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襲明
1. 《道德經》中老子自創的那些名詞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定義的一些名詞概念,比如,以「是謂」打頭的名詞,覺得很有意思,今天先簡單梳理一下,襲明,微名,襲常,玄同,玄德,配天
1、「襲明」,來自第27章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 襲明 。
2、「微名」,第36章
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 微明 ,柔弱勝剛強。
3、「襲常」,第52章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 襲常 。
4、「玄同」,第56章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 玄同 。
5、「玄德」,第65章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 玄德 。
6、「配天」,第68章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 配天 ,古之極也。
時間已晚,改天再補以解析。
2. 《道德經》|明悟「襲明」之道,人生最苦難時,隱藏著涅槃的力量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善於行動的人,不會留下痕跡。
善於說話的人,不會在言語上留下破綻。
善於計數的人,不用籌碼也能計算。
善於關門的人,沒有門閂別人也無法打開。
善於捆縛的人,不用繩結別人也無法解開。
所以有道的人經常善於做到人盡其才,因而他眼裡絕不會有無用的人;經常善於做到物盡其用,在他眼裡絕不會有無用之物。
這叫作隱而不露的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導,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鑒作用,即使自以為絕頂聰明,其實也是大糊塗。這實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老子的啟示(一)善行無轍,善言無瑕
上一篇,開篇即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可以說是直抒胸臆,無絲毫拖泥帶水。老子行文,絕不會有拖沓之嫌,每句話每個字,都要物盡其用。
這一章的開始沒有像往常一樣講道理,老子說:「善行無轍跡」,字面意思很通俗易懂,善於行走的人,你看不到他的蹤跡。以前說過明道的人,有「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悟道後的「士」,做事秉承「四不」,他沒有偏激,傲慢,自以為,愛炫耀是這些散亂且會干擾觀察、分析客觀規律的主觀情緒,他們這樣的人「深不可識」的原因也就在於此了。只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事,沒有多餘的拖沓,人們怎麼會明白他們呢? 即便是功成名就,悟道之人首先想到的是「月滿則虧,物極必反」這樣的道理,勢必會做出「功成而退」保全其身的智慧選擇。
既然如此,善行者無轍跡,就明了了,這是悟道之人的外在表現。善於行動做事,卻不彰顯,讓人無跡可尋。
老子提倡「不言之教」,又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可見很看重「語言」的力量。老子哲學的核心是「無為」,既然「無為」,那便要「無言」。
一般沒有深入理解老子思想的人,會以為「無為」是一種消極的生活狀態,什麼都不做就是無為嗎?顯然老子不會犯這樣低級錯誤, 老子通篇說「道」,「無為」是道的表現形式,凡是符合「道」,符合「自然規律」的行為,才可以叫「無為」。
同理,「所謂不言之教」,不是不說話,而不是不說違背自然規律的話,既然不會違背規律,善言者自無瑕。我們常說會說話,會並不是花言巧語,夫子說那種人叫「巧言令色」,老子說真正會說話的人,都感覺不到他說的話,你只能看到他在做事。
「禍從口出」,如果一個人沒有達到「善言無瑕」的境界,說的越多錯的自然也越多,很多人為自己召來禍患也許就是一句話的事,這種事情在生活里屢見不鮮,例子舉不勝舉。
但是道理明白了,遇到事情還是被情緒把控思維,非要一吐為快。說完了,當下情緒釋放了,後果呢?老祖宗反復告誡,「三思而行」,思危,思退,思變,話要想好再說,即便做不到好無瑕疵,也能少但很多錯誤。
歸其根源,問題出在主觀情緒上,參雜了情緒的行為,會讓事情變的更復雜,甚至更糟糕。管住嘴,就是管住了思想、情緒,不被情緒控制就能增長智慧,這是人生的真正修行。
