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區別
1. 經濟法的外延是什麼
經濟法的外延,即經濟法所涵蓋的范圍和邊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市場主體法
經濟法首先涵蓋了市場主體法,這主要包括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這些法律主要規范市場主體的設立、變更、終止以及內部組織機構、權利義務關系等,為市場主體的合法、有序運營提供法律保障。
二、市場運行法
其次,經濟法的外延還包括市場運行法,如合同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等。這些法律主要調整市場主體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的行為,確保市場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公開,維護市場秩序的穩定。
三、宏觀調控法
宏觀調控法是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財政法、稅法、金融法、產業政策法等。這些法律通過調整國家與國民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四、社會保障法
此外,經濟法還涵蓋了社會保障法,如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社會救助法等。這些法律主要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良性循環。
五、涉外經濟法
最後,涉外經濟法也是經濟法外延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對外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稅法等。這些法律主要調整國家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經濟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促進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綜上所述,經濟法的外延廣泛,涵蓋了市場主體法、市場運行法、宏觀調控法、社會保障法以及涉外經濟法等多個方面,為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2. 七大獨立的法律部門
七大獨立的法律部門包括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和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憲法及憲法相關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了國家的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確立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其他法律部門提供了立法基礎和指導原則。
民法和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民法主要關注個人和法人之間的權益保護,如物權、債權、人格權等。而商法則專注於商業活動的規范和調整,如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等。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因行政管理活動而產生的法律關系。它包括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和行政復議法等,旨在保障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效率性。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它主要包括計劃法、財政法、金融法、稅法、市場競爭法等,旨在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
社會法則是調整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它包括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社會福利法等,旨在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和諧。
刑法是規定犯罪和給予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根據自己的利益,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給予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等,旨在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利益和維護社會秩序。
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則是規定訴訟活動和非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以及仲裁法、調解法等非訴訟程序法,旨在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確保司法公正和效率。
這七大法律部門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法律體系,為社會的正常運轉和人民的安居樂業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3. 我國法律部門有哪些
我國法律部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一、憲法及憲法相關法部門
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其他法律部門都是基於憲法的精神和原則展開。憲法相關法包括國家機構組織法、選舉法和國籍法等。
二、行政法部門
行政法是規范行政機關行為,保障公民權益的法律部門。它涉及行政組織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等,確保政府權力在法治框架內運行。
三、刑法部門
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用於保護社會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它規定了哪些行為構成犯罪,以及如何處罰。
四、民法部門
民法是調整公民之間社會關系,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法律部門。它涵蓋了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與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五、商法部門
商法是調整商事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部門,如公司法、保險法、證券法等,主要關注商事主體的經濟活動及其規范。
六、經濟法部門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法律部門,包括財政法、金融法、自然資源法等,旨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經濟秩序。
七、社會法部門
社會法涉及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如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旨在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
八、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部門
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是規定解決爭議和糾紛的程序性法律,包括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以及仲裁法等。
以上是我國主要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部門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為公民和社會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據。
4. 我國法律分幾大類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
(一)憲法
憲法部門在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處於中心的、佔主導的地位。現行的憲法部門有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1988年、1993年和1999年三次修憲通過的17條修正案。第二層面主要有包括以下憲法性的法律文件和規范:1、國家機關組織法;2、選舉法和代表法;3、國籍法;4、特別行政區基本法;5、民族區域自治法;6、公民基本權利法;7、法官法、檢察官法;8、立法法和授權法;9、其他附屬法律和規范性法律文件等。第三層面是有關憲法的解釋。
(二)行政法
行政法是指有關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具體包括由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一般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的法律、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行政法部門不像憲法、民法、刑法一樣有一部法典,而是由許多單行的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構成。這是由行政管理活動的多樣性、復雜性及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廣泛性決定的。
