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道德
⑴ 食品檢驗工應遵守哪些基本道德規范
食品檢驗工職業抄道德(國家職業資格技能培訓中心)
1 職業道德基本知識
2 職業守則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
(2)認真負責,嚴於律己,不驕不躁,吃苦耐勞,勇於開拓。
(3)刻苦學習,鑽研業務,努力提高思想、科學文化素質。
(4)敬業愛崗,團結同志,協調配合。
3 基礎知識
(1)法定計量單位知識和常用量的法定計量單位。
(2)誤差和數據處理基本概念。
(3)實驗室用電常識。
(4)食品檢測基礎知識。
(5)化學基礎知識。
(6)微生物檢測基礎知識。
(7)實驗室安全防護知識。
(8)食品衛生基礎知識。
(9)質量法、標准化法、計量法、食品衛生法、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⑵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有哪些
1.熱情友好,賓客至上
這是餐飲服務員最有特色、最根本的職業道德規范,它繼承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傳統,又賦予了時代的新內容,即客源是企業的生命線,唯有熱情友好,賓客才能至上。因此,應正確認識社會分工,想客人所想,急客人所急,把客人的需求當做餐飲服務員的第一需要,樹立敬業、樂業的思想。
2.真誠公道,信譽第一
這是處理主客關系實際利益的重要准則。古人說:「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有了真誠才有顧客,有了顧客才有企業的興旺,有了企業的興旺,才會有企業的效益。
3.文明禮貌,優質服務
這是餐飲從業人員實施職業道德規范最重要的准則。禮貌待客,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使所有客人時時處處事事都感到真誠的友善、需求的滿足、周到的服務。沒有優質服務,餐飲服務工作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內容,因此,它還是衡量餐飲服務質量最重要的一項標准。
4.相互協作,顧全大局
這是正確處理同事之間、部門之間、企業之間、行業之間以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等相互關系的重要准則。
5.遵紀守法,廉潔奉公
這是正確處理公私關系(包括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一種行為准則。它既是法律規范的需要,更是道德規范的需要。
6.鑽研業務,提高技能
這是各種職業道德的共同性規范。它把崗位職責從業務的范疇上升到道德范疇,顯示出一種質的飛躍。古人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器」就是服務人員將願望變成現實,將優質服務變成行動的手段。這手段就是:過硬的技能、豐富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藝。
⑶ 關於 食品安全是道德的缺失還是法律的缺失 辯論賽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做不到的,接連被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對不法廠商的「毒辣」有了越來越直觀的認識,真的是沒有最毒,只有更毒。你以為奶粉里摻三聚氰胺已經駭人聽聞,沒想不到還有更毒更惡心的地溝油,而近日在飲料中被查出的塑化劑,其毒性之強,波及范圍之廣,更讓眾多消費者惴惴不安。
塑化劑,原本是用在化工行業的塑料軟化劑,現在竟然被用來替代棕櫚油,成為食品添加劑。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食品生產,稱之為「投毒」都不為過。如果只是生產環節中的技術問題造成了質量不穩定,多數消費者或許還是能夠接受和理解的,也對質量監督的校正作用抱有信心。而現在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問題完全已經與技術缺陷無關,而只與道德缺失有關,這很讓人焦慮。
古人之所以說「防君子不防小人」,確實是君子好防,小人不好防。棕櫚油漲價,不法商販見利忘義,就用塑化劑替代,但凡有點良知的,誰能幹這種勾當。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通常會發布一些檢測項目目錄,被檢測內容大多數是可以合法添加的,他們只不過是監督廠商是否按技術標准添加,由此判定是否存在質量上的缺陷。而這次的塑化劑風波讓監管部門相當被動,因為之前一長串的檢測項目中根本就沒有塑化劑。盡管蘇丹紅、敵敵畏都已經列入檢測項目,仍然是百密一疏。其實,有人要「投毒」的話,再縝密的預防也做不到滴水不漏,這世上對人有危害的東西總比對人有營養的東西多。塑化劑事件說到底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道德問題。
如果沒有基本的道德底線,社會成員之間做事只求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那麼這個社會就沒有互利可言,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互相戕害。種地的會種出「毒大米」,喂豬的會喂出「健美豬」,搞建築的會蓋出「樓脆脆」,反正自己不吃不用,哪管別人安危。道德感的長期缺失就會導致信任感的流失,吃虧上當久了對誰都不再信任。一家企業的火腿腸里出現瘦肉精,整個肉食行業都受沖擊。現在,很多消費者乾脆拒絕一切可能含有添加劑的飲料,只飲用天然礦泉水,就表現出了極度的不信任。
每次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一定會有疾呼加強政府監管力度的聲音,但是監管到多大力度就會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基本沒人能給出明確答案。實事求是地講,現有的行政管理已經無微不至,無遠不屆。在市場上,無論是買房,還是買姜,消費者都會感受到政府部門的影響力,即便如此,問題還是頻頻出現。一味地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力度就一定能解決問題嗎?有權力不一定有作為,有作為不一定有效果。而且,插手市場經濟的權力沒有受到足夠約束的話,一旦和資本相結合,反而會使問題更加嚴重。面對「釣魚執法」、「養魚執法」等不斷翻新的權力腐敗,怎麼辦?難道還要再加強對監管部門的監管?
