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律與道德
⑴ 什麼是道德上的自律和他律
你好,他律是指除本體外的行為個體或群體對本體的直接約束和控制。自律指遵循法律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的自我約束。
他律事例:
1、孟母三遷正是因為孟母的管教,孟子才有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因為他律而取得成功。
2、「郭美美」事件,正是缺少他律完全靠自律才鬧出這樣的情況,正是由於媒體監督、公共輿論的壓力,紅十字會才做出整改,建立網上資金查詢平台來讓大家監督,類似的例子還有官員工資公開化、網路曝光監散汪督(這類例子網上多的是)等等,從而說明廉政建設靠他律更可靠
自律事例:
許衡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歷法學家。一年夏天,許衡與很多人一起逃難。在經過河陽時,由於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所有人都感到飢渴難耐。
這時,有人突然發現道路附近剛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樹,梨樹上結滿了清甜的梨子。於是,大家都你爭我搶地爬上樹去摘梨來吃,唯獨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於樹下不為所動。
眾人覺得奇怪,有人便問許衡:「你為何不去摘個梨來解解渴呢?」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問的人不禁笑了,說:「現在時局如此之亂,大家都各沒旦自逃難,眼前的這棵梨樹的主人早就不在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許衡說;「梨樹失去了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許衡始終沒有摘梨。
混亂的局勢中,平日約束、規范眾人行為的制度在飢渴面前失去了效用。許衡因心中有「主」則能無動於衷。在許衡心目中的這個「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沒有沖察仔紀律約束的情況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⑵ 道德規范的自律性和他律性區別在哪裡,現在還沒弄清楚,舉個例子,謝謝
所謂他律道德水平,這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理論,兒童在3~7歲時,處於比較低級的道德思維階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單方面地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也就是說,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應和作為道德判斷所特有的某些顯著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其基本特徵是: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重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規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皮亞傑將這一結構稱為道德的實在論。
第二,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一種行為的好壞,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來判斷。例如,認為打碎的杯子數量多的行為比打碎杯子數量少的行為更壞,而不考慮有意還是無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為有絕對化的傾向。道德實在論的兒童在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抱極端的態度,或者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還以為別人也這樣看,不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看問題。皮亞傑與英海爾德在談到這個時期的兒童特點時說:「道德實在主義引向客觀的責任觀,歷而對一種行為的評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於惡意的動機違反這個原則,還是動機好卻無意違反了規則。例如,兒童在理解不準撒謊的社會價值之前很外(因為缺乏充分的社會化),在對有意的欺騙與游戲或純粹的願願望有失真實區別之前,成人就告訴他們不要撒謊。結果說真話就成了兒童主觀人格之外的東西,並引起了道德實在論和客觀責任觀,從而使兒童認為一切諾言的嚴重性似乎並不是看有意欺騙的程度,而是看實際上跟真實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贊成來歷的懲罰,並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還把道德法則與自然規律相混淆,認為不端的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的懲罰。例如,對一個7歲的孩子說,有個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過馬路時被汽車撞倒,問孩子「汽車為什麼會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為他偷了糖。在道德實在論的兒童看來,懲罰就是一種報應,目的是使過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過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懲罰看作是改變兒童行為的一種手段。
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皮亞傑認為兒童大約在7~12歲期間進入道德主觀論階段,這個階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兒童已認識到規則是由人們根據相互之間的協作而創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們的願望加以改變的。規則不再被當作存在於自身之外的強加的東西。 第二,判斷行為時,不只是考慮行為的後果,還考慮行為的動機。研究表明,12歲的兒童都認為,那些由積極和動機支配但損失較大的兒童,比起懷有不良動機而只造成小損失的兒童要好些。由於考慮到行為的動機,因而在懲罰時能注意照顧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與權威和同伴處於相互尊重的關系,兒童能較高地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並能較現實地判斷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判斷不再絕對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幾種觀點。 第五,提出的懲罰較溫和,更為直接地針對所犯的錯誤,帶有補償性,而且把錯誤看作是對過失者的一種教訓。 達到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兒童,在游戲時不再受年長者的約束,能與同年齡兒童平等地參加游戲,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場與對方的立場,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獨立舉行游戲比賽。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這些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兒童的道德認識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是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進行判斷,他們只注意行動的外部結果,不考慮行為的動機,他們的是非標准取決於是否服從面人的命令或規定。這是一種受自身之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後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已能從客觀動機出發,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標准來判斷是非,這是一種為兒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觀的價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屬於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亞傑認為只有達到了這個水平,兒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