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博士講道德經
㈠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羅博士版本: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fǔ)。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容:動。
大德的運動,是完全按照「道」的規律去運轉的。
「道」是「德」的內在動力,「德」是「道」的具體表現。只有明白「道」的原理,外在才能顯示出大的德行來。
舉例: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很多同僚安排士兵去罵王陽明,王陽明不但不生氣,還非常關愛那些士兵的身體,後來士兵都罵不下去就都走了。(心中悟道了,自然能看開,所以根本就不會爭斗、攻擊等行為)
「道」是世界運作的內在規律,「德」是外在的行為規范。如果不懂「道」,「德」就會被質疑。
「道」是領導者應該遵守的,「德」是領導者和所有員工都應該學習的。
只按照心中善念的指引去做事,少了計較,多了圓融。
道之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
「道」在生成世界萬物的過程中,我們想要描述它,但是道太深遠遼闊了。雖然「道」深遠微妙,但一切事物已經包含在其中了。
望:遼遠沒有邊界;
沕:深遠微妙;
象:表現,樣子,物質的呈現。
關於「以德報怨」:老子的《道德經》是對領導者講的,要求領導者在「道」的層面做事,悟道之後,自然知道不可能是「以惡報惡」,因為這是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孔子講的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是對老百姓講的,「以直報怨」是「以公平對待怨」的意思,的確,並不是誰都能做到「以德報怨」,但我們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
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深遠寬廣的「道」,其中有實質的物質;深遠難以捉摸的「道」,其中還有精微;精是真實存在的,其中有不變的規律。
精:萬物生長發育的根本。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比如中醫講的我們的腎精。
這句話講的是老子對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認知,他認為這個世界是「道」生成的,「道」無名無形,深遠廣大,無處不在,但是「道」裡面有「精」,這是最根本的東西,「精」里有一些不變的規律叫「信」,按照這個規律形成了物質,物質再慢慢成象。
羅博士認為老子的這個世界形成觀跟現在的「宇宙大爆炸」類似。
我們要敬畏「天之道」,以此為標准來模仿執行我們的「聖人之道」。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fǔ):
父:同「甫」,開始,開端。
從今天到古代,「道」的規律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在萬物開端的生發成長中都有道的影子,都按照「道」的規律做事、生發形成。
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
我是怎麼知道萬物的成長的規律呢?就是因為我知道了「道」的規律。
我們可以通過每一個事物,體悟到天之道的規律。
本章講的就是「天之道」,信、精、物、象都在「道」裡面,「道」指導了我們世間萬物,所以我們看某一個事物,就可能參透出「道」,就是全息理論,所以有句話說「聖人不出屋,全知天下事」,就是這種方式,包括「格物」的理論,都是利用了這個規律。
這也是老子告訴我們的一個思維方式:可以透過看外在去感悟「天之道」,再用「天之道」指導我們的「人之道」,我們就會順應大道,越來越好。
記得點贊哈~
㈡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羅老師版本:
道恆無名,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
道恆無名,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一直處於無名無形的狀態,混沌的狀態雖然小不可見,但是天下那麼大也不敢驅使它。領導者若能遵守道的原則,萬物將自然會來順從你。
老子講的是「天人合一」的道理,這是人與世界的關系。我們與萬物之間是有互動關系的,「心念一動,八方震動」,「道」就是無我利他。
如果你為自己,你會在這個世界裡像迷宮一樣,如果你發心想要為別人,四面八方都來對接,支持你。因為我們本來就跟道是一體的。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
領導者若能按照道的原則做事,天地會風調雨順,降下甘露滋潤大地,百姓就會活得很好。
