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學而思
1. 奧數學而思第五種運算
乘方是求n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它是繼加、減、乘、除法這四種運算後的又一種運算。下面是幾則有關乘方的故事:
無法兌現的獎賞
傳說國際象棋是古代印度宰相西薩·班·達依爾發明的,當時的國王舍罕王也非常喜歡下國際象棋。一天,國王在與達依爾下棋時對他說:「如果你贏了,希望得到什麼獎賞?」達依爾說:「希望陛下賞我大米。」國王笑了:「你想要多少呢?」達依爾說:「請陛下叫人在棋盤上放米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就這樣按照後一格是前一格的2倍的規律放下去,一直到最後一格為止。」
國王心想:「小小棋盤一共才64格,能放下多少粒米?」就爽快地答應了。
如果你也這樣想,可就大錯特錯了。不信,我們算算吧。
第一格里是1粒,第二格里是2粒,第三格里是(2×2)粒,記作22,第四格里是(2×2×2),記作23……最後一格里是263粒,加起來的總數是:
1+2+22+23+……+263=18446744073709551615(粒)。
按1立方米米粒約合1500萬粒計算,大約摺合12000億立方米,全世界2000年還產不出這么多的米粒呢!
經過以上計算,你肯定明白了這是一項無法兌現的獎賞。
折紙比山高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物、現象,不經過「數學加工」,是很難想像到它的結果的。
例如:一張普通的報紙,把它對折、再對折、再對折……一共對折30次,能折多高?
看起來這件事很簡單,其實在現實中是很難「操作」的,不信我們來算算看。
假設報紙的厚度為0.01毫米。第一次對折後,高度是0.01×2=0.02(毫米);第二次對折後,高度是0.01×22=0.04(毫米)……依此類推,折30次以後紙的高度是:
0.01×230=0.01×1073741824=
10737418.24(毫米)≈10737(米)。
哇!真是「折紙如山」。一張報紙對折30次以後居然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出許多。
驚人的傳謠速度
某人聽到一則謠言後一小時內傳給兩人,以後他沒有再傳給別人;而那兩人同樣在一小時內每人又分別傳給另外的兩人,之後同樣不再傳給別人……如此下去,一晝夜間能傳遍一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嗎?
請注意,一小時內,一個人只傳給兩個人,一晝夜只有24小時,要傳遍一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可能嗎?
只憑直覺,是很難正確判斷的。要想得出答案,最可靠的辦法還是算一算:
第1個小時,傳給2人;
第2個小時,傳給22=4(人);
第3個小時,傳給23=8(人);
第4個小時,傳給24=16(人);
……
第23個小時,傳給223=8388608(人);
第24個小時,傳給224=16777216(人)。
也就是說,僅僅在最後一小時內,就能傳給16777216人。因此,如果符合理想條件,謠言在一晝夜內傳遍一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是完全沒問題的。這種傳謠速度有多麼驚人!
同學們,看了這三則小故事,知道乘方運算的威力了吧?那就在今後的學習中好好探索它的奧妙吧。
2. 學而思乘法口訣順口溜
在學習乘法口訣時,可以通過一種趣味的兒歌來記憶。例如,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隻眼睛八條腿;三隻青蛙三張嘴,六隻眼睛十二條腿;四隻青蛙四張嘴,撲嗵撲嗵跳下水。這種兒歌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們記憶乘法口訣,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同樣地,對於除法,也可以通過兒歌來記憶。如先看被除數最高位,高位不夠多一位;除到被除數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不夠商1就寫0,商中頭尾算數位;余數要比除數小,這樣運算才算對。這樣的兒歌可以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這些兒歌不僅形式簡單,易於記憶,而且通過生動形象的描述,讓孩子們能夠直觀地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反復吟唱這些兒歌,加深對乘法和除法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這些兒歌還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計算速度,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通過兒歌的形式學習數學知識,不僅能夠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因此,家長們和老師們可以嘗試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孩子們學習數學。
此外,兒歌還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習乘法和除法的過程中,孩子們需要將多個數字進行組合和分解,這有助於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通過反復吟唱兒歌,孩子們可以加深對數字和運算規則的記憶,提高他們的記憶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些兒歌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游戲和互動的方式讓孩子們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家長也可以在家中通過朗讀這些兒歌來幫助孩子鞏固所學知識,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兒歌的形式學習乘法和除法,不僅能夠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因此,家長們和老師們可以嘗試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孩子們學習數學,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