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實質法治
『壹』 法制教育手抄報內容50個字
我們與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法律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和版國家歷來重視對青少權年的教育、引導和保護,並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青少年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由於社會環境復雜,存在著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因素,青少年合法權益和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成長。我國青少年教育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較低的。但近年來由於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率日漸突出,因此,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貳』 三權分立的名詞解釋
三權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稱三權分治,是西方民主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內
政治上的三權分立指:司法容權、行政權和立法權的相對獨立。在美國,行政權指政府,立法權指國會的上下議院制度,司法權指法院。三權分立很好的實行了「憲政」的主旨思想。實現了依憲治國的目的,也是法治國家的根本面貌。
三權分立的具體內容:
分權與制衡原則的基本政治功能,是在西方社會的解決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防止專制問題。所謂「資產階級民主」,主要是指它的立憲共和與政治民主,而立憲共和和政治民主的重要內容就是「三權分立」的國家機構組織原則及相應的政治制度。「三權分立」的原則,對於國內社會秩序的穩定,對於排除封建勢力對政治的干擾,對於避免專權現象和減少腐敗,對於促進地方政權的建設,對於保證「司法獨立」,對於資產階級政黨用和平手段統一國內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等等,起了很大的作用。
『叄』 洛克的 政府論 中 有關國家起源的 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政府論
《政府論》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J.洛克的政治著作。1690年出版。作者寫作的目的是對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進行辯護和理論總結。
全書分上、下2篇,上篇撰於1681年,作者逐條批駁了保皇派思想家R.菲爾默宣揚的「君權神授」和「王位世襲」說。下篇撰於1689年,在批判君權神授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理論。洛克用自然法學說和社會契約論闡述國家的起源和本質。他從虛構的自然狀態出發,論證生命、自由和私有財產是人的神聖不可侵犯的自然權利,這種權利既合乎自然法,也合乎人性;為了保護人們依據自然法享有的自然權利,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建立政府;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民選議會掌握最高權力的君主立憲制。在這種政府形式下,國家權力是分立的,立法權高於行政權,人民手中始終保留反抗暴政和重建政府的最高權力。《政府論》為在英國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提供了理論依據,並對後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約翰洛克的《政府論》一書成於1679年、完成於1681年、發表於1689年,【1】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斗爭與妥協中產生的著名政治學和法學名著。該書批評了封建王權與宗教專制結合而成的絕對專制主權理論,【2】同時也為資產階級的社會民主制度作了全面、系統的辯護。全書一方面清理了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准確說是英國革命時代的各種思想,另一方面又第一次系統的完成了「以社會主權」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自由主義政治學說,闡發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思想與學說如天賦財產權利、社會契約、人民民主等。文字中充滿了典型的不列顛的經驗主義和妥協傳統,賦予其理論相當的寬容性和符合時代的濃厚的理性主義和自由主義氣息。「他對政府之哲學基礎所做的廣泛思考這一原創性貢獻,他的集前人成就的學說及原則應被認為是此後控制政府各項權力的基本原則」。【3】這在理論上奠定了後來的理性主義、自由主義、法治主義和懷疑主義不同路徑,同時在實踐上深刻影響和指導了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從這個意義上,洛克的《政府論》可以稱得上近現代政府的「福音書」。
一、洛克《政府論》的思想背景和理論溯源
