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道德判斷
⑴ 請問,皮亞傑兒童道德判斷研究的四個規律性結論,並理論的概括下
第三階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觀主義階段。皮亞傑認為兒童大約在7~12歲期間進入道德主觀論階段,這個階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兒童已認識到規則是由人們根據相互之間的協作而創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們的願望加以改變的。規則不再被當作存在於自身之外的強加的東西。
第二,判斷行為時,不只是考慮行為的後果,還考慮行為的動機。研究表明,12歲的兒童都認為,那些由積極和動機支配但損失較大的兒童,比起懷有不良動機而只造成小損失的兒童要好些。由於考慮到行為的動機,因而在懲罰時能注意照顧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與權威和同伴處於相互尊重的關系,兒童能較高地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並能較現實地判斷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判斷不再絕對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幾種觀點。
第五,提出的懲罰較溫和,更為直接地針對所犯的錯誤,帶有補償性,而且把錯誤看作是對過失者的一種教訓。
達到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兒童,在游戲時不再受年長者的約束,能與同年齡兒童平等地參加游戲,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場與對方的立場,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獨立舉行游戲比賽。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這些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兒童的道德認識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是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進行判斷,他們只注意行動的外部結果,不考慮行為的動機,他們的是非標准取決於是否服從面人的命令或規定。這是一種受自身之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後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已能從客觀動機出發,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標准來判斷是非,這是一種為兒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觀的價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屬於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亞傑認為只有達到了這個水平,兒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三、道德認識發展的因素
按皮亞傑的觀點,兒童道德認識的發展主要受到兒童認知發展的水平和兒童與其他人的交往的影響。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與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是相對應、相平行的(見下表)。在認知上處於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在道德上都相應處於前道德階段,同時前道德階段包括了2~3歲的處於前運算認知階段的兒童;在認知上處於前運算認知階段的2~7歲兒童,在道德上都處於他律道德階段;而在認知上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在道德上多處於自律道德階段。所以皮亞傑說,道德上的他律階段與自律階段間的差別,就相當於前運算思維階段與具體運算思維階段間的差別。皮亞傑的這個觀點受到了有關實驗的支持,有人發現守恆程度低的兒童在道德判斷上也是低水平的,同時指出,道德要領和倫理價值觀的教學和純認知的教學一樣,需要與兒童按照他現有的認知結構加以同化的東西相適合。
兒童的道德認知是怎樣由他律性轉化為自律性的呢?可以從年幼兒童為什麼具有他律道德的原因分析起。研究認為年幼兒童的道德不成熟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認識的原因,即自我中心(把別人看成和自己一樣)和實在論(把主觀經驗同客觀現實混同,如把夢境看成是現實存在的事物);二是對權威的服從,包括自卑感、依賴性、依戀、贊賞、害怕等情感綜合體,使兒童服從成人指示,將規則視為神聖不變的東西。
兒童要獲得道德認識上的發展必須擺脫自我中心和實在論,理解到別人有著與自己不同的看法,從而發展自己與別人不同的自我概念。皮亞傑認為,要使兒童人自我中心和實在論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途徑是與同伴發展相互作用。因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兒童才會把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相比較,從而認識到自己的觀點與別人有別,對別人的觀點可以提出疑問或更改意見。也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認識到同樣的行為也許會被別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導致不同的結果。同時,正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他們開始擺脫權威的束縛,互相尊重,共同協作,發展了公正感。皮亞傑重視同伴在發展兒童道德認識中的關鍵作用,但也未完全否定父母的作用,只是有一個條件,成人必須改變傳統的所謂權威的地位,與兒童平等相處,只有這樣的父母才能成為促進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