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法治的關系是什麼意思
㈠ 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自由是法治來產生和發自展的前提和基礎。追求自由的真諦是法律的價值理想之一。盡管自由是法律的重要內容和價值追求,但法律本身並不是自由,它是保障自由的社會形式。柏拉圖言:「法律是自由的保姆。」在民主的社會中,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護和擴大人們的自由,使大多數人擺脫不合理的奴役和壓迫,能夠獨立、自主地從事一定的活動,選擇自己的行為。
法律對國家權力的調整和限制,是法律保障和維護自由的重要方面。然而,自由從來不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
(1)政治和法治的關系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自由的行使必須體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統一,應當有利於或至少無害於社會、集體和國家。例如,我國現行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在法律與自由關系問題上,孟德斯鳩為我們做了一個經典性的總結:「政治自由並不是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
㈡ 運用政治知識說法律與自由的關系
法律的目的並不是廢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確認和保護自由恰恰是法律本身的特性。自由在法律價值中的地位主要表現為:首先,自由是法律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其次,追求自由的真諦是法律的價值理想之一。
法律是對自由的保障和維護,這種保障和維護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的:首先,在立法上確立自由原則和規定自由權。其次,法律對國家權力的調整和限制,是法律保障和維護自由的重要方面。
然而,自由從來不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法律對自由的限制,嚴格說來,就是法律為人們行使自由權確立技術上和程度上的活動方式和活動界限。法律上採取的自由自身限制標准大致有三點:1促進自由權利人的利益,禁止其利用自由進行自我傷害。2禁止在行使自由時侵犯他人相同自由和其他權利。3自由的行使必須體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統一,應當有利於或至少無害於社會、集體和國家。
自由總是通過法律的自由或由法律設定的自由來體現,沒有法律就沒有自由,法律是自由的前提。我國的憲法和法律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自由、民主和權利,是廣大人民群眾實現自由、民主和權利的法律保障。維護我國的憲法和法律就是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自由、民主和權利。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
請採納
㈢ 政治與法律的關系
政治與法律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法律的實在化、世俗化是法律政治化的進程。政治不僅以立法過程產生法律,而且是法律的權力基礎,並在法律適用中發揮影響。政治的法治化是政治領域建立秩序並有效約束權力的關鍵,但是政治中也保留不受法律規制的領地。政治的法治化形成政治法這一部門法。交叉研究是西方法學與政治學的研究傳統,批判法學是法學、政治學研究結合的典型代表。
㈣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
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拓展內容:
法制: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
法治:
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
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
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㈤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是什麼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要求,是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界限的重要標志。
1、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2、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3、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5)政治和法治的關系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動員、團結和組織全體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使社會充滿創新活力的基本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在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方面體現出了明顯的制度優勢。
有利於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最真實、最廣泛的民主,能夠真正實現和落實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是由金錢與資本主宰的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形式上的民主。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才能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人依法所享有的民主權利,是不受財產、職位、民族和性別差異限制的平等權利。在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了我國人民的自由與權利,人民可以依法選舉人民代表,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政治上的主人。
在社會文化生活中,人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享有信仰自由、文化創造與文化享受的多種、廣泛的文化權利,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文化上的主人。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真實地享有主人翁的地位,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能夠被充分地調動和發揮出來。
這為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所證明。
㈥ 法律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異同
1:定義上的區別
法律思維:是一種特殊思維,它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件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2:使用范圍的區別:
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
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3:引申寓意的區別:
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
法律思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
(6)政治和法治的關系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和法治思維的關系
法治思維與學術界常講的法律思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都是根據法律的思考,以法律規范為邏輯基準進行分析推理判斷。
即在法律思維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而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㈦ 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是什麼
其中反映的就是對於一些其他內在和外在的外延和內涵的反應。
㈧ 什麼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
我覺得政治和法治的關系應該還是非常明顯的,畢竟一個是主動一個唄。
㈨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是什麼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
1、從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它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即具有自發性。法律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要求,由國家制定的認可。即具有階級意志性。
2、從實施上看,二者的實現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的信念的力量來維護。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具有強制性。
3、從約束力上看,階段社會的道德規則,不能約束每一個社會成員,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4、法律是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是靠人們的自覺來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觸犯法律。而觸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許的。
5、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一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6、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
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9)政治和法治的關系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
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
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網路-法律
網路-道德
㈩ 法治與民主究竟是一種什麼關系法治是和什麼樣的治理方式相對立的能不能籠統
法制與民主都是我國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民主需要有法制保障,而法治需要民主的支撐。與法制相對立的是人治。社會越文明,法治越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