在英國,17世紀是在政治和法學史上具有根本意義的革命所發生的時代。該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顯著特徵就是:國王與議會就主權淵源和性質以及法治問題互不相容發生沖突且日益升級,並最終以國王被送上斷頭台而告終。隨後革命的清教徒統治英國一直到1660年,但此後卻再也不能繼續按照他們的方式進行下去。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的先後復辟導致有關爭端一直未決,而且由於詹姆斯的固執與對新教臣民的冷漠尤其是讓自己的官員充斥天王教徒的做法,導致了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聯合起來廢黜了詹姆斯二世,由新教徒奧蘭治的威廉和妻子瑪麗聯合執政(根據先前繼承規則,這是不合法的。洛克在下篇中予 以了辯護)。1688年的這一「光榮革命」中產生出來了有關法律至上、人民的基本權利和政治權威的民主基礎的一系列原則【4】。這些也是革命後執政的輝格黨人形成的自己的政治傳統,也由此形成了英國自由主義傳統的核心。
這種自由主義的精神在洛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尤其反映在他的名著《政府論》中。洛克經歷了英國革命的全過程,加之他曾因政治原因逃之荷蘭並在那裡親眼看到了荷蘭人的自由精神和英雄氣概以及宗教和政治上自由主義的實際運作和好處。《政府論》兩篇目的就是為沙夫茨伯里伯爵及其輝格黨的朋友們推翻詹姆斯二世的革命提供理論和智慧的武器;洛克1689年回國後因革命已發生,便修改了《政府論》。在回國後寫的序言中希望該書「足以確立我們偉大的秩序恢復者,現在的威廉國王的王位」;也強調希望該書「向全世界論證英國人民對公正的自然權利的熱愛,他們捍衛這些權利以及國家處於奴役和毀滅邊緣時拯救國家的決心。」
洛克的政治社會理論總結了宗教改革末期和國王與國會分裂這段時間的政治思想;集前人思想之大成,把過去經驗產生的政治理論思想集中起來,納入屬於他那個革命時代的開明思想之中,在政治思想史上打下了他獨特的烙印。他並沒有完全隔斷歷史,人們通過胡克發掘出來的中世紀傳統而可以將這些思想一直追溯到托馬斯•阿奎娜【5】。事實也是,尤其下篇的許多論證都引有胡克的《宗教政治》一書中。當然,這是具有高度選擇性的,因為其表現形式、階級和社會基礎已完全不同了。筆者將在下面的內容里論述這一問題。
反觀洛克的學說,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以下事實:首先,15世紀前的英國已具有濃厚的經驗主義,注重科學研究範式,強烈的反叛意識及與生俱來的妥協精神。其次,洛克同時代的前輩們如弗蘭西斯•培根的提供新工具法的經驗歸納法、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哲學、科克所踐行的普通法法治精神、哈林頓倡導的自由法治主義以及霍布斯的權力觀和契約論,這一切都深刻影響了洛克的思想發展。最後,洛克的時代相比較於當時的歐洲大陸,至少在不列顛,宗教問題已基本解決;政治比較開明了。正是洛克豐富的實際政治經驗和興趣,正是他對理性的哲學信念的執著,正是他對經驗主義立場上的堅定,正是他那在精神上的自由與解放,才有了這部近代自由主義的經典政治哲學著作。
二、《政府論》上、下篇的主要架框分析
《政府論》整體上可以說是洛克早期在《論寬容的書信》的發展,在後者作者不僅闡述了宗教崇拜的自由而且闡述了他的關於政府起源和政治組織基本條件的觀點:
賦予行政長官的全部委託、權力和權威,不是為了別的目的,而是要用來謀求使他超然於社會之上的人們的福利、保護與和平,因此只有這一目的是而且應當是他修正和均衡其法律以及設計和組織起政府所應依據的標准和尺度。假如人們不在一些法律下聯合起來,不成為一個國家也能和平和安寧的一起生活,那麼也就根本不需要行政長官或政治,因為它們只是用來保護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免受相互之間的欺騙和暴力;所以只有建立政府的目的應當是政府活動准繩。
可見在洛克看來政府起源是為人們的幸福與和平,而政府的組成條件又必須以其目的為准則。在隨後的內容里,洛克強烈駁斥了絕對君主制,他寫道:
不能假定人民會給予他們同胞中任何人或更多的人支配自己的權威,去達到保護人民自身之外的任何其他目的,或者把他們管轄權的范圍擴展到世界的范圍之外。
這里洛克從經驗出發一方面排除了任何形式的人對人的專制,不論是一人專制抑或是多人專制;另一方面表明了政治是現實的是入世的而非來世的觀點,即將宗教排除了政治之外。
從理論建構上,菲茨•詹姆斯•斯蒂芬在洛克的政治理論中看到了與其形而上學明顯不一致之處:《人類理解論》的目的是要摧毀先天理念說,把一切知識歸結於為經驗的概括;《政府論兩篇》第二篇似乎與這一切恰恰相反,它完全以自然狀態和理性法則這兩個概念為依據,因此很難看出洛克怎麼能從經驗中得出其中的任何一個概念。但實際上,洛克仍未脫離他一貫的學術方法:首先,上一個世紀,在新教改革下「自然法」學說已經開始去掉經院神學的標簽及與之聯系,開始用理性話語代替;在17世紀,世俗化的自然法成為政治理論賴以取得進展的基礎;也在17世紀第一次出現了對作為高級秩序存在的自然法實質拒斥;到了17世紀,「自然」開始指稱人的欲求而非神的法律,而當時的個人主義者正是在自我利益何以應當自由實踐的依據這一意涵上使用自然權利的。洛克說「理性就是自然法」,【6】同時他也不認為與自然法沖突的人類法律歸於無效。如論財產私有權時:
勞動使它們同公共的東西區別開來,勞動在萬物之母的自然已有的成就上又增加了一些東西,因此它們就成為他的私有權利。
其次,論及自然狀態時,他是把這一概念與戰爭狀態和政治社會相對的。作為清教徒的洛克認為上帝將理性和財產賦予每一個人:自然狀態是「是一種平等的狀態」。「自然狀態是一種自由狀態,但並不是放任狀態」。這些自然狀態是建立在人的本性和人類社會的本性之上的,是經驗的而非抽象的假設。17世紀英國的啟蒙作者們正是以描述的人類學為發端的,然後問道:必須如何創造一些規律,讓這類生物(人)得以一起生活?【7】「洛克在破壞了天賦觀念以後,在拋棄了那種相信人永久在思想的空洞想法以後,便證明我們的種種觀念都來自感覺。」【8】
