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道德狀況

中國道德狀況

發布時間: 2025-08-25 18:11:40

Ⅰ 如何看待中國當下道德狀況評價300字

中國當下的道德,已經只剩下文字理論了。
中國古人的道德建立,是因切身體會而來,不是拍拍腦袋想出來的。
中國上古,幾乎人人都有修心,於是感知非常敏銳。當你無意傷害到他人時,就會感受到他人的憤怒,這種無形的氣氛會令你非常難受。但當你向他人道歉,獲得他人原諒,自己就不會再感受到難受了。
拾金不昧,道理也是一個樣的。

之後的人們,就總結出了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這是人類能夠和睦相處的共識(之後才被各個宗教拿來當做戒律)。

現在的道德,包括那些嘴上常常掛著道德的人,因為不修心,早已不知道德的起因了,所以講出來的道德也常常有似是而非的嫌疑。

Ⅱ 中國近代道德有哪些狀況

我國傳統道德是以小農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和宗法血緣家庭生活方式為基礎,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大機器工業生產方式的發展,破壞了傳統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卻並沒有取代後者,在近代我國絕大部分地域和社會生活大部分領域,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仍然占據著重要甚至主導地位,它們是傳統道德存在和抵禦近代道德的深厚根基。

我國近代道德核心內容和基本價值觀念是西方的舶來品,盡管學者們力圖把它和我國傳統道德相結合,但由於沒有把它和我國近代社會實踐相結合,對於我國近代社會生活始終具有外在性。

在「五·四」運動以後,我國出現了三大思潮,即西化派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復興傳統的現代新儒學,但卻找不到獨立的地位,只能附屬於西化派或新儒學,這是歷史的證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並沒有在我國建立起來,近代的社會轉型根本沒有完成。

新民主主義革命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兩大歷史任務,先進的中國人把馬克思主義與這一社會實踐相結合,經過幾十年浴血奮斗,終於建立了人民共和國,並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後完成了社會轉型,構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完成了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轉型。現代社會主義道德取代我國傳統道德,這是歷史發展必然,也是對近代道德轉型不徹底的歷史超越。

Ⅲ 中國當前的社會道德是「滑坡」還是「爬坡」

◇陳瑛 現在不少人認為我國社會的道德水平在滑坡,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認為,道德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坡」作為衡量的標准。道德概念的內涵非常豐富,而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新的價值觀念產生,也會有一些舊的價值觀念衰落。 比如明清時期人們的思想就很活躍,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解放、追求愛情,許多人認為那個時候道德滑坡。實際上應該說是封建道德在滑坡,而對於當時早期的啟蒙道德來說,則是在爬坡。「五四時期」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當時許多人又認為是道德的大滑坡。巴金小說《家》《春》《秋》里,老大覺新是完全服從爺爺的,覺慧是最激進的,那覺慧的道德算不算是滑坡呢?所以,我們談論道德水平的高低、好壞,一定要與社會發展的大勢結合起來,孤立的、絕對的、永恆不變的道德價值標準是不存在的。 事實上,道德包括了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的內容,有些因素從這方面看是強了,從那方面看又弱了。所以,在社會發展當中,人們的道德常常是在「爬坡」中伴有「滑坡」,「滑坡」中也會有局部的「爬坡」。 要真正了解我國的公民道德水平的狀況,不能脫離了中國社會大背景,這就是黨中央多次指出的四個「化」和四個「深刻」。所謂四個「化」,就是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所謂四個「深刻」,就是我們面對的是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關系深刻變動、利益結構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四個「化」和四個「深刻」,對社會道德的沖擊,我覺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西方文化的強勢進入。西方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尤其是青年人。比方說西方思想強調個性、自我,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有些人錯誤地認為發展個性就應該削弱共性乃至人性,強調自我就應當貶低集體,於是道德上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個性與共性、自我與個體,相互依存,應當是共同進步,不能只強調一方而貶斥另一方。 二是市場機制、利益結構的深刻調整。這一方面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了經濟,也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又容易誘使某些人物慾膨脹,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 三是城鎮化、工業化深刻改變了城鄉的二元化結構,使大量的農民入城。這樣,原來的血緣、親緣、地緣的聯系都開始淡化,人們的道德觀念,特別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改變。而進城的農民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億農民進入城市,兩億農民進入城鎮,總數有三億多人。這樣的社會變化亘古未有,因此一些人在一些方面失去規范也是很自然的。 以上三個方面引起了社會道德狀況的很大改變。我們必須從這些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來談論社會的道德水平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是滑坡了還是在爬坡,是進步了還是落後了。總之,看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不能離開整個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大背景。

