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誠信道德關系

誠信道德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1-11 17:07:24

① 大學生與誠信道德的關系

首先大學生來是個人,是個源社會人,就要遵守社會公德。與人相交就要誠信。否則在社會上行走將很艱難。
我們很多人認為大學生是個完美的人,什麼事情都要知道,而且不僅要會而且要精通。這是一個非常過分的要求,也是不道德的。
大學里大學的課本沒有講過什麼是道德,為什麼要有道德,如何才有道德。甚至有的老師就是不道德的表率,何以讓大學生有道德?
大學里沒講,家長應該來講,父母沒有道德,何以讓孩子有道德?子不教,你之過。
大家都對大學生的希望很高,希望大學生是有道德,而且做個表率,不過是強人所難。
雖然這樣,大學生也要想法學習如何才有道德,爭取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② 誠信的基本道德要求有哪些

1.是否具有講誠信的美德,對公民自身的人格形象影響巨大。

公民講不講誠信是其在社會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是否具有信譽度的體現,並進而影響公民自身的人格形象。

當一個公民被他人和社會視為無誠信或低誠信之人的時候,其道德品性上的負面形象會破壞他(她)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交往關系,而無誠信或低誠信的社會評價也將對其一生的生活道路產生無可估量的損失。

2.是否具有誠信品性,是公民能否承擔社會角色的道德基礎。

每個公民都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不可能脫離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而生存和發展,既享有著公民應有的各項權利,同樣也必須履行公民應盡的各項義務。

因此,公民是否具有誠信品性不僅僅是公民個人的事情,也不是公民自己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公民要接受作為社會成員這樣的角色,並承擔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就必須講誠信。

這是由公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倫理關系所決定的。

3.是否做一個誠信的人,是公民職業素質水準高低的標志之一。

在社會生活交往中,公民的行為不僅僅代表個人,還代表著其所在的部門、單位或組織。

如果公民在履行職務行為時,不能誠實守信或是出爾反爾,那麼在這個公民代表部門、單位或組織與社會其他成員打交道時,就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當然也就無法與其他的個人、部門、單位或組織進行順利的交往活動,也就不能實現其職業和職務所要求的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說,誠實守信不僅是公民個人的道德品性,它還是公民職業道德的一種表現。

只有認識到誠信對個人道德品性養成的重要意義,才能自覺地踐行誠信美德,而誠信本身所內含的「誠意」也是提高道德素質的一種修養方法。

中國古代思想家強調「正心誠意」和「反身而誠」在個人道德修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修德的關鍵是有一顆誠心和一份誠意,誠意所達到的程度決定了個人修德所能達到的高度。

這就進一步表明了誠信和道德修養的內在關系。

古人的一些格言警句就表達了誠信在個人道德修養中的巨大作用,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

③ 談談誠信與社會的重要關系

誠信道德是構建復社會主義和諧制社會的倫理基石,然而,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誠信危機」已成為人們高度關注的重要話題,誠信缺失現象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布於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失信、欺詐行為和現象隨處可見。誠信危機加劇了社會道德風險,沖擊了社會道德體系,加劇社會分配不公,影響社會穩定,妨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若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導致誠信體系的崩潰和瓦解,導致「以德治國」戰略無法實施,並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災難性的影響。所以,努力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大力加強社會誠信道德建設,打造誠信中國,不僅是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一件大事,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④ 誠信與道德有什麼區別

道德是一個人在生來活中自覺遵守的規則自,好比公民要遵紀守法一樣,必須要有法律來約束。但又有區別,道德不能用法律去制約,它需要我們自覺去遵循。如果一個沒道德的人談不上誠信,但誠信的人他一定有道德。道德不是強加與誰,是我們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傳統,是我們人與人交往,為了更好地發展,和諧,自覺建立維護的。就好比父母教導我們說不要罵人,不要去偷等等,這就是道德的傳承,同時也是發展和延續。

⑤ 誠信與道德的關系

《清稗類鈔·敬信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兩黃金,沒打借條。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兒子叫到家,把一千兩黃金還給他。但朋友的兒子很驚愕,堅決不受,笑道:「沒有這回事,父親沒有留給我借條,也沒有口頭告訴我有這事。」蔡嶙說:「借條就在我心裡,不在紙上,心中的誠信才是根本,你父親知道我是個講誠信的人,才沒有告訴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豈能失信呢?」最後還是把黃金還給了他。該故事發人深思之處在於蔡嶙所言,借條、契約、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約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誠信更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誠信,沒有道德上的「慎獨」自律,就可能去鑽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而置法律義務於不顧。

