徼道德經
① "徼" 怎麼讀,什麼意思在《道德經》中老子說言之「徼」意指什麼
徼,讀音是jiào,歸終、邊際、邊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1)徼道德經擴展閱讀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運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運行法則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闡述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
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
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② 《道德經》中「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徼」到底有何深意
《道德經》中「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徼」具有深層的修行意蘊。
「徼」字篆書作「𢕼」,從彳從敫,本義為巡行邊界。在《道德經》的語境中,「徼」不僅指物理上的邊界,更指向意識、心性層面的邊界或界限。以下是對「徼」字深意的詳細解析:
文字本相:「徼」字中的「彳」表示行動軌跡,「敫」則含有光明顯揚之意。在甲骨文中,「敫」象手持火炬巡視之形,這隱喻了意識之光對生命疆界的觀照。這種原始意象暗示著修道者應以覺知之光照破無明邊界的修行要義。
訓詁精微:河上公注「徼」為「歸也」,王弼則解為「歸終」,這些解釋都暗合了佛家「歸元」之說。在禪宗語境中,「徼」即「六根門頭」的覺照處,是觀照六根觸塵的當下,於見聞覺知處體認真性的關鍵所在。
心性機理:「觀其徼」的實修包含三重轉折:前念將滅之邊際(生滅門)、現量直照的臨界(真如門)、能所雙亡的絕待(不二門)。這三重轉折體現了觀徼工夫的深入與升華,如永嘉玄覺所言:「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這正是觀徼的工夫火候。
修行次第:觀徼的修行次第可分為粗觀、細觀、微觀和玄觀四個階段。從覺察慾念生起之端倪(知徼),到照破心物交接的剎那(守徼),再到洞徹能觀所觀的虛妄(破徼),最終超越觀與被觀的對待(泯徼),這一過程體現了修道者對「徼」的逐步深入與超越。
參同印證:此句與《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形成絕妙對應。「常有欲」即「生其心」,「觀其徼」即「無所住」。這種對應不僅體現了道佛兩家的相通之處,也進一步揭示了「徼」的深層意蘊。
丹道密義:在內丹修煉中,「徼」對應「活子時」的玄關一竅。觀徼實為「采葯」的火候玄機,是內丹修煉中的關鍵所在。
禪觀心要:臨濟義玄的「四料簡」可作為觀徼工夫的禪門演繹。從破外徼到破內徼,再到破能所,最終透三關,這一過程體現了禪觀心要的精髓。
詩偈證道:永明延壽的《宗鏡錄》偈以「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來比喻「常有欲」與「徼」的關系。其中,「日照」喻「常有欲」,「波浪」即「徼」的顯現。而「湖水」本體質靜,恰似觀徼見性的明覺。
日用工夫:在日常生活中,可依「三際托空」法觀徼。即前念已過(不追)、後念未起(不迎)、當下一念(不住)。這種觀徼的覺照力,如同牧牛圖頌中的「鞭索」,能防止六根門頭的染著。
綜上,「觀其徼」實為貫通道佛的修行樞機,其深意遠超文字表象。在究竟意義上,「徼」即無明與法性的交界,觀徼的極致處,恰是「無明實性即佛性」的現量證悟。修道者若能於此句參破,則能當下歸家穩坐,實現心靈的解脫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