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為什麼既要借鑒
㈠ 全面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面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1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公平正義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貫主張,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法治的有力保障。
依法治國與公平正義的有機統一,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方面,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方位部署。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護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法治維護公平正義,科學立法是引領。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才能築牢人們共享人生出彩機會的堅實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以法治維護公平正義,嚴格執法是關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決好執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等問題,懲治執法腐敗現象,才能確保法律公正、有效實施,牢牢樹立起法治權威。
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以法治維護公平正義,公正司法是保障。「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無論是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還是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更好服務於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都是為了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以法治維護公平正義。「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領導幹部首先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而應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擔當起法治建設的責任。同時,也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全民積極投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偉大實踐,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證。
全面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2
我看了易中天的博客,他談到了依法治國,談了四個概念,依法治國、以法治國、以法制國。他說這四個概念不同,我同意他的觀點,不過我沒有仔細看他是如何分析的,因為易中天說過:看書的正確方法是觀其大略,不求甚解,所以,我也只是觀其大略,但我自有我的理解,想寫出來與各位朋友交流。
這四個詞所不同之處在於,治與制,依與以。
我認為:治,治療,醫治,整治;「制」乃是控制,限制,強制之意。
而「依」乃是依照,按照之意;「以」的含義是運用,使用,利用等含義。
因此,將此四個詞不同的含義參插在詞語之中就會有不同的含義產生,而且區別很大,在此想做簡單的分析。
依法治國——按照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
以法治國——運用法律來治理國家。
以法制國——運用法律來控制國家。
大家看看,是否存在很大的區別?談到這里,就涉及到一個法律來源的問題,就是法律是誰來制定的問題,法律是統治者制定的還是人民制定的,這又有區別,若是人民制定的,管理國家的工作人員只能依照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了,因為這些國家工作人員是人民授權他進行管理,治理國家的;若是統治者制定的法律,那就是法律成為統治者控制國家的工具,就談不上治理了,只是控制。
我國的法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並通過的,所以也是人民制定的法律,作為國家的工作人員,是人民授權或者委託他們對國家和社會進行管理的,所以,國家的工作人員就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依法治國。
任何駕臨於法律之上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如進京抓記者事件,好像法律就是某個領導制定的,他說抓就抓,這種駕臨於法律之上的行為,人民可以解除對他的授權和委託。
全面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3
一個國家的民主進程推進到什麼程度,就是看從高層到平民有沒有學法、知法、懂法、依法的氛圍,憲法執行的徹底不徹底,是不是受到行政權力的干預。四中全會確定了依法治國的方針非常好,我們國家終於向法制社會邁出的重要的一步。這次全會向全世界發出依法治國的宣言書,是我們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壯舉。
一、依法治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很長的時間是權大於法的歷史,是一種人為控制的法制與封建帝王權力制度相結合的管理制度。但是,隨著人類歷史的前行,這種制度的弊端逐漸的顯現出來,嚴重的阻礙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特別是在今天這樣的全球信息化、全人類都嚮往著公平、公正、民主的時代,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一套體系健全的法律(憲法),如果沒有依法、遵法的制度和理念,那將是不可想像的。而我國正恰逢其時,適時提出依法治國,是中華民族之幸事、是中華崛起之基石、是歷史發展之必然。
二、依法治國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成功。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的變法。商鞅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並取得了成功,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造就了一個秦帝國的誕生。而後的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都沒有成功,其原因主要是觸動了當時上層官僚的利益,不僅沒有推動社會發展,而且造成了社會的混亂甚至倒退。而我們黨是代表著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在中國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是我們國家唯一的有著強大執政能力的執政黨,因此,依法治國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成功。
三、依法治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們國家建國不過幾十年的時間,要想實現體系完備的依法治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四中全會能夠響亮地提出來,表明我們國家已經向法制國家邁出了一大步。因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要不斷的學習,不斷提升政治思想覺悟,要用科學的思維來理解現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不要當憤青,不要輕信他國的不良言論,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不必要的的麻煩。
四、依法治國要求每一個公民要學法、知法、懂法、依法。
依法治國首先得知道什麼是法?法有什麼作用?如何使用法。因此我們每個公民都必須把學法作為必修課程、知法作為權利義務、守法提上品德層面、用法成為維權利器、護法成為基本職責。不要去觸碰法律的底線,都要站在國家憲法的框架下,利用法律來保護自身的權利,不要輕易用私權來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依法治國順利推進。
全面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4
10月20日,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此次中央全會將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新華社發文《邁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新境界》,稱此次中央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實踐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必將推動依法治國邁向新的更高境界。
