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和法治
1. 鄉村振興戰略是在哪一年提出的
是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
2021年5月18日,司法部印發了《「鄉村振興法治同行」活動方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第一,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把鄉村振興的主導力量激活。
在這一過程中,既要聚焦建設性,明確鄉村振興的主要工作是經濟工作,按照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思路,推動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還要考慮問題導向,凝聚力量,明確鄉村振興的行動主體,把鄉村振興為了誰、依靠誰等重要問題解決好,壯大投入力量。
在黨的領導下,有組織有力量地建立一個農業產業有優勢、農民職業有吸引力、農村家園美麗宜居的現代化鄉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二,調研細化目標定位,把鄉村振興需要解決的問題界定並排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一要從國家宏觀管理入手,按照法治思維和社會工程的框架,解決行業性、區域性、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重點對糧食安全、產業興旺、生態保護等目標任務進行具體落實,實行責權利安排和人財物配備統籌考慮。
二要從各地區、各部門和各單位入手,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深入調研謀劃,重點對生活富裕、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等目標任務進行具體落實,把是否真正解決問題作為檢驗成效的根本標准。三要從改進和加強黨的領導入手,構建組織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良好社會秩序。
2. 鄉村振興促進法解讀是什麼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促進共同富裕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
堅持鄉村全面振興。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整體部署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制度舉措。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按照幹部配備優先考慮、要素配置優先滿足、資金投入優先保障、公共服務優先安排的要求,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組織保障、資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制度政策體系。
鄉村振興重要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制定鄉村振興促進法,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重要舉措。
是立足新發展階段,推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支撐;是充分總結「三農」法治實踐,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三農法律體系的重要成果。
《鄉村振興促進法》的制定出台,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對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