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法學王利明筆記

民法學王利明筆記

發布時間: 2025-08-24 20:03:02

民法學哪個教材好一點

法學教材推薦:

一、《民法》王利明版

二、《民法總論》魏振瀛版

三、《民法原理與實務》梁慧星版

解釋:

一、上述推薦的教材都是在民法學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經典之作。這些教材均由中國法學界的知名學者撰寫,內容權威、准確。

二、《民法》王利明版,王利明教授在民法學領域有著深厚的研究底蘊,其教材深入淺出,案例豐富,適合初學者入門。

三、《民法總論》魏振瀛版,魏振瀛教授對民法總論有獨到的見解,其教材結構清晰,邏輯性強,適合系統學習民法理論。

四、《民法原理與實務》梁慧星版,梁慧星教授在民法學領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其教材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於提高實務操作能力有很大幫助。

以上教材均涵蓋了民法的基本原理、法律制度及實踐應用等內容,是學習民法學的重要參考書籍。不同的教材有其獨特的優點,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合適的教材進行學習。

㈡ 大一法學新生怎麼學習民法課程

作為大一法學新生,學習民法課程需要建立體系化思維、注重基礎概念的理解,並逐步培養法律實務能力。以下是一些具體建議,幫助你高效學習民法:

一、建立民法知識框架

1. 掌握民法體系結構

從《民法典》的七編(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入手,理解民法的調整對象(平等主體間的財產/人身關系)。

重點學習 民事法律關系三要素(主體、客體、內容),這是分析任何案例的基礎工具。

2. 釐清基礎概念

區分關鍵術語:法律行為 vs 事實行為、債權行為 vs 物權行為、請求權 vs 形成權等。

推薦工具書:《民法總論》(梁慧星)、《民法原論》(王利明),適合初學階段釐清概念。

二、學習方法與技巧

1. 案例分析法

結合典型案例(如"電梯勸煙案""冷凍胚胎案")理解抽象規則,嘗試用"請求權基礎分析法"(即《德國民法》中的Anspruchsgrundlage)拆解案例。

推薦資源: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基層法院的簡單民事案例)、"北大法寶"案例庫。

2. 法條精讀+關聯學習

每天精讀1-2條《民法典》核心法條(如第143條民事法律行為效力),注意:

法條中的"但書"(如"但是...另有規定的除外")

司法解釋的細化規則(如《民法典合同編司法解釋》)

用思維導圖梳理法條間的邏輯(如合同成立→生效→履行→違約的鏈條)。

3. 對比學習法

比較相近制度:如"無權代理"與"表見代理"、"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

製作對比表格,標注區別要點和典型案例。

三、高效利用資源

1. 教材與擴展閱讀

主教材:優先使用授課老師指定教材(如王利明《民法學》)。

補充閱讀:

入門級:《民法思維》(王澤鑒)培養請求權思維

實務向:《天同碼》系列了解司法實踐

2. 學習工具推薦

法條APP:看法(帶關聯案例)、無訟

知識管理:XMind做法律關系圖、MarginNote3做法條批註

3. 關注學術動態

訂閱"中國民商法律網""法學學術前沿"公眾號,了解民法典新司法解釋。

四、避坑指南

1. 避免死記硬背

民法注重邏輯推演,比如學習"善意取得"時,先理解"無權處分+善意+合理對價+公示"的構成要件,再記憶法條。

2. 警惕"想當然"

法律概念與生活用語不同(如民法中的"善意"指"不知情",與道德無關)。

3. 不要忽視程序法

學習實體法(民法)時,同步了解《民事訴訟法》基本程序,避免知識割裂。

五、長期能力培養

1. 參加模擬法庭/Moot Court

通過角色扮演(原告/被告代理人)深化對證據規則和辯論技巧的理解。

2. 寫作訓練

每周寫一篇案例分析報告,按照"事實→爭議焦點→法律適用→結論"的結構練習。

3. 向老師/學長請教

遇到疑難問題(如"物權行為無因性")時,及時討論避免積壓。

學習進度參考表

| 階段 | 重點內容 | 實踐建議 |

||||

| 1-4周 | 民法總則(民事主體、法律行為、代理) | 分析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合同的效力 |

| 5-8周 | 物權編(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 繪制"動產抵押權設立流程圖" |

| 9-12周 | 合同編(成立、效力、履行、違約責任) | 模擬起草一份買賣合同 |

民法是"萬法之母",初期學習可能會感到概念繁雜,但隨著知識體系的搭建,你會逐漸發現其精妙邏輯。堅持"概念→規則→案例→反思"的學習閉環,慢慢就能形成法律人的思維方式。遇到困難時,記住羅翔老師常說的那句話:"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但邏輯是起點。"

