,不會隨著生活狀況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具有極大的穩定性。對上帝、對教會的法律的這種恆穩的信仰,使人們容易以一種寧靜而平和的心態去接受神聖的權威,當法律站到這個聖壇上時,法治大廈就有堅實的基礎了。從現代西方法庭的布局和法官的服飾(假發、法袍)中的強烈的宗教色彩,從西方法官、律師以及訴訟當事人或證人宣誓的那種宗教氣息,我們可以宗教的深深印記。另外,基督教教義中倡導的一系列理念,也為現代法治社會成長的土壤增加了肥力。比如,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重視生命的價值,弘揚博愛和人道主義,講究信義與誠實信用,等等。教義中蘊涵的倫理道德和善良習俗也作為一種社會規范發揮作用,成為軟化法制的剛性的潤滑劑。

其次,在制度和法技術層面,由於教會法是一個達到系統化和較完備狀態的法律體系,它的一些制度和法技術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教會法的婚姻家庭和繼承製度在西方一直發揮著作用,至今仍為各國所承受;在刑法和方面,教會法對感化、矯正罪犯的充分注意給後世刑事法律以有益啟示;在訴訟法方面,教會法的糾問式訴訟模式以國家追訴原則取代私力報復,廢止神明裁判而采證據裁判原則,較原來的彈劾式訴訟是一個進步,為後世刑事訴訟制度奠定基礎。 由於中世紀各國天主教的聯合,羅馬教廷位居各國之上而可以充當仲裁者的角色,教會的一些教義也往往成了調整國際關系的准則,呼喚和平和以協商解決國際糾紛的做法對後世國際法產生了影響。

其三,從法律思想層面看,教會對知識的壟斷使之不自覺的成為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傳遞者,教會法也成為從古希臘、古羅馬法律思想到後世資產階級法律思想,尤其是古典自然法學派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古希臘法律思想以及經過「希臘化」時期而深受古希臘思想浸潤的羅馬法曾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日珥曼「蠻族」的入侵給這些文明以致命的打擊。正是基督教馴服了「蠻族」,並在引導他們走向文明上發揮了重大作用。教會法受到過古希臘哲學和羅馬法的影響,特別是吸收了羅馬法的一些原則和制度,而在日珥曼王國時期,由於教會法地位很高,許多僧侶同時又是法學家,他們在各王國的行政、司法立法中發揮著作用,對日珥曼法產生了影響,同時也使羅馬法得以保留。而在12至15世紀羅馬法復興的過程中,正是教會法和教會法學家的努力,為羅馬法的傳播和羅馬法學家的培養做出了貢獻。在這里最值一提的是阿奎那,他將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巧妙結合。他承認人的理性,有將其歸功於上帝的賦予。他在對法律的分類中用自然法作為永恆法與人法之間的紐帶,認為自然法是人對上帝智慧的理解和參與。這就使自然法披著神的外衣在人間發揮作用,並成為後世資產階級法律思想,以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為代表的古典自然法學派開創了近現代法治文明的偉大時代。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紀的強勢存在,造成了宗教勢力與世俗政治勢力之間的制衡,客觀上為人們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間。盡管從整個歷史進程來看,這兩種勢力或此消彼長,各有占統治地位的時期,或勢均力敵,而且互有滲透,但總體而言,基本上形成了兩相匹敵的政治法律權威,即精神的權威和世俗的權威,達到「愷撒的歸愷撒,耶穌的歸耶穌」所言的狀態。既然不存在絕對、唯一的權威,也就不容易產生鉗制一切的專制。「一個追求自由的人可以兩邊躲藏——得罪了世俗政府,可以躲到教會;得罪了教會,可以請求國王的庇護,」教會與世俗政府之間的張力給人們帶來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

伯爾曼在其兩本傳世名著《法律與革命》和《法律與宗教》中對教會法與西方法律傳統之間的關系作過充分的闡釋。他認為以11世紀末教皇革命(格里高利七世改革)為起點,教俗兩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變革構成了西方法律傳統得以產生的基礎。他甚至認為教會法是西方第一個近代法律體系。由此我們也可窺見教會法對西方法律制度的貢獻

⑷ 西方法律制度源頭

西方人認為他們是古羅馬人的後裔,雖然他們現在不用羅馬文。

⑸ 中英立法體制的區別!

中英兩國委任立法制度的比較及思考
在當代,無論是西方法律體系還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都在發生一個令人矚目的變化,即制定法的中心正逐漸由議會立法、法典轉變為行政機關或地方國家機關的委任立法、行政立法,中英兩國也不例外。但是,中英兩國委任立法制度存在很多不同之處:
一是從起源和發展來看,中國的委任立法制度較英國相對較晚,同時英國通過議會主權確立了議會的唯一立法權,行政機關不具有立法許可權,因此不會出現行政機關職權性立法和授權性立法並立或者沖突的情形,這是由兩國不同的國家結構形式和國家性質所決定的。
二是從委任立法的主體來看,議會是兩國的共同授權主體,而且經議會授權的機關在特定情形下也可能成為授權主體;但是中國不同於英國的一點就是由於其立法主體的多元化,導致了授權主體的多元化,不僅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而且行政機關、地方政府都可以成為授權機關。雖然從理論上說,具有某一權力的國家機關,都有權將其權力授予其他機關,但是,我國立法授權主體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沒有限制授權主體的法律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各立法主體都在進行立法授權,而主體的不明,必然導致我國立法授權的混亂。如果不改變這種現象,我國的立法權就有被分解的危險,而且立法權的影響力也必然會受到極大的損害。鑒於這種狀況的存在,我們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縮小授權主體的范圍,即在中央層次上,將授權機關限定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不應給行政機關立法授權的權力;在地方層次上,將授權機關主要限定在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
三是從委任立法的受權主體方面來看,除了與英國一致的行政機關以外,我國受權主體與授權主體的范圍基本一致,除了全國人大,上述的授權主體都可以作為受權主體。這樣人們就會產生疑問,人大和其常委會之間能否進行委任立法?在西方國家,把這種立法機關之間的授權稱為「內部授權」,主要包括國家議會對地方議會的授權和議會兩院之間的授權。一般情況下,西方國家是不提倡這種立法授權發生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會造成憲法權力分配的重新安排」。此外,我國委任立法實踐中的受權主體都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者國家行政機關,從世界各國的實踐來看,受權主體是以行政機關為主,同時也有其他性質的主體,如英國的教會、社會團體等,這一點值得我國借鑒。
四是從對委任立法的監督來看,我國與英國相比,從監督體制到監督力度都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中國一直沒有憲法監督制度和獨立的司法審查制度,憲法和其他法律的貫徹執行很不得力,這已經成為中國法制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建議建立報批制度作為事前監督,防止立法資源的浪費;建立完備的備案登記制度作為委任立法的事後審查。建立完備的事前監督和事後監督制度,將為我國委任立法監督的體系化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證。