Ⅳ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哪些狀況

新中國建立以來,從社會主體的道德觀念流變歷程和道德建設的基本經驗,可以看出我國現代化道德建設的實踐脈搏與必然道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經歷以下幾個基本階段。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後至「文化大革命」前,就是從1949年至1965年期間,其特徵是政治化。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百廢待興,國際形勢十分嚴峻,為了創造良好思想政治環境,黨中央大力開展宣傳「延安精神」、「樹立標兵」等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活動。

這段歷史時期的道德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關,「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政治工作涵蓋道德建設,一切是「政治掛帥」。共產主義道德和理想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以多種政治運動為主要形式,以郝建秀、草原小姐妹等先進典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樹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理想,提高社會道德風尚,為新中國的復興之路鋪墊了堅實的思想價值基礎。

第二個階段: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指從1966年至1976年期間,其特徵是形式化。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建設遭受重創,以「階級斗爭為綱」,階級斗爭成為思想政治運動的風標導向。

在極「左」的思想干擾下,社會道德要求和判斷偏頗,道德教育是「一刀切」、公式化、形式化,道德秩序十分混亂,這對我國道德建設受到了嚴重影響。

第三個階段:就是「文化大革命」後至1986年,指1977年至1986年期間,其特徵是經濟化。「文化大革命」之後,我們黨吸取歷史教訓,將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在道德建設上,黨中央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科學命題,全國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等群眾性的道德創建活動。國家和社會對道德建設有了新的全面共識,道德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包含道德的必然性。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早期,市場經濟的利益化傾向使經濟工作成為其他工作的強項標桿。利益意識滲透到道德評判的價值環境中,道德建設表現為經濟化的特徵。

第四個階段:就是1986年到至今,其特徵是體制化。相對於改革開放後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果,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卻不容樂觀。為此,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正式提出並使用了「道德建設」的命題,表明黨和國家高度關注道德建設。

在1996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上提出建立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五愛」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科學體系,全面論述了道德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2001年1月,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德」已正式納入國家治理方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並系統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其中特別強調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問題,充分表明我國正朝著完善中國特色道德文化體系的方向不斷發展。

Ⅳ 如何看待和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

一.評價我國現階段道德狀況的立場和方法論∶

  1. 價值觀立場。道德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實踐精神方式,與人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滲透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

  2. 認識方法論。對當前我國社會道德狀況進行評價,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現象。

  3. 歷史視野。經濟進步與道德進步是同向還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靜態的無謂爭論,只能在人類歷史進程的動態比較中來評判。

二.我國社會道德狀況在總體上獲得巨大發展進步∶

  1. 生產方式和上層建築的變革,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為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道德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持續的動力。

  2. 在新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嶄新道德,以及不斷開展的群眾性道德建設活動,又反過來為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營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環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動力。

三.我們面臨的道德考驗∶

我國社會道德問題的主要表現

  1. 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

  2. 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

  3. 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

出現道德問題的主要原因

  1. 道德發展滯後性的原因

  2. 體制機制不完善的原因

  3. 法治和德治還不完全相適應的原因

  4. 社會輿論放大效應的原因

當前社會存在的這些道德問題警示人們: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Ⅵ 如何理性看待我國當前道德現狀

如下:

1、價值觀立場。道德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實踐精神方式,與人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滲透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

2、價值觀立場。道德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實踐精神方式,與人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滲透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認識方法論。對當前我國社會道德狀況進行評價,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現象。

3、歷史視野。經濟進步與道德進步是同向還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靜態的無謂爭論,只能在人類歷史進程的動態比較中來評判。