㈢ 如何評價王利明教授在上政學報上對梁慧星教授的回復

針對「如何評價王利明教授在上政學報上對梁慧星教授的回復」這一問題,從法學生角度,可以提供以下幾點見解。

首先,梁慧星教授與王利明教授之間的爭議始於2015年,當時梁教授在一次內部討論會議上,對持人格權法獨立成編觀點的王教授提出了批評。這一事件導致了楊立新教授表示對梁教授的民法世界不再有認同。梁教授在次年發布的演講中,對人格權法獨立成編提出了嚴厲批評,其中涉及了對烏克蘭顏色革命、肢解侵權責任法、以及某些教授想要留名青史的觀點。

在2015年11月的民法學研究會年會上,王利明教授作為民法學會會長,在會上明確表示,人格權編是否獨立是一個學術問題,民法學界贊同者和反對者都可以討論,但不應該在學術爭論上使用過激手段。他的態度表明了對於獨立成編的看法並非非此即彼。

然而,梁教授的文章一出,導致了在後來公布的民法典各分編安排中,沒有人格權編。但隨著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保護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和人格權」,人大法工委迅速出台了人格權編草案,最終人格權成為我國民法典中的獨立一編。

梁教授在爭議中一直積極反對人格權法獨立成編,而王利明教授在回應中,集中回答了爭議焦點,如烏克蘭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與我國的比較、雙重適用問題以及「自衛權」的問題,其回應顯得有理有據。

至於王利明教授打電話消除處分的事,盡管有人認為不妥,但考慮到中國的現實情況,王教授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民法學者的學術生命,值得稱贊。梁教授當時的處境,與若干年前某民法大佬因為政治風波險些失去博士學位的情況相似,當時也是得到了梁慧星教授等人的幫助。

關於人格權是否獨立成編的問題,認為獨立與否對保護人格權的實際影響不大。大陸法系國家中,其他國家的人格權保護通常比我國更為完善。將學術爭議上升到政治層面的言論,過於偏激且不妥。

總體來看,王利明教授的回復在學術層面回應了爭議焦點,表現出了理性與客觀的態度。在處理學術爭議時,應更多限定於學術領域,避免政治化。《民法典》的頒布是中國法治的一大進步,盡管存在不足,但未來法治事業將繼續向前發展,為新中國民法事業作出貢獻的各位教授將被歷史銘記。

㈣ 梁慧星與王利明之爭誰贏了

王利明贏了。
很多年前的中國民法學界,「民法四老」(佟柔、江平、王家福、魏振瀛)之外,中年一輩中,有兩個人聲名最隆,一時瑜亮,時謂「梁王」。
「梁王」自然不是哪位殿下,而是在民法學界齊名的梁慧星和王利明。
那時節,他們為設想中的中國民法典究竟應該採用哪一種立法模式(幾編制)而爭得不亦樂乎,更在諸多具體規則的立法技術問題上掰手腕。
後來,「長袖善舞」的王利明教授軍容日漸壯盛,弟子門人遍及立法、司法和法學研究各個領域,成為民法學界的話語權最重的「帶頭大哥」。
與之相比,梁慧星的江湖地位顯得有些邊緣化,甚至成為一些人口中的「還有學者認為」。

㈤ 學習民法要看那些資料書

對於民法學初學者而言,首先,選一本好的民法教材,重要的吃是透教材的基本知識,然後對民事的案例進行分析學習與適用民法條文結合,努力鍛煉學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處理各類事務的實務能力。
一、必讀教材
王澤鑒著:《民法總則》 
鄭玉波著:《民法總則》 
王利明著:《民法總論研究》 
梁慧星著:《民法總論》 
龍衛球著:《民法總論》
郭明瑞等:《民商法原理》(第一卷)
李永軍:《民法總論》 
江平主編:《民法學》 
余延滿馬俊駒:《民法原論》 
魏振瀛主編:《民法學》 
彭萬林主編:《民法學》
王利明 主編 :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總則 篇)修訂本 
二、擴讀的民事法典及民事立法草案
1、法國民法典
2、德國民法典
3、瑞士民法典
4、日本民法典

熱點內容
有關超出門店經營法規 發布:2025-08-25 00:11:27 瀏覽:12
道德經反觀 發布:2025-08-25 00:03:55 瀏覽:750
勞動法多項選擇題 發布:2025-08-24 23:46:56 瀏覽:540
英國司法部 發布:2025-08-24 23:42:40 瀏覽:77
勞動法年假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8-24 23:33:48 瀏覽:624
以下法律責任屬於行政處罰 發布:2025-08-24 23:27:33 瀏覽:898
全國法院工作 發布:2025-08-24 23:27:28 瀏覽:365
有關勞動法的詳細案例 發布:2025-08-24 23:18:31 瀏覽:406
創新組團法律服務 發布:2025-08-24 22:55:54 瀏覽:598
法院立案庭述職報告 發布:2025-08-24 22:27:54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