洛克為之辯護的自然狀態是確實存在的,通過合意創立一個新政府是可能的。人類早期歷史知之甚少,但不能因為歷史記載缺乏就推定人們不曾處於自然狀態中;他舉出若干實例證明自然狀態在較晚近的歷史和歐洲以外的其他民族中普遍存在。洛克認為的自然狀態並不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而是對人人平等自由、缺乏公共權力的一種社會現象的描述。這種現象可能存在於人類初始階段,但自然狀態並不同於初始階段;只要缺乏公共的政府形式,人就處於自然狀態。
『肆』 1.請結合實際,論述西方國家法治原則的基本內容。(200字以上)
西方現代法治是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產物。它以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作為哲學基礎,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價值多元的文化密切相關,成為西方現代治理社會、管理國家的主要治道。在世界性的現代化過程中,西方現代法治理論與實踐對非西方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世紀的西歐各國,除了英國以外,主要是奉行神治的社會。代表人物如德國神學家尼古拉斯(Nicolas}。但是,至中世紀後期,有人開始主張法治,當然,在這一時期,相反的論調也不絕於耳,許多人主張君王有無限制的立法權。
關於社會應服從何種權威的統治,一些人開始主張法律權威至上,其核心問題在於君王是否應服從法律的統治。法國的格爾森主張,未經正當程序,國王不得處死任何人;國王應服從最高法院的管轄;君王雖不受法律的羈束,但出於為其臣民樹立榜樣之故,也應依據他們自己所立的法律活動在德國,尼古拉斯認為一切權力源自人民,並以耶穌為例指出:「耶穌服從法律,他不是廢棄它,而是成就它」。義大利的馬基亞維里也認為,法國的幸福狀態在於人民確知國王在任何時候都不違法,那裡「依法生活」,「如必要則由法院更新法律」,「甚至最高法院針對君王的判決,該判決也足以使君王就範」。在這一時期,關於法律權威高於君王的思想不斷被提出,當然,君王無須服從法律的觀點也十分流行。進入17世紀後,法律權威至上的主張日益占據了上風,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1612年發生的一場爭論。在爭論中,英王詹姆斯一世宣稱自己是上帝之下的最高裁判者,有權對司法管轄權的沖突問題做出裁決。時任普通訴訟法院首席法官的柯克(Coke)與國王的觀點針鋒相對,以「王居萬民之上,惟居神與法之下」 (quo Rex non debet esse sub humane, sed sub Deo et lege)的古老名言回擊國王。如果說其他人關於法治的主張還不夠明確的的話,那麼,在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在實踐上已經提供了一個較明確的範例。經歷這個過程的洛克,在總結英國實踐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法治的主張:「處在政府之下的人們的自由,應有長期有效的規則作為生活的准繩,這種規則為社會一切成員所共同遵守,並為社會所建立的立法機關所制定。」在洛克看來,法治就是「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來進行統治,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並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可見,洛克明確主張一切人都應服從法律的統治,並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他雖然存有某種保留,認為國王享有某些特權,但同意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在1609年的講演中所表達的觀點:國王一旦不依照「法律來進行統治,就不再是一個國王,而墮落成為一個暴君了」
實際上,在16至19世紀,西方啟蒙思想家雖然論證角度不同,例如有的從自然法出發,有的從歷史角度出發,有的從功利角度出發,有的從哲理角度出發,但是,他們幾乎都直接或間接、明確或隱含地主張實行法治。在他們看來,神治是現代理性主義所旨在攻破的傳統堡壘,自然在摒棄之列;德治缺乏明確性和具體操作性,難以收到預期效果;人治不過是專制的代名詞,啟蒙思想家所極力反對的恰是披著神聖外衣的專制主義的人治。他們主張,人類應建立這樣一種人間秩序: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既能享有自由又能實現群體合作,既能真實地表達民意又能進行有效的政府管理,既能享受增加的效率又能受到公平對待。為此,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寄望於法治。
對於西方現代啟蒙運動各家各派的法治理論,難以一一盡述,以下擬以自然法學派的法治理論為重點闡述西方現代法治理論的形成,並分析它們對實踐的影響。
(一) 社會契約論
這是西方現代政治和法律思想的重要論證基礎。這種理論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一個自然狀態,那時,財產共有,沒有國家,沒有法律,存在的是一種自發秩序,人們在交往互動中,依據自然法行使自然權利。在洛克看來,那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是一種平等的狀態」,「沒有一個人享有多於別人的權力」。在盧梭的描述中,自然狀態是一種理想的黃金時代:人們享受著自然的自由和平等,如果說存在不平等,那是自然的不平等,而政治的「不平等在自然狀態中幾乎是人們感覺不到的」;人們遵照「你要人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對人」的「黃金規則」和樸素情感,維持一種自然的公平。那時,人們沒有善惡之分,所以那裡不存在惡行;沒有榮辱之念和「你的」、「我的」之別,所以「不易發生十分危險的爭執」[。