人們對道德規范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人們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它要解決的是「我應該怎麼做?」的問題。「我應該怎麼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應該怎麼做事?二是我應該怎麼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後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過前者表現出來。道德信仰涉及這兩個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個方面。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怎樣做人的設定,是對理想人格的設定。道德信仰以人格來證明或顯示人性的神聖和尊嚴,顯示人的價值。一種道德信仰的確立,代表著一個道德價值體系的形成,又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於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系統,成為規范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為選擇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為一個價值系統整體,道德信仰又對道德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所說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荀子也重視「誠」,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他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作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的是《中庸》。《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盡性知天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並通過盡性知天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之事。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當前,在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在加強誠信教育中,我們應高度重視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你成功!

⑥ 誠信道德的感悟150字

誠信是每個人心中的美德,是一種品質,在我們這個人文社會,不管在哪一個版方面,都要講究誠信,誠信是權福,一個擁有誠信的人不管在事業方面,還是在生活方面都會取得成功,所以誠信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一項方面。

誠信是講究方方面面的,商業、工作、生活、交友……都要講究誠信,人們需要誠信維持關系;商業需要誠信來維持自己的生計,維持與其它公司的合作。誠信可以使他人對自己有好感,誠信也可以讓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得到提高。誠信小到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提高,大到可以使自己一舉成名。誠信能夠幫助自己取得在事業上的成就,也能取得在生活上的快樂。

誠信不僅是說,也要行動,學會誠信還要學會謹慎,不能對他人坦白對自己對他人不好的事,一顆誠實的心還需要謹慎,謹慎他人,當別人信任自己時,也要小心。誠信需要堅持,只有堅持才會提高,有一個成語叫做日行一善,我們也要做到日行一誠,只有堅持才能保持自己不變的品德,在誠實中可以改善自己的身心,磨練自己的耐力,這不是一個兩全其美的事嗎?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一個守信用的人往往會被他人所接應。誠實需要勇敢和謹慎,信用需要堅持和完善,只有做到這樣,自己才能完完全全的是誠信的人。

⑦ 從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角度談談如何建設誠信道德

一是堅持科學執政。必須提高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按科學方式開展工作的能力與水平;堅回持求答實創新,妥善處理改革發展中的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更好地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實施科學決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是堅持民主執政。民主和誠信相輔相成。應進一步發展黨內民主,擴大基層民主,完善決策程序,不斷提高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信任度,以民主政治建設推進誠信社會建設。
三是堅持依法執政。誠信是道德的底線和法治的基礎。堅持依法執政與以德執政相結合,進一步強化法制觀念,讓法律公正盡可能地貼近道德公正,依法嚴厲打擊和懲治背信、失信者和腐敗、不公正的製造者,維護政府誠信和社會公正,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⑧ 大學思修:請問道德,法律,和誠信三者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是上升到國家意志的道德
誠信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法律是道德和誠信的保障

⑨ 「誠信」與「道德」兩個概念是一回事嗎

人們對道德規范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回人們的道德信仰答。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所說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荀子也重視「誠」,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他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作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的是《中庸》。《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盡性知天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並通過盡性知天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誠信與道德不是一回事,但有相通處。

⑩ 誠信是社會關系的道德准則正確還是錯誤

正確。「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指出專了誠信的份量;「言必信,行屬必果」、「精誠所致,金石為開」,道出了誠信的作用等等。他們以為「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便是誠信。

現代人則認為誠信強調的是人際間的誠實不欺、平等相待,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立足、齊家、交友、經商、為政等皆需真誠、老實、講信譽。

誠信是做人之道。誠信之人,行為坦盪、道德光明。倘若要把誠信比作人生的坐標,誠信便是茫茫沙漠里的指南針,失之則容易迷失方向。

熱點內容
油罐車法院 發布:2025-05-08 18:46:55 瀏覽:336
關於律師會見 發布:2025-05-08 18:46:55 瀏覽:731
法治時空商丘 發布:2025-05-08 18:36:09 瀏覽:354
法院給的送達回證 發布:2025-05-08 18:29:30 瀏覽:388
法官的問題 發布:2025-05-08 18:13:24 瀏覽:539
疫情中的法治 發布:2025-05-08 18:05:21 瀏覽:142
法律碩士是不是法學 發布:2025-05-08 18:03:06 瀏覽:882
25屆法院 發布:2025-05-08 17:36:37 瀏覽:337
有趣的婚姻法知識問答題 發布:2025-05-08 17:25:42 瀏覽:56
稅務鑒證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8 17:13:00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