這里講人與自然界的感應關系,人是可以與大自然感應的,但感應的前提是,內心純凈,無我利他,按照天之道的規則去做事。
舉例:古人非常重視「祈雨」,康熙對此深信不疑。
這一章可能會有點玄,但我(羅博士)覺得這很有可能就是這個世界運轉的密碼,就是「道」。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這里講領導者跟被管理者的感應關系,只要領導者把心擺正,被領導者會感應到你的心態,慢慢也會擺正心態。
舉例1:萬科股權爭斗,一定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員工的凝聚力等。
舉例2:稻盛和夫重整日航時,能做到無我利他:78歲,不要工資、只帶兩個助手,一年時間,從破產到全球盈利最高的航空公司。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飛躍,因為他在按「道」做事,大家感受到你的發心,自己去努力工作,根本不用你發號命令。稻盛和夫爭取每年都來一次中國,因為他說他學的都是中國古文化,要把所學再回饋給中國人。
啟發:人和人之間是有感應關系的,每一個細節都能感受到的。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領導者先按照道的原則做事,然後才去制定名相的東西(名相越來越多),有了名相,就要知道停止領導者自己私人的慾望,知道停止慾望才不會消亡,才能長久地做下去。
按照道的法則做事會有很多世俗的名相收獲和回報,但是一定要忘記名相的回報,停止慾望,依舊按照道的原則做事,才能越來越好。
舉例:羅博士最開始寫中醫故事時,真的是無私的,不要版權,沒有收入。後來慢慢就開始慢慢出名了,開始做各個節目、接受采訪等等,這時要知道停止,不然名相越來越多後,就容易私慾增加。我時常問自己:該賺的奉養父母的錢,自己生活的錢就夠了,哪些是多餘的?要知道停止。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
打個比方,道和天下的關系,就像小溪流與江海的關系。
道雖然很小,但它生成了天下,溪流雖少,但它構了江海。
啟發:點點滴滴做事,堅守道的原則,從小事做起,積少成多就會成就了大事。
記得點贊哈~
㈢ 90、第十八章 仁義若顯,大道則廢——故大道廢焉,有仁義
https://mp.weixin.qq.com/s/yNUatg-rP-K8Iy6ekfdy0w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聊《道德經》,我們來看看老子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發。今天聊到了第十八章。
這章上來是這樣說的,「故大道廢焉,有仁義」,這是我給理解的版本,實際上現存的版本,這句話的句式太多了,通行本一般這么寫的,「大道廢,有仁義」,但是傅本是這樣寫的,「大道廢,焉有仁義」,這么一理解,跟前邊不一樣了,前邊通行本、王本、河本都是這么說的,「大道廢,有仁義」,意思是大道一廢掉了,才出現了仁義,傅本說「大道廢,焉有仁義」,大道廢了,怎麼會有仁義呢? 這兩個哪個對?當帛書甲乙本出來以後,發現是這樣的,「故大道廢,安有仁義」。楚簡一挖出來也是,「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安」字有的寫「安」,帛書甲本寫的是「案」,案件的「案」,實際跟「安」是相通的,楚簡寫的是「女」,沒有上邊的寶字蓋,實際上也是「安」字,也就是「大道廢,安有仁義」,是這么寫的,意思就是大道一廢了,怎麼會有仁義存在呢?聽著好像道理是對的,大道廢了,世界還有仁義?這理解應該對。
可是我覺得這么理解不大妥當,我覺得句逗點錯了,應該是「故大道廢焉,有仁義」,「安」字古代通「焉」字,「故大道廢焉」,大道廢了,「有仁義」,才有仁義存在,實際上王本和河本講的是對的,傳統的講法是對的。並不是說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甲乙本,好像都是翻轉了,「安有仁義」,原來說的是大道廢了,怎麼會有仁義呢?這么講是對的,好多學者現在都認為應該這么講,其實老子講的還真不是這意思,句逗一點錯真容易出問題,應該是「故大道廢焉,有仁義」,也就是大道廢了,才會出現仁義。
大家會覺得奇怪,老子說的是什麼意思?大道廢了,怎麼才出現仁義呢?是這樣的,實際在楚簡里邊,這一章和前邊我們講領導的四個境界是同一章的,後世給它分開了,單獨成一章,實際上是連著講前邊的「四重」管理境界,為什麼說大道廢了,才出現仁義呢?
老子講第一個境界是「太上,下知有之」,下邊人僅僅知道有這個領導者而已,這領導者隱身於背後,用制度來推動運行,老百姓自己運行得非常好,公司里邊的員工自己去運行,運行得很好。但是,如果領導者沒有遵照大道去做事,把自己放到前邊,必然會進入到第二階段,自己跳出來做榜樣,去干預員工的運行,他是太陽,他發出能量去溫暖員工,老子說這是第二境界。當你不按大道去做了,這時候必須要跳出來講仁義了,因為沒有按照大道做事,仁義就開始缺乏了,每一個公司的員工都應該遵照仁義去做事,沒有按照大道執行,有可能仁義就缺失了,這個時候領導者要跳出來倡導仁義了,我是榜樣,我教大家如何去做仁義,這是第二個管理境界。