霍布斯基於人性惡的前提,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受著慾望的驅使,自私自利,殘暴好鬥,「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出於競爭、猜疑和榮譽,人們便處在「戰爭狀態」,即「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按照霍布斯的思路,自然不難理解人們何以要擺脫自然狀態而進入社會狀態。因為在那種毫無安全保障的狀態下,人們在一種類似狼與狼的關系中,自然權利沒有保障,而是如同其他動物一樣,依照優勝劣汰的「叢林規則」生存或滅亡。於是,人們便達成社會契約,把自己的自然權利轉讓給國家,由國家負責保護人們的自然權利社會契約思想的意義在於:第一,它強調了人類聯合、協作的必要性,指出了人的社會屬性,即個人的自由只有通過群合才能實現。第二,它把社會的組成置於社會契約之上,認為政府以及國家的存在基礎是社會成員的契約,即人們的同意,而不是神意或強權,從而拒斥了神治和人治。這反映出一種理性精神。第三,它認為政府或國家存在的正當性源於人們的協議,而不是基於神聖的安排或「克里斯瑪」(charisma)的權威。這其中潛含著民主氣質。第四,這種理論設定了政府或國家存在的目的,即更好地保障社會成員的自然權利。這隱含著人權高於主權的理念。第五,人們在達成這種社會契約時,每個人都處於平等的地位,即他們平等地轉讓了自己的自然權利,平等地參與了政府或國家的構建過程,那麼,在政府組成之後,每個人的自然權利都應得到同等保護。這為人人權利平等的觀念提供了邏輯前提。
二) 自然權利觀
按照社會契約理論,人們通過訂立協議進入社會狀態後,自然權利並未損失,而是在政府或國家的保護下能夠得到更好地實現。那麼,自然權利包括哪些內容呢?這需要對自然權利的基礎加以闡述,即,人們憑靠什麼享有自然權利?自然權利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不同學者持有不同觀點,格老秀斯認為,自然權利包括所有權、婚姻權、公平購買生活品權、父母照顧子女權、多數優於少數權、埋葬死者權等。在洛克看來,自然權利包括財產權、生命權、自由權、反抗權等,他尤其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傑斐遜認為,自然權利主要是指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自然權利觀體現在他所起草的《獨立宣言》中。盧梭沒有明確列舉自然權利,但從他的論述中,自然權利至少包括自由權、平等權和財產權等,其中自由權具有優先的地位。霍布斯認為,自然權利「就是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所願意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這一定義中包括含了自由權、平等權和生命權。沃爾夫(Wolff)基於人性和人的自然平等,主張自然權利包括自由、安全和自衛的權利。從總體上講,自然權利主要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財產權、追求幸福權以及反抗權等。1787年的《美國憲法》並沒有直接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1791年的《人權法案》彌補了這一缺陷。作為《美國憲法》的前十條修正案即《人權法案》較為具體地規定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它們包括言論和出版自由、和平集會和請願自由以及信仰自由,對於這些基本權利,國會不得制定法律加以剝奪。此外,還規定了以下四種權利:一是不可侵犯的權利,包括保護身體、住所、文件、財產的權利;二是程序和訴訟權利,包括正當程序權、被告的受陪審審判權、辯護權及不被強迫自證其罪權;三是人道主義的處罰權,包括被告享有免受被課以過多保釋金、過重罰款或被施以酷刑之權;四是自衛的權利,如公民有備帶武器的權利;等等。在英國,基本權利和自由沒有在成文憲法中予以規定,主要是在訴訟中通過程序的機制予以保護。在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布了人民享有「自然的、不可剝奪的和神聖的人權」。該宣言第2條明確規定:「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為了保護這些基本權利,這部宣言還確立了法治的基本原則,其中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正當程序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等。1791年的《法國憲法》明確規定,「憲法保障下列的自然權利和公民權利」:受平等保護權、言論、出版和表達思想的自由、信仰自由、遷徙自由、和平集會自由、請願自由、財產權、正當程序權等。並規定,一般情況下,立法機關不得制定任何法律損害或妨害這些「自然權利和公民權利」。在其他西方現代國家的早期憲法中都直接或間接確認了某些基本權利,並由這些基本權利派生出許多其他重要的人權。保障這些權利不受侵犯,成為現代法治的主旨。
三) 主權在民思想
