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王本

道德經王本

發布時間: 2025-08-26 11:30:50

① 還原版《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反者道之動

還原版《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全文如下:

本章前三句對應王弼本《道德經》第四十章,後兩句對應王弼本第八十一章末段,最後一句出自王弼本第二十二章。本章文本前三句以楚簡《老子》為底本,後三句以帛書乙本為底本,並對勘其他版本對底本作了校訂。

「對立統一」原理的兩大法則是「對立面始終存在」和「對立面互相轉化」。本章之前的七個章節,闡述「對立面始終存在」,特徵是彼此既「共生共滅」又「相輔相成」。本章開始的八個章節,闡述「對立面互相轉化」,老子的術語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前者的基礎是生命周期律,而後者的基礎卻是「公平公正」原理,這一點需要細心體會。

「反者道之動」是說,一切事物都必然向其對立面轉化,嬰兒要長大,太陽要落山,生命周期主導一切。而「弱者道之用」則是說,柔弱勝剛強,表面上是你強我弱,到頭來卻是我強你弱,表象與本質形成背離。「反者道之動」是描述單一事物在時間上的變化,而「弱者道之用」則往往運用於不同事物在同一時間段的互動。

「反者道之動」在千百年文化傳承中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造就了中華文明特有的氣質。在危難中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黑暗終將過去,黎明即將到來,對未來的信念造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韌性。「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小事做起,由易圖難,積少成多,賦予了中華兒女勤勞勇敢,務實進取的品格。面對強暴不畏懼,身處落後不氣餒,獨領風騷不霸凌。

本章分三段對「對立面互相轉化」作了全面闡述:

第一段,「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這是總綱,定義了「對立面互相轉化」這一基本法則。它是道對宇宙的頂層設計,體現在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中,應用極為廣泛。老子的聖人之道就是以此為核心展開的。

第二段,「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對「反者道之動」的具體詮釋,本質是天道輪回。「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簡言之就是「無中生有」,它與之前討論的「有無相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本章之後有三個章節進一步探討這一主題。

第三段,「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這是對「弱者道之用」的具體詮釋,本質上是「公平公正」原理在個體行為模式中的體現,其結果是不爭而爭,弱能勝強。這是老子辯證思維最深邃的智慧,但卻是被誤讀最多的一個概念。老子在下文用四個章節對此內涵作了全方位解讀。

「反者道之動」是天命,「弱者道之用」是天機

「反者道之動」與「弱者道之用」是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反者道之動」相對直觀,容易理解,不少對此的解讀也都可圈可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事物終將走向其反面。四季變換,生死輪回,命運起伏,國家興衰,都是周期率的體現,都是一種「輪回」,「天道圓圓,各復其堇」。「輪回」需要時間的積累,時間在對立面轉化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這里需要強調,道的運動與物體的運動不可混淆。道本身是沒有運動的,道是絕對的,絕對不存在運動,一旦有了運動就成了相對。大就是小,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還怎麼運動?所以,「反者道之動」不是指道周而復始地運動,而是指道推動物體在向相反方向運動,是物動道不動。傳世本第二十五章有「周行而不殆」一句,是犯了概念錯誤,系後人誤讀而添加,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誤導,楚簡《老子》並無此句。

「弱者道之用」則不然,古往今來的解讀大都似是而非,未能切中要害。老子的本義是,在強弱一對矛盾中,表面上看似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表面上看似弱者,實際上反倒是強者。換言之,表面的強弱是假象,真實的強弱恰恰與表象相反。老子稱之為「正言若反」。這里「言」是語氣助詞,類似「焉」,不作「言語」解。「正言(焉)若反」就是「正面看上去好像反面」,因此若要求得正面,勢必從反面入手。

爭就是不爭,不爭就是爭,強就是弱,弱就是強,不是詭辯,而是天機,是萬事萬物永遠無法抗拒的規律,其背後真正的奧秘是「公平公正」原理,下文會作進一步闡述。「強」在老子詞彙中表示索取,「弱」在老子詞彙中表示供奉。道生萬物養萬物而不求任何回報,是無上奉獻,所以才能駕御整個宇宙;水滋潤萬物而不求任何回報,是德比天地,所以才能主宰一切生命。有舍方有得,大舍有大得。反之,強梁不得其死,禍莫大於無敵。這是「弱者道之用」正反兩面的涵義。

