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11 17:29:47

❶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一個人需要道德,這是一個人處身立事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是走不長久的。

❷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道德是人聰明、完善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發展之基 人與社會為什麼需要道德?我認為,在社會生活中,道德是客觀存在的,道德是人聰明、完善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發展之基。首先,通過研究道德,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問題就能深一個層次,所以,倫理道德是一門能讓人更聰明的學問;其次,要從根源上解決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和諧,也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需要弄清楚應然的問題,道德就是在講應該怎麼樣。 不懂道德就是不懂生活,也就不會生活。為什麼這么說呢?不講道德,人當然也能活,但是,講道德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道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我們注意到了,比如,在公共場合不應穿著太隨便。有些我們不太注意,比如,出門在外住賓館,浴室里的浴簾要怎麼擺放?是放在浴缸外面還是裡面?按照國際慣例,應該放在裡面,這是為了防止沐浴的時候往外濺水打濕地面,給室友和打掃房間的服務員帶來不便。再比如,在火車的卧鋪車廂里,旅客應該怎麼躺?頭應該朝窗口還是朝過道?理論上說應該頭朝過道,因為如果頭朝窗口,腳對著來來往往的人,是很不禮貌的;但是這還牽涉到另一個問題,要求穿行的旅客都能自覺用遠離床鋪的那隻手拎行李,防止碰到躺卧旅客的頭部。也就是說,在理想的和諧狀態下,大家都有相同的道德自覺,躺卧者能得到安全,穿行者也能得到尊重;但現在穿行者沒有這樣的自覺,所以躺卧者為了安全,大多會把腳對著穿行者。 我們現在亟需進行社會道德體系的建設研究,過去繁復的禮儀如今已經七零八落,許多人不懂得該怎麼說話怎麼做事,這是形式上的道德欠缺。還有事實上的道德。現在有所謂建築倫理學,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宅者,人之本也,房子是住人的,要符合人性需求,這個理念就是一個道德理念。現代工業設計,要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比如,一個有把手的三層保溫杯,就比一個光禿禿的單層玻璃杯具有更高的道德含量。

