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政府是立法

政府是立法

發布時間: 2025-08-26 01:53:50

❶ 人民政府有立法權嗎

法律分析:沒有。我國行使國家立法權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十八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❷ 政府有立法權嗎

法律分析:沒有,縣級人大和政府無立法權。 新修改的《立法法》只賦予地級市(多為設區的市)的人大和政府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立法事項,因此縣級人大和政府仍無立法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已經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開始制定規章的時間,與本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的本市、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時間同步。

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❸ 政府是否可以立法,設立法規的權利可不可以用「立法權」來形容

不可以
我國立法權屬於人民代表大會
政府是行政機關,沒有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第五十九條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職權:
(一)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議,以及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領導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改變或者撤銷所屬各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
(四)依照法律的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
(五)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環境和資源保護、城鄉建設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務、司法行政、監察、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
(六)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七)保護各種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
(八)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和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幫助本行政區域內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憲法和法律實行區域自治,幫助各少數民族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建設事業;
(九)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
(十)辦理上級國家行政機關交辦的其他事項。
第六十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以及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依照前款規定製定規章,須經各該級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討論決定。
第六十一條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職權:
(一)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和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執行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
(三)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四)保護各種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
(五)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和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六)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
(七)辦理上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❹ 哪些機關享有立法權

法律分析:凡是立法機關都有立法權。在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包括:1、國家權力機關系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的: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會,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2、國家行政機關系統(政府及政府下設機構)的: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央行、審計署、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除此之外,其他國家機關都不享有立法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第六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本法所稱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第六十六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第七十一條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第七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❺ 既然有專門的立法機關,為什麼要授權政府立法

按理說,在中國這樣的單一制國家裡,只能有一個機關有立法權。就是最高立法機關,在中國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但是實際的政治運作和法律實踐中,由於情況非常復雜、許多問題專業性很強,不可能完全由全國人大來立法,所以就會下放一些立法權。政府享有的立法權就是這么得來的,憲法里有明確的授權。由於有憲法授權,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你就理解成全國人大委託政府立法。要是政府立的法不行,人大可以撤銷掉。
政府的立法權是受限制的,從內容、形式,到執行,都不能高於憲法和法律。國務院制定的是行政法規,許多行政法規是為了執行法律而制定的。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叫做部門規章,針對本部門的事務制定。地方政府制定的叫地方政府規章,只在本行政區內有效。

❻ 為什麼立法程序要那麼繁復

立法,是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國家和人民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政府立法,通常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規章和起草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規草案的活動。
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於2000年3月15日通過的《立法法》,是規范立法活動的基本法律,對政府立法活動作了原則規定。
國務院根據《立法法》於2001年11月16日制定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專門就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程序進一步作了具體規定。

政府立法在我國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
1954年制定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因而,當時國務院沒有立法權。
1975年和1978年制定的兩部憲法,都沒有突破1954年《憲法》關於立法許可權的規定。我國行政機關獲得立法權,是自1982年開始的。
1982年《憲法》第89條第1項規定,國務院享有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的職權;第90條第2款規定,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規章。
經過1982年和1986年兩次修改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賦予了有關地方政府的立法權。
該法第60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2000年公布的《立法法》第9條還規定國務院可以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進行立法,第71條明確了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國務院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制定規章的權力。對於政府能否立法的問題,《立法法》進一步從制度上作了回答,該法第2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根據這一規定,我國的立法包括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活動,行政法規和規章都屬於法的范疇。
現行《憲法》和上述有關法律的規定,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原則下的多層次立法體制,明確了政府立法在我國立法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結束了在政府立法問題上的爭論。

下面是政府立法的原因。
我國之所以賦予有關行政機關立法權,主要是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同時也考慮到我國地域廣大,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很不相同的實際情況。
中國憲法規定了國務院享有制定行政法規的權力,這就是政府立法權,即政府立法權。
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對國務院以特別授權形式賦予的立法職權,為授權立法權。按照這種解釋,以立法活動的方式或者立法職權取得的方式來劃分,前者為職權立法,後者為授權立法。
這種觀點的理由是,因為前者的立法職權是由憲法規定的,因此屬於職權立法;因為後者的立法職權是通過立法機關具體授權取得的,所以屬於授權立法,這種解釋並沒有從立法權的本原上證明權力機關的立法權與行政機關的立法職權之間在性質或本質上的差異。
在社會主義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人民主權原則的具體體現。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人民將自己的主權權力、特別是廣義的立法權通過憲法授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則以憲法的形式記載了人民的最高權力--國家立法權,並通過國家立法權的行使來反映、匯集和體現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意志。
在這個過程中,人民、人民主權和國家立法權在憲法的理論邏輯上達到了高度的一致。
從立法權與人民的關系、人民主權原則對立法權的要求以及國家權力的分工來看,憲法對全國人大立法權的規定只是一種人民主權權力的記載,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固有屬性的必然表現形式。
根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原理,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2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惟一機關。"
1975年憲法第17條和1978年憲法第22條均規定,制定法律屬於全國人大的職權。
從1954年到1978年的三部憲法,都沒有賦予國家行政機關以政府立法權。
這些事實表明,本原意義上的立法權屬於也只能屬於人民及其代表者--人民代表大會。由於行政機關並不直接由人民產生,而是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因此人民的主權權力並不直接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的立法職權來自於實行代議制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需要通過憲法或法律的授予。

