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德與法治

德與法治

發布時間: 2021-01-12 07:40:04

㈠ 法制與德制辯證關系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並將這一治國方略載入了憲法,緊接著,又提出了法治和德治雙管齊下的治國理念,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科學理論。那麼,法治和德治是什麼樣的關系呢?我們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去深刻理解法治和德治的內在聯系,才能充分認識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才能真正發揮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重大作用。

第一,法治和德治具有同一性。社會主義的「法」和「德」都是人們共同生活行為准則、規范。他們所反映的都是社會正義,這個正義就是現代社會人們所追求的共同價值目標,盡管德所強調的是實質正義,即內容和目的,法所強調的是形式正義,即形式和手段,但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雖然人們還不能說法和德完全一致,但在價值追求上則日益趨向重合、一致,至少從宏觀上或原則上講,他們不存在根本性的沖突與矛盾。

在人類社會里,人們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普遍心理所共同認同的准則、規范,這種准則、規范在被國家權力認可前是德的范疇,而一旦被國家權利認可,就成了法的范疇。所以區分法與德的重要標准,就是看這個准則、規范是否被國家賦予強制人們遵守的效力。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行為准則、規范將越來越多地賦予國家意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社會主義法律所確認保護的也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道德准則、規范。我們黨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實質也體現了德治的方向。

第二,德治和法治具有互補性。我們應該清楚,任何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是」法治「,而法治的前題是立法。任何國家不管立法如何快速,甚至於「超前 」,依然趕不上飛速發展的社會形勢,也就是說任何時期的法律法規都不可能完全規范一定時期人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項活動,這叫做立法「滯後 」。這種立法的「滯後性」,決定了德治的完全必要。也就是說,人們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必須受人們普通認同的准則、規范,即德的約束。

此外,法也受社會歷史階段的限制,也反映在立法上。如人們普遍認為某些行為規范、准則應當上升為法,即人們渴望確認保持某些行為規范、准則,卻得不到法的確認,即法不能賦予某些行為准則、規范以國家的強制力。從法理上講,人人可以做法律不禁止的事,但從道德角度而言,罵人、亂扔垃圾、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婚外情都是違反人們普遍應當遵守的行為准則規范,所以對這類問題,在「法」還不能治的情況下,就必須靠德來治。

再說,法作為調節人類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規范,調整手段必須遵守形式規范。如順手牽羊的盜竊行為,從德的角度而言是不道德的行為,從法的角度而言是違法犯罪的行為,他們的評判標准及價值取向是一致的。但從盜竊的個案而言,德可以從任何角度,採取任何法律允許的方式對盜竊行為進行批判,但法則不能,法律必須注重證據,即須有充分證據證明盜竊行為存在,且達到能治罪的數額才能確認為犯罪,給予懲處,而且刑法在犯罪確認的時間上有嚴格的限制,即在人民法院還未確認是犯罪的不能認為是罪犯。所在,有些問題僅靠法治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僅靠法治手段根治陋習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必須德治與法治並舉。

第三,法治和德治具有差異性。從價值目標取向而言,德治和法治具有宏觀上的一致性,但法律作為上層建築,與普遍的道德規范必然具有並存在著差異性,不管是法還是德同樣受到各階層,各自利益的制衡,在某一階段認為是符合道德准則,卻不符合法律規范,另一階段可能判定為不符合道德規范,卻符合法律規范,這就產生了道德與法律的差異。如目前存在私營企業僱用工人做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私營企業主獲取了工人的剩餘勞動價值,如果用道德規范來衡量,是不道德的行為。但從國家社會長遠發展利益而言,只有允許存在諸如類似情況的一定「獲取」,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充分調動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才能增強綜合國力,然而,這種人們普遍認為不符合道德范疇的東西,法律卻往往難以禁止,甚至從更好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目標出發,不僅不加以禁止,反而視其為合法收入加以保護。計劃經濟時代的平均主義雖然在一時符合傳統道德,也接近於相當一些人的心裡承受能力,但卻與社會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甚至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桎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平均主義從現代社會來看,也是不道德的。同樣在人們普遍認為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准則,法律卻不給予確認和保護。如小偷盜竊你家的東西,被你抓住後將其捆起來打一頓出出氣,看起來似乎天經地義,但法律卻是禁止的。又如未成年人由於家庭困難,要求在企業打工,老闆考慮其生活著落,收下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養溫飽,看似符合道德准則,但卻明顯的違反法律規范。

在這種差異前面,道德並不是簡單地從屬於法律,相反仍要高舉起「道德」的大旗,從輿論上影響富有者的心理,盡可能減少獲取,逐步縮小富有者與非富有者的收入差距,而最終消除差距。在此種情況下,法律所能擔當的角色則是運用國家權力,通過稅收的、經濟的立法調節雙方的收入差距,在這種背景下,立法的進度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道德的力量。可見,德和法存在沖突的情況下,也需要德治和法治雙管齊下。