❸ 作業2 人類為什麼需要道德道德的作用是什麼

禪院文集 天啟篇
道德!--《天啟篇》之五十九
雪峰
道是上帝的意識、上帝的靈、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維護宇宙有序運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對道認識基礎之上的人類社會中聖人和賢哲具備的內在品質,是維護人類社會沿著理性、祥和、健康、快樂道路前進的動力。
道德就是維護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法力和動力。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奧妙,德概括了人類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質。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聖和諧一體的所有內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賢人的品質,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恆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聖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聖人不能具備,當今社會誰敢說「我具備了道德」?如果有人 說「我正在認識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經了不起了,已經超凡脫俗了,已經進入了賢人的行列,可以歸入「可雕」范圍,他已經激動得徹夜難眠,心潮澎湃了。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對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經》對道和德進行了概括和簡要的闡釋,要認識道德,最好從理解《道德經》開始。
經常上網瀏覽,讀了許多官員專家、教授學者、大師名人的文章,其中論及道德的話語令人感覺十分有趣,就象聽學齡前兒童在談論量子力學,觀賞蒙著眼睛的人在迷宮中轉圈那樣,感到非常可愛、滑稽、有趣、逗人。
無神論者心理發育天生有缺陷,「一陰一陽謂之道,」可他們只陽不陰,只要半個世界,《莊子》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蟲永遠不知道自然界還有春天、秋天和冬天,無神論者永遠不清楚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個反物質世界,所以,無神論者永遠也具備不了道德。
那麼,是不是說有神論者就可以認識道德、具備道德呢?有神論者若不具備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變成鬼怪,比無神論者更可怕,禍害起人類社會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神論者只能對人的肉體和思想實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論者將會對人的靈體和精神實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類要想進入一個美好的時代,最好是所有政黨和宗教都逐漸消失,由聖人來實施教化,由賢人們去管理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
凡俗人對聖人有一種天生的偏見,可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愛錢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也是為了錢,愛名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是為了出名,愛權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就是為了掌權。
一群羊總懷疑牧羊人心懷叵測:「這個牧羊人總拿著鞭子在威脅我們,總讓我們聚在一起,不讓我們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到莊稼地里去飽餐一頓,到河對岸去吃個痛快,這傢伙肯定想當我們的頭羊,想當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願意變成一隻羊,去當羊群的王嗎?
當年許多人想使耶穌當以色列的王,耶穌當了嗎?躲之惟恐不及啊!
釋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統江湖」,可他想嗎?他壓根就沒有想過當王。
凡俗人揣摩聖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惻度大海蛟龍行為,可以理解,只不過太荒唐。
什麼人能具備道德?
現存世界上的宗教界人士和政黨成員恐怕難以具備道德,只要深入到任何一個宗教組織或政黨組織內,我們就會發現,都在那裡惟我獨尊,都說自己的教義或者學說是唯一正確的,他人的都是「歪理邪說」,為了控制教徒或黨員,也怕自己有缺陷的教義或學說暴露出破綻,總「循循善誘」教徒和黨員除了本門說教外不要去接觸「異端邪說」,如此脆弱、如此不堪質疑和打擊,久而久之,一點「免疫力」都沒有,怎能具備道德?
還有一批人,就是「正統」的維護者,他們就象手不離經典,嘴不離經典的法利賽人或是中國歷朝歷代老皇帝門下維護「祖訓」的老癲董,張口閉口全是「經典」和「祖訓」,只要哪兒聞著點新思想、新事物的氣息,就會氣急敗壞地議論一番、攻擊一番、儼然象個道德的維護者,真理的掌握者,不竭盡花崗岩腦袋中的化石智慧把新思想、新事物打翻在地,他們就會寢食不安,七竅生煙。這類人無法具備道德。
不能認為老癲董都是已達耄耋之年的人,一些連《聖經》的皮毛都沒有弄清楚的年輕人,時不時地摘錄出一兩句《聖經》中的話語,裝出一副基督維護者的樣子或是《聖經》博學者的架勢對新思想和新事物也能指東道西、嘲三罵四,這類人離道德遠矣。
純粹的自然科學者或是純粹的社會學者也難以具備道德,因為他們的思維已成定勢,要讓他們反常思維,只能讓太陽從西邊出來,假如我說「人體的疾病或是遇到的災難全是由於自身心理和精神反物質結構的不完美導致的,」他們會接受嗎?不要說探索,讓他們想像都不可能。
至於普通大眾,一輩子只要能把自身和家庭成員的吃穿住行問題解決好了,就已經不錯了,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精力和條件去探索物質和反物質世界的時間、空間、生命的龐大體系知識,所以,也難以具備道德。
那麼,誰能具備道德?
答:《生命禪院》的院士們有希望具備道德。
自吹自擂、狂妄是吧?
一切的宗教教義和政黨學說在《生命禪院》面前會顯得蒼白無力,《生命禪院》是一個開放、發展的系統,總在變易中不易,不易中變易,它毫無界限,包容一切宗教和政黨及個人的道德成分,不拒絕來自任何方面的智慧成果,它不為哪個宗教、或政黨、或組織、或個人、或階層、或階級、或民族、或國家服務,而為整個宇宙體系的生命服務,《生命禪院》的院士不具備道德,難道其他人士會具備道德?說來聽聽
。。。

❹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縱觀人類道德文明演繹的歷史長河,人類對於道德的研究可謂橫穿古今,縱貫東西。雖然差異、分歧一直是引起人類各種紛爭和殺戮的基本源頭,但人類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卻總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這種共同的需要促使人類最終把道德的探究作為他們共同的主題。於是,一批批傑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詮釋者開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涌現出來,逐漸架構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並引領人類道德文明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人類為什麼需要道德以及人類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道德就自然成為道德研究的基本問題。 1.「道」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大約有三種意義。1),「道」的本義:道,就是指人世間所行走的道路。如《說文》曰:「道者,徑路也」。2),「道」的引申義:道是指抽象的規律、法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說:「兵者,詭道也」。3),「道」的拓展義:道是形而上的意思。如《易.系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德」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只有本義和引申義兩種意思。1),「德」的本義為「得」。如《說文》曰:「外得於人,內德於己也」。「得即德也」。2),從「德」的結構與字型看,德包含了從古直字,從心之意。因此,『德」便引申為「品德」,「道德品質」,所以朱熹說:「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因此,「道」與「德」的詞源含義都明確指向為——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但是,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並非都是道德。道德與其他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規范,它和法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卻又不同於法的肉體強制和行政強制,只是一種輿論強制。 人類產生之初,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人的生產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種非常弱小的動物,靠單個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於是,人類被迫結成一個個群體,以集體之力共同對抗自然之力。社會、人際關系由此產生。但是,人類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這種社會關系卻相當紊亂,集體之力難於有序發揮,社會活動也不能正常進行。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人類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賴於一種嶄新的手段——管理。在各種社會活動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質的權力管理。雖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但它並不是全面而廣泛的管理,只是一種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並不能解決人們所有行為的規范問題。於是,不同於政治的另外一種行為規范也隨之產生,人們稱之為德治。從此以後,政治與德治也就自然成為人類管理社會活動最有效的兩大手段。 所以說,道德和政治一樣,是以社會更好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以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為目標的行為規范。換言之,道德是人類通過限制自身利益換得社會利益的保障並最終實現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為規范。即,個人、社會的需要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當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需要「最大利益凈余額」的道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需要。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在同一條 件下一般不會發生沖突,但在不同的條件下總會有沖突的發生。如:道德要求人應該誠實,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須得放棄誠實而選擇撒謊。所以說,當同一行為在不同的條件下相沖突時,我們只能訴諸於「最大利益凈余額」的原則。即,行為的利害相減後其餘額如果是利,就是正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選擇的行為。反之,就是負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行為。正如象棋比賽中,當車與帥同處險境時,人們通常都會選擇「舍車保帥」的招數。 (二)當利益相一致時,我們需要「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的道德 孟子曰:「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是道德的終極目標。當利益一致時,道德終極目標自然就具備了完全實現的可能。但是,其目標得以實現是以不能損害任何一個人的利益為前提。在這樣的原則要求下,只要你損害了任何一個人的利益,即使你保全了多數人的利益,都是不應該、不道德的。由此可見,「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的提法是否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終極的道德目標?我們現存的道德規范距離終極的道德目標還有多遠?如何才能構建起有效塑造全體社會成員高尚品德的道德規范?如何才能攻克各種道德規范總是流於形式而收效甚微的難題?所有的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投身於道德文明的建設,共同迎接文明道德的明天!

