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沒有道德
A. 怎樣看待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道德
在原始社會生產方式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是人類道德發展史版上第一個歷史類型。由權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生產資料公有,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沒有剝削和壓迫,由此就決定了原始社會道德。它的基本特徵:首先,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其次,共同勞動、相互關心以及維護氏族內部的平等,是原始社會的重要道德規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頑強斗爭中,原始人在個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諸如勇敢、剛毅、誠實等美德。
求採納
保證准確
B. 道德是否是談溫飽的必要條件
道德是人類社會群里的一種規范標准。
我們看人類從原始人到現在的文明,就是一個道德化的進步過程,人類的文明、經濟越高道德標准也越高,群眾的素質也越高。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從廣義上講(整個人類群體)道德越高,溫飽問題解決的越好。這是從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上看的。原始社會(沒有道德標准)溫飽問題很難得到解決,農業社會(道德標准達到一定標准),溫飽問題比前面的奴隸、原始社會都好的多,現代社會(道德標准更高),解決的溫飽問題更多。
但是從單獨個人而言,並不是說個人的道德品質越高,他就越富有。比如我們知道聖人孔子,他的道德在當時社會,乃至於現代社會都很少有人能比,但是他確不是最富有的人。
根據馬斯洛說的,五大需求層次論。
1、生理需求,最基本的吃飽穿暖等;
2、安全需求,一個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
3、社交需求,人是群居動物,溝通也是一種本能;
4、尊重需求,自尊心、人格尊嚴;
5、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生理需求,也就是溫飽問題才是人類的第一需求,而道德至少應該算第二需求以上了,所以我們可以說從個人的角度,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單獨來談論道德是沒有意義的。
C. 溫飽不是道德的必要條件例子是什麼
1、道德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
從古至今,溫飽問題一直存在,但沒有一個沒有到達溫飽的社會不談道德。原始社會沒有道德這個詞,但有道德的事卻一直在發生。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的物質生活很貧乏,但道德從未在人們心中丟失,那時人們睡覺不掩門閉戶也不會不安全。
看向現在,比如西藏雖是中國貧困地區的集中之處,但在那裡,群眾們從沒有舍棄過人類最真,最基本的道德觀念。縱觀古今中外,無論你承認或不承認,道德一直在那裡,不容置疑。
2、道德可以支撐我們追求溫飽。
一位名叫康德的老人曾說過:這個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的心靈感到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二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長征路上,人們的哪一步走的不艱難?人們連基本的溫飽都保證不了,但從沒有誰丟失內心的道德。也正因為這樣。
我們才有了後來多麼偉大的勝利。對方設想一下,在紛爭四起的社會條件下,喪失人倫道德能夠促成繁榮富強嗎?相互殘殺的鮮血能夠澆灌出溫飽的果實嗎?我們今天在這里不僅要談道德的觀念,更要思考在現實生活中人類將何去何從。
3、先談溫飽,後談道德後果嚴重。
談道德是基於社會整體發展的價值選擇。人類如果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談道德,否則將會導致人類歷史的毀滅。只有在社會生活中談道德,才能保證社會相對的穩定和有序,才能賦予整體人類活動的價值內涵。例如索馬裏海盜猖獗這一現象,它最初的出現固然是因為他們缺乏資源,但他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他們缺乏物質?給他們物質就好了。
可是,我們給他們送了他們也沒有變好。聯合國試圖對索馬里進行人道主義援助,但是無法實施,因為援助物資運進去就遭到打劫,援助人員一到那兒就會遭受襲擊。事實即是如此,他們不談道德,我們也無法幫他們解決溫飽問題。
D. 道德在不同時期有哪些體現
1、原始社會的道德,以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為基本原則,倡導共同勞動、平等互助,人們無條件地踐行公共義務,推崇正直、誠實、勇敢等品格。但同時,氏族間的復仇殺戮、血親之間的通婚以及人食人的風氣則表現出這一時期道德形態的缺陷。
2、奴隸社會的道德,講求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服從和人身依附,主流社會鄙視勞動和勞動者,並奉行男尊女卑、男主女從。這一時期,西周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姬旦創立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宗教政治倫理觀。而春秋時代的孔子開始形成以「仁」為中心的道德體系。
3、封建社會,道德被用來維護宗法等級關系,具有政治化、宗教化、規范化、理論化的特徵。封建制度以小農經濟為基礎,而小農經濟需要宗法制度來維系,於是,宗法制度及其派生出來的倫理文化獲得尊崇和弘揚,逐漸演化為以「三綱」、「四維」、「五常」、「六紀」、「三達德」、「八德目」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要內容的一整套道德修養理論。封建社會道德的基本規范就是忠君、孝親。
4、鴉片戰爭後,西方思想逐漸傳入古老的中國。以嚴復、孫中山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將資產階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天賦人權論等學說,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等資產階級的基本道德規范引進了中國。當時的中國屬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產階級的道德原則對推動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其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道德局限性也表現得十分明顯。
(4)原始沒有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快樂常常誘導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則迫使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的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的能夠損害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