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的正當性
㈠ 行政立法的正當性研究基本信息
行政立法的正當性研究基本信息如下:
研究目的:探討行政立法的正當性問題,分析其理論基礎、實踐路徑以及存在的挑戰。
理論基礎:
- 憲法和法律原則:行政立法的正當性基於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則,確保國家權力的合理分配和有效運行。
- 明確性和可預測性:要求行政立法符合法律的明確性和可預測性,確保權力行使的合法性和程序的公正性。
- 公眾意願和利益:要求行政立法充分反映社會公眾的意願和利益,通過民主程序確保立法的代表性與合法性。
實踐路徑:
- 制度安排:體現為立法的程序規范、立法內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立法實施的有效性和監督機制的完善。
- 程序規范:確保立法過程的透明、公正和公開,使立法活動受到法律和公眾的監督。
- 合理性和科學性:要求立法內容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兼顧效率與公平。
- 立法實施和監督:確保立法得以正確執行和及時糾正錯誤。
面臨的挑戰:
- 立法沖突:與憲法和法律的沖突。
- 非民主化傾向:立法過程的非民主化。
- 與社會需求脫節:立法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的脫節。
- 執行和監督困難:立法執行的困難和監督機制的不足。
研究意義:深入研究並解決行政立法的正當性問題,對於促進法治國家的建設、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㈡ 什麼是行政程序的正當性
行政程序的正當性是指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主體都必須依法定程序作出行為。程序必須用法律形式進行規范化、系統化,要符合法律要求。行政程序必須貫穿法治精神,實行依法行政。
正當法律程序有兩個基本功能:
一、防止公權力濫用,遏制腐敗;
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公權力主體濫權、恣意行為侵犯。
我國的行政法中無不滲透和體現著「正當程序」原則。例如《行政處罰法》第六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一、主要證據不足的;
二、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職權的;
五、濫用職權的;
六、明顯不當的。
這就從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雙重角度,賦予了行政行為的正當程序要求,明確了違反正當程序的救濟途徑。
(2)行政立法的正當性擴展閱讀:
相關案例:北大女博士涉論文抄襲學位被撤而訴母校。
近日,北京市一中院對一度熱議的「北大女博士涉論文抄襲學位被撤而訴母校」一案作出終審判決,認定北京大學作出的撤銷於某博士學位的決定程序違法,且缺乏明確法律依據,應予以撤銷;同時駁回於某要求恢復其博士學位的訴求,認為「不屬於本案審理范圍」。對於該案判決結果,贏得了不少人尤其是諸多法學專家的認同。
縱觀此案,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對「正當程序」原則的遵循和強調,是贏得認同的重要原因。
北大作出撤銷決定所依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雖然並未對撤銷學位的具體程序作出明確規定,但這並不意味著北大可以不遵守最基本的「正當程序」原則。相反法院認為,撤銷博士學位的決定,會對於某的合法權益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北大在作出決定時,應當遵循正當程序原則,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充分聽取於某的陳述和申辯,保障其享有相應的權利。而依據法院查明的事實,北大並未充分聽取於某的陳述和申辯,違背了正當程序原則。
㈢ 國家權力體系的定義
「立法權就是為立法者所擁有,由特定國家機關所行使的,在國家權力體系中占據特殊地位的,旨在制定、認可和變動規范性法文件以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綜合性權力體系。」①立法權是國家權力體系中特別重要的權力,是國家權力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立法權簡而言之就是創製法律規則的權力。立法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立法權僅指權力機關制定和修改憲法、法律的活動,通常稱之為國家立法權;而廣義的立法權,既包括權力機關的立法權,也包括行政機關制定和修改法規、規章的行政立法權。
行政立法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不為人們所接受,特別是古典的憲政論者,更是對行政機關的立法予以堅決的反對和抨擊。他們從純粹古典的憲政理念出發,奉行嚴格的形式法治主義的要求,擔心行政權的恣意與擴張會造成對公民權的破壞與侵害。②他們主張「議會至上」的原則,認為國家是人民依照契約組成的,而在一個國家內部,唯一能夠代表民意的國家機構是議會,法律的正當性也正來源於此。同時他們也主張嚴格的三權分立,認為為保持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的相互制衡,必須嚴格各自職權,立法權只能由議會行使。古典憲政論的代表人物洛克在其著作中解釋了不宜由行政機關立法的理由:「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力,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於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使法律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們就與社會的其他成員具有不同的利益,違反了社會和政府的目的。」③「如果同一個機關,既是法律的執行者,又享有立法者的全部權力,它可以用它的『一般的意志』去蹂躪全國;因為它還有司法權,它可以用它的『個別的意志』去毀滅每一個公民。」④然而,行政立法的發展並不因為古典憲政論者的反對而停滯不前,行政立法發展擴張的背後存在著強大的社會推動力。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規模擴大,完全靠市場自發作用進行調節的自由資本主義日益顯示出其難以根本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弊端。這時,國家的干預便成為一種必須,國家只能加強與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對立法數量,立法技術及立法時限的要求越來越高,僅靠議會立法已顯然無法適應工業化時代的需要。這時候,議會的立法壟斷權實際上已經難以維持,行政立法的迫切需求超越了對於其合理性的爭論。正如英國行政法學家威廉。韋德所言:「問題的關鍵在於行政立法在實踐當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不在於理論上難以使其合理化。」⑤當行政機關的立法權被納入一國立法體系時,即產生了一個如何在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之間分配立法權的問題,即立法許可權的問題。