「舍」與「得」不可分割,只談「不爭」,而不談「故莫能與之爭」,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兩千年來,人們對「弱者道之用」的詮釋大都陷入了片面的誤區,只見「不爭」,而不見「故莫能與之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對「上善若水」的解讀,將「水善利萬物而有爭」,改成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有爭」變成了「不爭」,老子的辯證邏輯被偷換成了儒家的線性思維,「不爭」的結果還是「不爭」。但在老子的邏輯中,「不爭」的結果反而是「有爭」,不想得到的人最後反而得到的最多,故大成者從不與人相爭。

對「弱者道之用」的片面解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子原始章節被高位截肢,老子原文中對「弱者道之用」的詮釋不翼而飛。「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在傳世本中被移至第八十一章結尾,而「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句則被插入了傳世本第二十二章,致使老子「弱者道之用」的完整論述變得有頭無身,為後人斷章取義開了綠燈。這兩段文字是對「公平公正」原理的闡述,也是「不爭而爭」辯證邏輯的具體體現,缺一不可。還原版將其各就各位,「弱者道之用」的完整邏輯得以再現,所指一目瞭然。

「對立統一」原理在老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結合「反者道之動」,這里談一談「對立統一」原理在老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老子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對立統一」和「公平公正」兩大基本原理,這是兩條公理,是老子哲學的邏輯出發點,是先於一切存在而存在的法則。是「對立統一」原理決定了道的存在,而不是道創造了「對立統一」原理。

今天,人們仍然在不斷討論數學究竟是發現還是發明,從老子思想出發,數學只能是發現而不可能是發明。道生萬物,是道制定了萬物的規則,所以數學是道的發明,而是人類的發現,邏輯學亦如此。牛頓、愛因斯坦、楊振寧等諸多物理學家,在認識了宇宙最深層次的規律後,都認為宇宙是「被精心設計」的,而不大可能是自發產生的,因為其設計精妙實在是不可思議,可以排除一切偶然性。然而,「對立統一」原理又是先於道而存在的,形象地說是「對立統一」原理發明了道,而道則是發現了「對立統一」原理。這是「對立統一」原理在老子理論體系中無與倫比的地位。

因此,「對立統一」原理是不可挑戰的,而這一原理的具體表述又有「對立面始終存在」(決定了道的存在)和「對立面互相轉化」(決定了道生萬物)兩大法則。既然「對立面互相轉化」不可抗拒,有「無中生有」,就必然有「有中生無」,有「宇宙大爆炸」,就有「宇宙大收縮」,「道生萬物」也就不可避免地會有其逆過程,這才是完整的天道輪回。同樣,有「出生入死」,就必然有「死而復生」,這是老子本體論不可迴避的結論。生死輪回與四季變換和宇宙生滅沒有本質區別。生死輪回也是道家的「生死說」,莊子《齊物論》對此作了更為具體生動的闡述。莊子視死如歸的奧妙,也正源自於此。

就生命而言,人們只看見了從生到死的半個輪回,而不見死而復生的另外半個輪回,於是對死亡充滿了恐懼。但從老子思想體系出發,未見不等於沒有,道就是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不出戶牖,能知天下,未經古始,已歷滄桑,未卜先知,盡數未然,這一切的背後只有一個簡潔獨立的「對立統一」原理。「對立統一」原理使老子思想跨越了現代科學的極限,將人類認識從可感知世界拓展到了不可感知世界,縱有平行宇宙、超維時空、不確定原理,也無法挑戰老子哲學,這是老子哲學至今未能被充分認識的巨大價值。

天道輪回,以反取正,是老子辯證思想的智慧結晶

道推動萬物的運動是輪回往復,道駕御萬物的准則是尚弱抑強。

道在創生宇宙時為萬物設定了生命周期,有的天長地久,有的朝生暮死,生命周期雖有不同,但規則一樣。「天道圓圓,各復其堇。」天道輪回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不僅是生命,事業、國運、暴風驟雨、天地星辰,也都不例外。

道對萬物的駕御就是讓所有生命周期都依賴於道的滋養,「夫我有三寶,一曰滋,二曰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滋養是道駕御萬物的秘密武器,道的無私奉獻是維護宇宙生態和諧穩定的根本保障。用弱就是奉獻,奉獻就是無私,無私才能有所得,大公無私,萬物歸往。

反,楚簡《老子》作返,系戰國後人所改;「返」最早出現在戰國中期,老子時代應尚無「返」字。「反」表示相反的方向。「動」,使動用法。「道之動」是「道動之」的倒裝,「之」代指「物」。同樣,「道之用」是「道用之」的倒裝,「之」指「弱」。倒裝是為了突出「反」和「弱」。