⑹ 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一、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樣性和共同性

西方國家是一個政治的概念,這里的「西方」不是一個純理意義上的概念,它是指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各國都呈現了本 國的特點,都是為了適應本國的政治、經濟、社會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議會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就有不同的內容。

二、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

「主權在民」最早是一種政治思想,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為反對「君權神授」的專制思想而提出來的。它把國家政治權力的來源從天上搬到人間,以「天賦人權」的權力觀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權力觀。

三、代議民主制

在專制統治被推翻,資產階級民主政權建立之後,關於人民如何行使權力的問題,「主權在民」的原則沒有回答這一問題。啟蒙思想家有的主張直接民主,如法國的盧梭;有的主張間接民主(代議制),如英國的洛克。

但是,近代資產階級憲政實踐表明,民族統一國家出現後,適合於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經無法實現。因此,英國資產階級在封建議會基礎上,首創代議制,並認為「議會主權」就是「人民主權」,從而代議民主制被西方國家普遍接受,也成為了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點。

四、分權制衡原則

西方國家把分權與制衡作為對待國家權力的基本原則,在實踐中,他們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交給不同的機關行使,並且三者之間相互制約。三權分立的制度實際上是分權和制衡原則的結合。

五、政治統治與管理的「法治」原則

法治就是根據法律治理國家的一種原則,這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運行的一項原則。法治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提出來的,最初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君主的權力只能是來自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監督;

第二,要法治,不要人治。後來法治就成了西方國家政治統治和管理的方式,成為其政治制度的特點。

(6)西方立法制度擴展閱讀:

自近代以來,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征程中,始終面臨著「西方優勢」的巨大壓力。

伴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西方標准」在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彰顯著西方優勢,即使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後西方道路「無可奈何」的整體性衰落,「西方崇拜」情結在政治制度建設中仍很有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餘的,要去除掉。

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國家政治制度的設計和發展中,必須堅定樹立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論自覺,清醒認識到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三重意蘊」:「照搬」西方不僅無用,而且危險,更不用照搬。

⑺ 世界中世紀東西方法律制度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1、共同點:反映了奴隸主階級和集團的利益與要求;法律鎮壓的鋒芒都指向廣大奴隸;都調整著自由民內部的關系,維護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在法律產生的初期都帶有等級色彩、原始社會的參與,以及適用的范圍都比較狹小。

2、不同點:在古代東方,因長期保留土地的公有制和原始社會的殘余,法的發展十分緩慢,也比較簡單、粗陋;而在古代希臘、羅馬,由於其商品經濟的發達,促使法律發展十分迅速,並達到了比較完善的水平。

在古代東方,法律是為君主專制服務的,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而在西方,多數奴隸制國家採取民主共和國或貴族共和國的形式,所以,法律的民主色彩比較濃厚。特別是雅典,其民主政治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7)西方立法制度擴展閱讀:

1、在古代東方,立法權多由君主一人執掌;而在西方,法律淵源比較分散,如雅典和羅馬共和國時期,既有執政官、裁判官的告示,又有民眾大會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以及法學家的著作等。

2、在中國古代法律中,禮佔有重要位置,「為政先禮,禮為政本」,禮既是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秦始皇以法治國,西漢初期大體上是「霸王道雜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以其為基礎逐步形成了以禮法合流為基本特徵的封建法律思想體系。

3、古代東方法中,宗教的色彩很濃,不僅印度法和希伯來法是法律與宗教合一的體系,就是埃及、巴比倫等世俗國家,也都宣稱法是神所授予,是神意的體現;而在西方,希臘和羅馬後期的法律中,基本上消除了宗教的影響,成為一個獨立的領域。

熱點內容
法律顧問刑事辯護 發布:2025-08-15 17:56:55 瀏覽:458
澳大利亞公司法律體系 發布:2025-08-15 17:46:58 瀏覽:262
涉外法規匯編 發布:2025-08-15 17:45:51 瀏覽:217
經濟法休假天數 發布:2025-08-15 17:43:05 瀏覽:399
楊欣律師 發布:2025-08-15 17:39:53 瀏覽:518
怎麼樣東莞市維正法律咨詢服務有限公司 發布:2025-08-15 17:37:03 瀏覽:667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條例 發布:2025-08-15 17:33:14 瀏覽:119
司法鑒定十級標准 發布:2025-08-15 17:26:47 瀏覽:295
12小時連班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8-15 17:26:00 瀏覽:804
艾滋病防治條例自幾日起施行 發布:2025-08-15 17:12:30 瀏覽: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