❺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5)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❻ 人為什麼要講道德

說來話長。我們生活在一個道德的世界裡。我們總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區分為「好的」或「壞的」,總是藉助「善」與「惡」的視角來評價和理解這個世界上發生的種種情形。道德的存在,幫助我們建立起較為穩定的人際關系、較為合理的倫理秩序,以及較為長遠的社會預期。就是人類數千年甚至數萬年來的生活狀態。
幾乎所有的倫理學家都曾直接或間接地回答過這個問題,幾乎每一位對生活有所經歷和思考的普通人也會給出自己的答案。然而,這個問題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當我們如此提問的時候,內心其實已經生出了另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人可不可以不講道德?」
提出後面這個問題並不會讓人感到愉快,但它卻必須得到嚴肅認真的對待。這不僅因為兩個問題其實「一體兩面」,更是因為它們共同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事實,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們的反思和選擇的產物。人類並非天生完美,更談不上是一種始終向善的生物。資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糾纏,往往會影響我們,使我們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識和原則,也依然不能按照這些知識和原則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來行動。所以,我們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個道德的世界中。我們賴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們具體實施的道德活動,實質上,全是我們在「講道德」與「不講道德」的兩可之間經過權衡、反思而選擇了前者的後果。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動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於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產物。相應的,「講道德」成為人這種生靈不僅顯著而且引以為豪的標志,也正是因為它構成了對人性本質的展示和呈現。

❼ 為什麼需要道德,道德的重要性!

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版作惡好,當個權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於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❽ 身處今日社會,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在今日社會,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如果只講物質利益,只講金錢版,不講理想,不講道德,人們就權會失去共同的奮斗目標,失去行為的正確規范。就像行船沒有了方向,就只能亂行駛,而人沒有道德為前提,社會也將是一片亂象,所以我們要以道德為行為標準的前提下才能倡導、才能營造全社會良好的社會秩序和道德風尚。

❾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1、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作惡好,當個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於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2、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次是基於傳統和法律。經過長時間確立的傳統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的行為,這些傳統和法律激勵人們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會遭受傳統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認識,反過來又成為傳統和法律的延續者。
3、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實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據生活經驗和一般理智來考察人性,我們不難發現,人都有許多共同的需要、慾望和目的等。比如,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我們追求自由、幸福,我們樂於享受愛和友情、親情。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必須確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則(底線),使我們免於恐懼、孤獨,免於被欺騙、被管制、被殘害。
4、說到底,我們學會合乎道德地生活,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質量,還有什麼比這各有意義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於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

❿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因為道德的話就是衡量一個人的好壞的,如果你沒有道德的話,你就不一定是個好人,而且社會的話肯定是需要道德的。

熱點內容
疫情中的法治 發布:2025-05-08 18:05:21 瀏覽:142
法律碩士是不是法學 發布:2025-05-08 18:03:06 瀏覽:882
25屆法院 發布:2025-05-08 17:36:37 瀏覽:337
有趣的婚姻法知識問答題 發布:2025-05-08 17:25:42 瀏覽:56
稅務鑒證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8 17:13:00 瀏覽:43
黑山律師 發布:2025-05-08 16:57:28 瀏覽:934
法規核查 發布:2025-05-08 16:56:22 瀏覽:389
合同中代表人負責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08 16:51:15 瀏覽:173
道德情操論哪個版本 發布:2025-05-08 16:37:41 瀏覽:846
民族理論政策法規知識宣傳 發布:2025-05-08 16:27:55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