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包括哪三大部分
❶ 合同法中的三大抗辯權是什麼
合同法中三大抗辯權包括同時履行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指出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時,一方有權在對方未履行前拒絕履行。一方如發現對方履行不符合約定,也有權拒絕相應履行。先履行抗辯權則涉及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時,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而先履行方履行不符合約定時,後方也有權拒絕相應履行。不安抗辯權分為兩個階段:中止履行和解除合同。中止履行階段,債務人一方有確鑿證據證明對方存在嚴重惡化經營狀態、轉移財產、喪失商業信用等風險時,可中止履行。中止後,對方未在合理期限內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擔保時,中止方有權解除合同。抗辯權的行使需符合特定條件,且有期限限制,無確切證據或在對方提供擔保後仍不恢復履行的,行使抗辯權者應承擔違約責任。合同履行過程中,當事人享有三種抗辯權,這些權利的設定有助於保護當事人利益,減少違約風險。
❷ 我國合同法是什麼時候頒布實施的
1999年3月15日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回,這是答我國
第一部統一的合同法,這部法律的頒布和施行是我國經濟、法律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❸ 合同法的起源是什麼
大約在12世紀,西歐見證了羅馬法的復興,這一過程持續到了18至19世紀。在此背景下,1804年法國制定了資產階級第一部民法典——《法國民法典》,其中詳細規定了調整商品關系的合同法律制度,標志著大陸法國家近代合同法的正式誕生。隨後,1900年德國頒布了《德國民法典》,在合同法律制度方面對《法國民法典》進行了某些調整,成為大陸法國家近代合同法的又一里程碑。從《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關於合同的規定及歷史發展來看,近代合同法主要基於以下基本原則構建:合同自由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交易原則。
首先,合同自由原則包含三層含義:當事人地位平等、當事人意思自願和當事人行為自由。在《人權宣言》宣布人人平等成為資產階級憲法性原則後,合同法上的合同自由主要針對當事人意思自願和行為自由。《法國民法典》第1101條規定:「契約是一種合意,以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承擔給付、作為和不作為的債務」,而《德國民法典》第154條規定:「必須全部事項取得合意,契約方始成立的,如果當事人雙方對契約中所有各點意思未全部趨於一致,在發生疑問時,應認為契升段鋒約未成立」,這些規定體現了當事人的意思自願和行為自由,為合同自由原則奠定了基礎。
其次,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法律術語,其源於古羅馬,並被保留在近代民法中。《法國民法典》第113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前項契約應以善意履行之」,而《德國民法典》第157條規定:「對合同的解釋、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並考慮交易上的習慣」,其他大陸法國家也有類似規定。
最後,公平原則。由於當事人在信息佔有、資金等方面的不對等,如果機械地要求平等自願,則交易可能難以完成或成本過高。因此,實際中對於平等自願並非絕對要求,同時強調合同公平作為補充。格式合同便是這一原則的典型例證,其通常受到嚴格審查與解釋。如德國規定,凡共同條件不能按照誠意原則妥善安排雙方當事人利益的。
幾乎在大陸法國家形成近代合同法的同一時期,英美法國家通過法院判例和制定法也奠定了近代合同法的基礎,其基本原則與大陸法國家相似。
在英美國家,合同自由原則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當時正值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上自由競爭理論占據主導,法律上梅因的《古代法》揭示了從身份到契約的發展趨勢,合同自由主義因此得到空前強化。英國法官喬治·傑塞爾伯爵在Printing and Numerical Registering CO. V. Sampson一案中強調:「如果有一件事比公共秩序所要求的事更重要,那就是成年人和神志清醒的人應擁有訂立合同的最充分的自由權利。」在美國,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將公民自由作為法律保護的重要內容。
英美法中的誠信原則認為誠信即是誠實、公平地對待合同當事人的方式。在英國,衡平法早期主要處理涉及欺詐的合同案件,在這些案件中誠實信用原則已經確立。美國在《統一商法典》中以制定法方式明確確認了誠實信用原則。當然,具體個案中誠信原則的理解存在分歧。
公平原則在衡平法中已有體現,如獲利不公制度。在格式合同方面,美國法律授權法官拒絕執行其認為「不公正」的合同。
合同自由、誠信、公平是合同法的三大基本原則,這一點無可爭議。然而,這些原則的定義抽象,適用范圍和內部關系需要進一步闡釋,它們為何成為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也有待解答。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對這些問題的洞察。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有何歷史意義
《合同法》對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市場交易行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並稱為三大框架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於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法的頒布實施在中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該法立法背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期,其立法精神和舊體制下的經濟合同有明顯的變化.
一.合同法的基本目標是節約交易成本
合同法作為維持市場交易的最基本制度,被譽為市場經濟的憲章。作為基本制度,它從來是制度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起點。諾斯認為制度是一種博弈的規則,制度的變遷就是游戲規則的變遷;諾斯利用產權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得出的重要觀點之一是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來源於對交易成本的節約。
二.對產權的清晰界定,是新合同法據以立法的基礎。
應該說沒有對產權的界定,交易就無法談起,沒有交易實際上市場也就不復存在。過去的三大合同法雖然也在名稱上稱為合同法,但其內容中最大的缺陷或其存在的理論前提的最大缺陷是當事人產權未被明確界定。在舊經濟合同法中,規定了合同當事人按照國家指令性計劃訂立合同,而所謂合同當事人是沒有被明晰產權的企業。企業是國營企業,是政府的下屬單位。在計劃體制下存在「政府替代企業」的現象。
三、「上級機關」的退位,是從「政府替代市場」到「企業、市場相互替代」的回歸。
經濟學家們在研究市場,研究企業的過程中發現企業,實質上是市場的替代品,而且市場與企業又有相互替代作用。市場、企業的替代的均衡點應為企業收益的最大值。減少無效交易成本,增強交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