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長保

道德經長保

發布時間: 2025-07-28 05:27:03

Ⅰ 老子道德經的這句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大家怎麼理解

老子主張的思想是反向哲學。因為反者道之動。拿的多了意思就是要放下。太尖銳了就要受挫。 後面還有金玉滿堂,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總之都是告訴人們天道的運行規律在人身上的體現就是無為。

《道德經》其實通篇都是辯證法。雖然老子主張無為,但是又說無為而無不為。因為無為所以就無所不為。這就是天道。天什麼都沒做,結果什麼都做成了。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無為、放下、無欲,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有為、擁有和滿足。

Ⅱ 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杯子滿了,就別再倒了。懷揣太鋒利的利器,總會割破衣服露出來,被人發專現。

  1. 僅僅給你一杯滿滿的水屬,你怎麼端到你的嘴邊而不溢出來?很簡單,先嘴湊上去喝點,讓它端起來也不至於盪出來再端起來。做任何事都要為自己留一些餘地,不要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要見好就收,否則可能會招來災禍。

  2. 與其保有太多自己守不住的身外之物,患得患失,不如讓它們自然流逝。老子認為,功名富貴,它高讓它高。從古自今,哪有不消失的功名,哪有不消失的富貴。它們從貧賤之中拔地而起,又從富貴之巔轟然倒塌。功名富貴和萬事萬物一樣,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宜強求。

  3. 鋒芒太露,銳勢難以保持長久。如果持而盈之講的是器量,那麼揣而銳之則是器量的限度,功名財富一多,必然顯露鋒芒,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4. 所以自恃能力高而驕傲自滿,不如適可而止,當自己功成名就的時候,就應該急流勇退,因為這樣做才符合天地間的大道,並能使自己遠離災禍。

Ⅲ 老子道德經的這句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大家怎麼理解

意思就是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寓意: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持」的意思是用手拿著;貪得無厭的人手裡面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拿其他的東西,拿的多的時候,很容易把東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的「已」是止,是與其貪得無厭,不如適可而止。

(3)道德經長保擴展閱讀:

原文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評析

學者王克煜認為,老子在第九章正面講一般人的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老子認為,不論做什麼事都不可過度,而應該適可即止,鋒芒畢露,富貴而驕,居功貪位,都是過度的表現,難免招致災禍。

一般人遇到名利當頭的時候,沒有不心醉神往的,沒有不趨之若鶩的。老子在這里說出了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的禍害,希望人們把握好度,適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於寫「盈」。「盈」即是滿溢、過度的意思。自滿自驕都是「盈」的表現。

持「盈」的結果,將不免於傾覆的禍患。所以老子諄諄告誡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後,就應當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

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怎麼解釋

《道德經》老子第九章 全文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回滿堂,莫之能守;富答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我覺得有位朋友說的很簡單明了,就是,"凡事都不能做過頭了,有缺陷才是真正的完美."但是,我覺得,其中蘊涵一種,就是叫你凡事不需要做的太好,因為做的再好,總是會有用不著的時候.不必去強求.

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意思是: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出處是《道德經》--第九章

第九章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5)道德經長保擴展閱讀:

評析:

本章論述的重點是「盈」和「功成身退」。貪慕權位利祿的人,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總是鋒芒畢露,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當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

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

李斯在秦國為官,已經做到丞相之職,可謂富貴功史於一身,權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典型的一個事例啊!然而,對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沒有身敗名裂之時,是不大可能領會「功成身退」的真諦的。

作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與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否泰相參、禍福相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幾人?

「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含有引發禍水的因素。老子已經悟出辯證法的道理,正確指出了進退、榮辱、正反等互相轉化的關系,否則便會招致災禍。

因而他奉勸人們急須趁早罷手,見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後,不要貪婪權位名利,不要屍位其間,而要收斂意欲,含藏動力。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有這樣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漁家傲》),這正體現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Ⅵ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翻譯

這句話的意思是:執抄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出處:老子《道德經》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6)道德經長保擴展閱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但主張對立面無條件地轉變,帶有相對主義的色彩。

