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依法治國
❶ 以史為鑒,「商鞅變法」能給依法治國帶來哪些啟示
「商鞅變法」給抄依法治國帶襲來的啟示:
要樹立法律至上權威,確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公平正義,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開展法律宣傳,促使現代法制觀念深入人心;注重製度創新,同時保障新制度法制化;堅持法德相濟,促使法治與德治有機統一。
(1)商鞅依法治國擴展閱讀:
商鞅變法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1、進步性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局限性
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在一定程度上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
❷ 商鞅的治國主張是什麼
第一,「教民耕戰」的基本國策。商鞅說:「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只有農民由於朴實可信,安土重遷,故而最便於聽從朝廷的驅使,平日在家務農,戰時應徵人伍。他們既是糧襪、戰馬和運輸工具的可靠供應者,又是兵力持續補充的重要來源,從而,以農養戰,平戰結合,「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
第二,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商鞅對於如何管理國家這個問題,堅持不法古,不循禮,反對以「仁義」說教的儒家思想。他說,惟有「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弱民》)這樣,才能達到「以刑去刑」,「以戰去戰」(《畫策》),因此,非以「法治」無以治國平天下。
第三,論功封爵的吏治准則。廢除世卿世祿舊制,除了從事農戰以外,不得授予官爵。「是故不以農戰,則無官爵。」(《農戰》)商鞅明令獎勵耕織,獎勵軍功,規定「粟爵粟任」。「武爵武任」(《去強》),即允許人們納粟換爵,按軍功大小授予二十級的不同爵位。此項改革,是與當時普遍推行的縣制結合在一起進行的,旨在加強中央集權。
第四,綜合治理的管理手段。為了強化國家統治,商鞅善於運用行政、法律、稅收、價格等多重管理手段。為了控制商業人口,運用行政、法律手段做出了一些相應規定:根據商人家庭的人口,攤派搖役。他們的一切大小奴僕,均須在官府中注冊登記,由官府輪番安排,承擔搖役;通過管制糧食貿易,不讓商人買賣糧食,他們無利可圖,就會想著要棄商務農。為了促使農民安心從事農業生產,他還運用稅收、價格等經濟手段進行調控管理:諸如根據單位面積的實際糧食產量,按畝納稅,國家對任何人一視同仁,以示負擔公平;通過提高糧食價格,鼓勵務農;統一度量衡制,為國家賦稅徵收提供基礎。
❸ 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什麼
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基礎,具體表現為推行法制、獎勵軍功和建立郡縣制。
推行法制:商鞅變法強調依法治國,通過制定明確的法律條文來規范社會行為,增強了國家的法制意識和法治水平。這一做法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借鑒,成為封建社會法制建設的重要基礎。
獎勵軍功:商鞅變法實行軍功爵制,按照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賞賜,打破了貴族世襲特權,激發了士兵的作戰積極性,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實力。這一制度對後世軍事制度和人才選拔產生了深遠影響。
建立郡縣制:商鞅變法廢除了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這一制度變革對後世行政區劃和行政管理體制產生了重要影響,為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