在17世紀中葉,英國下議院就提出了主權在民的觀點,它宣稱:「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當權力的起源。」稍後,洛克在理論上系統表達了主權在民的思想。首先,洛克認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都是由人民委託或授權的國家權力,人民是委託者,有權收回委託或授權。其次,基於人民同意和授權的立法機關在國家權力中居於最高地位,「其餘一切權力都是而且必須處於從屬地位」,但是,對於立法權的行使,也必須服從四種限制:以正式公布的法律來進行統治,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法律必須符合為人民造福的終極目標;未經人民或其代表的同意,不得對人民的財產課稅;不得轉讓立法權。這樣,人民成為了終極權威。第三,他承認國王享有某些特權和豁免權,但是,國王也是受人民委託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如果濫用權力,濫施暴政,「使自己與人民處於戰爭狀態」,那麼,「有什麼辦法能阻止人民不來控訴他這個已經喪失其國王地位的人,如同對待與他們處於征戰狀態的其他任何人一樣呢?」甚至在國王與一部分人民發生了糾紛的場合,適當的裁判者也是「人民的集體」,而不是其他權威。最後,由誰來判定立法機關或國王是否辜負了人民的委託呢?洛克的回答是:「人民應該是裁判者」,因為人民是權力的委託者。主權在民思想通常具有以下含義:第一,人民享有的某些基本權利是自然權利,這些權利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任何人不能剝奪;第二,人民轉讓自己的某些權利是為了更好地享有這些權利,這些權利並不因轉讓而消失或縮減,而應增值;第三,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於保護人民的權利,政府必須按照這一宗旨行使權力,否則,人民有權抵制政府濫用權力,有權更換政府,甚至有權以暴力推翻壓迫人民的政府。
主權在民的思想對後來的法治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宣布,正當的權力源於民眾的同意,人民享有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如果政府違背民意,人民則有權改變乃至推翻政府。1791年的《人權法案》第10條規定:「本憲法所未授予中央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皆保留於各州或人民。」 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布了主權在民的原則。該宣言第3條明確規定,全部主權歸人民所有,「任何團體、任何個人都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白授予的權力」;第2條規定,人民享有反抗壓迫的權利;第4條和第5條規定,人民的自由只受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不受其他限制,法律未禁止的行為均不得妨礙,不得強迫任何人從事法律所未規定的行為。1993年的《法國憲法》專設「人民的主權」一章(第7—10條)。它規定,享有主權的主體是法國全體公民:人民直接選舉代表;人民委託選舉人選舉行政官員、公共仲裁人、審判人員;人民負責議定法律。在英國,法律雖然沒有直接宣布人民主權的原則,但議會主權的原則便是人民主權原則的間接體現。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後,議會取得了不受限制的立法權。此前,議會立法要受到國王的限制。同時,議會有權對大臣進行質詢和對政府的決策進行討論和辯論,實行內閣責任制後,議會有權對內閣投不信任票,迫其辭職,主權在民思想在現代法治實踐中通常以下列方式體現:一是在憲法中直接規定人民享有某些不可轉讓的基本權利,對於這些權利,政府不得以任何理由剝奪、縮減或限制;二是禁止政府制定侵害基本權利或妨礙人民享有基本權利的法律,這類法律被認為是惡法;三是雖然憲法宣布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是,現代大型國家往往實行代議制,人民無法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只能將權力委託給選出的代表,由他們將人民的意志經過協調之後表達為法律,而法律至上和議會至上的原則間接體現了主權在民的思想。
(四) 分權制衡理論
盧梭心目中所嚮往的是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因而他極力反對分權主張,認為主權是不可分割的,分權則是對生命有機體即主權的肢解。但是,其他一些啟蒙思想家則主張分權。他們認為,在難以實行直接民主制的地方,人民授權政府以符合民意的方式行使權力,在許多情況下難以保障人民的授權得以實現。為了防止政府濫用權力,濫用暴政,有效的方式是採取分權制衡的方式。洛克主張把政府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對外三種權力,其中立法權處於至上地位。孟德斯鳩則主張把政府的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
實際上,在分權制衡理論方面,孟德斯鳩的論述較為系統,且影響較大。首先,孟德斯鳩認為自由是法律的重要精神之一,法律應盡可能體現自由和保障自由。為此,他探討了法律與自由的關系,認為自由分為兩種,一是哲學上的自由,二是政治上的自由。第二,與一些抽象論述自由價值的理論不同,他意識到了自由與政治體制密切關聯,「政治自由」只有在「國家的權力不被國家濫用的時候才存在」。他精闢地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第三,在他看來,「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因為權力不受約束是可怕的,而法律的約束與人民的約束都遠沒有權力之間的約束來得更直接和更有效。他敏銳地觀察到:「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這時,暴政可能與惡法並駕齊驅。「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因為在這種場合,或者法官會隨意制定符合自己意志的法律,司法專斷大行其道;或者立法者會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操縱司法,使司法失去獨立、公正的氣質;或者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一,行政機關會濫用司法權,使司法成為行政機關的玩物。