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道德主義
⑴ 哈佛公開課justice中關於康德絕對主義道德的幾個問題
康德的法則都是抄檢驗法則,而不是決策法則。使用的方法就是你首先要提出一個解決方案,然後把這個方案拿到這個法則中去檢驗,如果沒有沖突,那麼這種方法就是合理的。但是你要提出一個什麼樣的方案取決於你的實踐理性,你的人生經驗和邏輯。
也就是說康德不是不在乎結果,只是他更在乎手段。換句話說他在乎結果,但是他更在乎手段。因為他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到無限的結果(混沌理論),而手段或者法則卻是人可以掌握的,所以他才堅持手段的正義。換句話講,他之所以堅持手段的正義,恰恰是因為結果的正義是追尋不到的。
假如回到殺手在門外的例子,誤導性的事實可以經受康德法則的檢驗,因此就具備了手段的正義,是可以執行的方案,不是不道德的。而謊言是違反法則的是不道德的,這就是兩者的區別。誤導性的事實和直白的真話之間沒有道德上的差別,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從實踐上講,如果誤導性的事實能引導出更優的結論,康德也不會拒絕。
推薦你看看《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康德在裡面把他的觀點表達得更清楚明白。
⑵ 道德的相對主義和普遍主義的區別
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普遍主義是相對的。
道德普遍主義主張無論民族,宗專教,性別,性取屬向,國籍,種族等因素,人性都有著共同的弱點。
道德相對主義主張民族,宗教,性別,性取向,國籍,種族等因素會影響道德的限度,道德只是在一個相對的范圍內成立的。
舉例,
在中國過去一夫多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現在就是重婚,男方在外面有小三,這是一個會受別人指責的事情。這個就是道德相對主義主張的,隨著文化因素的改變,道德的范圍再改變。
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啊,阿富汗啊,朝鮮啊等等國家不尊重人權,限制人權,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在自己的文化影響得出的社會形態和美國所主張的自由民主不相符。而美國的邏輯就是道德普遍主義,認為所有國家都應該和美國一樣講究自由民主。它不承認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對社會形象的影響。認為這樣的社會形態是不道德,不合法的。
⑶ 絕對主義道德倫理是什麼急求回答,謝謝各位了!!!
道德絕對來主義是一種理論或信自仰,相信存在著判斷道德倫理問題的絕對標准,而且並不受社會或者場合的影響。依據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內存於普世規律、人類天性和其他基礎來源之內。道德絕對主義有時被拿來與道德相對主義相對應,並且經常被簡單地類型化為類似的語句:「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
結果主義又稱結果論,是倫理學中的學說,指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該行為就總體而言是否達到最高內在價值(參閱價值學[axiology])來決定,即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取決於道德行為的後果。
結果論最簡單的形式又即古典的(或是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它主張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就總體而言該行為的快樂抵消痛苦之後的凈效應是否達到最高。簡單地說,造成快樂的行為就是對的,造成痛苦的行為就是錯的,而不管動機與否。其他不同於古典功利主義的形式,若非以各個等級事物的內在價值來判定(即G.E.穆爾的理想的功利主義、倫理的利己主義),就是看各類事物的結果是否恰當合適。
結果主義相對於絕對主義。絕對主義(代表人物康德)認為道德有其絕對的道德原則,即道德有一定的准則和行為規范,只需注重動作的意圖,而不管結果如何。
⑷ 社會主義道德與共產主義道德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人類道德發展的最高形態。是現階段無產階級特有的社會意識。共產主版義道德是適應於生產資權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形態的一種道德體系,是從無產階級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中引伸出來,又完全服務於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
⑸ 道德進步主義
主要觀點: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博大精深,論證審慎周密,反映了美國資本主義工業化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進步主義教育雖然受到杜威經驗自然主義哲學的影響,但是,作為一種教育理論與實踐,不同的進步主義者在教育各個方面的觀點並不一致,而且,在進步主義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側重點也不盡同。 進步主義的基本主張如下: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由於生活是個發展過程,生長過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長,這是從教育的縱向說的;而從生活的橫向來說,則是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教育實際上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促進學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經驗。教育所有的社會成員,發展個人的首創精神和適應能力,必須把生長作為一切成員的理想標准。 教育課程論進步主義認為,傳統的以成人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是不可取的,而應代之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的課程。此外,課程的組織應該心理學化。杜威以其經驗論哲學為基礎,提出了「做中學」和「從經驗中學」的課程理論。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問題中學習。他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在於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並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課程必須與兒童的生活相溝通,以兒童為出發點、為中心、為目的。