下面是立法產生的原因:

界定立法權,是因為其創立之初,為了區別政府的不同功能--法律的創制、法律的執行和法律的適用(裁決)--而把創製法律的權力稱為"立法權"。
立法權概念的正式確立,是以政府職能區分的需要及其現實運作為前提的。在專制集權的政體下,君主實際上集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和任免等權力於一身,國家職能沒有明晰分工,國家權力無需明確區分,因此,"立法權"概念就沒有產生的現實基礎。
"政府有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職能,這一現代觀點是在許多世紀間慢慢衍發起來的。"
這些職能范疇今天構成了我們思考政府結構及其運作的基礎;
這些觀念首先是在17世紀英格蘭被人們明晰地領悟,而今天仍然在形成的過程中。
英國學者維爾教授認為,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曾經將政治科學分為立法科學和政治學或者政策,但這不是以分權為前提來界定立法權概念的理論。
在17世紀的英國,國王與議會之間的激烈斗爭,使立法和執行的功能、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區別更明確地提出來了,隨著政府的基本司法職能的再劃分,人們看見了這兩種權力。
西方的布丹、哈林頓、洛克 、孟德斯鳩、漢彌爾頓等人,都對分權理論的提出、發展和完善做出了貢獻。由上可見,立法權主要是一個國家政體結構意義上的概念,它的存在以分權學說和分權制度為前提;
它的歸屬以立法機關為主體;
它的功能既包括立法,也包括議決預算、監督、調查、宣戰媾和、質詢、彈劾等。
現代立憲實踐表明,大多數國家的憲法都對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用了同樣或相似的詞語予以表述,規定了各機關的分工和這些權力的憲法性質。
從權力的本原來考察,現代國家制定法律的權力由或主要由民選的代表機關來行使,執行法律的權力主要由行政機關來行使,裁判法律的權力主要由司法機關來行使,這是一種合理的科學的權力分工。
權力分工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的理性基礎是主權在民,即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且來自人民。

政府立法在社會主義新時期下必要性

根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立法權主要歸與國家的權利機關,即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但是,在現實中權利機關的立法往往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所以政府立法就成為立法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一,立法機關的能力有限。現代立法的內容,有很多是涉及專門性、技術性很強的立法,立法機關的議員具有各種復雜的專門技術知識者不多,如果由他們來制定技術性很強的法律,難免不成為外行立法,以致使所制定的法律得不到切實而有效的實施。
其二,立法機關的時間不夠。立法機關不可能成為"萬年國會",終年舉行會議,而須按會期或法定條件舉行常會或非常會,這樣,其會期制度下的集會時間必然有限。
其三,彌補立法機關"骨骼式立法"的不足。由於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復雜多變,許多立法不得不只規定某些一般原則和主要條款,以留有充分的餘地容納各種應由法律調整的事項。骨骼式立法的優點是它能使法律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包容性和適應性。
其四,應付緊急情況的需要。"在一個現代國家中,在許多場合有採取立法行動的突然需要。對於許多這樣的需要,委託立法是惟一方便的甚或是惟一可能的應付辦法。" 一個國家有時會碰上天災、戰爭、動亂、經濟危機等緊急情況,靠立法機關依立法程序按部就班地制定法律來應付這些緊急情況,往往由於民主程序繁復冗長,缺乏應變能力,等法律制定出來後,早已時過境遷。而委託給行政機關一部分立法權,由於行政機關立法具有針對性強和便捷快速等特點,就能有效應付國家發生的緊急情況。
其五,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立法程序繁瑣,修改和補充也很不靈活,這種僵硬的立法機能,難以滿足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而政府立法,不僅便於制定,而且可以經常根據需要加以修改、補充,直至適應需要為止。政府立法機能的靈活性,既能夠補充立法機關的立法缺陷,又能及時調整已經發生變化了的社會關系,保證立法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熱點內容
經濟法第五版重點 發布:2025-08-26 05:02:17 瀏覽:629
道德講堂活動記錄12次 發布:2025-08-26 05:01:39 瀏覽:578
房地產法規精品課程 發布:2025-08-26 05:01:00 瀏覽:730
自考勞動法的概念 發布:2025-08-26 04:49:34 瀏覽:419
2017行政法有改動么 發布:2025-08-26 04:49:33 瀏覽:899
刑事訴訟法中偵查的定義 發布:2025-08-26 04:44:28 瀏覽:683
判斷道德的標準是什麼 發布:2025-08-26 04:39:27 瀏覽:812
國際商法自治性研究 發布:2025-08-26 04:05:21 瀏覽:872
法學院王淼 發布:2025-08-26 04:02:14 瀏覽:582
如實供述刑事訴訟法第幾條 發布:2025-08-26 03:36:03 瀏覽: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