當然,如果立法、行政與司法權三權合一,政治自由就更盪然無存了。第四,要保障政治自由,就必須實行三權分立,各司其職:立法機關負責制定法律,行政機關負責執行法律,司法機關負責實施法律。它們各自保持獨立,彼此監督,互相制約,任何一個機關都不能絕對凌駕於其他機關之上,獨斷專行,從而達致政府權力的動態平衡。雖然分權理論的故鄉在英國和法國,但是,它卻在美國的法治實踐中獲得了典型體現。1787年的《美國憲法》充分體現了孟德斯鳩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思想。在美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會是聯邦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以總統為首的行政當局是最高行政機關;聯邦最高法院是聯邦最高司法機關。根據憲法,國會作為民意代表機關,由選舉產生,負責聯邦事務的立法。國會對行政機關行使監督和制約權:總統與外國締結條約和任命高級官吏,須經國會批准;對總統否決的議案,有反否決權;有權對行政行為進行調查並要求總統報告政務;有權對行政系統的高級官員涉及某些犯罪行為進行調查並彈劾他們。國會對司法機關也構成制約:對於國會的立法,只要不違背憲法,最高法院必須實施;有權對違法的法官進行彈劾;有權否決總統對聯邦法院法官的提名。
作為行政機關首腦的總統對國會也構成了制約:總統行使國家元首職權,是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對國會的議案有擱置否決權;可以通過「國情咨文」影響國會立法;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也有制約的功能:總統有權提名聯邦系統的法官人選,但須經參議院批准。
最高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1787年《美國憲法》並未賦予最高法院以制約國會的權力。後來,聯邦最高法院在1803年通過「馬布利訴麥迪遜案」(Marbury v. Madison)確立了司法審查權,即聯邦最高法院對國會立法是否合憲行使審查權,對其認為違憲的法律,有權宣布無效。這種制約也適用於行政系統的授權立法。此外,對於行政系統的高級官員,如果受到國會彈劾,最高法院負責審判。這樣,司法機關對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都構成了制約。
在法國,憲政中的分權體制雖然沒有美國那樣形成明確的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體制,但是,分權原則也成為其現代法治的重要內容。早在1789年《人權宣言》的第16條就明確宣布:「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1791年《法國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體制下的分權模式。但是,1793年的《法國憲法》根據盧梭主權不可分割的思想,採用了「議行合一」的原則,由國民議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執行會議行使行政職權,但不是獨立機關,而是從屬於國民議會。該憲法雖然規定了法院體制,但是,它們並沒有獨立的地位,審判人員均是由每年選舉產生,明顯帶有司法民主的特色。1814年以後的法國憲法都不同程度體現了分權的原則。在英國,憲法中的分權體制,與其說是由於法律的規定,不如說是歷史傳統的產物。在中世紀的英國,國王曾經一度獨攬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權。但是,由於議會逐漸發展壯大,王室法院也逐漸脫離了國王的直接控制而自成一體。於是,形成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資產階級革命後,王權受到了實質性削弱,議會成為最高權威,法院也更加獨立,這種獨立地位通過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獲得了確認。因此,在英國,盡管分權不嚴格,行政機關、立法機關以及最高司法機關之間存有交叉關系,王權在名義上仍然與三種權力都相聯,但是,根據傳統,政府不同權力機關仍然不會發生職權不清的問題,且它們彼此之間形成了獨特的相互制約關系。
綜上所述,在西方現代早期,啟蒙思想家反對神權政治,批判了君主專制的人治體制,探求了能夠確保人民基本權利的秩序模式。最終,他們大都理性地選擇了法治秩序。在他們構想的法治藍圖中,通常包括以下幾個要素:其一,這種法治社會應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形成;其二,人生而自由、平等,所有人在訂立社會契約時是自由、平等的,這種契約應是人們真實意志的體現;其三,人們所以同意訂立社會契約轉讓或限制自己的自然權利,目的是為了在公民社會中獲得可靠的權利保障和自由回報,政府作為人民的受託者代行管理權,必須以這一目標為歸宿;其四,國家的法律必須把人們的自然權利作為基本權利加以確認和保護,只有這樣的法律才是良法,只有這樣的法治才具有正當性;其五,人民向整個社會而不是向政府或君王轉讓自然權利,政府或君王等管理者不過是人民的受託人,人民始終是主權的持有者,如果政府背棄社會契約,違背民意,人民有權收回授權,更換乃至推翻政府;其六,在小國寡民的國度,可採取直接民主制;在實行代議制的大型社會,為了防止政府濫用權力,踐踏人民的基本權利,應在政府內部採取分權制衡的體制。這些要素在西方現代早期的法治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
『伍』 什麼叫做【天賦人權】
中文習慣譯為「天賦人權」,或稱為不可剝奪的權利,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權利,並不由法律、信仰、習俗、文化或政府來賦予或改變,是不證自明並有普遍性。法定權利是由特定的政府給予其統治下之人民,由國家的立法機構逐條訂立並編纂成為法律條文。