我們一定要知道,老子在這講道和德的關系,道本來是里邊的,您知道世界原理了,按照大道去做,德就會出來了,德是外邊的顯現。如果您不懂大道,沒按照大道去做,可能德就會缺失,這個時候您就要故意強調德了。所以當大道廢掉以後,仁義就要被過分地強調了,好比每一個老百姓都講仁義,您說您還要強調仁義嗎?不需要了,可當您強調仁義的時候,說明百姓中的仁義已經開始缺乏了。
舉一個例子,每個人每天都吃飯,您覺得這是正常事嗎?這是自然而然的,每個人每天都吃飯,這個時候需不需要拉出一個人來強調,這個人是榜樣,這個人每天都吃飯,大家都要學習他,用不用強調?大家一想,這有什麼好強調的?我們每天也都吃飯,如果每一個人都有仁義道德,世界上充滿了和諧,不用單獨強調,不用說只有這個人是榜樣,他多麼的仁義等等,就好比吃飯一樣,每個人都把吃飯當做正常事,每天一日三餐吃,您隨便拉出一個人,他是榜樣,他每天都堅持吃飯,多麼了不起,他怎麼可能了不起?因為我們也都吃飯。所以當您遵照大道執行的時候,每一個老百姓都會進入仁義的狀態,在這個時候,您壓根就不用拉出一個老百姓,說這就是仁義,我們都要學他的仁義,這就不用強調了,因為不需要強調了。可是當您沒按照大道去做事,老百姓就出問題了,一出問題您就要強調,您看他是多麼仁義,我是多麼仁義,大家照我學,我是仁義的,這時候反而證明大道匱乏了。
這種情況,我可以打個比方,說一個像寓言的小故事。有這么一個縣城,這個縣城裡邊,老百姓民風特別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晚上都不用關門,誰丟東西了,不用去找,沒關系,放那,兩年都不會有人撿的,人們都樂於助人,見到誰有困難都去幫助,是這么一個地方,非常好。我羅博士是講仁義道德的,我是講國學的,我要到那去開班講課,我就講我們一定要堅持路不拾遺,這里的每個人都路不拾遺,我非要到那告訴大家,拎住每個人說,你記得路不拾遺是一種美德,我們一定要做到路不拾遺,您發現我羅博士在那個縣城裡,顯得可笑不可笑?會覺得這人太可笑了,這事還用講嗎?這是做人的本分,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它?就是這個道理。
當世界充滿仁義的時候,其實不需要去講了,真正要講的時候,說明反而沒有仁義了,您一定沒按照大道去做事。這個話接著引出來一個問題,老子喜歡不喜歡仁義?老子推崇不推崇仁義?這是一個大問題。很多寫《道德經》的學者,都認為這一章,是老子在旗幟鮮明地反對儒家,儒家提倡仁義,老子道家就反對仁義,攻擊儒家,說大道廢了才有仁義,很多人都這么認為。實際上,我認為您這么想,說明您真的不理解老子,老子反對仁義嗎?其實不反對,這個世界有仁義是美好的,但是老子反對那種沒有在大道上做事,反而過度提倡仁義的,老子說你們沒有找到事情的根結。
後邊又講了,老子說「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忠臣」,有真臣和忠臣都可以,這個孝慈老子也反對嗎?沒有。在接下來的一章里邊,老子就說了,「民復孝慈」,應該讓老百姓進入「孝慈」的狀態,老子並不反對「孝慈」,不反對仁義,不反對忠臣。老子壓根不反對它,老子只是認為,當你把這個東西提出來的時候,這是警戒線,已經提示你失去它了,您在多講什麼的時候,有可能你會發現,周圍的環境已經失去它了。
羅博士為什麼講《道德經》?因為大家都沒讀《道德經》,中國5000年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部經典,99.9%的中國人沒讀過一次,您說是不是遺憾?所以羅博士會講《道德經》,如果所有中國人都了解《道德經》,從小都背,長大了《道德經》出口即來,而且按照道去做事,您說我還用講?這叫「大道廢焉,有仁義」。
在公司里也是如此,比如說所有人都是銷售冠軍,每一個人做業務都做得都非常好,還用提倡榜樣嗎?還用非拉出這個人說這就是榜樣,他就是銷售冠軍,我們要向他學習嗎?這時候所有的員工都會笑了,因為我們做得都很好,他也是我們普通的一員,您幹嘛非把他拉出來做榜樣?沒有必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榜樣。真正按照大道做事的時候,每一個員工都是榜樣,都在盡自己的本份去運轉的時候,您不需要拿出任何一個人來提倡,說向他學習,沒有必要的,當您把榜樣拿出來的時候,意味著什麼?記住,榜樣就是警戒線,當您把榜樣一拿出來,大家都向他學的時候,說明您公司其他人做得都不好了,這是個警戒線。
一旦公司領導提出榜樣了,提出榜樣的同時,公司領導心裡邊就要想了,我一定有什麼地方沒做好,沒做對,沒按照大道去做事,否則的話,不應該有榜樣出現的,應該每個人都慢慢地進入那種榜樣的狀態,所有人都是榜樣,都是銷售冠軍才對。當你非要推出一個銷售冠軍的時候,反而證明公司里邊運轉有問題了,這是老子給我們的一個管理智慧。
我們千萬不要小瞧古人,古人的這種智慧是真值得我們學習的,也就這種境界,我們可能壓根就沒想過,但老子指出來,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您能朝著這個境界去走,那是了不起的。今天,為了講這個境界,可能我說話啰嗦一點,來回地講這事,因為這有一個思維反轉的過程,但是您一旦理解了,您就會知道老子給我們講的這話,是多麼的富有智慧,我們一點點去理解。
接下來還會有幾句話,老子用的是同樣的句式,我們明天再講,謝謝大家,再見。