所以,要最終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涵養整個社會的道德,讓社會成員都明白追逐利益不能超越道德底線。而這種涵養又需要嚴格的制度和規則,既約束資本,也約束權力。讓市場中的游戲規則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在利益之前,制度和規則表現得彈性十足,處處變通,那就可能引發道德滑坡。比如限塑令、禁煙令屢屢成空,守法的總被不守法的排擠到邊緣,又如何讓人相信誠信和道德在市場競爭中的好處。一旦上游失守,再到下游去堵截,無論如何使勁也只能疲於應付,就像現在的質量監督部門。
沒有道德托底的食品安全讓人心裡沒底。
⑷ 食品行業人員應尊守哪些道德職業與規范
職業道德守則: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
(版2)認真負責權,嚴於律己,不驕不躁,吃苦耐勞,勇於開拓。
(3)刻苦學習,鑽研業務,努力提高思想、科學文化素質。
(4)敬業愛崗,團結同志,協調配合。
基礎知識:
(1)法定計量單位知識和常用量的法定計量單位。
(2)誤差和數據處理基本概念。
(3)實驗室用電常識。
(4)食品檢測基礎知識。
(5)化學基礎知識。
(6)微生物檢測基礎知識。
(7)實驗室安全防護知識。
(8)食品衛生基礎知識。
(9)質量法、標准化法、計量法、食品衛生法、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⑸ 食品從業人員應該遵守哪些職業道德
①盡心盡力對顧客健康負責;②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③端正經營思想,衛生質量第一;④學好食品衛生科學知識。
⑹ 食品安全主要靠道德來維系,辯論賽論點!
這個有點意思!
法學院的要說德治,呵呵。
我說幾點吧,不見得全對,希望有回點幫助。
1、法制答、德治的爭論,歷來不休。可從法制的缺點出發,但是也要防人家從德治的缺點來攻擊。這點法學院的應該知道兩者的優缺點。
2、這個辯論的邊界條件:中國。既然是中國問題,就要從中國人出發,中國人5000年歷史,2~3000年的儒家教育,從古代聖賢的話去辯,用古文砸死他們。這是從古,接下來是從現在,中國特色來說,現行在中國法律可行性的擔憂。
3、本來我一直在想這個題目是不是有點太偏反方,到後來我注意論題是「維系」。什麼是維系,我特意查了一下,維系:「維持和聯系,不讓渙散。」。bingo,讓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維持和聯系,不讓渙散,這個根本就是為德治量身定做的,法律能做到?
祝你們旗開得勝!
⑺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靠道德還是靠法律謝謝~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要靠道德標准制定法律法規。
法津是道德的最底的底線,人比動物高級就是在於有理性和控制力,靠道德教育讓自己約束自己比讓社會和他人約束自己的力度大。
法律約束不是絕對完美沒有漏洞的,是不能完全控制這種行為的。按照現今的狀況,中國的食品安全靠法律是沒有辦法真正實行起來的,因為現在的法律制度實在是不夠健全,以至於許多人都鑽孔子。所以我們需要道德來規范。只有依靠道德依據才能夠使這些人了解這對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危害,才能有效的減少這種情況。當然也不是說法律沒有作用,而是說現在的情況下,提升國民素質,才能起到最根本的作用,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單靠法律來解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有很大難度的,畢竟法律不是萬能的,每年都會有很多法律方面的東西出台,在這個復雜的社會及復雜的關系網中,每年都會有很多關於食品問題出現,例如: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其他化學用品,.製造、加工食品的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食品中的重金屬污染嚴重,等等。在而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有待完善。首先,應當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標准系統。我們可以借鑒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進一步細化和規范食品安全生產領域內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體標准。同時,要提高中國的食品安全標准,使中國的食品安全標准與國際標准相接軌。其次,要加強法律法規對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懲罰力度。中國的《食品衛生法》規定,對違法企業只能是責令「停止生產經營」、「沒收違法所得」,或者處以額度不高的罰款(一般都是在3萬元以下),只有「情節嚴重」才會被「吊銷衛生許可證」。可見,中國法律中對食品犯罪的處罰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都要輕得多。這樣輕的處罰,使生產經營者的違法成本比守法成本還要低,所以這對於打擊製造低劣、偽冒食品者幾乎起不到威懾作用。所以,中國的食品安全應該靠道德。中國應該加強素質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法律不管怎麼修改,都會有漏洞,總會被人找到然後鑽法律的空子,破壞食品安全質量。只有所有的人都很道德修養和良好的素質,從內心深處認識的食品的重要性,自己遵守食品的規范,不為了一點利益而喪盡天良,食品才能真正的安全。