天賦人權在政治學和法學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更高法律規則(英語:rule according to a higher law)及其衍生開的一些其他概念。更高法律規則意為只有當公平、道德和公正這些更高原則獲得滿足後,法律才可以被執行。
天賦人權來源
源於拉丁文jus nafural,應譯為自然權利;中國早年譯成「天賦人權」,後一直沿用。近代自然法學派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財產的權利。由荷蘭的格老秀斯、斯賓諾莎,英國的霍布斯、洛克,法國的伏爾泰、狄德羅、盧梭於17、18世紀提出。
認為在國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狀態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與財產是人的固有品質,也是人固有的權利。
這種權利受到自然法(人類理性)的指導與規定。格老秀斯認為,由於自然法使人得以佔有某一特殊的東西或正當地去做某些事情,使人具有了自由、財產和償還債務的權利。洛克認為,自然法規定了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利,並指導人們不侵犯他人的自然權利。
『陸』 關於政治學名著的問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洛克與霍布斯)
1交給少數哲學家,他把現實國家的改造和理想國家實現的希望,完全寄託於真正的哲學家能夠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上。根據柏拉圖設計的社會政治結構,哲學家壟斷城邦全部政治權力,被置於等級結構的頂端,即哲學家為王(哲學王),其他各等級則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權力體系之外。 哲學家執政治國是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也是柏拉圖理想國家的核心內容。《理想國》的核心是正義,全書圍繞正義問題展開。哲學王統治則是實現柏拉圖正義理想的關鍵,離開哲學王統治,正義的實現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為了實現正義理想,哲學王統治是必要的。同樣,哲學王統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於人們的同意,而在於哲學家基於智慧統治的自然正當性,它無需經過人們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於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圖認為,哲學家統治盡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極其困難。哲學家的產生就比較困難,哲學家成為統治者更為困難。最後,柏拉圖提到,如果哲學家有幸成為統治者,它要根據理想的模型來改造現實的城邦,建立一個正義的國家。
2
亞里士多德科學分為: (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 (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 (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3異同點一:關於國家政體理論的不同理解霍布斯沿襲傳統的觀點,主權是不可分割、不可轉讓的,根據主權的歸屬,將國家分為三種政體形式: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民主政體。這三種政體中,他認為君主政體最好,因為君主政體最能避免「內亂」。身為主權者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私利,主權者在處理公務時,往往為私利而侵害公益。在君主政體中,國家既然屬於君主個人,君主的私利就和公益結成一體,君主的私利就是公益。而在貴族和民主政體,國家的強盛為主權者個人所帶來的利益往往不如貪贓枉法或借內亂而謀得的私利,這就是在議會中常常因為內部爭吵而導致內戰的原因。霍布斯雖然擁護君主制度,但他並沒有反對貴族制、民主制。他認為三種政體沒有本質的區別,它們的不同不是權力的歸屬不同,而是保衛和平和人民安全的「便利程度不同」。人們在訂立契約時,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任何一種政體。但他強調,不管是哪一種政體,主權都必須集中在主權者手中,而不能交給人民。國家要麼是專制,要麼是無政府,二者必居其一。 洛克認為根據政府權力的性質和目的,政府必須實行法治,即政府只能以正式公布和經常有效的法律,而不是臨時的命令和未定的決議進行統治。只有實行法治,政府的權力才會受到限制,人民的生命、自由、財產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從這種思想出發,洛克極力反對君主專制制度,他指出,在君主專制政體中,君主只是用心血來潮或毫無約束的意志代替法律,而沒有任何准繩和規定約束君主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處境就會比自然狀態還要懷得多,因為在自然狀態中,人們若受到君主的侵害,不僅沒有申訴的權利,而且失去上述的自由。人們若把財產交給專制君主來保護,就好比人們為了防止狐狸的可能甘願為獅子所吞食。對於君主專制制度,他不僅反對暴君的專制,而且反對「賢君」的專制,因為如果賢君的繼承人不具備超人的智慧和善良的品德,就會將賢君所有權力變為殘害人民的特權,「賢君」同樣可以導致「暴政」。