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人違法治安
㈠ 聾啞人或者盲人因生理缺陷違反治安管理,怎麼處罰
第十四條 盲人或者又聾又啞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
[釋 解]本條是關於盲人或者聾啞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本條規定共有以下兩層涵義:
一是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負法律責任。
又聾又啞的人,簡稱聾啞人,是指喪失聽覺能力和口頭語言能力的人。因為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雖然其生理有嚴重缺陷,但並未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不同於無法律責任能力人,實踐中也曾發生過有的又聾又啞的人非法製造槍支的治安案件。
二是對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
因為這類人具有聾啞或者雙目失明的生理缺陷,接受教育,了解事物,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響,其辨認事物的能力和控制行為的能力一般均低於正常人,對其處罰—般也應輕於正常人。需要指出的是,這里規定的是「可以」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而不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在治安管理處罰實踐中,要根據行為人的生理缺陷狀況和其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情節等具體情況,決定對其處罰的輕重程度。這里的「不予處罰」,主要是指盲人或者又聾又啞的人因生理原因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不予處罰。
也就是說,盲人和聾啞人觸犯本法,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沒有絕對免除其法律責任。但從刑事立法和治安管理處罰實踐中,對於殘疾人違法犯罪一貫有著「重罪輕判」的原則。同樣的違法犯罪行為,正常人犯罪可能會被判刑十年,而殘疾人犯罪只會被判七年;正常人可能被拘留十天,而殘疾人可能只被罰款五百元。當然,從理論上講,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不是無責任能力的人,他們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就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或者治安法律責任。但是因為他們生理上有缺陷,在智力、體力等方面比不上正常人,同時,也出於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考慮,所以不宜處罰過重。又聾又啞是指聾、啞兩者皆具的人。只聾不啞或者只啞不聾的人,不適用這一條文的規定。這種生理缺陷既包括先天的,也包括後天的。在具體處理時,要考慮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智力發展水平等情況。
實踐中,盲人和聾啞人本是弱勢群體,應當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幫助。但對已經違法犯罪的殘疾人,單憑司法機關應當給予從輕或減輕處罰,僅此是不夠的。這需要我們社會各界齊抓共管,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這些殘疾人誤入歧途。作為弱勢群體,社會還是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幫助,要立足於教育挽救,單位、社區、居委會、村委會、殘聯會和基
層派出所建立幫教組織,對這些重點人進行幫教,同時對殘疾人犯罪不能以同情代替法律,放任不管,追究刑事責任的必須予以追究。對於盲人、聾啞人違法犯罪這樣—個比較特殊的社會現象,懲治處罰只是作為一種手段,教育和預防才是最終目的。除了家庭、學校對他們的親情感化教育外,政府和社會要建立保障體系和關愛環境,保證聾啞人的就業率,讓聾啞人享受正常人所能獲得的社會保障福利,形成全社會關心、理解、尊重、幫助殘疾人的良好風尚。
㈡ 聾啞人需要受到治安處罰嗎
《治安管理處罰來條例》第11條規源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由於生理缺陷的原因而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根據規定,我們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只要是違反了治安管理的聾啞人或盲人,就不受處罰。不予處罰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須是由又聾又啞或盲引起,即又聾又啞或者盲是導致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發生的直接原因。如果又聾又啞的人或盲人故意或者由於其他原因違反治安管理,則應視具體情節,給予處罰。
㈢ 聾啞人騎腳蹬三輪車撞人犯法嗎
任何公民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其生命健康權不受侵犯;因此,任何人無回故騎車撞答人,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都是違法行為;同時,法律也規定,針對不同的人可以免除處罰,或減輕、從輕處罰。
法律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
1、第十四條 盲人或者又聾又啞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
2、第十二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3、第十三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給予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