其以「道」為其哲學之最高范疇,「道」含有萬物之本原、事物變化發展之規律等含義。「道」永恆存在又不能直接感知。主張「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因而「道」又具有無的否定之性質。強調萬物都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且具有向對立面轉化的變化規律,即所謂「反者道之動」。

Ⅶ 老子道德經的這句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大家怎麼理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杯子滿了,就別再倒了。懷揣太鋒利的利器,總會割破衣服露出來,被人發現。滿屋子貴重的奢飾品,總會露出光來被眾人眼紅,誰能守住?因為富貴了就驕橫了,也只會留下一大堆的惡名和惡果。功成名就之後馬上退隱,才是能長久存在的道理啊。我覺得就是,要學會知足。對於財富名利,不要總是追逐,夠了就行了。杯滿動則溢。器過利則傷己。財富超過自己所能駕馭的程度則遭妒。富貴了就驕橫會讓比你更富貴的但不驕橫人覺得不舒服。功成名就了該退就退了,免得讓人覺得功高蓋主。總之一句話,別超過那個度。也就是別超過那個上限。要有自知之明。 再看太極圖 陰中還有一點陽,陽中還有一點陰。獨陽 獨陰 都無法運轉。 僅僅給你一杯滿滿的水,你怎麼端到你的嘴邊而不溢出來?很簡單,先嘴湊上去喝點,讓它端起來也不至於盪出來再端起來。做任何事都要為自己留一些餘地,不要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要見好就收,否則可能會招來災禍。 以上是自己的看法,有很多錯誤,還請見諒

Ⅷ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道德經》原文譯文注釋評析及解讀】】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注釋]
①持而盈之:持,手執、手棒。此句意為持執盈滿,自滿自驕。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③揣而銳之:把鐵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擊的意思。
④長保:不能長久保存。
⑤咎:過失、災禍。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後,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身退"並不是退隱山林,而是不居功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引語]
這一章正面講一般人的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老子認為,不論做什麼事都不可過度,而應該適可即止,鋒芒畢露,富貴而驕,居功貪位,都是過度的表現,難免招致災禍。一般人遇到名利當頭的時候,沒有不心醉神往的,沒有不趨之若鶩的。老子在這里說出了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的禍害,希望人們把握好度,適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於寫「盈」。「盈」即是滿溢、過度的意思。自滿自驕都是「盈」的表現。持「盈」的結果,將不免於傾覆的禍患。所以老子諄諄告誡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後,就應當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


[評析]
本章論述的重點是「盈」和「功成身退」。貪慕權位利祿的人,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總是鋒芒畢露,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當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國為官,已經做到丞相之職,可謂富貴功史於一身,權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典型的一個事例啊!然而,對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沒有身敗名裂之時,是不大可能領會「功成身退」的真諦的。

作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與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否泰相參、禍福相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幾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含有引發禍水的因素。老子已經悟出辯證法的道理,正確指出了進退、榮辱、正反等互相轉化的關系,否則便會招致災禍。因而他奉勸人們急須趁早罷手,見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後,不要貪婪權位名利,不要屍位其間,而要收斂意欲,含藏動力。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有這樣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漁家傲》),這正體現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

【《功遂身退》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九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譯文:積累到了滿溢,不如及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你擁有的財富太多,別人就會嫉妒,終究不能「長保」。人一旦地位顯赫富可敵國,往往會狂妄自大,禍根萌生。所以功成名就,就該思考全身而退,這是自然規律啊!

========================================

熱點內容
律師張磊 發布:2025-07-28 09:17:35 瀏覽:48
王忠原律師 發布:2025-07-28 09:14:31 瀏覽:359
常州法院院長 發布:2025-07-28 08:33:04 瀏覽:685
民事訴訟偽造簽名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8 08:14:27 瀏覽:975
北京女法官案件背景 發布:2025-07-28 08:00:59 瀏覽:370
美國參議院法官 發布:2025-07-28 08:00:52 瀏覽:448
給我百度一下法律咨詢 發布:2025-07-28 08:00:03 瀏覽:917
民事訴訟法七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7-28 07:48:47 瀏覽:722
公司法公司章程 發布:2025-07-28 07:30:32 瀏覽:174
法官怎樣看待二審訴訟 發布:2025-07-28 06:51:32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