中國一直堅持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秩序優先、制度保障、法律指引作為三駕馬車,共同拉動中國向前發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其目的在於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語境,讓人民在公平正義中更加期待公平正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科學立法是前提。依法治國不是口號,僅僅止於鼓而呼,它是人民權益實實在在的保護神。因此,法律的「模樣」應該符合老百姓的想像,決不能「中看不中用」。科學立法,就意味著,對立法項目開展立法前論證,下基層,聽民意,延長立法鏈條,讓走出「閨房」的法律法規更加被群眾所熟悉。亞里士多德言「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只有科學立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才有章可循。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嚴格執法是手段。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不能得到有效執行,再好的法律也會是一紙空文。執法者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每一個執法者都身肩使命。執政者如何執法,浸潤在最貼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最直接的行動傳遞著法治建設的脈動。因此,在執法過程中,必須要有清晰的執法依據和充分的信息公開,有了這兩樣法寶,群眾才有辦法凡事都問個「是否合法」,嚴格執法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公正司法是核心。建立公正司法,就是要彰顯文明,懲處邪惡,不讓誠信者吃虧,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根談公平時曾經說到「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司法就是水源,如果司法不公,那麼整個國家的法治建設也將成為無源之水,必將乾涸。在人的主體性伴隨信息爆炸不斷覺醒的時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民守法是目的。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即「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依法治國的最大語境不是國家,而是人民,只有人民自覺地守法,敬畏法律,依法治國才能真正實現。在契約社會,規則必不可少,在人權面前,法律必不可缺。
17年,法治中國路蹣跚前行,從1997年,依法治國首次進入中國國家決策到今天中央全會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在歷史上,人民對法治的期待從未如此熱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沿著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實現路徑。在這一漫長而坎坷的路途中,貴在樹立法治理念,貴在追求法治精神,當人們對法治形成一種信仰,那麼法治也必將沁入人心!讓我們以此中央全會為起點,期待法治中國更光明的未來!
全面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5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五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標志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國家,是以市場經濟的相當發展為經濟基礎、以民主政治的相當完善為政治基礎、以發達的權利義務觀為核心的精神文明為思想文化基礎的。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在資本主義社會才開始實行,但是,正如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樣,資本主義也不可能有徹底的法治。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逐步發展與成熟,以科學的權力義務觀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逐步發展,全面確立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針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的成功經驗,反映全國人民的意願,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並從憲法的高度確立了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理念,這標志著黨和國家治國方略的根本性轉變。
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
作為基層司法人員,我們要切實做到從自身做起,模範地遵守國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全面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6
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權利在內的各種權利都由憲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確認和保護;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權利也必須通過法律規定的程序規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
社會穩定、秩序井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沒有穩定和秩序,人們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和睦共處。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既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需要採取多種措施進行調整解決。在眾多的社會調整措施中,法律調整最為重要。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硬性」的社會功能和規范功能。要維護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國理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黨的十五大報告對依法治國的含義做了界定:「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其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准,樹立法高於人、法大於權的觀念。
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會都必須樹立有效的'權威,沒有權威就沒有秩序。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形態,決定了一個社會中不同的權威。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質屬性決定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法律具有規范相和確定性,非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廢止。這種法律所獨有的確定性,使人們根據法律的規定可以清楚地預見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時間內,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任何個人或者組織違反法律,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些特徵,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具有崇高的權威性。
全面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7
依法治國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我黨執政的理念方針。對此,全國人民都熱烈擁護,是一項得民心的工程。依法治國的理念很早就有,但是在落實依法治國的道路上,卻有著重重阻礙,這次中央下大氣力,決定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以依法治國來推動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進步,必將會產生深遠巨大的影響。
多年來,我們逐步建起了一個比較健全的法律體系,為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良好的秩序。但是也存在著黨政干涉法律、規章大於法律、徇私枉法等情形,這嚴重損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讓群眾對法律的信任有所喪失,對法律的權威有所質疑,對政府的亂作為無可奈何,這對我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能力都是極大的破壞。
如今,黨提出了依法治國,就是要以憲法為基礎,任何黨派、各級政府都要在法律框架下開展活動,再也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機構。一批冤假錯案得到了平反,一些涉法行為變的更加嚴謹,各項法律程序得到執行,干涉法律的事項必須記錄在案,種種行為和改革,讓中國政治更加清明,社會更加和諧,在國際舞台上更有影響力。