傳世本此句作「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語義與「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相同,故兩者可以互換而不改文義。

任何生命周期都包含孕育期和誕生時。人十月懷胎是孕育期,嬰兒呱呱落地是誕生時,其他生命也不例外。老子對有無的界定正是以生命誕生的一剎那為標志的。「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謂「萬物之始」,就是指生命孕育期,而「萬物之母」則是指孕育生命的母親。換言之,母親是「有」,母親懷里的孩子是「無」,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無」變成了「有」,整個過程都聚焦在生命的孕育與誕生。將「萬物」改為「天地」,是未能理解老子的實際所指,也誤導了後人。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一個「有」指母親;第二個「有」指嬰兒從「無」到「有」。老子是在以生命周期解讀「反者道之動」。

後人對此句的解讀多有失誤。老子是在聚焦某個生命周期,而後人則受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誤導,將視線轉移到了宇宙的誕生,更有甚者,將「無」解讀為道。道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道生「有」「無」。道屬於「超物」的范疇,「有」「無」屬於「物」的范疇,級別完全不同,不可混為一談。即使要談宇宙的誕生,則「無」當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中的「一、二、三」,而「有」則是指宇宙中形成了天地萬物,但這是一個極不直觀的過程,「有」「無」之間的這條界線根本無法確定,而且沒人知道是什麼樣,會越解釋越糊塗。為了說明「有」「無」的概念,老子自然不會舍近求遠。

道不僅生養萬物,還要為萬物的生生不息保駕護航,維護一個健康和諧的宇宙生態。為此,道制定了治理宇宙的三大准則,即所謂「三寶」。提倡「公平公正」,杜絕為利益而爭,這就是「人之道,為而不爭。」「為而不爭」是道對宇宙萬物的約束。只有大家都不爭,天下才能太平。「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老子明確指出,「不爭」是道為了維護宇宙生態而提出的一個治理目標,這一目標基於「公平公正」原則,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將「不爭」落實到宇宙萬物的一切行為之中。於是便有了「人之道,為而不爭」。因此,「不爭」就是有道,「爭」就是無道,有道勢必要戰勝無道。而在強弱雙方互動中,「不爭」就是處弱,「爭」就是使強,其結果一定是「柔弱勝剛強」。如此,老子從「公平公正」原理出發,詮釋了「弱者道之用」的內在生成機制,以及弱能勝強、不爭而有爭的必然性。

由此可見,「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是道奉行「公平公正」原理的必然結果,但由於「公平公正」原理在戰國以後的版本中逐漸被「清靜」、「仁慈」等概念所偷換,「弱者道之用」的理論基礎便不復存在,後人對這一概念的解讀如天馬行空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里要澄清幾個概念。「天之道,利而不害。」但老子之前又指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那麼,「損有餘」是不是「不害」?當然是。因為「害」與「不害」是以整體利益來衡量的,「公平公正」是為了維護整體的利益。若有人飢不果腹,卻又有人揮金如土,這說明天下出現了「不公」,道責無旁貸,勢必要對亂象加以治理,體現為「損有餘而補不足」,如此才能確保宇宙生態的健康發展,這當然是有利而無害。

其次,「人之道,為而不爭」與「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是否矛盾?字面上確實有抵觸,因為此「人之道」非彼「人之道」也。「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是指天下無道,彼時老子在暗喻周王朝的不平等制度,而此處的「人之道,為而不爭」,則是指道為萬物制定的行為准則,是以「公平公正」為前提的。同樣是「人之道」,內涵完全不同,這需要在各章節的語境中加以體會。

本章勘正說明

1. 本章涉及的相關章節重組

本章由王弼本三個不同章節重組而成,前三句出自王弼本《道德經》第四十章,後兩句對應王弼本第八十一章末段,最後一句出自王弼本第二十二章。

本章的主題是闡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對這一主題的詮釋是本章的任務,然而,王本第四十章僅僅給出了「反者道之動」的說明,何為「弱者道之用」根本沒有涉及,意猶未盡。

反觀王本第八十一章,整章涉及了五個不同主題:第一段是對「美言」的定義;第二段經校訂後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多」指多事,還原版將其歸入了「恭常簡事」的主題;第三段「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主題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相呼應;第四段則是在說「聖人不積」;最後一段是對「弱者道之用」的解讀,故將其納入本章。

但「人之道,為而不爭」僅僅是方法,並非結果,「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才是結果,而這句恰恰又混入了王本第二十二章。二十二章首、尾兩段論「曲則全」,首、尾兩段文義銜接自如,但首、尾之間插入的三段文句卻打亂了首、尾兩段的邏輯脈絡。其中一段納入本章最為合理,另外一段是闡述聖人有自知之明,最後一段僅一句「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該句顯然是「昔之得一者」章的遺漏句。