第四,法治和德治又具有依賴性。從社會發展的觀點來看,人類要共同生存和發展,必然要相互依存和合作,合作的基礎是基本道德觀念。如果人們沒有基本的、起碼的道德觀念,那社會就會混亂不堪。但在道德的約束過程中,由於人的私慾雜念的產生,就迫使社會考慮將某些道德賦予強制實行的效力,在國家的參與下,有些道德規范及行為准則便以強制的面目出現,這就上升為法律,也就是說道德的實行依賴於法律。這還不夠,人們許多行為准則,規范是不是符合道德,並不完全依賴於人們的一般理念,而在於法律是否賦予其正義的內涵,現實生活中,許多行為准則只有法律規定其符合道德才會符合道德規范。如殺人是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同時也是違反刑法的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殺人都是違反道德和刑法的。法律規定某些殺人行為就符合道德的,如正當防衛殺死了人,死刑執行者的殺人等都是符合道德的。因此,道德的判定、道德的強制實行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法律。

而法也同樣依賴於德,在依法治國進程中,同樣離不開德。如在公正司法、執法、法律監督中需要的就是有正義感、責任心和有道德良知的執法者,一個執法者當他面臨情與法,金錢與法的選擇時,在其主觀意志中起決定因素的往往是他的基本道德素質。在執法現實中,人們往往會發現,同一個案件,在不同的執法者手中,有時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這除了執法者的法律水平不同對法律的理解上存在差異外,這就不排除道德因素了。作為執法者即便沒有權錢交易的邪念,但法的適應並不是教條、僵化、死板的過程,因此同樣需要道德的理念去追求正義價值的實現,只有正義的執法者,才能賦予法以正義的靈魂。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統治歷史演變過來的文明古國,要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真正意義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並實行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才能真正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㈡ 今天的到德與法治

道德是規范人的行為應該怎麼做,是良知和心靈的教化,而法治是強制性的禁止人的行為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否則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㈢ 道德與法治是什麼意思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3)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㈣ 道德與法治課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1、樹來立自信心,懂得做源人要自尊、自愛、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2、體驗家庭生活中長輩對自己的呵護,熱愛自己的家庭和長輩,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態度。

3、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熱愛祖國,感受人民與軍隊的魚水之情,懂得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的一部分,體驗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真摯感情。

4、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形成熱愛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為與習慣: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

2、能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盡力為父母分憂,正確處理與長輩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4、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愛好,加強某一方面的練習,培養一項文化特長。

(三)知識與技能:

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

2、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矛盾。

㈤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5)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㈥ 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 相互促進 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法治」的主要內涵。從維護社會的秩序、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十分重視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並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為,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就不可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 盡管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范。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所謂「說服力」,主要是指通過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增強人們的榮辱觀念,培養和形成古人所說的「羞恥之心」,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培養和形成人的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所謂「勸導力」,就是指通過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使人們認識到,如果一個人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者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和公眾的批評,甚至招致事業的挫折和失敗。社會輿論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社會輿論,能夠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重要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氣質,改變社會的風氣,形成某種道德的氛圍。這種社會輿論,一旦同內心信念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 正確對待中國古代的「德治」思想 在中國歷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國家的兩種根本手段,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對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治」思想,是中國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既汲取它的合理的、正確的方面,又拋棄其不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錯誤的內容。

㈦ 道德與法治

與法治從內心來講,就得守法,遵守道德法律

㈧ 道德與法治

回顧我國法制建設的過程,其實就是由"刀"制到"水"治的演變。法製作為法內律制度的簡稱,相對容於法治是較低層次的,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要解決的是有法可依的問題;法治則包括立法、執法、守法、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全過程,是一個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統工程,相對法制處於較高層次,是一個由許多運動中的狀態聯系成的一個使法律從觀念走向現實、從精神走向物質的過程,無非是對法律制度的運用和實施,要解決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因而,完全可以這樣說,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
法制規定得好壞,關繫到法治能否真正實現,統治是否實現,也關繫到法制是否可以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備。

㈨ 法治與徳治

道德是人們關於善與惡、正義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回念、原則和規范答的總和,以德服人是傳承的文化。
法治和德治是兩種互補的社會控制模式,但在現代社會中,法治是主流,治國在制度層面上只能依法,道德通過轉化參與了治國,但不能謂之德治,它的主要功能在於育人。因此,依法治國、以德育人,共創理想社會,既是法律與道德在現代社會中的合理分工,又是法治與德治的對立統一。
人類關於法、德的經驗和原理,揭示了法治、德治的含義與構成,法治及德治的歷史和實踐表明,法治之法應具有道德性,法治離不開道德。但法治是現代化社會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來中國的必由之路。而為了促成法治的實現,從中國的社會實際出發,必須加強道德建設。從中國當今的實踐出發,從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與法治互相契合的現實合理性。

熱點內容
魔法學院之黑夜王女 發布:2025-08-17 00:12:54 瀏覽:786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經濟法 發布:2025-08-17 00:02:53 瀏覽:845
北京大學法學百科全書 發布:2025-08-17 00:00:55 瀏覽:549
安徽高級人民法院是 發布:2025-08-16 23:37:57 瀏覽:269
勞動法關於員工離職工資結算的規定 發布:2025-08-16 23:34:56 瀏覽:80
依法治國的客體及其對象 發布:2025-08-16 23:29:51 瀏覽:92
輸變電分包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16 23:23:51 瀏覽:98
深圳市2017年勞動法年假 發布:2025-08-16 23:12:22 瀏覽:185
保險責任的法律意義在於確定保險人 發布:2025-08-16 23:10:47 瀏覽:138
城市建設條例小區 發布:2025-08-16 23:08:17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