中國人視道德為人生第一要務,慾望、財富、享受等都是等而下之之事。具備了起碼的道德修養,才無愧於「人」之稱號,故中國人說「做人難」,一輩子都要努力做人。我們現代人都認為慾望的滿足才是人生第一要務,只有充分地「享受」了人生才算不枉在此世界來一遭,道德只是第二、第三位之事。這和傳統中國人的人生觀大相徑庭。

如三國第一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自己卻清苦終生。其高風亮節為一般人所不及,故歷代中國人瞻仰不盡。今天我們提起此人,仍然發自內心的敬佩不已。可見,道德來自於人之內心,是天生的,自然的,絕非外力強加。若諸葛亮當時憑借權勢作威作福,以慾望滿足為第一事,誰還會敬仰他呢?

許多人認為他人有難,自己能伸出援手,這才是講道德。實際上講道德並不需任何外在條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本分事,就是最大的道德。做了父親,孝敬父母,愛護妻子,教育子女,這就是講道德;工作中,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這就是講道德;生活中,與人言而有信,為人謀而盡忠,這就是講道德。可見,道德是人人可為之事,只需要盡己本分而已。就這么簡單。

Ⅶ 1.什麼是道德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的道德狀況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
這些年,我們身邊的美德從未缺少。
最美女孩兒刁娜捨身救人,讓人看到心靈的美好;孫水林、孫東林兄弟千里送薪,詮釋「誠信」二字的含義;「最美媽媽」吳菊萍不計後果愛心托舉,給墜樓女童帶來生的希望……最近涌現出一個個道德榜樣,用實際行動書寫人間大愛,像紅燭一樣照亮道德的天空。
這些年,我們的道德建設也在不斷進步。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道德體系和誠信體系建設,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國人民慷慨捐助,彰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道主義精神;北京奧運會上,140多萬志願者提供熱情服務,展現首都群眾文明素養;上海世博會上,會場內外無數市民用實際行動,讓世界再次深刻感受文明有禮的國人形象。
道德焦慮,背後是社會問題
當前人們的種種道德焦慮,凝結在一點,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面臨著諸多新挑戰。
提起「扶不起的老人」,許多不作為的理由都似乎指向同一個案例:南京彭宇案。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下車時攙扶起一位摔倒老太,卻被告上法庭索賠13萬。遺憾的是,法院沒有給出是非判斷,卻和稀泥式的各打二十大板,判彭宇敗訴。如果做好人不僅沒有回報,反倒有可能成被告,這讓很多人在做好事前變得猶豫了。
2010年,鄭州青年李凱強因一起交通事故被告上法庭。一些媒體在報道時,卻只選擇了李凱強扶起老太太成被告的事實,就將此事件定性為鄭州版的「彭宇案」。而事實上,李凱強本人都已經承認是自己駕駛摩托車與老人發生了碰撞,並不是純粹的助人為樂。
從經濟的角度看,道德就是通過犧牲眼前的小我利益,來換取長遠的更大的社會利益。但道德評價機制的不健全,可能會使不誠信或失德的成本太低,一些人可以輕松越過道德底線,而無須承擔相應的損失。無論是司法的模糊判斷,還是新聞報道的錯誤導向,又在無形中提高了當好人的「風險成本」。
因此,不是道德出現了滑坡,而是公眾對道德的感知發生了變化,是在面對新的道德現象時,人們普遍感到缺少確切的判斷標准,從而產生了世風日下的感覺。
道德沒有敵人,她從來都是高尚人生的追求,永遠能給世界帶去溫暖,給有道德的人以內心幸福和安慰。然而,道德在社會上並非孤立存在,它需要外部環境來促進和推動。我們的社會不缺少道德觀念,缺少的是如何為這些道德觀念提供有力的後援——道德建設需要每個人的力量。

Ⅷ 社會道德滑坡的原因

問題一:中國社會道德出現滑坡的原因是什麼 官僚都去權力尋租,瓜分公共利益.
百姓甘心為他們買單,幫他們維護hx嗎?
結果只能是,權力大的佔大便宜,沒權的拋棄道德,盡可能的佔小便宜.