在任何情況下,君主專制政體「完全不可能是公民政府的一種形式」。洛克認為國家有三種權力: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根據立法權的歸屬,將國家分為三種政體形式。立法權由社會大多數成員直接行使,並通過由他們自己委派的官史來執行法律的是民主政體;立法權由少數人精選的人行使的是寡頭政體;立法權由個人行使的是君主政體。洛克並不滿意這三種政體形式。他認為最符合法治原則的是在這三種政體形式上建立復合的政體形式。洛克的這種理想的政治制度,就是英國在光明革命後建立的立憲君主制度。 從上述他們的國家關於政體的不同見解可以看出:霍布斯所擁護的是集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權與一身的君主專制制度。他不僅反對法治和分權,而且剝奪了人民的任何政治權利,以至言論和信仰自由的權利,讓人民聽任主權者的任意宰割而不能有任何反抗的表示。他的主張是一種極端的專制主義。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爆發,廣大人民群眾正在和封建主進行斗爭的時候,霍布斯提出這種主張,其反人民的性質顯而易見的。洛克雖然主張立法權是最高權力,但他並不認為這是不受限制的權力。總的來說,洛克的關於國家政體的論述比霍布斯先進許多,適應了當時革命的需要,推動了當時思想的解放。 異同點二:關於社會契約理論的不同理解霍布斯的社會契約理論:他把國家看作是由契約產生的。人們為了擺脫「自然狀態」,彼此之間共同約定:大家都放棄自己的全部權力並把它交給一個人或一些人組成的議會,使他(們)擔當起他們的人格,並且承認他在公共和平與安全的事務方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大家同意的。人們這樣做了之後,公共權力或國家就建立起來了。 洛克的社會契約理論:他認為,在自然狀態中,自然法是由每個人行使的,人人都是自己案件的裁判者。因此,自然狀態雖然是完備的自由狀態,但也有許多不便之處。這是因為有些人由於利害關系而存偏私,或者由於對自然法缺乏認識而不遵守自然法,常常用強力去剝奪他人的自由。在自然狀態中,既沒有一種明文規定的法律作為裁決人們之間糾紛的共同尺度,又缺少一個公共的裁決者和公共權力來保證裁決得以執行。於是,人們為了克服自然狀態的缺乏,更好地保護他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便相互訂立契約,自願放棄自己懲罰他人的權力,把他們交給他們中間被指定的人,按照社會全體成員或他們授權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規定來行使。當人們這樣做了之後,國家就成立了。 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洛克和霍布斯的的社會理論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洛克認為不僅保全自己的生命的權利,而且自由和財產權利都是人們在訂立契約時不可放棄、不可轉讓的權利;第二,洛克認為人們交出的權利只是保護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而不是任意傷害他人的權利;第三,洛克認為被授予權力的人也是契約的參加者,必須受契約內容的限制,按照社會全體成員的委託行使他們的權力。 異同點三:關於自然權利理論的不同理解霍布斯為人們所規定的另一自由權利是自我保存的自然權利。他將這一權利看作是國家不得侵犯、不得剝奪的基本權利。如果主權者侵害了個人的這一權利,那麼,對主權者的命令個人有拒絕服從的自由,以至抵抗的權利。但他同時認為,個人是不能為了他人而反抗主權者的,因為這會奪走主權者保護人們的工具。就是說,在主權者的橫暴橫暴面前,霍布斯只允許個人的自衛,而不允許人們組織起來,用革命推翻暴力的統治。實質上人們的這點權利沒有任何意義
『柒』 洛克分權學說和孟德斯鳩分權學說的異同
相同點:英國的洛克和法國的孟德斯鳩都提出了自由、法治與分權的思想,都認為國家由三種權力,他們對國家權力分權與制衡的憲制安排,旨在實現國家權力的自我約束,對於西方各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
不同點:
1、思想主張不同
洛克分權學說主張:社會契約;保護人民的私有財產;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利應該分屬議會和君主。
孟德斯鳩的分權學說認為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互相制約,以達到權力的平衡。
2、權利約束不同
洛克他以自然法為其法治理論的基礎,其核心是保護個人自由權利。他認為國家由三種權力: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他認為對個人自由權利的最大危害是政治權力的濫用,因此政治權力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法治社會中的政治權力應當是有限的、分立的和負責的。
孟德斯鳩將近代法治理論作了制度化的設計。他認為為了防止個人被迫做他不應該做的事,就必須對國家權力加以限制。基於這一理念,他把法治理論與權力制度設計聯系在一起,派生出了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並強調三權之間相互制衡的重要性。
3、權利行使不同
洛克認為,人民有權運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政府,因為政府的權力是人民委託的,它的權力應受委託的目的的限制。但他沒有提出人民主權的結論。人民不應自己行使立法權力,而必須把權力重新交給議會。
孟德斯鳩認為,立法權力代表國家的一般意志。在一個自由的國家裡,立法權應該由人民集體向有,表明人民自己來統治自己。公民在選舉代表時有投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