所謂立法許可權,就是立法主體行使立法權的界限,「主要是指能在多大范圍內行使立法權,應在多大范圍內行使立法權,事實上在多大的范圍內行使立法權的問題。……包含兩層意思:一指立法權可以和應達到何種界限,一指立法權不能超越何種界限。」⑥合理劃分立法許可權對於一國建立完整的立法體系至關重要,如果立法許可權劃分不當,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1、可能出現重復立法,不僅浪費立法成本和資源,而且造成法律體系的混亂和矛盾。2、可能出現權力的不平衡或過度傾斜,導致某些國家機關因有職無權而虛設。3、可能出現一些立法空白領域。4、可能因立法許可權劃分混亂,而造成政治體制結構的實質上或形式上的不合理,一致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⑦我國關於各立法主體之間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長期以來都存在爭論,而人們翹首以盼的《立法法》也並沒能為這些爭論畫上句號。所以,在我國進行立法許可權范圍的研究,進一步完善立法許可權劃分,具有重要意義。
立法許可權劃分包括中央與地方的立法許可權劃分,中央權力機關與中央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以及地方權力機關與地方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本文將僅就中央權力機關與中央行政機關之間的立法許可權劃分展開比較粗淺的論述。
㈣ 我國行政法中行政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則的內容是什麼
1、內容。
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基本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項:
第一,正當性。即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在主觀上必須出於正當的動機,在客觀上必須符合正當的目的。
第二,平衡性。即行政主體在選擇作出某種行政行為時,必須注意權利與義務、個人所受損害與社會所獲利益、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之間的平衡。
第三,情理性。即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合乎情理。不能要求行政相對人承擔其無法履行或違背情理的義務。
2、范圍。行政合理性原則的適用范圍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合法行政。即行政合理性原則應在合法的行政行為上體現。換言之,在行政行為合法的前提下,應該也必須貫徹合理性原則。行政行為不具合法性,這一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原則便無從談起。更不能強調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原則而不顧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合理是指合法范圍內的合理。
2、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行政合理性原則根據其確立的特點,既適用於具體的行政行為,亦適用抽象的行政行為。因為不但特定的行政行為要合理,而且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包括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決定和命令也要合理。
3、純行政領域。行政合理性原則僅適用行政領域,即只能在合法的行政行為上體現。並且這一原則只適用行政自由裁量權范圍以內的行為。合理性原則不適用司法主體的行為。這一點應特別注意。
4、實體與程序。行政法有行政實體法與行政程序法之分,它們是行政法律制度的兩個方面。行政合理性原則既是一個行政實體法原則,而且更是行政程序法原則。
5、行政、司法審查。從法律救濟上說,自由裁量行政行為要接受行政審查和司法審查。如對造成顯失公正結果的行政濫用職權,《行訴法》第54條第(四)項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所謂顯失公正的認定,靠的是行政合理性原則。
(4)行政立法的正當性擴展閱讀:
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具體要求包括以下三方面:
1.行政行為的動因應符合行政目的。凡有悖於法律目的的行為都是不合理的行為。
2.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要有正當的動機。行政行為不得違背社會公平觀念或法律精神,不得存在法律動機以外的目的或追求。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活動時必須出於公心,平等地對待行政相對方。
3.行政行為的內容應合乎情理。即應符合事情的常規或規律。
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共同構成行政法治原則。合法性原則主要解決行政合法與非法問題,合理性原則解決行政是否適當的問題。
我國行政法學家王周戶在《行政法學》中對這一原則的論述為: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政府的行為應當符合法律的意圖或精神,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這里的「理」不是指「社會道德」「倫理」而是指法的精神,即法理,其具體內容包括:
1、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符合法律的立法目的。
2、政府的行政行為應有正當的動機。
3、政府的行政行為應考慮相關因素。
4、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符合客觀規律。
5、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符合公正法則。
總之,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行為的內容要客觀、適度、合乎理性,要求行政機關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權,不得濫用自由裁量權。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情況有三種:
1、在法律沒有規定限制條件情況下,行政機關在不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所採取的必要措施。
2、法律只規定了模糊的標准,而沒有規定明確的范圍和方式,行政機關根據實際情況和對法律的合理解釋,在不違背常規情況下所採取的具體措施。
3、根據法律明確規定的范圍、幅度和方式,由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採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合理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