依法治國重在執行,配套各項制度。國務院提出的權利清單就是很好的遵循法律的行為。法無規定的不允許作為,一個開放的自由的世界必將會帶來各種生產力的大迸發,目前的股市也真實了這一點,雖然實體經濟還有困難還亟需轉型,但是一個法治的環境,必定是一個公平、自由的環境,必會帶了經濟的騰飛。
依法治國也重在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群眾信服法律,就要把凌駕法律之上的人都關進籠子。中華民族的偉大時期,無不是伴隨著公平的法律環境,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時代就是封建社會王朝繁榮強大的時代。現代社會也是一樣,當我們真正的實現了法律公平,中華民族必將屹立世界之巔。
全面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8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黨的十八提出以後,儼然已成為我國新形勢下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真言。每個國家都崇尚法治,都期待形成全面系統的法制國家。從古至今,各個朝代關於規范性的法律條文都是以當時的具體形勢而提出並成文。立法為執法,為政府的行政行為或是人民群眾的權益利益做保障,出不得差錯,更少不得關注度。
立法的科學化是防止不切合發展實際從而造成法制產生的執行標准,怎麼樣的立法程序是科學的,形成的法律法規是契合發展需要的?反腐力度的逐漸加強,對法律執行的要求就更加嚴格,對於反腐倡廉及黨內法規中制度的建設更提出了新層次的要求,必須要確保對反腐行為的預防和控制力度。
執法的嚴格性更是對法律實施過程最大的保障。任何法令的形成都必須要扎實可行的予以實施,並且確保執法的過程無偏差,不給群眾造成生活和生產上的難題,這是其一;執法過程必須要公正嚴格,秉持公正,不凸顯個人主義和官僚主義,這是其二。
司法的公正性是每一個涉及司法案件的人民迫切需求的,這需要司法機關必須要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最基本的行動准則,將犯罪治理法律化,公正化,容不得一絲錯漏。要禁止司法行為中出現權錢交易現象,這一現象的產生無疑是給我國法制的執行平添敗筆,更影響群眾的滿意度和認可度。
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其首要的行為准則當是知法懂法守法,以法律約束行為,以法律認知行為,以法律辨別是非。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少不了全民的參與,需要全民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重要性,提高社會和諧健康水平。
㈡ 汲取什麼精華,借鑒國外法治
全面推進依法嘩首治國,帆蘆孫應當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態鏈的內涵: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共產黨行動指南、共青團核心價值、實體經濟基礎指導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科學發展、文化經濟、持續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成的核心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以其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為特徵構成的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消除中國在發展社會主義時遇到的困惑,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要求和價值目標,是黨開辟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行動指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障,又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㈢ 依法治國為什麼即要借鑒人類優秀文明,又不照搬別國模式
①真理是標志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不同國家在實踐中獲得的 有關法治建設的正確認識都是真理,都對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可以為另一國所借鑒。
②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都有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任何一種模式都是基 於一定的國情建立起來的的,而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國情,因此我們不能照搬別國模式。
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在依法治國的實踐中,我們不能囿於既有認識,而應該不斷發現 新規律,獲得新認識以此推動依法治國實踐的深入發展。
㈣ 為什麼要建設法治政府政治知識點
政治知識點:依法治國
1、依法治國
(1)含義: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管理國家事務。
(2)意義:①依法治國是黨和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③依法治國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
④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保證,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3)核心和主體、依據:①核心是依憲治國。憲法是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
②主體是人民。
③依據是憲法和法律。
2、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指立法)依法治國的前提。
(2)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
(3)執法必嚴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嚴肅執法、嚴格執法,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4)違法必究要求對一切違法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
3、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2)政府能否自覺依法行政,嚴格依法辦事,直接影響到憲法和法律的尊嚴、權威;
(3)直接關繫到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能否順利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能否實現。
4、我國在實施依法治國中存在的問題
(1)法制不健全;(2)行政執法效力有待提高;(3)司法公正有待提高;(4)公民的法律意識有待增強。
5、如何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1)國家:①要堅持依法行政,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政府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辦事。政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②要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③實施依法治國,要完善執法監督'機制,發揮群眾監督作用;
(2)公民:①要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遵守和維護法律。
②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養成依法辦事的觀念和習慣。
③掌握法律武器,同違反法律和破壞社會主義法制的行為作斗爭。
④要自覺學法、守法、用法、護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依法規范自身行為。
政治依法治國相關習題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背景材料】
2014年10月20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進行。全會聽取和審議了受中心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陳述,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議》。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全會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全黨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審時度勢、居安思危,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改革發展的戰略定力,又要敏銳把握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以釘釘子精神,繼續做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工作,繼續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特別是幫扶困難群眾工作,繼續做好作風整改工作,繼續做好從嚴治黨工作,繼續做好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工作,為明年開局打好基礎。
