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展板
❶ 青少年如何落實法冶
1、法治教育課程、課時落實。通過學校講座、老師授教、家長言傳相結合的形式,落實法治教育施教內容及課時保障。不僅學習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還利用學習其他相關「法紀」模塊,利用展板、LED屏幕、國旗下講話、班會、手抄報等方式進行學習、評論、分享,在校園里充分進行法治教育。
2、法治教育師資配備落實。爭取中小學配備法治副校長,為了讓法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法治教育教師將法律知識的學習、法治思維的邏輯分析作為教學業務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專職教師的法治教育專業能力,將課程內容採用更加豐富、生動、直觀、形象的方式加以施教,學生喜歡聽,老師講著也帶勁。
3、抓好法治教育聯動課堂落實。豐富法治教育形式,增強學生的實踐性、體驗性、趣味性以及互動性,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有利於培育青少年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優化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環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邀請公安交警、網警等部門開展交通安全、文明上網等主題活動;走進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或實踐基地參觀學習;體驗感受「我來當法官」模擬活動;利用學校的校本課程;開展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學憲法教育、防毒禁毒教育等學習,豐富學生法治教育課程內容及課外體驗。4、加強學校、家庭法治教育聯動共育落實。學校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陣地,但良好的法治教育效果離不開家庭法治教育的密切配合。父母監護人要在生活中為中小學生樹立奉公守法、尊崇規則的榜樣典範,同時結合社會新聞、時下熱點多與孩子探討法治社會內容知識,維持長期的法治教育氛圍,熏陶孩子慢慢養成法治意識理念。
深化法治進校園活動,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積極構建全方位推進、全領域覆蓋的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格局,創新青少年普法宣傳教育路徑,抓好青少年「關鍵群體」的法治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圖解鄉鎮普法宣傳展板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圖解鄉鎮普法宣傳展板是一個以直觀、易懂方式向鄉鎮居民普及民法典知識的宣傳工具。其主要特點和內容如下:
核心目的:引導大眾通過民法典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強調「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
展板設計:設計為四頁合集,適合社區或單位定製櫥窗使用,方便不同群體學習與參考。
內容構成:
- 第一部分:闡述民法典的基本原則,為後續內容提供法律框架,幫助居民建立基本的法律認知。
- 第二部分:深入探討民法典總則,為讀者理解民法典的核心理念與制度基礎奠定基礎。
- 第三部分:聚焦於民法典總則的物權篇,解析物權的法律關系與權利保護,增強居民對物權法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 第四部分:通過圖解形式詳細解讀合同篇,以實例與圖示方式展示合同法的主要內容與應用技巧,使讀者輕松掌握合同簽訂與執行的知識。
編號與意義:展板編號為222043,旨在通過這一工具,將民法典的精髓以直觀、易懂的方式傳遞給每一位社會成員,增強其法律意識與實踐能力,共同構建和諧、法治的社會環境。
❸ 如何創建法治文化陣地
一是深入開展各類法制宣傳教育主題宣傳活動。
深入推進「法律八進」活動,以宣傳「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相關法律法規等為內容,製作了5大系列30塊展板,在機關展廳(過道)、文化廣場(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新居民較多的村(社區)、企業等人流量集中的區域進行巡迴展示。組織並參加全市「依法信訪」主題宣傳月活動動員會,副市長祝亞偉以「用法治思維推進信訪工作」為主題做了重要講話。
二是深化鞏固傳統法治文化陣地建設。
在全市集中建成一批有特色亮點、群眾看得見的法治文化陣地,目前,全市已有法制宣傳戶外廣告牌137個,法治文化公園5個,法治文化廣場7個,法制宣傳電子顯示屏583個。開展法治文化長廊展示展評活動,到6月底,全市共有33個長廊申報立項。平湖、海寧、桐鄉等地專門編排法治文藝節目,通過「流動大舞台——法制宣傳浙江行」、法治文化演出、送戲下鄉等形式,開展多形式「五水共治」法制宣傳活動,增強依法治水宣傳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時,積極參加全省及全國的評選活動,整理匯總並向省普法辦選送了47件2013年度法制好新聞作品。
三是加強新媒體陣地建設。
完成2014年度嘉興市領導幹部浙江普法手機報征訂工作,為全市238名領導幹部、法制宣傳教育骨幹征訂了全年的浙江普法手機報。深化「嘉興普法」微博群為品牌的法制宣傳新媒體建設,目前已有粉絲14669人,發表宣傳微博1343條。開通「嘉興普法」微信平台,提升質量,擴大知名度。積極組織參加省「新華頻媒」法制宣傳專欄宣傳活動,上報普法宣傳短片,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時代性、群眾性和滲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