課程的內容不能超出兒童的經驗和生活范圍,課程要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衡量課程的標準是能否促進兒童的生長和發展。根據兒童中心的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課程主張: 1他認為兒童是起點,課程是終點,只要把教材引入兒童生活,讓兒童直接去體驗,就能把兩者連接起來,使兒童從起點走向終點。 2、學校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 教學方法論。在對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探討上,杜威非常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他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科學思維的方法。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家十分推崇這種從做中學或從經驗中學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強調教學必須考慮兒童本性發展的特點,必須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和個別差異,教學必須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使兒童積極、主動的學習。 教育目的論。杜威提出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的目的在過程之中,而不是在過程之外。活動的自身便是達到目的的手段,這樣的活動才是真實的、生動的、變幻無窮的,有意義的。反之,如果目的在過程之外,即目的是外部強加的,那麼活動自身便不能成為達到目的的手段,這樣的活動便不能在特定的情況下激發智慧,是盲目的、機械的、有害的。 道德教育論強調道德教育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杜威指出, 一切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協調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杜威反對空洞的道德說教,主張道德教育必須給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他認為教育的道德性和社會性是相通的,因此, 加強道德教育的根本舉措在於給學生提供社會性的條件。 民主、自由與教育。進步主義教育對傳統教育的批判集中到一代女,就是:傳統教育的實質是權威主義的,缺乏民主和自由。 所以,進步主義各項主張的精髓,就是它的所謂的民主與自由的精神。進步主義者認為,民主、自由與教育是三位一體的 進步主義教育是20世紀上半期盛行於美國的一種教育哲學思潮,對當時的美國學校教育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起源自反對傳統教育的形式主義。代表人物有帕克爾,杜威等。主要的理論和方法有前期的帕克的昆西教學法,約翰遜的有機教育學校,沃特的葛雷制和後期的以兒童中心取向的帕克赫斯特的道爾頓制,華虛朋的文納特卡計劃及社會中心取向的教育理論和實驗等。主要觀點有以兒童為中心的學生觀,以生活為內容的課程觀,以解決問題為方法的教學觀,淡化權威意識的教師觀,強調合作精神的學校觀。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極其思想是美國教育界對美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一系列重大變革所引發的挑戰的回應,是現代城市工業文明條件下改革美國教育的一種廣泛努力和改革方面的選擇。 主要理論與實驗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發展過程中有著眾多的代表人物,進行了眾多的教育實驗,因此形成了一些主要教育理論,這些理論有著共同的特徵,但也有著相當明顯的差別。 後期的教育理論與實驗 後期因為在教育觀點上的分歧,教育理論與實驗也出現了不同的取向,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兒童中心取向和社會中心取向。 1.以兒童中心取向的教育理論和實驗 (1)帕克赫斯特的道爾頓制 道爾頓制是一種強調個別差異和個性發展的個別教學的組織制度,注重使教和學兩方面活動協調一致。要允許學生自由學習,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預算時間,養成獨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合作,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在道爾頓學校里,廢除了課堂教學,廢除課程表和年紀制,實行公約或合同式學習。教師必須以書面形式把制定作業明確的去頂襲來,並根絕不同學科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安排,還必須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特殊需要和愛好。學生以合同形式認領學習任務,在指定作業要求的范圍內按照自己能力和興趣,自由分配時間,自由確定學習的進度。實驗室是學生學習的場所。與以往的教師不同,它是按照學科劃分的綜合場所,配備教師指導學生,學生可以自由進出。表格法用於記錄學生完成指定作業的情況,以幫助學生考察學習進度,掌握實踐。道爾頓制有三個原則,分別是自由、合作和個性原則,因此它不僅僅是教學改革,而且是一個基於兒童中心傾向的,試圖達到多方面目的的教育實驗。 (2)華虛朋的文納特卡計劃 文納特卡計劃的目的就是發展每個兒童的創造性與社會意識,幫助每個兒童得到全面和完善的發展。文納特卡計劃主要有五個步驟。一是針對每一個兒童的特殊情況,制定個別訓練的特殊目標和標准。而是進行全面的診斷測驗,以明確兒童的能力。三是編寫兒童自我學習與自我訂正的教材。四是學習進度個別化。五是集體活動和創造活動。文納特卡計劃反映了兒童中心的基本取向,但它更強調基本知識和技能在兒童個性發展中的作用,突出培養了兒童自我教育能力和社會意識,實現了個別教學與智力測驗、表現主義與社會目標的有機結合。 2.社會中心取向的教育理論和實驗 社會中心取向的教育理論和實驗中比較著名是拉格的社會課程。實驗的首要任務是從認知和社會問題兩個方面確立選擇編制課程的原則。一是從公認的有重要影響的社會科學家的著作中找出所使用的重要概念,分析這些概念使用的頻率和重要性。第二是從當代社會重大問題中找出一些中心論題。在上述兩方面工作的基礎上,用概念、問題和議題建立社會學科的框架。基本思路是圍繞中心議題,議題進一步展開為問題,在此基礎上,運用概念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在這個框架中,從各社會科學分支廣泛搜集事實、材料。這樣就形成了單元式的社會學科教材。從形式上看,拉格的社會課程是單元課程,是問題中心課程,是兒童中心課程,但是在實質上又非常注重概念和思路的形成,以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正確理解為目標。因此,它兼顧了兒童中心和社會中心,兼顧了兒童和知識,兼顧了知識的更新和知識的結構。