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強奸
① 是不是清官難斷家務事
成語清官難斷家務事
詞語注釋清官:公正清廉的官吏。成語解釋家庭中的事情繁瑣復雜,清官也無法判明是非。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清官難斷家務事」 ,出自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 「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 。意 思是,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難論斷家庭糾紛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內部的事,外人很難搞清楚。 其內涵大抵有三層意思: (1)清官易斷其他的事(案件)(2)清官斷自家的家務事難斷, ; 是因為清官身系其中; (3)清官斷別人家的家務事難斷,是因為家務事就其性質而言是難斷 的。 二、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原因 清官難斷家務事,難,是因為第三方的裁判要力達公正,不偏不倚。家務事就其性質而 言是難斷的,情感是家庭和諧維系的紐帶,不同於其他以利益為主導的民事法律行為,家庭 糾紛中情感因素多, 隱私性較強, 不能按照其他民事法律糾紛的審判方式剛性而公正的作出 判決,必須考慮它的事後影響和最終目的,從而達到維護和諧的目的。因此,筆者認為家務 事難斷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訴訟請求不同 家庭糾紛中,訴求一般不恆定,而且情感因素參雜較多。對愛或家庭和諧的訴求與對 金錢或利益的訴求是不同的。人性多變,稟賦差異,因勢利導,法院顧及人情的基礎上去查 清是非,經濟糾紛尚且可以以一定固有的標准進行判決,但情感沒有固定的判斷標准,居中 裁判者必須根據雙方提供的客觀而不完整的信息進行審判。 情感外第三方根據有限的客觀信 息要做出維護情感的完美判決實非易事。 (二) 訴訟證據難以收集 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規則是「誰主張,誰舉證」 ,家庭生活不同於其他社會群體生活, 家庭成員彼此所要求的信任和相互撫養義務及排他的隱私性會使一些書面證據無從產生。 比 如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外遇、家庭暴力、家庭經濟糾紛以及近年來法學界討論的婚內強奸等 1 等。其中一點是信息不對稱,家庭內部矛盾錯綜復雜,成因駁亂,爭執雙方各執一詞,人的 本性是趨利避害的,因為表達能力,申辯力度,心態差異等等原因,雙方對己方信息的陳述 終究帶有單方的感情色彩。判決者試圖通過自己掌握的不全面的信息而做出客觀公正的判 決,自然不易。 其次,證據採集成本高,家庭瑣事,虛虛實實,人情難辯,家務事千頭萬 緒,積怨日積月累,查因訪源費時費力,故而難斷。 再次,家庭成員之間本身所應承擔的 撫養義務和家庭范圍內的私有空間,使第三人無法介入、當事人也難以明確加以區別,從而 缺少更有利的證據,因此難斷。 (三) 審判中適用的依據不同 在審判過程中,一般的審判依據是法律規則,即具體規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 及相應的法律後果的行為規范。 當法律規則不能解決具體的個案問題或者不能實現個案公正 時,則考慮適用法律原則。法律原則是為法律規則提供某種基礎性或者本源性的綜合性、指 導性的價值標准或規范。 其中個案公正的具體評判標准為何?程序正義還是實質正義?法律 上的正義還是道德上的正義?司法獨立和民意的權衡本身就沒有明確的定論。 此外, 「法律不外乎人情」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一直為法學界爭議的話題。 法律規范是理性的,而人情道德是感性的,中國人是講理講道德的國家,但此處的理多是情 理而非法理,在家務事中尤其如此。 法律包容道德,而道德本身是不恆定的、感性的,道 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 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 審判參雜太多的情感道 德因素更加重了公正審判的難度。 (四)法院的審判模式加以限制 根據法院判決模式的演進,判決方式由糾問式發展到抗辯式。糾問式訴訟糾是指法院 可根據公眾告發或者當事人控告, 對案件依職權主動進行調查, 從調查證據到執行刑罰都有 官方負責。其主要特點是:(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 或其他控告, 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3) 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 抗辯式訴訟是由訴訟雙方提出其主張和證據,由中立的法官或陪審團依據雙方的主張 和證據來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其特點是審判人員地位中立、被動,其判案只能依據當 事人的申請居中裁判,民訴中舉證責任一般在當事人而非審判中依職權主動調查。 根據審判模式的演進,我國現在的審判模式為抗辯式,審判者作為中立方,根據雙方的 訴求和提供的書面證據居中裁判。 在這種審判模式下, 審判者不能依職權主動進行證據調查, 因此, 其查證的事實為法律事實而非家庭糾紛背後復雜的客觀事實。 根據雙方提供證據的有 2 限性,查證的法律事實或許和客觀事實有一定差距甚至截然相反,此時,讓審判者在程序正 義的基礎上兼顧實質正義就增加了判決的難度。 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實質 (一)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實質 清官難斷家務事, 究其實質即法律與道德的沖突與權衡。 法律和道德是兩種重要的社會 調控手段,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但是法 治社會環境下道德不能超越法律成為審判的最終依據。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 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 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 結構是假定、 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 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 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 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律是剛性的,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律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但是由於道德的主 觀性和不確定性,審判時不能高於法律成為審判公正的標准。家庭糾紛難免涉及道德是非, 而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道德因素濃厚的家庭糾紛, 完全按照程序正義依據法律規則作為評判依 據必將引起負面效果;如果道德因素考慮過多必然導致「以德裁判」的現象,從而阻礙法治 進程。筆者建議,在法律至上的理念下,法律應該作為審判的最終依據,在法律與道德沖突 不能兩全時,在適當兼顧道德底線的情況下,應當尊重法律的權威,做到真正的司法獨立。 法律包容道德,但是法律與道德沖突後的權衡博弈將是司法過程中需要完善的問題。 (二)家庭糾紛相對和諧的解決方式 社會的和諧需要家庭的和諧,家庭成員對簿公堂,是對親情的最大傷害,訴訟只是作為 一種手段,關鍵是所要達到的目的。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制約, 「清官難斷家務事」 ,因此,非 訴訟方式調解家庭糾紛,是較妥當的選擇,有利於矛盾的化解。這種較溫和的方式能有效的 激發情感因素,達成的調解協議,從而履行的可能性也較大,真正達到化解矛盾的效果。
② 道德與法治里有個女人為救丈夫去借錢別下葯強奸什麼名字
馬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