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春秋道德經

春秋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1-11 13:03:49

Ⅰ 論語、中庸、大學、道德經 不屬於儒家經典的是

《道德經》不屬於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又稱儒家典籍,是儒家學派的典範之作,被世人奉為「經」。

主要指十三經,同時也包括歷代儒家學者的評注和解說。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其中,「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於學官。唐代有「九經」,也立於學官,並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

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並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

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註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經》,後來《樂經》失傳,剩下五經,隨著歷史的發展,便有了七經、十三經、十經等名稱。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Ⅱ 老子,到底是春秋時期哪一個國家的

楚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於公元前571年(周靈王元年,魯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於楚(原為陳)國苦縣。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說,老子即李耳,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郭蘭芳在《論老子哲學思想》中寫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國苦縣的厲鄉曲仁里人,生於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管圖書,是孔子的前輩,曾向他問禮。

(2)春秋道德經擴展閱讀:

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

相傳春秋末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

當老子騎牛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這就是「紫氣東來」的故事。後人因之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老子在函谷關住下後,見尹喜心慈人善,氣質純清,於是取其精華而為尹喜著書,名為《道德經》。

在很多道觀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執蒲扇,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道教認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道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老子的傳說

Ⅲ 10.《道德經》是我國先秦一部重要的著作,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 )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啊!

道家學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並不像其他學派一樣奔走諸侯之間,尋求任用。因為他們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張無為而治的。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學是其治國之道的理論基礎。

「道」即「自然」是永恆常在的、無所為的,天地萬物都因「道」而生成,那麼「道」又是「無不為」的。作為國家統治者,如果能夠謹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寧質朴地生活。與老子同為道家代表人物的楊朱認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然而「無為而治」並不是消極怠慢而無所作為。道家學派的思想,對後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時順應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廢待興、休養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道家對戰爭等劇烈的社會動盪,十分反感。他們進而認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樂業,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們處處能感覺到管理者的痕跡,進而認為高質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賜的看法道家並不認同。在西漢初年,統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為主要管理思想,我們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對一個飽經戰亂的國家所能起到巨大積極作用。

Ⅳ 墨經,春秋經,道德經,茶經,哪個屬於經部

春秋經,經部是儒家作品中的

Ⅳ 按照經、史、子、集的四分法,下列書籍中屬於經部的是: A、墨經 B、春秋經 C、道德經 D、茶經

答案為B。
經部,收錄的是儒家經典。主要包括十三經、古樂、文字等方回面書籍,以及解答釋經書的著作,儒家經典了"十三經"為代表,它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主要是各種體式的史書,如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別史、雜史等。紀傳體,了"二十四史"為代表,它們都是官修的正史;……雜史,如《朝野僉載》。史部還包括地理著作、政書、目錄書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來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圍廣,收書也比較復雜,有哲學書,也包括算術、天文、生物、醫學、農學、軍事、藝術、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筆記小說和類書。子部中也有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書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等及其有關書籍。
集部,收歷代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稱別集,多人著作合編一起的集子稱為總集。別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韓愈的《韓昌黎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全唐詩》等。文學評論,如《文心雕龍》、《滄浪詩話》。集部以文學書為主,但又不限於文學書。

Ⅵ 老子的學說集中在()里。 A. 《論語》 B. 《春秋》 C. 《道德經》 D. 《中庸》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
故選C.

Ⅶ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簡表

1、儒家代表人物:

(1)孔子,春秋末期,儒家的始創人物,代表作品有《論語》《春秋》等,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

(2)孟子,戰國時期,代表作品有《孟子》 ,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荀子,戰國時期,代表作品有《荀子》 ,提出了「性本惡」的主張,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2、道家代表人物:

(1)老子,春秋時期,代表作品有《道德經》,創立道家學派學說,提出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辯證法思想。

(2)莊子,戰國時期,代表作品有《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

3、墨家代表人物:

墨子,戰國時期,代表作品有《墨子》,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

4、法家代表人物:

韓非,戰國時期,代表作品有《韓非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法家實踐理論,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

5、兵家代表人物:

孫武,春秋時期,代表作品有《孫子兵法》,主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系。

Ⅷ 春秋的人物有哪些

1、孟子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2、荀子

名況,字卿,華夏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3、莊子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

4、墨子

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5、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熱點內容
許建法院 發布:2025-05-08 14:32:42 瀏覽:838
法院三強化 發布:2025-05-08 14:05:40 瀏覽:469
律師非訴業務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8 14:04:55 瀏覽:54
有限責任公司代持股份的法律風險 發布:2025-05-08 14:04:39 瀏覽:274
柘榮縣律師 發布:2025-05-08 13:56:07 瀏覽:569
行政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 發布:2025-05-08 13:56:05 瀏覽:268
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在合同法的不同 發布:2025-05-08 13:56:02 瀏覽:188
北京刑事律師咨詢 發布:2025-05-08 13:55:12 瀏覽:320
公路工地試驗室化學室廢品處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08 13:47:48 瀏覽:618
民法典文章 發布:2025-05-08 13:25:41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