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特點折疊編輯本段 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從19世紀末興起。到20世紀中葉結束,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點。 民主性折疊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強調以兒童為中心,要求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杜威依據詹姆士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提出,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根據兒童本能生長的不同階段供給他適當的材料,促進本能的表現與發展。因此,教育應該是主動的,應該與兒童的興趣相聯系。強調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權威意識。進步主義教育理論反對傳統教育中教師所具有的那種專斷性的主導作用,認為那種由上級的權威者把所必須接受的東西傳給下級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體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輸、宣傳。教師的職務僅僅是依據較多的經驗和較成熟的學識來決定怎樣使兒童得到生活的訓練。因此,在進步主義教育家們看來,教師的「權威」只能體現在他的「經驗」和「學識上。強調「兒童中心」論,反對教師的權威,不僅適應了美國社會轉型的歷史要求,也培養了學生的民主意識,使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呈現出鮮明的民主性特點。 多元性折疊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多元性是美國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首先源於社會各界對於教育的多種需要:城市各種福利組織需要『社會教育』,商業和勞工界需要『職業教育』,而標新立異的教師則需要『一種教學過程的新技藝』,因而,也就隨之源於進步教育工作者對於這些不同需要所作的不同理解和反應。」美國教育家克雷明對於運動的多元性,曾指出:「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全部歷史技藝意味著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同的事情;而這種種差異,只能被具有明顯多樣性的美國教育所包容。」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多元性也意味著運動中教育改革與實驗形式的多元性。表現為指導思想的多元性,理論基礎的多元性,不同文化背景與思想來源的進步主義教育家,以及運動形式的多元性等等。運動的這種多元性特點,一方面使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無論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是運動結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實用性折疊 美國教育的實用性起源於殖民地時代,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發展過程中也繼承並發揚了這一特點。進步主義教育的理論家主張通過「解決問題」進行學習,而不是灌輸教材。進步主義教育認為傳統的學習基本上是在接受知識,這種學習是無用的。進步主義教育認為要使知識有意義的話,那我們必須要用知識來做某事。因此,進步主義教育的理論家主張「從做中學」。進步主義教育的理論奠基人杜威就尤其強調教育的培養目的,就在於使有個性的人適應社會。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實用性還體現在運動的目的上,如前所述,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是在現代城市一工業文明的條件下,從根本上改革美國學校教育制度,進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兒童,使兒童真正得到自由的發展。也就是說,運動要努力使教育適應美國社會對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要為社會發展服務。正是在這一點上,運動的實用性特點表現得極其明顯。
⑹ 關於後果主義道德的推理.什麼是後果主義道德
後果主義,就是功利主義,要看行為的後果來決定做不做.如密爾
絕對主義,就是不計後果,按照內心的原則.如康德
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其產生有多
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為人們共同生活及專其行為的屬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7)結果道德主義擴展閱讀:
道德形成相關發展:
1、由各種具體的意識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經濟思想、社會思想、教育、藝術、倫理、道德、宗教、哲學等構成的有機的思想體系。
2、有指向性,總是指向現實。無論是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還是居非統治地位的思想、學說,要麼是為了維護現存的政治制度,要麼是為了批判現存的政治制度。
3、具有鮮明的階級功能。不同的社會集團和階級由於其利益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意識形態,而不同的意識形態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它是由其所代表的階級的地位決定的。
⑻ 道德主義是目的論的范疇嗎
該提問不成立,這是一個錯誤命題。因為道德屬於社會規范,而主義屬於理論,二者之間沒有聯系,所謂「道德主義」一說純屬無稽之談,也就更不存在什麼「目的論」了。
⑼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主義對道德是怎麼解釋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專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屬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9)結果道德主義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⑽ 解釋哲學上的「道德主觀主義」
認為道德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道德相對主義,否認道德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