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或稱行政法總則)和特別行政法(或稱行政法分則)兩部分。
一般行政法,是指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規范和調整國家行政機關的組織、任務、職權范圍和活動方式,國家管理活動的任務、原則、方式和方法,國家行政管理人員的地位、相互關系、職權和職責,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在行政關系中的地位、權利和義務等,如行政組織法、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程序法等。
特別行政法,是指對特別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規范和調整各個行政職能部門的行政關系,其中包括公安行政法、體育行政法、教育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衛生行政法、交通行政法、基建行政法、海關行政法和科技行政法等等。
(三)民法和婚姻家庭法
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財產關系的內容很廣,民法主要是調整商品經濟關系,包括財產所有權關系、商品流通關系、遺產繼承關系、知識產權關系等等,它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即橫向的經濟關系。其他經濟關系,如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國家同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內部的管理等縱向的經濟關系,主要由經濟法或行政法調整。民法還調整屬於民事范圍的人身關系,如婚姻關系、名譽權、肖像權、生命健康權、法人的名稱權等。
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較為完整的民法典,現階段民法主要是《民法通則》以及大量單行的民事法律組成。《民法通則》於1986年頒布,包括了民事法律、法規共同適用的原則和規定,如民法的基本原則、公民和法人、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民事權利、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等方面的規定。單行的民事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
(四)商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法律關系和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同民法、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它調整的是商事關系或者商事行為,即企業組織和商業活動。不屬於商業行為的,不予調整。
屬於商法部門的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1、公司法;2、票據法;3、保險法;4、擔保法;5、期貨交易法;6、海商法;7、破產法;8、貿易法等。
(五)經濟法
經濟法是調整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所調整的是經濟領域中的縱向關系。
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和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泛指的經濟法是不同的。泛指的經濟法,包括一切有關經濟內容的經濟立法和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而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則主要是指那些國家在調整國民經濟管理活動中和各種經濟組織之間的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經濟法和民法、商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之間有既往極為密切的聯系,由於其調整對象都是經濟關系,故有關的法律規范之間有所交叉,如經濟合同法,既可以適用於經濟合同,又可以適用於民事合同。
該法律部門沒有一部軸心的法典,由大量的單行的經濟法組合而成。主要有:
1、關於預演算法、計劃法、基本建設法、財政法、稅法、銀行法、投資法、信貸法、外匯管理法等方面的法律規范;
2、有關各類企業管理的法律規范,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全民所有制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城鄉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各種外資企業等;
3、有關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規范,如物價管理法、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4、有關外經、外貿、商檢、海關等涉外經濟管理的法律規范;
5、有關電力、交通(包括公路交通、鐵路交通、航運、民航)、郵電、城市建設、農業、水利發展方面的基本法。
(六)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勞動法是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由勞動關系產生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包括有:勞動合同的訂立與解除、集體勞動合同的簽訂與執行、法定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制度,勞動報酬、工資制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勞動保護與勞動安全衛生的規定,勞動保障和生活福利,勞動紀律與獎懲制度,職工培訓、工會和職工自主管理,勞動爭議的處理,勞動法的監督與檢查制度,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訴訟制度,等等。
該部門主要的法律規范就是1994年的《勞動法》,以及一些單行的勞動法規范。
社會保障法是指調整關於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1997年),《國有企業職工待業保險規定》(1993年)《保險公司章程》(1982年)等。
(七)軍事法
軍事法是指調整國防建設和軍事方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該法律部門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組成該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有以下三個層次:
1、由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兵役法、徵兵工作條例、現役軍官服役條例、現役士兵服役條例、預備役軍官法、軍官軍銜條例、文職幹部暫行條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2、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制定的軍事法規;
3、由中央軍委各總部、國防科工委等單獨制定或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的軍事規章。即軍事法律、軍事法規、軍事規章。涉及軍事方面的法律主要有:國防法、兵役法等。像《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既可以屬於軍事法律部門,又屬於刑法部門。
(八)環境法
環境法是指調整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和自然資源、污染防治和其他公害方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該法律部門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兩大類。自然資源法主要是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目前,我國有關自然資源方面的法律規范主要有: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水法、水土保護法、土地管理法、節約能源管理條例等等。環境保護法主要是指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規范主要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九)刑法
刑法是指有關犯罪與刑罰方面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法律部門。採用的調整方法是最為嚴厲的制裁方式即刑罰的方法。該部門是以調整方法作為劃分法律部門的依據的。在我國,凡是以刑罰的方法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都屬於刑法部門。該部門最主要的法律規范是1997年通過的《刑法》,還包括一些散見於經濟法規、行政法規中關於追究刑事法律責任的規定等。
(十)訴訟程序法
訴訟程序法是指調整訴訟活動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訴訟法律部門還有第二層次的部門法。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律師法、公證法、調解法、仲裁法、監獄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