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唐朝立法指導

唐朝立法指導

發布時間: 2021-01-11 00:34:25

⑴ 論述唐朝的立法指導思想

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導思想。

答:(1)禮刑並用。唐太宗李世民總結回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答的經驗教訓,在魏徵和封德彝辯論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由他主持制定的《貞觀律》,就是以禮刑並用作為立法指導思想之一。高宗李治繼承「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德禮」而設的遺風。

(2)法令簡約。法令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唐統治者認為隋朝敗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王太密,所以唐歷代統治者提出「簡而易從,約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指導原則。

(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罪犯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唐統治者以隋滅亡為鑒,從長治久安的目的出發,採取寬仁慎刑的立法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制定的《貞觀律》是封建社會對同種罪行處罰最輕的法典。

⑵ 唐代和明代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唐代的立法指導思想
1.德主刑輔,禮法並用
2.立法要寬簡
3.保持法律的穩定性
4.強調執法嚴明
明代的立法指導思想
1.重典治亂世。
2.禮刑並用。
3.加強法制宣傳。

⑶ 唐初法制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在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法制史中,唐律以其形式的完備性、語言的精確性、技術的高超性占據重要地位,堪稱中國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對後世的法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的影響力不僅作用於本國,而且對亞洲,特別是東亞各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唐朝法制指導思想:(一)「德本刑用」,即「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二)強調法律寬簡、穩定、劃一,以利於執行和遵守。(三)嚴明法制,一斷以律。

唐初統治者為了穩固王朝的封建統治,認真地總結了隋朝迅速來亡的歷史經驗,確立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導思想。綜觀唐初的律典來看,它強調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治國的根本,法律作為一個階級的上層建築,但在其當時的社會中,刑罰僅僅作為輔助手段。同時,從唐律的內容來看,其以封建禮教為內容,法律僅是上層建築的表現形式。

唐朝統治者在制定律法時,充分考慮了當時的社會政治局勢,因此,它一方面是為了爭取社會的更大支持,使社會早日恢復穩定;另一方面出於階級統治的需要,對隋末的暴政予以廢止。「寬簡、穩定、劃一」這一指導思想的貫徹使唐初的律法環境相對寬松一些,統治階級的壓迫使被統治階級相對還可以承受,二者的矛盾沖突還有緩和的餘地。另外唐律的「劃一」,即法律的相對穩定性也對唐初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封建社會中,唐朝律典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認的,但我們還要在客觀分析後,從中發現其不足之處。封建社會的階級政治意識、小農經濟發展程度以及其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結合,才形成了和前幾朝代相比較為寬簡、穩定、劃一的法律。作為現代社會中的法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要求它必須有較為完備的法律與之相適應。因為經濟的發展與上層建築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而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法律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影響,特別是當前我國的經濟在這二十幾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法律更新較快,不僅使民事法律、法規的出台顯得相應滯後,不能適應現今社會,同時使刑事犯罪中的新類型經濟犯罪增加,以致有權機關的司法解釋不斷出台。因此,「寬簡、穩定、劃一」的立法指導思想它只適用於一定的經濟社會,如果對於經濟發展較快的社會環境,這種粗線條、一成不變的法律指導思想是不適應的。

唐朝統治者在立法時已經深刻認識到依法辦事、奉法守法的重要性,因此產生了「嚴明法制,一斷以律」的法制思想。這一法制思想對後世的立法者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制定法律的統治階級的目的都是通過約束人們的行為來鞏固其上層建築,維護其統治。在立法、守法、執法等各個環節中,唐朝的統治者雖然並沒有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看待法律從擬訂到實施、執行的各個環節,他僅僅因「律令雖早已頒布,但是官吏們多不依照執行」,才提出了「嚴明法制,一斷以律」的指導思想,「有良法,不等於有良好的法制」這一觀念,當時的統治者也已意識到,但由於其階級屬性,使其無法去克服。現在我們的法制已經走過了這一步,因為無論是刑事司法還是民事司法過程中,如對司法有異議均可通過行政訴訟及國家賠償獲得救濟。一部法律的實施是立法、守法或違法、執法幾方面的統一的過程,而「嚴明法制,一斷以律」這一法制思想就是我們經常所提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最早雛形。在一個社會中,某一行為是否犯罪,是否應受處罰以及對犯罪行為如何懲罰這些問題是法律能夠得以落實的關鍵幾步,當然法律制定是否公平、守法者的法律意識、執法者的執法水平等外部因素這些軟體建設也是起著重要的作用。

唐朝刑罰適用原則:(一)十惡重懲原則;(二)貴族、官僚減免原則;(三)其他刑罰原則:1、刑事責任年齡及矜恤老幼、殘疾的原則;2、同居相陷不為罪的原則;3、自首減免刑罰;4、共同犯罪區分首、從的原則。5、官吏犯罪,「私罪」從重,「公罪」從輕;6、數罪並罰的原則;7、累犯加重的原則;8、類推原則;9、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在唐朝刑罰的三大原則中,對原則一所謂的「十惡」,也就是十種直接威脅皇帝人身、權力和嚴重危害社會秩序以及封建信倫常關系的行為,它體現了保護統治者利益的功能。對於原則二,它則是為了保護貴族、官僚的特殊地位,唐律並在制度上以「議、請、減、贖、官當」等形式來保證該原則的實施,以達到對於犯罪貴族、官僚給予特別減免或適用特殊審理程序的目的。其他刑罰原則中的大部分如刑事責任年齡、自首、首從犯、累犯加重等原則對後世的法制思想方面大都有著積極而重大的影響。
摘得一部分 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合同中代表人負責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08 16:51:15 瀏覽:173
道德情操論哪個版本 發布:2025-05-08 16:37:41 瀏覽:846
民族理論政策法規知識宣傳 發布:2025-05-08 16:27:55 瀏覽:464
法院主體責任落實 發布:2025-05-08 16:22:50 瀏覽:43
段波民法百度雲 發布:2025-05-08 16:22:48 瀏覽:946
十四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 發布:2025-05-08 16:21:05 瀏覽:149
民法和商法的性質 發布:2025-05-08 16:17:05 瀏覽:994
233法規 發布:2025-05-08 16:16:29 瀏覽:954
雲南省環境保護暫行條例 發布:2025-05-08 16:15:19 瀏覽:872
荔浦法院網 發布:2025-05-08 16:11:12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