⑻ 食品企業道德文化建設
食品企業抄更需要道德文化建設襲
1.「民以食為天」食品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作為食品企業,應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美德,以誠信經營,質量第一的宗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
2.作為食品企業,正確處理效益目標與責任目標的關系,提高員工道德文化水平,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證。企業道德文化建設要以生產經營活動為中心,以保證企業健康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員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內容的統一的、系統的、協調的道德文化體系,以期在員工中形成對企業共同價值觀的認知、認同,使其在思想感情上、價值取向上和行為規范上都保持高度一致,提高食品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證食品質量安全。
3.道德文化建設滲透到食品企業文化當中,有助於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食品企業的信任度,從而提高食品企業的知名度,有助於食品企業長期健康發展。
我就想到這么多了~~
⑼ 食品安全與社會道德
食品安全和道德有時是一回事,沒有道德的人絕不會做出安全的食品,他們為了錢什麼缺德專事都做得出來想想屬食品安全問題不是現在才突出來的,早就有前幾年的毒酒,後來的有毒大米,到後來的有奶粉,哪一件都反映了德的缺失,特別是嬰兒奶粉問題,國家處理一批但後來又出問題,國人都不信任國產奶粉了,羊奶粉充斥中國市場,現在國家一提高關稅,羊奶粉跟著就漲錢,給人感覺關稅是在治中國兒童家長。但只指社會道德來管食品安全是不行的,要有強大的法律,如果法律定了,誰做不安全食品就判死刑肯定一大部分不法人就不敢做了,(我認為把做不安全食品人判死刑不重,因為他們是變相殺人,殺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要想制止不安全食品政府要動起來,制定相關法律,各職能監督部門各盡職能,群眾也要動起來使他變成過街老鼠這樣不安全食品就會少了。(不安全食品不斷出現,說明監管部門沒盡職,可能有貓鼠一家親的現象)。
⑽ 食品安全根源到底是法律還是道德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的根源,究竟是法律監管不足還是道德淪喪所致? 「小悅悅」事件折射出了社會問題,需不需要為「好心人」設立法律的防火牆呢?這些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社會熱點,在上海律師辯論賽半決賽的賽場上被越辯越明。
食品安全中的法律與道德
開場辯題就是針對大家都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
正方從法律角度切入,認為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法律監管不力所致。雖然我國不缺少法律,也不是缺少執法,但系統的法律監管應當及時和科學,不是有監管就等於監管得力。目前我國食品標准落後,監管混亂,預警機制缺失,監管部門職責不清,處罰力度明顯不足,這都是食品監管不力的表現。
食品安全問題有的與道德有關,有的與道德無關。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有時是因天災等不可抗力所導致, 「可見道德非但不是主要原因,有時連原因都不算。」正方表示,即便有人確實道德水平不高,但只要法律監管得力了,也不會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如果當法律向人們昭示違法成本很低,而所得很高時,他就會心動。客觀上,即便行為人將心動付諸為行動,如果市場准入機制足夠嚴格,那麼有毒有害的食品也無法流向市場。 「蒸饅頭時念段道德經,炒菜時念段聖人訓,食品安全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嗎?全面覆蓋,全程負責才是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正方辯手詼諧的語句引得全場一片掌聲。