經對王本第八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章句的逐一分析歸位,確定了「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和「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納入本章為最佳選擇。這兩句上下銜接默契,對「弱者道之用」的解讀准確全面。而還原後的整個章節邏輯貫通,論證完整,故最終確定了本章的重組。

2. 版本校對、關鍵詞考證與釋讀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反」,唯有楚簡本作「返」,其他版本均作「反」。「返」表示返回,而「反」則表示向相反方向運動,涵蓋了從無發展為有和從有返回到無,而老子下文的「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說的正是從無到有,故「反」用在此更為准確。且「返」字晚出,始見於戰國中期金文,疑老子時代尚無「返」字,楚簡本「返」字當系戰國後人抄錄時改,故還原版從「反」不從「返」。

「動」,楚簡本作「僮」,其他版本均作「動」。「僮」或為「彳童」之誤,「彳童」是「彳童+之」的簡字,本義走動,後被「動」所替代。還原版讀「僮」為「動」。

又,楚簡本「僮」之前脫「之」字。「道僮也」表示「道」本身在動,而「道之僮」則表示「道僮之」,是道推動物體在動。故「之」字不可省,還原版補之。

「弱」,楚簡本作「溺」,「溺」通「弱」。「用」,楚簡本作「甬」,「甬」通「用」。「也」為語氣助詞,有或無均不改文義。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物」,楚簡本作「勿」,「勿」通「物」。「有」,楚簡本作「又」,「又」通「有」。

「天下之物生於有」,唯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作「天下萬物生於有」。這里,老子是在通過單一物體的生命周期來解讀「反者道之動」,故應從「天下之物」,「萬」系後人所改。

「有生於無」,唯楚簡本作「生於亡」,「亡」通「無」。楚簡本上句「又」後脫重字元,系抄漏,還原版補之。

首先,「弗」、「不」之辨:

「弗」當為老子原文,作「天之道,利而弗害。人之道,為而弗爭。」漢簡本與之同。帛書甲本此段文字全部殘毀,帛書乙本前一「弗」作「不」,傳世本「弗」皆作「不」。「弗」與「不」老子用法略不同,「弗」表示「絕對不」,強調絕對不會發生。帛書乙本及傳世本的「不」系後人改。「弗」雖文義更為准確,但現代漢語已棄用,故還原版以「不」代之,僅在文中附加說明。

「天之道,利而不害。」唯帛書乙本句首多「故」字。其他版本寫法高度一致,帛書乙本「故」字當為後人添加。

「人之道,為而不爭。」漢簡本作句尾多「也」字,當為後人添加斷句語氣詞。王弼本等傳世本「人」作「聖人」,是將「為而不爭」解讀成了「聖人之道」。但從上下文分析,老子這里是指道為宇宙萬物制定的准則,「人」實為以人代物,作「人之道」方才不誤,「聖」字當系後人誤增。

此句漢簡本「不爭」作「無爭」,「無」或為「弗」之誤。漢簡本等衍「天下」二字。如上文所述,老子這里在闡述「爭」與「不爭」的一般法則,適用於任何對立雙方,而不僅僅局限於「聖人與「天下」」。「天下」僅僅相對「聖人」而言,制約了「爭」與「不爭」的普遍性,「天下」二字當系後人未能深刻理解老義而誤增。

附一:王弼本《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附二:王弼本《道德經》第四十章:

附三:王弼本《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② 《道德經》「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該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

意思是: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這就是說,你得到了應該得到的東西,也一定會失去應該失去的東西。樂於得必樂於失,有失才能有得。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

網路-道德經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的適用范圍 發布:2025-08-26 15:03:10 瀏覽:164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的規定 發布:2025-08-26 15:02:19 瀏覽:968
論述民法與商法的關系 發布:2025-08-26 15:00:36 瀏覽:210
他律與道德 發布:2025-08-26 14:43:20 瀏覽:719
勞動法的基本原理 發布:2025-08-26 14:42:35 瀏覽:515
農村合同法 發布:2025-08-26 14:37:03 瀏覽:483
勞務承包協議具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6 14:35:42 瀏覽:332
東莞法院工資 發布:2025-08-26 14:34:48 瀏覽:893
開展道德經典誦讀 發布:2025-08-26 14:25:40 瀏覽:110
法院五大網 發布:2025-08-26 13:51:15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