【跟蹤試題】
黨的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據此回答1—3題:
1.黨的以來,懲治腐敗一直保持高壓態勢。先後有多位副部級以上高官被查處。腐敗高官被依法查處
①體現了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推動了公平正義,體現了人民民主的廣泛性 ③表明任何公民的一切權益都受到法律保護
④表明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作為政府部門,要「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治理洪水的人使洪水暢通,管理百姓的人讓百姓表達自己的想法。政府這樣做的依據是
A.擴大公民的政治權利是民主國家的本質要求
B.公民具有表達和宣傳自己思想見解的自由
C.公民的言論自由是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基礎
D.民主監督應該成為防治腐敗的根本途徑
3.上述材料體現了
A.我國的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 B.我國的人民民主有物質的保障
C.我國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實性 D.我國的人民民主有法律的保障
全會決定提出,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據此回答4—5題:
4.建設法治政府必須
A.轉變政府職能,把所有的事情管好 B.依法執政,形成依法辦事的習慣
C.加強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 D.加強隊伍建設,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5.建設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在行使權力時,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利和責任的統一。這是因為
A.政府的權力來自於人民 B.侵犯了公民的權利必須依法賠償
C.對人民負責,才能科學民主決策 D.政府必須依法履行職責
6.下列有利於建設法治政府的是
A.政府要依法行政,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B.轉變黨的社會管理職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C.加強政府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
D.提高黨的科學立法水平.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據此回答7—9題:
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
A.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保證其領導核心地位
C.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D.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8..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體現了黨的
A.依法執政 B.民主執政 C.科學執政 D.依法行政
9.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這是因為
①社會主義法治能保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②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都需要通過依法執政來體現 ③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需要以依法執政為保障來實現
④依法執政有利於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這表明
A.構建人為事物的聯系要遵循客觀規律
B.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多樣的和無條件的
C.聯系構成運動,引起事物變化和發展
D.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立法工作也永無止境,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任務依然很重。據此回答11—12題:
11.上述觀點的哲學依據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觀性,要勇於揭露矛盾、積極解決矛盾 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規定的
④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過程啟示我們
A.要把握適度原則,坐等時機 B.要准備走曲折的道路
C.辦事情應抓住時機,促成飛躍 D.應抓住時機不斷促成矛盾雙方的轉化
13.《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結合材料,運用哲學有關原理,談談你對上述依法治國要求的理解。
政治依法治國相關習題參考答案
1.D 2.B 3.D 4.D 5.A 6.A 7.C 8.A 9.D 10.C 11.C 12.B
13.(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應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3)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這就決定了我們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認識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因此,要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4)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不斷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
㈤ 結合材料二,運用認識論的有關知識,說明依法治國為什麼既要
第一,這是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發展進步與人民法律意識提高需要較長時間; 第二,國家法律體制健全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社會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隨社會發展不斷變化,法律法規需根據社會發展情況及時制定、修訂和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 第三,以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因從封建設社會體制快速進入社會主義體制,資本主義階段時間較短,人民法律意識和認識還達不到西方國家人民的程度,需要在現有的體制下,堅持執行民主集中制管理與法制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但這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民對法制意識的提高而逐漸改變. 綜上,個人認為,目前教育的主題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全民法律意識提升才是工作關鍵. 依法治國的要求有以下內容: 1、立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 2、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 3、司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4、公民要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因為在材料中只涉及全國人大、國務院、公民,所以就從這三個角度去分析就是了.答案如下: 1、立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全國人大公布《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全文,並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說明全國人大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 2、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2011年4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說明國務院做到了依法行政. 3、公民要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針對《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廣泛提出意見和建議,說明公民的法律意識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