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君子道德經

君子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1-11 13:40:54

⑴ 君子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存心朴實,不居於虛華。

出處:《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

選段:內

前識者容,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朴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朴實敦厚。

(1)君子道德經擴展閱讀:

這一章是《德經》的開頭。有人認為,上篇以「道」開始,所以叫做《道經》;下篇以「德」字開始,所以叫《德經》。本章在《道德經》里比較難於理解。

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

⑵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

老祖宗那幫人,都是學問高、內心強大的牛人,到後代一蟹不如一蟹,心虛了,不要說慎獨不欺暗室了,就是大庭廣眾之中也壓不住伸手的沖動,又怕遭到報應,就把自己的心給神靈了

⑶ 《道德經》中講無德無禮然後義至,但論語中「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的說法,區別要有依

■ 中國古代哲學道家思想中關於政治的理論(政道):
主張「以『道』致天下大同」
大道失回則答退求「以『德』治國」
德無以施則退求「以『仁』安民」
仁不足則退求「以『義』理政」
義不正則退求「以『禮』相待」
所以「禮」是最「壞」的政治模式。「禮」就是法律。
但是「禮」具備三大優勢:
一可操作性最強;
二是可量化、標准化;
三是執行的強制性。

《道德經》包含如下最為完美而至簡的法制指導思想:1、參與制定法律的一定是最廣泛的群體;2、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老子說的「禮」即是「建」,「建」——立朝律,故:老子的「禮」是真正「依法治國」的理論基礎。孔子的「禮」與「法律」的概念相差甚遠,而是類似於「禮儀」,屬「倫理治國」的理論基礎,已為一切現代積極思想否定、拋棄。

⑷ 道德經里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句嗎

這是《周易》裡面的,《道德經》里沒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語出周文王姬昌《周易》。意思是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的前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下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校訓,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地,君子處事,也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奮圖強,不可懶惰成性;大地吸收陽光滋潤萬物,君子應增厚美德,以身作則。 可以這樣譯為:君子應該像天體一樣運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包容。

⑸ 道德經是老子所著,他寫的切合實際嗎

什麼是實來際?是風雨際會、還源是吃穿住行?
我們大概窮究這個問題,最終會歸結到「我從哪裡來,我該效法何種生命行征,我最終去向哪」這三個終極問題。答案是,一切生命來源於道;天、地、人(萬物)都只能效法道而存在;一切的一切最終都得歸於道。這才是根本的實際。
有人說,我們來源於父母。這是理所當然。但是,是什麼能量賦予父精母血的結合?就是道。沒有道,我們人來連屁都不能放,因為沒有地球引力,人何得何能?

⑹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什麼意思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可譯為:唯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夫:句首語氣詞,表示發議論。

唯:副詞,解釋為「唯有,只有」的意思。

這句話可稱為老子的名言,一直流傳至今,有較深的思想蘊涵。老子通過大江大海能容納百川的道理,闡明了若要成為聖人和王者,必須要有廣闊的胸襟,只有以民為先,處於民下,天下的人才會樂於推崇,尊為聖人和王者,以這種不爭的處事態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之抗爭。

(6)君子道德經擴展閱讀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江海能處在百川之下,故能成為百川之王。聖人之所以能身居民眾之上,是因為其對民眾謙虛卑下。聖人之所以能領導民眾,是因為其把自身的私利放在民眾之後;聖人在民眾之上,民眾沒有重負;聖人在民眾之前,民眾沒有受害。

天下民眾樂於奉獻而毫不厭倦。因為他不與人相爭奪,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跟他相爭奪。

這段話充分體現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後世流布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等思想意識,與老子所謂「不爭之德」都不無源流關系。

古訓說道:人生有欲,欲而不止則爭,爭則亂,先王惡與亂,故制禮儀而養人慾。後來經過歷代諸多文人的加工發揮,延伸出很多精彩的話語,如: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幹為,為無為,則天下無不治。此一理論到了宋朝由朱熹發揮到極致,即禁人慾聽天命。

⑺ 《道德經》道家的中庸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與《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

道家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依自然之道,不妄作為,目的還是作為,所以專稱之為無為而無屬不為。(如果從修身與濟世的角度看,與世無爭的思想是對道家思想的一種誤讀,是消極退世,與天道不符)《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針對天地人三才,以天道喻人道,要積極修身濟世。儒家創「中庸」二字要表達無非還是凡事要依道而行,不要妄作。用形象的、大眾好理解的表達就是去除兩端,取其中間,但此解釋無法傳神,容易流弊。這里想再說一下道家和儒家的關系。其實道儒本一家。就先秦思想來講,道家是集大成者,既講入世,也講出世。簡單的說,儒家是道家的一個分支,以天地人三才中的人為對象,以積極入世為立論方向的流派。當然後世的儒家,因為統治者的需要,思想上的獨立和自由已被閹割,取而代之的弊端是君權神授的尊卑,奴才和酸腐。不會

⑻ 君子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什麼意思

意思是:居於朴實,不居於虛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原文節選如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

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朴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朴實敦厚。

(8)君子道德經擴展閱讀:

這一章是《德經》的開頭。有人認為,上篇以「道」開始,所以叫做《道經》;下篇以「德」字開始,所以叫《德經》。本章在《道德經》里比較難於理解。

老子認為,「道」的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

⑼ 《道德經》中有寫成「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也有寫成「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 」。那個對

第一個啊!你從哪看來第二個的?

熱點內容
最好的企業法律顧問律師 發布:2025-05-08 14:49:25 瀏覽:156
律師函的寫作 發布:2025-05-08 14:49:20 瀏覽:966
試述經濟法基本原則 發布:2025-05-08 14:49:15 瀏覽:635
法律非法學國家線 發布:2025-05-08 14:46:59 瀏覽:878
許建法院 發布:2025-05-08 14:32:42 瀏覽:838
法院三強化 發布:2025-05-08 14:05:40 瀏覽:469
律師非訴業務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8 14:04:55 瀏覽:54
有限責任公司代持股份的法律風險 發布:2025-05-08 14:04:39 瀏覽:274
柘榮縣律師 發布:2025-05-08 13:56:07 瀏覽:569
行政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 發布:2025-05-08 13:56:05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