「善數不用籌策」,算數好的人,就不用算盤和計算器,很多孩子心算非常厲害,他們就是善算的人。腦子比計算機還要快,一報數字,馬上能出結果,所以善於算的人不需要工具,用的是頭腦。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常人關門用的是門閂,用鎖,這是有跡可循的。如果沒有門閂,沒有鎖,門怎麼打開。這句話對應了第一句,「善行無轍」,因為他的行為天馬行空、羚羊掛角,毫無痕跡可以觀察,你就看不懂他在做什麼。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真正會打結的人,不用繩子捆也解不開。「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人心中有煩惱,何需繩索捆縛,便把人心牢牢捆綁,煩惱日日有,此心不得閑,「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離愁別緒、寵辱若驚,凡此種種常伴人心,人心有自尋煩惱的本領,就像在迷宮中打轉。如果能走出迷宮的人,必然是智者,老子說:「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不為情困,不為物累,寵辱不驚,雲卷雲舒。
老子的啟示(二)何為「襲明」
如何是「善行無轍」?如何做到「善言無瑕」?老子舉例,敘述了現象之後,開始了深度挖掘。
他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在聖人眼裡,沒有人可以被放棄,有用和無用永遠是一體相對的。我們沒看到對方的好處,但並不能說明對方沒有優點。
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三人必然不是平常意義上那種完美無缺的人,是人就會有優點和缺點,但是我們要觀察對方的優點,並且學習,讓自己進步。
看到對方的缺點,也不能緊抓著不放,對方的缺點來源於人的本性,所以即便是缺點也可以做為觀察人性的參照,了解了人性,才能克服自己的缺點。莊子說「無用方是大用」,如果真能通過觀察人性,從而嚴於律己,這的確是大用之用。
同樣的道理,萬物都有用處,我們覺著無用是自己的智慧境界還不夠,沒有發現它的用處。
通過細致的觀察,能看到別人身上更多的優點,能看到萬物更多的作用,繼而做到人盡其用,物盡其用。
老子把這種觀察、並且付諸行動的能力叫做「襲明」,襲是延伸、擴展、繼承的意思,字面上理解是繼承發揚光明的思想。光明與黑暗是物質的一體兩面,光與暗可以互相轉化,這正是老子一直在闡述的思想,「富貴不能常保」,「功成身退」,看待問題,要用辯證的眼光,萬物皆有用處。
「水滿則溢」,「窪則盈」,人生到了黑暗處,看似已經沒有了希望,似乎是絕路。但是 老子用「襲明」的道理告訴我們,繼續堅持努力,至暗處,反而會伴隨大氣運,「峰迴路轉,柳暗花明」,這不是空想、幻想,這是老子通過觀察宇宙規律得出的結論。
人到高處,要居安思危,人生到了至暗處,要相信大道不欺,堅持不懈必然會看到光明。
老子能做到尊重每個人,善可以為師,不善,可以做為借鑒。人盡其用,凡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維度去分析觀察,境界、胸襟與眼界的開闊息息相關。
尊重並不是表面的禮貌,表面的都是刻意。尊重是發自內心的把優點的人當成老師,對待有缺點的人也從內心尊重,尊重的出發點不是自己的立場與喜好,而是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改變自己的東西。
老子的啟示(三)三層智慧
修養和智慧可以分三個層次,第一層,以自己的主觀喜好做為評判事物的標准。凡事,以「我」喜歡,「我」以為的主觀情緒為出發點,無論做人做事都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層,尊重客觀規律,學慣用更開闊的視野去觀察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逐步建立客觀的思維理念,做到「貴其師,愛其資」。尊重老師,學會借鑒與反省。
第三層,已經完全具備了順道而行的人生價值觀念,不再用邏輯思維分析客觀與主觀的區別,所言所行達到了「隨心所欲而不越規矩」的高等境界。用老子的話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從外界的學習,轉為純內在的內觀、感悟,心不隨物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初學以師教為貴,師父領進門,修行在於自己。從觀察別人,過度為觀察自己,再進一步由看懂自己,就能理解別人,看別人亦是在看自己,看的不是名相,看到的是真相與人性。佛家說:「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不貴其師」了,更不需要善其資了,好的都不要了,更不要說不好的了。善與惡都放在一旁,回歸了本源的「道境」,做到了真正「無為」,看似混濁實則清澈,這是大智若愚的狀態。
通透了「襲明」的道理,就有了智慧的三重境界,這就是「道的要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