問題二:當今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等現象 1.我們現在社會的道德狀況是怎麼樣的?
面對以「小悅悅事件」為代表的敗德現象,有人認為是「道德滑坡」了,甚至「中華民族到了道德危機的地步」。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危言聳聽」,我們道德的主流還是積極進步的。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目前的道德狀況呢?
事實最有說服力。
積極方面我們看到,以任長霞、沈浩、楊善洲為代表的優秀領導幹部,還有以「當代雷鋒」郭明義、「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司機」吳斌、「最美教師」張麗莉為代表的「平民英雄」,這些時代楷模、道德典範不斷涌現。他們以關愛他人、感人至深的善行義舉,以無私無畏、勇於奉獻的責任擔當,向我們詮釋著道德良知,彰顯著人間大愛,影響著文明風尚。
關鍵時刻,特別是大災大難面前,都會出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動人場面。每逢重大活動,從北京奧運會的「鳥巢一代」到上海世博會的「小白菜」??成千上萬志願者匯成了一股強勁的力量,他們服務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令西方媒體也不吝贊美、艷羨。
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人們的遵法守規意識、敬業進取精神大大增強,公共秩序明顯改善,文明禮儀廣泛普及,志願服務蓬勃開展,這些都反映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悄然提升,人民群眾日益煥發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另一方面,社會上也還存在許多傷風敗德的現象。
一些官員腐敗案件屢屢發生。王益、黃瑤、許宗衡、張春江、 *** 等腐敗分子,以權謀私、貪污腐化,情節嚴重,性質惡劣。
一些無良企業被頻頻曝光。黑心棉、毒奶粉、毒膠囊??商業欺詐現象屢禁不止,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喪失起碼的道德底線。
一些見危不扶、見死不救的事件時常見諸報端。老人跌倒路邊無人相助,救人之前先提出高額費用,公交車上面對歹徒行凶乘客袖手旁觀??令人倍感世態炎涼人情淡漠。
由此可見,我們正經歷著道德的進步,也承受著道德的陣痛;我們身邊處處演繹著濃情大愛的「最美」事跡,也不時出現令人寒心的失德行為。正如有人所說,中國的道德狀況是一幅「感動與疼痛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主流進步與問題突出並存」的復雜圖景。因而,要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道德的「全貌」,對存在的問題不能視而不見、粉飾太平,也不能從一些失德敗德現象簡單推定出「道德滑坡」的結論。
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告訴我們,社會道德進步從來都不是平坦的、直線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是在戰勝各種挑戰中不斷前行的。種種失德敗德現象,是道德前進途中必須跨越的荊棘,是文明發展路上必須經歷的磨練。我們既要增強道德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斷推進社會風氣的改善,也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對中華美德的傳承光大充滿信心和希望。

問題三:誰是造成道德滑坡的根源 主要是精神文化的流失,以前讀書都講君子之道,先學禮義仁智信,學做人做事之道,才教別的,你看現在十幾年的教育有多少時間是在教這個的

問題四: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道德滑坡。 是不是道德滑坡也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是的話,也涉及許許多多方面,你的問題大到無邊無際。需要五百個教授一起去研究五百年。

熱點內容
法治不容挑戰 發布:2025-08-25 21:20:09 瀏覽:950
浙江多少法官 發布:2025-08-25 21:08:43 瀏覽:825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 發布:2025-08-25 21:06:58 瀏覽:54
銀川市司法局局長 發布:2025-08-25 21:06:20 瀏覽:153
工傷法律咨詢品牌 發布:2025-08-25 21:02:37 瀏覽:989
初中數學法律知識滲透教案 發布:2025-08-25 20:52:38 瀏覽:127
法院傳條 發布:2025-08-25 20:41:21 瀏覽:173
刑法首犯 發布:2025-08-25 20:36:17 瀏覽:100
36條法規 發布:2025-08-25 20:28:44 瀏覽:1
黨章准則條例內容 發布:2025-08-25 20:25:54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