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華夏道儒法學

華夏道儒法學

發布時間: 2025-08-15 10:42:07

『壹』 儒,法,道,墨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1、儒家政治學說以「禮治」和「德治」為主要內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張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養性來實行統治,反對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強調「法」「術」「勢」為核心的政治觀,主張以明令顯法和統治術來駕奴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學說以「法自然」為思想核心,在統治手法上強調「無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學說以「兼愛」「非政」為中心,主張以緩和社會矛盾來維持統治.

諸子百家簡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貳』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的創始人分別是誰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提出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法是通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實現的。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法家先賢在法律界及法理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而聞名,並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相當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法家大智慧/中國經典文化書系》在線購買-《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商鞅和韓非在政治制度上主張郡縣制。在統治思想上,法家主張以法制治國。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三大哲學體系,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兼之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勾結政策,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近年來經過很多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學說出現復甦,並因其進步性而呈現出燎原之勢。

儒家學說,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種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為宗師,所以又有稱為孔子學說,對中國以及遠東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范和准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自漢代以來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但是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學說包括:五倫 十義 四維 八德 。

儒家經典形成於孔子時代,但是不同時代對儒家經典的解讀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帝國被民國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沖擊,不過在歷經多種沖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鏟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早已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儒家尊奉儒學,深諳易道。
儒家「知天文、識旱澇」( 章太炎語),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也是封建的根本。
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於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製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著有《莊子》,被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的作品,外篇是學生門人的作品,雜篇則是偽作。亦有不同說法,但《讓王》、《說劍》等則被認為必定不是莊子及門人的作品。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是東晉張湛所輯 ,一般認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 並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 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 並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註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有無之別,不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註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而將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 ,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 是一種從高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 認為宇宙萬物都生於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 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先秦還有其他代表人物以及以後也出現了大量的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之後的楊朱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楊朱本人及其思想在歷史上多被曲解了。《列子·楊朱》篇有「楊朱曰:「古人之,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呂思勉先生在評價楊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時指出:「夫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時之亂;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楊子為我說如此,以哲學論,亦可謂甚深微妙;或以自私自利目之,則淺之乎測楊子矣。」
有學者認為,道家起源應為遠古的隱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廟之守,總之,道家的起源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當先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但是在社會政治的實際影響力上,老子之學要到漢初黃老之治的實施後才正式被試驗著,因為在迭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於發現爭強斗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於是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遂被重視。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然後也再度敗壞,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注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並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庄學的注釋工作。魏晉之後,道家思想並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而同一時期的佛學傳播,亦曾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是以道家「無」的智慧原理來表達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
道家哲學主要經過了老子原始老家、稷下學宮黃老學派、莊子學派、秦漢黃老道家、魏晉玄學新道家等發展時期。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將苑>、<百戰奇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中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
兵家
孫武,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孫武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為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孫臏,齊國阿鄄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叄』 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縱橫家、有哪些著作及作者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三、兵家。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 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 作品:《韓非子》 五、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 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肆』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中國儒家倫理學說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先秦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形成時期,孔子的倫理學說的提出,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初步建立的標志。孔子倫理學說的內容極其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兩點:一是以「仁」為基本范疇的倫理思想體系,二是以「孝」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孔子對「仁」的本質含義解釋是「愛人」[①],並把「仁」與「孝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②]「愛人」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原始社會氏族血親之愛自然感情的遺留,孔子把血親之愛延伸到一切社會群體,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③]把「愛人」擴大為社會人際關系遵行的普遍原則。孔子對儒家倫理學說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中國封建道德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組成的規范體系,「三綱」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忠君」、「孝親」思想,「五常」中的「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意識及其規范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之後,經過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闡發,形成了一套內容博大精深的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和道德規范。有關這方面著述甚多,可謂汗牛充棟。

秦漢是儒家倫理學說走上政治化、社會化的時期。漢代中葉以前,這一學說就對封建法制不同程度地產生過影響。自董仲舒對儒家學說進行加工改造建立新的儒家體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包括「德主刑輔」思想在內的儒家學說成為歷代治國的指導思想。

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要點是:(1)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三綱」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這三種關系中,君、父、夫處於主導地位,臣、子、妻分別處於從屬地位。「三綱」是封建道德的綱領。(2)仁、義、禮、智、信等「五常」,是封建道德的准則。「仁」是指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出發點,「義」是指對不同的人所賦的不同義務,「禮」是指行為方式是否符合社會規范,「智」是指道德意識,「信」是指道德實踐。在「五常」中,「仁」被稱為「五常」之首[④],「仁」和「義」合稱為「仁義」,是「五常」的核心。(3)基於「三綱」的要求,「忠君」、「孝親」和「貞節」是封建道德的主要規范。「忠君」居於封建道德規范之首,要求全體臣民對君主絕對服從和效忠,《宗經》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於忠。」「孝親」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經》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意思是「孝親」是效忠的基礎。「貞節」是專門為婦女制定的道德規范,反映了家族主義觀念和輕視婦女的思想意識。(4)基於「五常」的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要貫徹「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夫良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些各有其情、互負義務的精神。(5)從仁義道德的要求出發,君主要施行「仁政,官吏要克己奉公」、「愛民如子」,人與人要講信修睦,扶弱抑暴,奉行恕道。

熱點內容
治安條立法 發布:2025-08-15 11:58:06 瀏覽:601
西安法律咨詢網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580
刑法教授羅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801
行測行政法題 發布:2025-08-15 11:48:39 瀏覽:914
勞動法不按時間發工資 發布:2025-08-15 11:47:17 瀏覽:689
新城區法院地址 發布:2025-08-15 11:46:33 瀏覽:307
公司駐外地辦事處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1:44:26 瀏覽:705
盤錦興隆台法院 發布:2025-08-15 11:34:34 瀏覽:132
環保法刑法 發布:2025-08-15 11:33:43 瀏覽:604
電大刑法學解釋犯罪 發布:2025-08-15 11:33:34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