而反方則據理力爭,認為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道德淪喪所致。辯題的題眼是兩個:「主要」和「所致」。「所致」表明要探究的是引發的原因,而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主要」表明食品安全的成因確實很復雜,要討論的是眾多的原因中那個最根本,不能將食品安全中的種種表象,簡單地等同為原因。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是形形色色的,其中最令人關注和憤怒的是人為的如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所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駭人聽聞的事件背後,是生產者、銷售者利慾熏心,貪得無厭;而作為監管者的執法人員與黑心商家狼狽為奸,或者明明有機會查處卻聽之任之。在這種道德淪喪面前,法律的監不監管早已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戲,忠於職守、誠實信用竟然變成了一種奢談,這才是問題根源。 「一個丈夫出軌是他花心,難道100個丈夫出軌就是妻子監管不力嗎?」反方辯手與正方針鋒相對,指出執法不嚴實際上是個職業道德問題,是執法的人員不執行法律,徇私舞弊,拋棄了應有的職業道德。如果將這個歸咎於法律那麼離真相就越來越遠。生產環節至關重要,正是商家道德淪喪這才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
該不該為「好心人免責」立法
彭宇案,讓攙扶老人成為了 「高危行為」, 「小悅悅」事件折射出的是社會冷漠還是人們的心有餘悸?第二場比賽就圍繞著這一社會 「怪現象」展開討論, 「為好心人免責立法利弊孰大?」
值得一提的是正方選手,全部來自前幾輪惜敗隊伍中的優秀辯手。這支由復活選手組成的「全明星聯隊」,從大家關心的「小悅悅」事件入手,用感性的語調表達了社會對於好心人的呼喚,對於為好心人免責立法的需求。「要對好心人以制度保障,讓好心人不再有後顧之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善的種子,通過立法,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我們想對小悅悅說,愛還在,天使已經回來。」
正方提出的一組網路調查數據印證出,在由於「好心」所致的爭議中,「好心人做不得」在某種程度上已演化成社會共識,因此好心人免責立法能讓好心人在做好事時不再有後顧之憂,好心人行善不再承擔巨大風險。「如果救人成為了高危行為,我們要做轉身帝,轉身就走嗎?」正方的反問讓現場的觀眾都感同身受,「讓社會上的好心人更多一點,讓社會更有溫情,利大弊大不言而喻」。
反方則更多地從法律的理性角度予以反駁。在反方看來,為好心人立法弊大於利。首先,這屬於重復性立法,目前關於好心人的法律條文有十幾種,散見於多部法律,不存在著法律空白。 「道德生病了,卻讓法律去吃葯。我國已有了組合性立法。不能將立法推向極端。 」其次,這屬於極端化立法,現實生活中不乏「好心辦壞事」的案例,專門為好心人立法,極易創造一個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階層。 「好人一生平安只能是一句祝福語,不能成為法律用語。否則道德將繼續滑坡,法律莫名 『摔倒』。」反方認為 「相比立法,普法顯得更為迫切。」
最終,黃浦盧灣隊、閔行弘閔隊勝出。 3月17日勝出隊還將上演冠軍爭奪賽,而浦東2隊、復活選手聯隊也將於同日爭奪第三名。
專家點評
這是在搶奪辯題的邏輯戰場
觀眾看的是熱鬧,而對於到場的專家聽的則是 「門道」。本場比賽延續了專家點評的模式,而點評也成為了整場比賽畫龍點睛之筆。
開賽前,市律師協會會長盛雷鳴指出,本屆辯論大賽的辯題既兼顧了法律方面的專業水平,也兼顧了社會性。雖然上場的只是100名左右的律師,但他們的背後有著一個強大的後援團,其中包括了共同研究剖題,確立辯論思路和教授論辯技巧的教練。前三輪比賽分外精彩,難分伯仲。為此,大賽專門設立了復活機制,在惜敗的隊伍中選擇優秀的辯手組成復活選手聯隊。這也和大賽發現人才,鍛煉人才,培養人才的宗旨相吻合。
第一場比賽後,曾參加首屆全國律師辯論大賽獲總冠軍及優秀辯手獎的周知明律師首先進行點評。他的評點從三個角度進行:格調、邏輯和美感。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辯題,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作為一個社會毒瘤,該怎麼找到它的成因。」正方立論之初,提出了三個看法,法律現狀對於食品安全問題造成了影響和推動。食品安全問題不全部和道德有關。不管道德好與壞,只要法律監管得到也可以避免食品安全問題。 「這是在搶奪辯題的邏輯戰場。」而反方則抓住了兩個核心要點:主要和所致。 「100起公共安全問題,大多是人為道德因素引起。道德淪喪在先,法律有滯後性,道德淪喪貫穿生產銷售整個過程。」雙方大量使用排比增強辯論氣勢,圍繞爭議焦點提升論證高度,這些都讓這場比賽充滿張力。
第二場比賽的點評嘉賓王嶸律師是十年前奪冠全國賽的上海律師辯論隊教練之一。作為辯論的行家,他對第二輪的辯題也充滿感慨。他認為,辯題圍繞 「社會病」,正反雙方一方偏情,一方重理,都在辯題的理解和認識上下足了功夫,層層遞進,讓人耳目一新。 「辯論之後,我想社會各界對於立法的思考會有一種新的認識,而我對於自己的職業也感到自豪,為這個職業能夠推動法治進程而自豪。」
本次比賽還邀請了社會人士作為特邀觀察員。東方衛視著名主持人駱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食品安全的底線是監管,更高要求是道德,而好心人免責立法則可以舉其優而攻其弊,是否好心人也應看主觀動機。駱新認為,辯論目的並非要比出輸贏,重要的是辯論賽帶來的思考和啟發,包括以辯會友,發現人才和傳播法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