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觀俗

立法觀俗

發布時間: 2025-08-08 12:42:01

⑴ 為國也,觀俗立法……事劇而功寡誰說的

商鞅說的。
見《商君書·算地第六》:「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回事本則宜。不觀時俗答,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
譯文: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通過考察民情風俗來立法,就能把國家治理好;弄清國家的根本在耕戰,就能制定出適合的國策。如果不考察時俗民風,不考慮立國根本,那麼法令制定了民眾也會混亂,政務繁忙也會功效甚微。

⑵ 聖人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什麼意思

解釋:有能力的人治理國家,考察國家歷史、民風民俗,然後制定法律法規,這樣治理起來就暢順,國家就太平。

出自《商君書·算地第六》

【秦】商鞅

原文為:故聖人之為國也,民資藏於地,而偏托危於外。資藏於地則朴,托危於外則惑。民入則朴,出則惑,故其農勉而戰戢也。民之農勉則資重,戰戢則鄰危。

資重則不可負而逃,鄰危則不歸。於無資、歸危外托,狂夫之所不為也。故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此臣之所謂過也。

譯文:

所以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讓民眾將資本寄託到土地里,而很少去託身外國危險之地。民眾將資本寄託到土地里就會淳樸,託身外國危險之地就會迷惑。民眾在國內朴實,在外國迷惑,所以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盡力而作戰積極。

民眾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資本就會增多,作戰積極鄰國就會危險。民眾資本多就不容易帶著出逃,鄰國危險就不會去投靠。沒有資本,投身外國危險之地,就是瘋子也不會這么做。

所以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觀察風俗,確立法規,就能把國家治理好。弄清國家的根本在耕戰,就能制定適當的國策。不觀察當時的風俗,不考察國家的根本,那麼國家法令就是制定了民眾也會混亂。政務繁忙而功績少,這就是我所說的過失啊。

(2)立法觀俗擴展閱讀: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

商鞅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⑶ 關於法制的名言名句和詩

以規矩為方圓則成,以尺寸量長短則得,以法教治民則安。
————《管子·形勢解》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法法》
凡國無法則眾不知所為,無度則事無機。有法不正,有度不直, 則治辟。
————《管子·版法》
號令已出又易之,禮義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遷之,刑法已 措又移之,如是則慶賞雖重,民不勸也,殺戮雖繁,民不畏也。
————《管子》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韓非子·有度》
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韓非子·詭使》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
————《韓非子·問辯》
處多事之時,用寡事之器,非智者之備矣。
————《韓非子·八說》
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私:偏愛。諱:迴避。)
————《戰國策·秦策一》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商君書》
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此謂治之於其治 也。行刑,重其重者,輕其輕者,輕者不止,則重者無從止矣,此謂治 之於其亂也。
————《商君書·說民》
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法立而 民亂,事劇而功寡。
————《商君書·算地》
有法者不用,與無法等。
————《淮南子·主術訓》
法者,非天墮,非地生,發於人間,而反以自正。
————《淮南子·主術訓》
萬事皆歸於一,網路皆準於法。
————《尹文子·大道上》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 法?
————《呂覽·察今》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葯亦萬變。病變而 葯不變,向之壽民,今之殤子矣。
————《呂覽·察今》
世不患無法,而患無必行之法。
————漢·桓寬《鹽鐵論·申韓》
公法行則軌亂絕。(軌:內亂。)
————漢·王符《潛夫論·潛嘆》
法令行則國治,治令馳則國亂。
————漢·王符《潛夫論·述赦》
治官者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
————漢·劉向《說苑·至公》
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
————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賞罰》
術以神隱為妙,法以明斷為工。
————北齊·劉晝《劉子》
國以法教為治。
————北齊·劉晝《劉子·賞罰》
刑獄不濫則人壽,賦斂省則人富,法令有常則邦寧,賞罰中則 兵強。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李嶠列傳》
法者,天下之公器,唯善持法者,親疏如一。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六》
因之乃不問其非,革之則並遺其是,前人失之東,後必西;前者 尚白,後必黑。矯枉過正不得中則一也,烏在其能濟乎!
————宋·李季可《松窗百說》
不辯親疏,不異貴賤,一致於法。
————宋·李覯《刑禁》
犯法者治之,當自貴人始;窮乏不給者救之,當自下始。
————明·宋謙《元史·布智兒列傳》
不治其致疾之源,而好服葯者未有不死者也;不能塞禍亂之 本,而好立法者未有不亡者也。
————明·方孝孺《深慮論》二
用法不可太寬,寬則人不知懼;施恩不可太過,過則人不知感。
————明·錢琦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 言之必效。
————明·張居正
令所以布信,數易則疑;法所以防奸,二三則玩。(二三:反復不 定。)
————明·張居正
情可以順而不可徇,法宜嚴而不宜猛。
————明·張居正
善製法者如匠人之用矩,不善製法者如陶人之用型。(型:模 具)
————明·庄元臣《叔苴子外篇》
立法非難,守法為難;聽諫非難,樂諫為難。
————清·張延玉等《明史·張芹列傳》
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玩:忽也,記不住。)
————張廷玉等《明史·解縉列傳》
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誣今不可以為 治,誣古不可以語學。
————清·魏源《古微堂內集》
國之存也,存於法;人之生也,生於理。
————李大釗
法律在暴力面前是沒有發言權的。
————[古羅馬]西塞羅
法律不可能對每個人都方便適用;但總的說來,如果它是有益 的,而且對大多數人有益,我們就應該滿足。
————[古羅馬]李維《羅馬史》
任何勢力都不應凌駕於法律之上。
————[古羅馬]西塞羅
人人皆受制於法律。
————比克斯塔夫
王子不在法律之上,而法律卻在王子之上。
————小普林尼
任何一個人的生活,都應當受一定法規的制約。
————[俄]列夫·托爾斯泰
法律的制定不是為了處理某些具體案件,而是為了服務於人 民。
————[英]約翰遜
無視法律的人,必然毀於法律。
————[英]拜倫《關於攻佔阿爾哈馬的一首悲歌》
誰都不應凌駕於法律之上,誰也都不應受法律的欺凌;當我們 要求人們遵守法律時,無需徵得他們的同意。
————[美]羅斯福
法律太松,守法的人就不多;法律太嚴,執法的人就不多。
————[美]富蘭克林

法治的名言

法律又是什麼?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
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
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
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與其責罵罪惡,不如伸張正義。
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治民無常,唯法為冶。

熱點內容
法院府院聯動機制 發布:2025-08-11 22:25:41 瀏覽:492
司法整風 發布:2025-08-11 22:24:07 瀏覽:337
簽字經辦人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11 22:22:59 瀏覽:183
不參加公司體檢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8-11 22:18:08 瀏覽:576
澳門關於葯品管理法規 發布:2025-08-11 22:09:22 瀏覽:654
海珠區法院地址 發布:2025-08-11 22:06:43 瀏覽:211
北京田法官 發布:2025-08-11 22:01:18 瀏覽:194
承兌匯票變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1 21:53:14 瀏覽:698
勞動法關於企業員工加班的規定的 發布:2025-08-11 21:47:15 瀏覽:993
刑法司法考試試題 發布:2025-08-11 21:38:04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